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生存哲學綱要
主題思想:綜觀自然演化和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就可知生存史就是進化史。即歷史主體的生存能力和生存意識的增強,以及生存方式和生存質量的改變是整個歷史主題的特征。從認識危機到解決危機的過程就反映出人類存在的歷史價值。
依據視覺和物欲在人類認識活動與實踐行為的主導驅動效應,以及生產過剩的相對性和過剩勞力的狹義性等原理,就可以理解:所謂國家興衰、政權更迭的歷史,正是社會做為一個有機系統具有的那種生存意識和本能雙重運作的結果。
“等級制”-作為社會政治性組織建構的基石與社會經濟性運作機能的基礎—“所有制”之間存在著對立統一的關系。正如馬克思所揭示的:作為社會經濟基礎各種形態的所有制都會對社會上層建筑不同的等級建架結構起到加強或削弱的作用,尤其是社會經濟私有制的產生與發展更是國家政治等級制極化現象:集權獨裁和官僚權貴階層穩態生存要求的瓦解腐蝕劑。所以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知識經濟興起的信息時代,那種社會精神生產與財富的平等共享以及法治與民主的文明建設才是未來社會可能實現的前景。
關鍵詞:生存和進化 視覺與物欲 生產過剩的相對性和過剩勞力的狹義性 等級制與所有制
一、哲學的意義與價值
哲學是一門涉及宇宙觀,社會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思想理論基礎學科。它的真理性在于:人們“對自然界的一切真實的認識都是對永恒的東西,對無限的東西的認識,因而本質上是絕對的。”(《馬恩選集》4卷P554)從這個意義上講哲學追求的是:對永恒的理解,她要完成的是:對信仰的鑄就。因此,人類精神文明可以在哲學的發展中得到集中的體現,而哲學的價值也只有在人的精神文明建設中得以實現。
二、進化是生存永恒的主題
生命的存在形式,表現在從感覺反應本能到生存意識行為的進化過程中。它作為歷史主體具有重要特征之一是:主體自身系統的生產與生存能力處于持續增強的態勢。盡管至今還無法找到現代人較古猿人在腦物質方面進化的證據(事實上,地球人類發展史在數十億年的生物進化史和近百億年的宇宙演化史里只是很短的一瞬間)。但從現代人已掌握核能、航天、生物工程為代表的科學技術,以及擁有改造自然、主宰萬物乃至自身命運能力的這一事實,可以認定:歷史主體那種生存意識與能力不斷加強的趨勢是自然進化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如果說“適者生存”的自然規律揭示著物種存在本身就是進化的話,那么人類創造世界改造自然的成果,就充分體現出人在“物竟天擇”進化法則中的主體作用。這就是生存哲學對生存永恒信仰的基石。
我們否認生命與人的神創說和外來論,反對“時空有限”和“宇宙滅寂”的觀點,認為對歷史輪回的可知或存在無限的不可知等理論,都是對歷史的歪曲和對主體的貶低。堅持時間的一維向不可逆性和空間多維層次的擴張趨向性,是歷史主體系統的基本存在形式,具有認識和實踐能力的人類就是當前歷史進化主體的代表。人是我們所認識的這個世界中最高級存在形式。他的認識與實踐活動能力的無限拓展性,就基于其具備時空存在內容的全息性。從這個角度上看,“歷史創造出人,而人也創造著歷史。”
三、人的自然與社會本質屬性
我們把對光具有能動反應機制作為生命體區別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如光照輻射可引起生物遺傳基因特性的變異)。把具備對火的利用、制取技能作為人與動物之間劃定原始代溝的依據之一。(盡管現代動物行為學證明某些物種個體的智力可以接近孩童的水平,但用火的行為迄今還未在任何動物種群發生)。在對五十萬年前人類祖先從發現火到利用火過程的考古研究中,可以得出這一推論:火在失控自燃條件下,首先給人帶來的是驅趕黑暗的光明和毀滅萬物的威力;其次才有在人控條件下得以取暖和熟食的利用價值;最后在原始人類對火的管理、制取技能的掌握實施中(由于集體覓食的第一需要而規定僅限于少數人)不可能存在社會整體化行為;因此人的原始態屬性和改變生存方式而開發利用自然質能的活動,以及物質與精神生產分工和社會等級建構裂變的雛形,是在經歷約數十萬年的史前火文化中奠定、塑造出來的。并由此揭示出,人的所謂自然與社會存在本質屬性就是:在物理、生理和心理活動基礎上有機構成的視覺和物欲。
