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解決收入差距擴大問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舉世公認。同時應當看到的是,隨著社會經濟結構已經和即將發生的深刻變化,社會利益關系更為復雜,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各種各樣的、大量的矛盾甚至會集中出現。中國的發展面臨關鍵的臨界點。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歷程顯示,從人均1000美元到3000美元這樣一個時期是多事之秋。能否順利地度過這一臨界點,將決定著中國社會能否進入一個良性運行和健康發展的軌道!∈鶎盟闹腥珪稕Q定》指出:要適應我國社會的深刻變化,把和諧社會建設擺在重要位置,注重激發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200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了2005年的工作任務中有一條:“堅持以人為本,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明確提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任務,并將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一項重大任務,這充分表明黨中央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高度重視。2005年3月5日溫家寶總理在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強調,著力解決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突出問題,維護社會穩定,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和諧社會,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發展的目標之一,引領我國社會前進的方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一種治國理想,又是一種治國方略。在科學發展觀大背景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強調以和諧促發展,實質上體現了一種和諧的發展觀! 昂椭C社會”理念的提出,既新穎,也科學和現實,既順應民意,也符合社會經濟健康發展的基本要求。和諧社會包括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由于人是具有能動性的生命體,是社會進步的推動力量,因此,建設和諧社會的關鍵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包括不同人群、不同階層、不同行業、不同部門、不同地區之間的和諧等。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必須重視兩方面的因素:一是實現經濟利益的合理分配;二是充分尊重人的民主權利。與民主權利相比,合理分配對于建設和諧社會更具有根本性,因為對經濟利益的要求是一切經濟時代的人們進行生產活動的決定動機和最終目的。吃喝住穿是人最基本需要,這些都必須以經濟利益為基礎。對此,馬克思一針見血地指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编囆∑街赋:“如果只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边@些重要論述足以證明經濟利益對于滿足人們需要和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性。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核心是利益的和諧。不同利益群體的和諧是和諧社會的主體。當前的諸多不和諧、不穩定現象,其引發的深層次原因實際上都是一種利益的失衡。這種利益失衡的交匯點突出表現在個人、城鄉和區域發展差距的不斷擴大。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各得其所的社會,要求解決社會公平問題。因此,我們有必要就現階段我國居民收入差距的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的對策,以期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貢獻!∫、現階段我國居民收入差距現狀
目前,我國居民收入差距可從多個方面、不同角度體現出來,它不僅反映在基尼系數這個總量指標上,而且也體現在收入分配的各個結構方面。
1.從基尼系數不斷上升。衡量居民收入差距有多個指標,而基尼系數是國際上公認的判斷收入平均程度的最基本指標;嵯禂凳且獯罄y計學家基尼1922年提出的定量測定收入分配差異程度的指標。根據基尼的測算,基尼系數的取值范圍為0-l間,其數值越小,表明收入分配狀態越趨于平均。一般經驗認為,基尼系數在0.2以下,表明收入分配處于高度平均狀態;基尼系數在0.2-0.3時,為相比平均;基尼系數在0.3-0.4時,為比較合理;基尼系數超過0.4時,即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比例超過40%時,收入差距偏大;基尼系數超過0.5時,表明收分配出現兩極分化,它會引起眾多的社會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由基尼系數所反映出來的收入差距,總的來說呈現一種上升的趨勢。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人在黨的富民政策的引導下,走上了富裕道路,并有上億貧困人口擺脫了貧困;另一方面,到2002年底,仍然有2820萬農村貧困人口沒有脫貧,城市依靠各種救濟維持生活的也有2000多萬人。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數字,我國的基尼系數在改革開放前為0.16,2003年已經至0.458,超過了國際公認的警戒線0.4,到達危險的邊緣。2004年我國基尼系數已超過0.465,并將在2005年逼近0.47。經濟學家劉國光認為,根據其他國家的經驗,人均GDP達到1500美元左右基尼系數(國際上通用的反映居民之間收入差異程度的指標)才開始下降。我國現階段人均GDP只達到1000美元左右,基尼系數還處于倒U形曲線的上升階段,客觀上還有繼續上升的趨勢!2.城鎮不同收入階層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國家統計局1990年年至2004年的《中國統計年鑒》的統計數據顯示:從1989年至2003年我國城鎮不同階層居民收入差距是擴大的。(見表1) 表1 1989年、2003年全國城鎮居民收入差距對照表
'p>
