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人類社會戰爭歷史發展的終極意蘊(第六部分)
?? 因此,戰爭力量在戰爭中的表達,人們在戰爭中作這種“戰爭目的性”的使用和釋放戰爭(武器)力量的行為,不僅帶來了被戰爭(武器)力量所作用到的目標對象之存在范疇,發生擴大延伸性的變化。而且,也因此帶來了戰爭的破壞力和毀滅性在不斷的擴大和提高;而人們對戰爭(武器)力量水平和性質的不斷發展和提高,不僅也帶來了被戰爭(武器)力量所作用到的目標對象發生擴大和延伸性的變化,而且,這樣的戰爭(武器)力量在戰爭中的使用釋放和表達,還會帶來全面毀滅的結果。如原子核能武器在戰爭中的釋放和表達。??
?? 因此,“人類社會戰爭”的戰爭(武器)力量在人們的戰爭活動中的應用和表達,無論是戰爭(武器)力量水平的提高,還是戰爭(武器)力量的使用釋放作用形式,都具有擴大和延伸戰爭(武器)力量所作用的目標對象之范疇,并因此能提高和擴大戰爭的破壞和毀滅力量和結果。歷史以來,人們對戰爭的認識,尤其在“核生化”“非常規戰爭武器”力量形式誕生發展和存在的歷史時期,人們認識到了,具有大規模無選擇性殺傷力量的戰爭武器力量,不能(自由的)應用于戰爭具體活動過程之中,如“核生化”“非常規戰爭武器”,其原因是這類戰爭武器力量在戰爭中所具有的不可控制的大規模無選擇性殺傷力量的表達,具有超越戰爭的基本目標對象之范疇,并因此體現出對人類生命的整體存在性和對人類社會綜合時空存在性具有破壞和毀滅的趨向,人們因此懂得,不能將這樣的戰爭武器力量形式(自由的)應用于戰爭具體活動過程之中。但是,對于戰爭武器力量在戰爭中的使用釋放形式,尤其是戰爭目的性使用釋放形式所具有的超越戰爭基本目標對象范疇之廣泛的破壞和毀滅性,卻并沒有引起人們應有的重視。從人們今天所進行的戰爭活動,體現出人們對戰爭的正常性之認識是:在戰爭中,戰爭武器力量在戰爭中的表達,其作用的對象,若達到不可控制的能超越戰爭的基本目標對象(戰爭對方的戰爭人員和戰爭人員所持用的戰爭武器工具力量)的戰爭武器力量形式,人們就不能將其應用于戰爭之中;人們對戰爭武器力量在戰爭中所體現的戰爭目的性的使用釋放形式,其戰爭武器力量的表達,也必須是可控的。戰爭的正常性,也就在于它對人類生命的整體存在性和人類社會綜合時空存在性,不具有全面廣泛的破壞和毀滅。
??
?? 戰爭的具體活動過程,最鮮明的體現就是破壞與毀滅。正常性的戰爭活動所體現的破壞和毀滅性,必須具備以下兩點:一.必須以戰爭的基本目標對象——戰爭對方的戰爭人員和戰爭人員所持用的戰爭武器工具力量展開戰爭的破壞和毀滅。二.戰爭武器力量在戰爭中所體現的戰爭目的性的使用釋放形式所導致的破壞與毀滅,必須是可控和可恢復的。
??
?? 在戰爭的具體活動過程中,影響一場戰爭的破壞性和毀滅性,主要在于人們在戰爭中應用表達的是何種戰爭具體發展形態,因為在戰爭中人們所使用的戰爭武器力量水平的因素和戰爭目的性的使用釋放戰爭武器力量形式的因素,都離不開相應的戰爭具體發展形態。除此之外,影響一場戰爭的破壞性和毀滅性,還取決于以下幾要素:一.人們因戰前的生存對立對抗形成怎樣的戰爭對抗,它包含對抗的范疇和程度的不同,如第二決世界大戰,其戰爭對立對抗的范疇就比一般的戰爭要廣泛,其戰爭所帶來的破壞性也冠歷史之最。光人的傷亡就達幾千萬之多。二.人們在戰爭中表達的是何種戰爭具體(發展)形態,以及是對抗狀態還是非對抗狀態。一般的,包含戰爭力量越高的戰爭具體發展形態在戰爭中的應用和表達,所體現的戰爭破壞毀滅力就越大,如“冷兵器”戰爭,戰爭的破壞毀滅性,往往局限于戰爭的基本目標對象范疇之中,而“熱兵器”時代的戰爭則不然。對抗性的戰爭狀態,往往導致戰爭的暴烈性增強和時間的延長,而進一步導致戰爭的破壞和毀滅性提高和擴大。三.戰爭的時間過程長短對戰爭破壞和毀滅性的影響。
??