從光合作用是低等植物生長過程中的重要條件,到視覺效應在高等動物生存意識行為中的主導作用。可以知道:由肉眼和可見光構成的視覺認知中介系統,至今還作為人類自然生存支柱的必然。無可置疑人類自然科學文化知識以及經驗認識模式,主要是建構在視覺效應基礎之上。進一步說視覺不但是人自然存在本質的重要屬性之一,而且可能與大腦思維奧秘存在某種意義上的必然關系。這或是今后腦科學與認知科學發展的方向。
從篝火給洞穴猿人帶來光明和溫暖,使人從動物生存行為轉型到社會生活模式的研究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盡管今天人類已經掌握對以原子能為代表的自然質能的開發利用技術,以獲取更強大的光和熱,創造出更為理想的生存生活條件。但是那種追求必要攝食之外的享樂物欲,依然是人們社會活動行為的基本內在驅動力之一。換言之,物欲是自然生存性的生理活動在人的社會生活中心理活動的外延。如果沒有這種生活性物欲要求,人的社會行為就失去目的和動力,就不可能有社會的文明與繁榮。
'p>
綜上所述,人在自然和社會中的生存價值可以在人的視覺和物欲活動中得到體現。從人作為認識與實踐活動主體的角度出發,生存哲學認為:我們在認識與實踐領域所遇到的一切問題,從本質上講,都是人自然與社會存在本質屬性的反映,即人的存在本質是決定問題產生的最終。(關于這點古今中外許多思想家們已覺悟并表述出來。例如“食色,性也。”《孟子正義》卷十一P437“在任何情況下,個人總是‘從自己出發的’……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馬恩全集》三卷P514等。)生存哲學指出:在生命時代,地球人類作為歷史進化的主體,就是具有主觀思想和目的行為特征的有機存在系統。(所謂歷史主體,則定義于時代性和實體性之中。例如,在宇宙史中對物質時代和在生物史中對恐龍時代的劃分。)因此,對于一個常態的自然人和社會人來說,視覺健全和物欲滿足是衡量其存在價值的客觀依據之一。由此看來完善發展人性和人權,可以用視覺和物欲的實現程度(邊際理論)來衡量。需要強調指出的是:視覺和物欲作為人的本質屬性是有機的不可分割的統一體。他與其它生物存在著進化質上的區別。'p>
四、人類系統的進化特征94 A:eig#U=fD*2C=8#=ttZrb&r?^*,X土木工程論文_l?-.|drI03V/eN'}kaHA#
人作為一個有機的質能交流轉換系統。實際上是主客觀對立統一關系的整合。這個系統生存與發展的物質基礎就是主體對自身以及對客體的生產與消費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可以看到生命主體系統具有量增與質變以及新陳代謝的現象,從而形成其時空存在的開放性擴張趨勢或特征。論文生存哲學綱要來自WWW.66WEN.COM免費論文網
(1)生命主體對自身的自然性生產,可分為包含基因復制內容的單性繁衍方式和包括基因重組內容的異性繁殖方式兩大類。(這種生命生產的自然性已在現代生物工程的研究中發生著改變,以顯示出具有思維能力的大腦才是人類作為歷史進化主體的核心。)前者造成主體質量的遞增勢態,以維持生存數量條件的需要;而后者則導致主體性質的改變,以保證生存質量提高的要求。總之生命主體這種自然性生產過程反映出:生命類體之間存在著優勝劣汰和共生并協現象。
(2)生命主體對客體施有生產性和寄生性兩種消費方式。因此拿客體相對主體來說,就具有自然和非自然兩種形態。在主體與客體發生的結合關系中,主體表現出適應性的被動態和創造性的主動態兩種行為方式。人類主體系統的建設過程中可以看到:對客體的生產已使其有人化的特征越來越明顯,(例如小到服裝和房屋,大到空間站和人造生態圈,以及各種工具和人造器官等。)生存哲學認為:客體與主體理化性運作方式的統一,是社會生產力與人類生存能力的物質基礎。所以在社會物質與精神文明建設過程中,自然進化的內容則是由人類存在系統中這種“主客異化”的整體演變形式表現出來的。
