- 相關推薦
中國大陸的社會轉型與社會治理危機
“農業生產家庭聯產責任制”最終導致了中國大陸社會整體性改革開放的具有歷史意義事件,可以說,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末的安徽農村的土地承包事件,是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的一個偉大的起點。中國大陸的以起自1980年農村的“農業生產家庭聯產責任制”為標志的劇烈的社會轉型,其實質究竟是什么?它現在又朝著什么樣的方向變化?它的發展規律和必然趨勢又是什么?這些理論和實踐的問題,仍然是大陸的思想理論界以及執政力量沒有能夠全面科學回答的問題。如果沒有或者不能對于這個事件的實質進行徹底科學的認識,有關的改革理論就不會走向科學。并且,單純的經濟改革過程也已經說明,正因為沒有能夠把發生在農村社會的“農業生產家庭聯產責任制”上升為科學的理論認識,也才導致了當1984年后經濟改革由農村轉移到城市后的城市經濟體制(主要表現為國有企業的改革上)的挫折和反復,并且不能獲得類似于農村“農業生產家庭聯產責任制”的成就。“農業生產家庭聯產責任制”的偉大意義在于,她不僅為大陸的經濟改革提供了一個起點,而且客觀地充當了中國大陸整體性社會轉型的開端,從而大陸開始了一個新時代。關于這個事件的意義,已經勿庸贅言。但是,必須科學地說明她的實質,這個事件的實質則在于:她是勞動者自己對于生產資料關系的調整,既勞動者自己根據生產力發展的需要而改善出來的生產關系,這是勞動者自己創造的同生產資料間的結合方式。
現在看來,我國的經濟學界與理論界對于“農業生產家庭聯產責任制”這個歷史性事件的實質沒有給予充分正確的認識和總結,而且,當著經濟改革從1984年由農村轉向城市時,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對于“農業生產家庭聯產責任制”的借鑒基本上是錯誤的!稗r業生產家庭聯產責任制”的實質是確立了農業生產過程的勞動者與生產資料(土地)關系的最合適的模式,而城市國有企業的改革,卻始終沒有確立起工人階級(勞動者)同生產資料直接結合的形式。從1984年的承包租賃制到現在的股份制,國有企業中的勞動者即工人階級利益被不斷的損害。國有企業改革如果不能得到工人階級的支持,就根本不會獲得成功,這個結論已經可以做出。
國有企業的改造過程同樣是一種勞動組織模式的變革過程,這里的關鍵因素在于如何改善勞動者(即工人階級)同生產資料的關系問題,如果要從經濟政策上進行選擇的話,那么,就是需要找到符合生產資料同勞動者的合理的結合方式,前提是尊重勞動者的創造和選擇。這是國有企業改革的不二法門,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更好的線路。中國大陸的國有企業改革,企圖從西方經濟學中找方法必然失去。美國20世紀企業組織方式的形成過程,是在自由市場的演進過程中完成的,而中國大陸的國有企業組織,則是在計劃體制中派生的。因此,如何選擇對于國有企業中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關系模式,我們沒有任何成功的先例可以借鑒。只有首先確定了科學的經濟改革的理論,我們才能夠采取正確的行動。
對于國有企業的改造過程,同時是一個重新確立中國大陸的勞動組織的過程,對于大陸社會的發展和文明進步而言,一種符合勞動者發明創造的企業組織建設,是整個中華民族重新崛起的基礎。而且,對于大陸21世紀的社會發展來說,必然是企業組織不斷創新的世紀。勞動組織的再造也是中國大陸政治文明進步的前提。
對于勞動者的解放仍然是中國大陸在經濟基礎層面上的一次徹底而深刻的革命,現在看,關鍵的問題是需要進行勞動組織的創新和健全對于社會成員的生活保障。
現在的問題是,由于國有企業改革長期不能在勞動組織方面確立起統一的形式,已經嚴重影響到大陸社會的生產能力的提高,同時也嚴重影響到工人階級與企業管理者及政府之間的關系。在農村,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農民的貨幣收入始終得不到根本性的改變,而且農村勞動力的轉化渠道還處于萎縮的狀態,農村社會的繼續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問題,而政策對于農村發展的扶持能力也在不斷的弱化。農村社會的基礎實施建設(交通、通信、能源)以及教育、科技、文化、醫療衛生等事業的發展幾乎停滯不前。
在1980年社會劇烈轉型過程中的20多年來,中國大陸社會沒有能夠形成一大批能夠深刻全面的解釋時代生活的思想家、理論家、哲學家,整個中國大陸的意識形態領域沒有形成核心力量,思想理論創造力的疲乏一方面來源于文化傳統轉型的失敗,另一方面也受到政治家規定的“不爭論”的影響。在改革開放過程中,經濟學和法學兩大學科似乎成為了我們時代的顯學,但是,經濟學的各種觀點基本上是移植、翻譯和介紹西方現代經濟學的觀點,這實際上一種拾人牙慧的做法,說明當中國人在丟棄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后的無助、茫然和迷失方向,同時,更關鍵的問題則在于經濟學研究沒有了科學的思維方法,因此也就不可能有正確的立場和觀點。如果說馬克思的《資本論》是世界工人階級的圣經的話,那么,對于當代中國大陸的工人階級和全體勞動者來說,仍然需要一部勞動者的圣經。近一個時期來,以朗咸平教授為代表的經濟學家,開始把矛頭對準了那些掠奪國有資產的國內的知名的企業家,從而在經濟學界引發爭論,也在普通人們的心中引發震撼作用。朗咸平的意義在于迫使人們重新思考和認識國有企業的改革方向,同時也要求我們從實踐的角度去檢驗現行的主流經濟學說。比經濟學家們的錯誤觀點更可卑的是,中國大陸的經濟政策尤其表現在對于國有企業的改革方面,始終不能找到正確的出路。中國大陸的經濟改革缺乏科學的經濟理論指導的缺陷已經表現無遺,而且,還可能會因為害怕出現政治動蕩而反復。
$False$
【中國大陸的社會轉型與社會治理危機】相關文章:
社會治理工作匯報12-29
中國大陸富人區06-07
社會基層治理工作匯報11-23
社會治理網格化工作總結01-26
危機作文03-16
基層社會治理工作匯報11-22
社會治理工作情況匯報11-23
市域社會治理工作總結11-29
鄉村振興社會治理工作總結01-25
社會綜合治理工作匯報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