?? 因此,一場戰爭的整個具體活動過程狀態,我們除了要了解人們進行戰爭的目的(即為實現自己的生存訴求目的),也要了解戰爭自身的目的(即為了取得戰爭勝利的目的)。更要了這兩個目的之間的關系。同時,我們必須要懂得,從戰爭的具體過程狀態所具有的破壞和毀滅性,人們在戰爭的具體活動過程中,什么樣的戰爭(武器)力量水平,是不能在戰爭中自由地無限制的使用和釋放?不同的戰爭(武器)力量和不同的戰爭(武器)力量的使用釋放形式,是否會帶來不同的戰爭破壞毀滅性的結果?一場戰爭具體活動過程的完結,其所帶來的戰爭破壞毀滅性的結果,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是人類和人類社會所能承受的。又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是人類和人類社會所不能承受和接受的?
??
?? 四.戰爭結束后的結果狀態
??
?? 每一場具體戰爭活動,其時間過程,都是一有限過程。它既有戰爭發生的起點,也有戰爭結束的終點。
??
?? 一場具體戰爭過程結束后,所體現的與戰爭直接相關的結果狀態,主要體現于以下幾個方面:
??
?? (一)、戰爭結束的原因和方式
??
?? 一場具體戰爭活動的結束,根本原因在于戰爭的雙方,在戰爭中通過一場武力較量,是否能分出勝利和失敗的較量結局。一場戰爭的結束,其主要方式就是這種通過戰爭雙方的武力較量后的勝負結果,來體現戰爭的結束。然而,它又不是唯一的一種結束戰爭的原因和方式,因為,在一場戰爭活動過程中,即使戰爭雙方還沒有分出勝與敗的結果來,戰爭的雙方,可以在戰爭的活動過程中,通過協商和談判是可以做到雙方人為的去提前終止戰爭活動的進一步性,從而回到政治斗爭形式的談判桌前,去重新以政治談判或斗爭的形式,去解決雙方導致戰爭的生存問題和生存關系問題。比如在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中,美國在戰爭還在進行的過程當中,就曾經試圖通過停止戰爭回到談判桌前去解決問題,只是美國第一次向南聯盟提出的幾條談判達成條件,讓南聯盟不能接受和沒有接受,才導致戰爭的人為終止和提前結束沒有起到效果。接著再經過一段戰爭過程,南聯盟最終還是接受了美國提出的幾條談判達成條件,而使得這場戰爭走向了結束。因此,在這種戰爭還沒有自然結束之前的人們所采取的,通過雙方重新回到政治層面去面對彼此間的生存問題和生存關系問題,以此去人為的終止和結束戰爭活動,卻也是一場戰爭活動過程走向結束的一種形式和方法。
??
?? (二)、戰爭結束的標志
??
?? 一場戰爭結束的標志,會因戰爭結束的原因和方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果戰爭的結束,其原因,是緣自戰爭雙方通過一場武力較量后所分出勝與敗的結果,而導致戰爭結束的,其戰爭結束的鮮明標志就在于戰敗方所表示的戰敗和投降。并向對方表示不再進一步戰爭行為(其實是沒有戰爭能力支持自己去進一步與對方戰爭),并表示愿意或被迫與戰勝方回到談判桌前去面對曾經的生存問題和生存(訴求)關系問題,通過雙方達成條約協議性的談判結果(往往是不公平的)后,才能最終反映出戰爭的結束。而那種通過在戰爭活動過程中還沒有分出勝與敗的戰爭較量結局之前的人為終止或停止戰爭,而再回到政治談判層面去面對問題,其戰爭是否能真正走向結束,其鮮明的標志,關鍵在于雙方的談判結果是否達成了彼此不再戰爭的基本要求。
??
?? (三)、戰爭結束后的人們彼此間的生存(訴求)活動關系狀態進一步走向和狀態
??