從表1中的數據可以看出,我國城鎮居民收入結構在向有利于“富人”的方向變化,富人占有的份額越來越多,而 “窮人”的占有的收入份額越來越少。不少專家提出,中國要謹防“拉美化陷阱”,防止因貧富懸殊過大而出現政局動蕩、經濟衰退。此外,財富積累的“馬太效應”正逐步顯現,窮人越窮、富人越富的狀況加大了縮小貧富差距的難度。據統計,2004年,收入最高的10%家庭的財產總額占城鎮居民全部財產的比重接近一半,收入最低的10%家庭的財產比重只有1%左右。而且,高收入家庭收入的增長明顯快于低收入家庭!3、城鄉居民之間收入差距越來越大。由于城鄉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不斷變化和收入渠道的不斷拓寬,城鄉居民間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富者越富,貧者越貧,收入分配的集中度越來越高,社會財富逐漸向少數人集中!「母镩_放以來的25年中,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經歷了一個先縮小后擴大、再縮小再擴大的過程。1978-1985年,由于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收入迅速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從1978年的2.57倍縮小到1.86倍。1983年達到歷史最低點,為1.82:1,但1984年城市經濟體制體制開始改革,城鄉收入差距又開始拉大。1994年達到頂峰,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86:1,超過了改革開放前的水平。從1994年開始城鄉之間收入差距出現了下降的趨勢,1997年達到新的谷底,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47:1,小于改革開放前的水平。1997年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開始加速擴大,2001年突破歷史最高點,城鄉居民收入比擴大到2.90:1,2002年繼續擴大到3.11:1,2003年擴大到3.23:1。城鄉居民收差距是明顯偏大的。2004年風調雨順,政府從開春就出臺了減免農業稅和給糧農直接補貼等惠農政策,加上市場上糧食和主要農產品漲價,農業大幅度增產,農民收入增加6.8%,農民人均現金收入的實際增長仍然低于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幅,城鄉收入差距擴大到了3.53:1。如果考慮到城鎮居民享有各種補貼、勞保福利和社會保障等隱性收入,以及農民尚需從純收入中扣除柴草等不可能成為消費基金、“三提五統”和用于再生產的部分,我國的城鄉居民收入實際差距約為5:1—6:1。還要考慮到,平均數往往掩蓋著個體之間的巨大差別。即使在一些收入分配高度不平等的發展中國家,城鄉居民的收入差別也不像我國這樣大。展望2005年和未來一個時期,城鄉居民收入關系將如何發展,差距發展到何種程度才會穩定乃至開始縮小,仍然不明朗!4、區域之間居民收入差距呈現擴大趨勢。2003年,西部地區人均GDP(國內生產總值)僅為東部地區的40%。從2000年到2003年,西部與東部地區人均GDP的差距已由7548元擴大到了9250元。GDP增長率的差距也由2.54個百分點擴大到8.39個百分點。從城鎮居民看,西部與中部相比,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接近或略高于中部。1980年,西部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當于中部的98%,1990年則超過了中部,相當于中部的109%,2002年相當于中部的102%。西部農村,由于土地貧瘠,耕作的方法落后,勞動生產率低下,收入水平仍較低。1980-2002年,西部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平均相當于中部的87%。另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2003年東、中、西部地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10366元、7036元和7096元,比2002年分別增長 10.8%、10.5%和8.4%,東部地區城鎮居民收入增長仍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區。從農村居民看,地區間收入差距擴大主要是中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的差距逐年擴大。1997年中部地區與東部地區農民收入比為1:1.42(以中部地區農村居民收入為1),1998年為1:1.44,1999年為1:1.46,2000年為1:1.47,2001年為1:1.49,2002年為1:1.50,2003年為1:1.52。。2004年上半年,全國31個。▍^、市)中,人均收入最高的五。ㄊ校┦牵荷虾#8513元)、北京(7836元)、浙江(7771元),廣東(7264元)和福建(5879元),上半年五省市人均收入為7453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2.4%。而人均收入最低的五省(區、市)是寧夏、青海、甘肅、黑龍江和新疆,上半年人均收入為3661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0.9%,地區收入差距仍在繼續拉大。論文解決收入差距擴大問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來自WWW.66WEN.COM免費論文網'p>
5.行業間收入差距進一步上升。隨著企業改制的不斷深入,國民經濟各行業間工資水平參差不齊,差距越來越大。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行業間收入差距開始顯現,一些壟斷性行業、新興行業與夕陽產業間的收入差距越來越大。據國家統計局測算,1990年,行業最高與最低人均收入比為1.29:1;1995年達到2.23:1;1999年達到2.49:1;2000年為2.63:1,2002年為2.99:1,2003年為3.98:1。2004年第3季度行業間平均勞動報酬最高與最低之比達到4.25:1。2004年第3季度,全國城鎮單位從業人員平均勞動報酬為10755元,其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金融業、科研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平均勞動報酬較高,分別為18798元、15982元和15489元;而農林牧漁業、住宿和餐飲業、批發和零售業平均勞動報酬較低,分別為4655元、8057元、8159元。2004年前三季度,石油天然氣開采、煙草制造、鐵路、航空、電信等行業企業的景氣指數,高于各行業平均水平25%~60%。電力、能源、運力的緊張更加劇了這一狀況,使得部分壟斷行業和一般行業的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這些高收入行業幾乎都是壟斷行業,老百姓將之歸納為:金(金融)、銀(銀行)、財(財政)、保(保險),兩電(電信和電力)、一草(煙草)。