(3)母體環境是指與自然環境相對隔離的生態系統。其中包含有主客體構成的內外空間和前后時間的蘊涵存在模式。(例如生物圈和動物種群、社會與個人、前輩與后代等等。)母體環境是塑造、產生生命主體的先天條件,因此,生長發展起來的主體存在內容必然帶有母體環境影響作用的胎跡,并受到來自母體環境對自身成長自由度的制約。例如地球生物所具有的那種歷史既定性的原始態屬性。生存哲學把探討進化和質變的視點首先聚焦在這里。
(4)生命主體從幼年逐步走向成熟的過程,實際上是主體逐漸具備復制或營造母體環境能力的過程。換句話說,是主體由被動態的適應性生存本能行為逐步向主動態的創造性生存意識行為的過渡。對人類來說從其對母體環境的復制和營造,從依賴于和受制于母體環境到最終沖出先天性母體環境的‘襁褓’,而不斷擴展和創造出新型母體環境系統則是人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這當然也是所謂主體系統生存能力提高導致其生存質量改變的客觀標準之一。如果僅拿地球人類時代近幾十年航天事業的興起,與爬行動物時代初期由水生邁向陸生的壯舉加以比較,就會發現:盡管兩棲類生理異化與飛船替代雙腳兩者之間形態上大相徑庭,但從主體的生存方式發生進化躍遷的意義上講卻是溝通的。
五、人是萬物的“尺度”
既然大腦是自然演化的最高產物,又是歷史主體的核心。所以人可以生產、復制、創造合成出一切為人所用的客體。但永遠不可以人工制造出真正的大腦。換言之,具有思維能力的人腦作為自然造化的靈魂,就在于它的不可以被客體化和無法徹底被認識性。從這個意義上講,人的所謂歷史主體地位與存在上限參照系的界定就是客觀一致的。除此之外,一切可被人所認識與實踐的事物只能處于“為我”存在的客體位置上。換言之對人類來說,存在于其認識視野和實踐領域中的一切事物,都與人的存在發生著必然的關系。客體的可知性和被改造性都是由人的存在為前提的。由此可見:如果沒有具備主觀意識客觀存在的人,那么對一切客觀存在的認識與實踐活動都無從談起;而如果客觀存在于人的認識視野或研究領域之外,那么這種存在對于我們又有何價值可言呢?無庸贅言主客體這種對立統一關系,說到底是以人類和世界共存亡為基礎的。從一些物理、生理和心理以及歷史等方面知名學者,發出自己所從事領域已面臨“絕境”感嘆的奇怪現象,可以認定那些違背主觀與客觀對立統一原則,強調無人類存在的客觀世界必然理論,如果不是在對人的客觀存在必然性加以說明,那么對我們是沒有什么意義和價值可談的!所謂客觀價值是人對現實利害的評價,正如馬克思所說:“價值作為這個普通范疇是人們對待滿足人擬的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也就是說對價值的主觀評定,是建立在對物欲實現可量度基礎之上的。(例如,在各國福利保障制度中對所謂社會貧困線判定的多種標準方法)。由于客體世界對人的利害關系,是隨著歷史主體的認識和實踐能力提高可相對轉化的。因此人類進行認識與實踐活動的客觀價值最終反映出的正是人存在價值——這就是生存的完成,而人類的歷史價值則體現出其代表著自然進化發展主題—即存在的永恒。眾所周知“自保護,自維生,自催化”是生命體的本能,因此從蒙昧的自我意識到文明的意識自我這一進化歷程,就決定了人是為己和利私而意識活動的生物。不言而喻人只有從感性意識中具體有限的“自我”擴展升華到理性認識上普遍整體的“類我”。他的社會生存價值才能和人類自然生存的歷史價值真正統一起來。這也是每個人精神文明與“自我實現”的標準之一。
【生存哲學綱要】相關文章:
余華的生存哲學:以《活著》為例08-12
小學德育綱要08-12
“歷史哲學”中的“歷史—哲學”關系08-05
畢業復習指導綱要08-08
*水庫旅游規劃綱要08-13
《墻的生存哲學》讀后感08-22
《墻的生存哲學》讀后感09-01
楹聯與哲學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