?? 戰爭狀態中的人們彼此間的生存關系,其實際是一種彼此對立對抗矛盾斗爭性的生存(訴求)關系。人們此時彼此間的生存訴求活動,因矛盾的對立對抗而不統一和協調,對立斗爭的雙方,此時任何一方都沒有達到自身的生存訴求目的和要求的實現。人們通過一場戰爭形式的斗爭結束,這時,人們彼此間的生存(訴求)目的和要求的實現,就會以戰爭勝利方為解決問題的主宰力量,并以強迫和屈他人生存意志的方式,以忽略或犧牲戰敗方的生存訴求目的和要求的實現,去換取戰勝方自身具有單方面性質的生存訴求目的和要求的滿意達成。并且在戰勝方的戰爭力量的控制下,戰敗方不僅要作出單方面的生存訴求的犧牲和讓步,而且還必須不再和不能反對這樣的結果,并以條約協議的形式達成雙方必須遵守的法律法規。這時,人們曾經的對立對抗矛盾斗爭性的生存訴求關系,從形式上雙方此時不再體現對立對抗。并從形式上,達成了一種非對立對抗局面的具有統一性質的生存訴求關系狀態和結果。然而,我們都不會不知道,這種由戰爭通過勝與販的結束所帶來的人們彼此間從形式上不再對立對抗的生存訴求關系狀態,卻也是一種不正常的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的、相互協調的、公平公正的生存訴求關系狀態。這種不正常的生存訴求關系狀態的達成,根本的力量,緣自戰爭中戰勝方所具有的一種能屈他人生存意志的戰爭絕對力量所導致的。并且,一場戰爭,如果是以這種勝與敗的結局而結束的,這時,戰爭勝利方對自己所具有的能屈他人生存意志的戰爭絕對力量,有時,人們不僅僅只用于與這場戰爭直接相關的生存問題和生存關系問題方面,而是有時還將這種能屈它人生存意志的力量,進一步應用在其它方面,比如強迫戰敗方向自己割地倍款,或占有并掠奪其資源財富,或剝奪控制其主權和政權,并將其輪為奴隸或殖民地等等。從人類彼此間生存訴求關系的角度,來剖析人們以戰爭的形式來表達彼此間的生存訴求關系,和這一關系在戰爭結束后的進一步走向,我們能發現,人們通過戰爭來面對彼此間的生存訴求關系,只會導致人們從正常的、相互的、和諧的、公平公正的、友好和平的生存訴求關系狀態,走向非公平公正的、非相互性的之不正常的不友好的具有單方面實現生存訴求目的和要求的一種生存訴求關系狀態,并在這種不正常的生存關系中,包埋著戰爭失販者內在的屈辱和反抗,包埋著戰爭失販者的尊嚴和平等權力的喪失……,這種由戰爭帶來的不正常的生存關系狀態,如果不得到最終的改善和糾正,當戰爭失販的一方自身戰爭力量的增強和恢復,只會導致新的戰爭的發生,這就是戰爭過后無和平的意蘊。
??
?? 而在戰爭活動過程中,那種人為的提前終止戰爭而結束戰爭的,其戰爭結束后的人們彼此間的生存訴求活動關系的進一步走向和結果,既可能體現與上述戰爭通過勝與販結束后具有一樣的結果走向。這種情況的體現,主要是雙方在戰爭自然結束前,就已經表現出一方比另一方具有更強大的戰爭力量,是因為戰爭力量強大的一方,在政治談判中以自身戰爭力量的強大和絕對優勢,所具有的一種無形的明顯的能屈它人生存意志的力量所導致的。另一種走向結果,它有可能使雙方,通過政治談判或斗爭,達到正常的解決問題,并回到正常的生存訴求關系狀態之中。這種正常化關系的達成,則全依賴于雙方在政治談判過程中所體現的政治手段的文明性質和力量。
??
??
??(四)、戰爭結束后戰爭所體現的破壞和毀滅的結果狀況
??
?? 一場戰爭結束后所體現的被戰爭破壞和毀滅的結果狀況,是一場戰爭結束后所體現的客觀上的變化,這種客觀上的戰爭破壞和毀滅的結果狀況,根本的在于人們在戰爭中捅有和使用什么樣的戰爭(武器)力量和在戰爭中對戰爭(武器)力量使用釋放表達的形式。
??