據媒體報道,2004年,江蘇省某公路收費站收費員月薪達80000元,北京某電力集團財務公司普通員工月薪更高達2萬元。由此可見,行業間的收入差距亦呈擴大之勢!6、不同經濟性質的單位職工收入差距也日益拉大。國有經濟性質單位職工工資與集體經濟性質單位職工工資相比,1985年的平均工資差距為1.25:1,2001年擴大到1.63:1,2002年又擴大到1.68:1。其他經濟性質單位職工工資與集體經濟性質單位職工工資相比,1985年的差距為1.49:1,2001年發展到1.77:1,2002年,此數據略有縮小,為1.72:1,但是差距還是很大。不同單位由于經濟基礎不同,單位性質不同,發展快慢不一等等,職工平均工資水平存在差異是必然的現象,也符合市場經濟規律,但對分配領域存在的不合理現象也應給予重視!《、縮小收入差距,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昂椭C社會”應是各方面的利益關系都能得到協調的社會。社會的核心價值理念是公平與公正,維護公平、公正是社會和諧的基礎與前提。新形勢下的我國人民內部矛盾主要是人民內部不同群體之間利益關系的矛盾。如今的社會沖突集中表現為“利益的沖突”,大都是由于我們不能協調各個階層、各個群體的利益引起的。當前存在的收入差距擴大的現象,是不利于構建和諧社會的,收入差距的擴大,會影響到經濟增長,會加劇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的混亂,甚至會威脅到社會政治穩定,還有可能會危害到民族團結和國土安全,已成為中國社會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所以,作為執政者,就要能很好地處理各個不同階層、各個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關系,當前特別是不能以犧牲弱勢群體的利益來維護強勢群體的利益,使社會財富向少數人一方聚集。這種利益流向的不平衡,會引發普通勞動者階層和弱勢群體的不滿,會扭曲小康社會的目標。因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重要內容是要“惠及十幾億人口”,而不僅僅是“惠及”少數人。這就是為什么四中全會特別強調“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之所在。因此,應采取積極措施,防止居民收入差距的繼續擴大。從當前來看,積極擴大就業,努力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理順分配關系,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是維護群眾利益、促進社會公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1、實施就業優先的發展戰略,構建就業結構的和諧。擴大就業是縮小我國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徑。解決好就業問題,通過大力發展教育變人口大國為人力資源大國,是保持經濟高速成長推動力的重要一環。江澤民主席在十六大和其他會議上多次強調,“就業是民生之本”。在當代社會中,就業不僅是謀生的必要手段,還是人們參與社會的主要渠道。作為“民生之本”的就業與“和諧社會”的聯系是不言而喻的,即使是勉強得溫飽,但長期處于失業狀態無所事事也肯定是與“和諧”背道而馳的。堅持在發展中解決就業問題是堅持以人為本與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任務。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在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指導下,進一步增強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團結和帶領廣大職工群眾投身到改革和建設的偉大事業中,積極擴大就業是調動群眾積極性和維護群眾利益的一項重要任務。要堅持在發展中解決就業問題,逐步確立有利于擴大就業的經濟結構和增長模式,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加快發展就業容量大的第三產業、中小企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形成更多的就業增長點。要特別注重城市化的問題和減少農業從業人員比重的問題,爭取在未來15年再轉移出1億多農業富余勞動力;要不斷開闊思路,把不斷完善和創新失業保險制度與解決就業問題有機聯系起來,在發展中和動態中解決就業問題。要高度重視大學畢業生就業,認真解決就業困難人群的就業問題,進一步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努力創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就業環境!2、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解決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過大問題,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理順分配關系、整頓和規范收入分配秩序是當前我們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經濟轉型過程中收入拉開差距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同時一定要處理好嚴重的社會不公等社會問題。應堅持效率優先和兼顧公平的原則,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勞分配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要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規范社會分配秩序,加強對壟斷行業收入的監督和管理,強化收入分配稅收調節功能。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就注重公平。要通過改革稅收制度、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轉移支付力度等措施,支持和扶助欠發達地區和困難群眾。要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改變目前所得稅征收與家庭消費脫鉤的狀況,建立普遍的個人所得稅年度申報制度。要擴大資源稅征收范圍;要征收遺產稅、贈與稅、高消費稅等財產占有稅,調節過高收入。要通過加大對弱勢群體、弱勢行業、弱勢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縮小社會貧富差距。 