?? 在戰爭中,人們所具有的戰爭力量,主要是由戰爭中戰爭人員的生命力量和戰爭人員所持用的戰爭武器工具力量共同構成的。人們在戰爭中只有通過釋放自身的戰爭(武器)力量才能去消滅打擊與自己進行戰爭的戰爭對象。在有武器工具力量參于人們進行戰爭的戰爭力量當中,人們在戰爭中使用釋放自身的戰爭力量去打擊消滅戰爭對方,其釋放出去的并且最終打擊作用到戰爭目標對象身上的戰爭力量,最終主要在于人們所持用的戰爭武器工具力量,尤其是武器力量。在戰爭中,戰爭武器工具力量,本著人們進行戰爭和要取得戰爭勝利的目的,人們對戰爭武器力量的使用釋放,就不得不以戰爭對方的戰爭人員生命和戰爭人員所持用的戰爭武器工具力量,作為自身戰爭武器力量釋放后必須要作用的基本目標對象。因為,唯有打垮消滅戰爭對方的戰爭力量(人和武器工具力量),才能保證自己取得戰爭的勝利。所以,在戰爭中,人們所使用釋放自身的戰爭(武器)力量,首要的作用目標對象,是戰爭對方的戰爭人員生命和戰爭人員所持用的戰爭武器工具力量。這一戰爭基本目標對象,也因此會成戰爭(武器)力量本原而必然的要被打擊破壞和消滅的對象。這種以戰爭基本目標對象所體現的人們對戰爭(武器)力量的使用釋放作用形式,在這里把它命名為戰爭(武器)力量之本原性的使用釋放作用形式。因此,一場戰爭活動的結束,首先必然要體現出戰爭雙方戰爭人員生命被戰爭破壞和毀滅的結果,即雙方戰爭人員的傷亡狀況。同時人們在戰爭中所使用的戰爭武器工具,也會體現出被破壞毀滅和損耗的結果。而戰爭武器工具的基本來源,是緣自社會的物質和科技的發展成果,因此,戰爭武器工具在戰爭中廣泛的被破壞和損耗,還能間接的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成果,也因此從一定程度上能制造社會貧窮,尤其時間很長范圍很廣的戰爭。如笫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這個國家在當時就不可能沒有這樣的社會問題發生。
??
?? 人們對戰爭(武器)力量在戰爭中使用釋放表達形式,除了其本原性的使用釋放形式必須要作用到戰爭對方的基本目標對象身上,并對其實施破壞毀滅性的打擊以外,人們在戰爭中本著自身要取得戰爭勝利的目的和要求,人們對戰爭(武器)力量在戰爭中的使用釋放,同時還會體現出一種戰爭目的性的使用釋放形式,并體現出被戰爭(武器)力量所作用打擊的戰爭目標對象,具有超越戰爭基本目標對象的范疇,如對方的道路、橋梁、工廠、水廠、電廠、油井、房屋工事等。戰爭(武器)力量在戰爭中因戰爭目的性的使用釋放形式所帶來戰爭(武器)力量作用打擊目標對象的廣伸性,必然導致戰爭(武器)力量在戰爭中具有影響和打擊人類社會綜合時空存在性和人類生命的整體存在性,這時,因戰爭而傷亡的人生命,便不僅僅只是戰爭人員生命傷亡的問題。對人類社會綜合存在性的破壞毀滅性的打擊,也不僅僅只是存在于戰爭活動中的戰爭武器工具自身的被破壞和損耗。如果因一場戰爭所體現的這種廣伸性的破壞毀滅性的打擊結果,如果事后具有恢復的可能,則戰爭結果體現一種破壞性的創傷。如果事后不能恢復,則戰爭體現的是一種毀滅的意蘊。
??
?? 在戰爭中,影響一場戰爭破壞毀滅性的戰爭后果,除了以上人們在戰爭中對戰爭(武器)力量所體現的使用釋放形式,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之外,同時還受到人們所捅有的戰爭武器工具力量的大小和水平的高低,尤其是戰爭武器的力量,如冷兵器的刀劍之戰爭力量的表達,就不及熱兵器的子彈和炮彈武器力量的破壞性和毀滅力度,而“常規武器”的炮彈和炸彈又不及“非常規武器”的原子彈和氫彈。并且,當戰爭武器力量水平發展到大規模無選擇性殺傷力之“非常規武器”力量形式時,如原子核能武器,其在戰爭中的力量表達,就具有模糊和混淆戰爭武器力量在戰爭中所體現的本原性的使用釋放形式和戰爭目的性的使用釋放形式,并因此可導致“非常規武器”力量在戰爭中的破壞性和毀滅性具有不可控性,并因此還體現出不可控性的全面破壞和毀滅的意蘊。
??
?? 綜上所述,我們發現,影響一場戰爭結束后所體現的被戰爭所導致的破壞和毀滅性的戰爭后果,既決定于人們在戰爭中對戰爭武器力量所體現的使用釋放作用形式,同時也決定于人們在戰爭中所捅有和表達的戰爭武器力量的大小和水平的高低。
??
?? 諸如戰爭的時間長短,戰爭的對抗性和暴烈性,以及戰爭對抗的范疇和程度等,也無不能影響一場戰爭結束后所體現的被戰爭破壞或毀滅的結果和狀態。
??
??從以上分析,我們會感受到,人們面對戰爭,是要付出代價的,其總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 A, 以人的生命死亡受傷為代價
??