3、繼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市場經濟的競爭性,要求政府在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上承擔重大的責任。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與否,在某種程度上制約著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貧困階層的正常生活。因此,在縮小貧富差距的思路中,不能不考慮社會保障制度問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基石。建立一個能夠覆蓋全國的社會安全網是保證社會居民和諧相處的最基本條件。社會安全網是指政府、社會對弱勢群體實施最低生活保障的一項社會網絡。江澤民總書記在關于“三個代表”的論述中,強調我們黨要始終成為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涉及的正是億萬人民群眾的基本權益和基本生活,關系到他們日子過得是否安心,能否做到安居樂業、老有所養、病有所醫,關系到億萬個家庭以至整個社會的穩定。貫徹這一思想,就必須加快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社會保障體系是再分配的一個重要機制,是社會穩定的一個"安全閥",是切實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一道安全網。我國人口眾多,社會財力并不充裕,社會保障水平和保障方式要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我們要進一步清醒地認識到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關系到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能做好,不能有半點馬虎。從實際出發,既要逐步擴大保障的覆蓋面,又要合理確定保障水平,實現社會保障的可持續性。要進一步擴大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和失業保險的覆蓋面,進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高度重視解決農村貧困人口的生活困難問題,繼續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改革試點,有條件的地方可繼續探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4、消除政策性因素,努力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重點在農村,最大的難點也是在農村。我們要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任務,切實保護廣大農民的利益,加快統籌城鄉發展的步伐。當前,農業滯后、農民增收困難、部分農村的生態環境惡化,已經成為困擾我國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難題。解決“三農”問題,就要加快在農村建立和諧有序的市場經濟,讓農民自主經營,自由競爭。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靠工業化致富農民,靠城鎮化減少農業人口,靠產業化提高農業效益。徹底打破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創造平等競爭的社會環境,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使“土地制度、城市化和農民利益”三方面統籌和諧起來。歷史證明,農民是社會建設的重要力量,只有善待農民,中國的發展才能和諧繁榮。從經濟增長的角度看,增加農民收入是當前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為此,應推進城市化,使農民向城市轉移,從根本上解決農民收入問題。(1)積極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減少農民進城的身份障礙。政府要有切合實際的舉措,逐步解除戶籍制,給農民自由遷移的權利,允許廣大農民根據自己的意愿和能力在全國各地自由選擇自己的居住和工作地點,實行國際上通行的以身份證管理為核心的人口流動制度,及以居住地劃分城鎮人口和農村人口、以職業劃分農業人口和非農業人口的戶籍登記制度,使全體公民在戶口身份上完全平等。(2)加快勞動就業制度改革,消除農民進城的就業障礙。要樹立“城市是全國人民的城市,不是城市人的城市”的觀念,提高城市勞動力市場的發育程度,實現用人單位與勞動者雙向選擇,這是破除城鄉勞動力市場分割的必然要求。(3)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消除農民進城的產權障礙。一方面要開發城鎮商品房市場,不論人們是否具有城鎮戶口,均可購買與轉讓;另一方面,要探索市場化的農村土地有償流轉制度。特別是要探索農村集體土地作股參與小城鎮建設的方法,對鄉鎮企業的建設用地實行有償使用和有償轉讓。(4)建立農村社會保障的基礎框架。以住房、醫療、養老、勞保、就業、教育等為主要內容的城鄉二元福利保障制度,是城鄉分割體制的內核。二元福利保障制度是城市化的重大障礙。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應覆蓋全體公民,要在完善城鎮社會保障制度的基礎上,同時整合現有的農村貧困救助制度、"五保"制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以及試行的農村老人執行生育政策補貼制度,建立起農村"低水平、廣覆蓋"的社會保障體制基礎框架;配合聯合國的千年發展目標,實行新的減貧計劃,爭取農村目前按照國際標準計算的約1億多貧困人口在未來15年中有較大幅度的減少,構建城鄉結構的和諧。
【解決收入差距擴大問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相關文章: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08-15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08-13
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08-15
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08-13
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心理和諧構建問題08-16
我國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原因及對策08-07
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意見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