?? 在戰爭過程中, 戰爭的雙方, 都以自己的生存意志生存目的為最終目的和思想依托, 對與自己的生存意愿不同, 且有阻礙和對抗行為的對方, 以武力的手段, 以直取對方生命和戰爭力(人和武器)的方式, 與對方展開殊死搏斗。 所以, 在戰爭中, 必定要死人和致人受傷受殘, 這就是戰爭的代價之一 ——以人的生命死亡受傷為代價. 據不完全統計, 全世界自公元前3200----公元1964年間, 前后五千來年, 人類爆發了大大小小規模戰爭達5160多次, 共計死亡人數(不包括受傷)大約36點4億人. 這個人口數目是十分驚人的, 它相當于當今全世界總人口的一半還多. 在戰爭中, 戰爭人員的傷亡數量大小, 與戰爭的規模大小, 武器殺傷力大小, 戰爭持續時間長短, 以及戰爭時對抗的激烈程度等有著直接的關系. 如在上世紀發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就一共傷亡了5000多萬人. 20世紀以來, 在戰爭中傷亡人數超過30萬以上的戰爭, 就有16起. 這種使人大量傷亡的人間戰爭. 不能不說是人類自身的悲唉和代價. 人, 是以家庭為最小最基本最親近為單位而生存的,誰都需要家, 因為家是人生活幸福的所在地, 是人生存活動時的歸宿棲息之地. 在家庭中, 人們最難接受的事情, 便是家中親人的突然死亡和傷殘, 尤其是不因年齡頑疾等非自然因素的死亡和傷殘, 如在戰爭中的死亡和傷殘. 所以, 戰爭以人的生命為代價, 不光是參戰人員的傷亡代價問題, 更還有天下多少家庭因之而發生命運的災變, 以及感情的痛苦和精神的折磨. 所以, 為了戰爭, 不惜以人的生命傷亡為代價, 是十分大而沉重的代價.
??
?? 每當人們談及“代價”這個問題時, 人們便會不約而同的說: “失去生命是做人的最大代價.”為此, 作為以喪失人類生命為代價的人類社會戰爭, 還有什么能讓人們贊同和稱頌的呢? 應該沒有! 因為, 作為以喪失人們生命為代價的戰爭, 是人們犧牲和流血, 痛苦和流淚的源泉.
?? .
?? B, 以人類創造的生存資源和物質財富為代價
??
?? 只要是戰爭, 除了人員參入外, 還需要其它許許多多的參戰物資和條件, 如武器工具, 糧草, 衣物, 戰傷醫療救護及設備, 運輸, 通訊, 能源、材料等等, 這些物資和條件, 除了一些武器外, 幾乎都是人們生存時可利用和使用的生活資源, 它們的來源也是直接來源于人類社會發展創造的生存資源和物質條件, 而戰爭, 則要大量消耗這些物質資源和條件. 其消耗量, 隨著戰爭的規模擴大,時間延長, 參戰人員增加等因素, 而越來越大的. 據中國的一位少將軍人的統計, 公元前3200---公元1964年間, 人類因戰爭消耗而損失了827961仉人民幣. 這是多么龐大的一個天文式的經濟數目. 戰爭, 對人類創造的生存資源和物質財富的消耗和損耗,所帶來經濟損失體現在兩大方面, 一是直接消耗, 即戰爭過程中的消耗. 二是間接消耗, 體現在非戰時的戰爭發展和儲備消耗, 和戰爭時對工農業生產的阻礙破壞作用以及對民事生活設施的破壞. 戰爭這種全面地對人類生存資源和創造的物質財富的大量消耗破壞阻礙作用, 其結果, 必定會帶來社會貧窮和饑餓. 當今一些軍事超級大國每年用于戰爭發展和儲備的經濟指標, 幾乎是可以同時養活一兩個(如新加坡這樣的)小國家的所有人口. 所以, 從一定程度而言, 戰爭以人類創造的生存資源和物質財富為代價. 其結果是導致社會貧窮產生的重大原因之一.
??
?? 貧窮, 是人類有生以來所害怕所抗拒的生存狀態. 隨著人類的發展, 人口的增多, 人類光靠自然界的無形付于而生存是不夠的, 也是不行的. 必須進行勞動和創造, 才得以生存. 勞動和創造, 是人類最限辛的活動. 人類不惜勞動和創造之艱辛, 其基本目的就是為了消除貧窮和饑餓. 然而, 戰爭, 在其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則是要大量消耗人們創造的生存資源和物質財富, 使人們的艱辛勞動和創造變為無用功, 讓人們因此而貧窮和饑餓,并失去正常的生活狀態。如2001年美國對阿富汗發動的反恐戰爭所造成的成千上百萬的難民潮,無不是戰爭所帶來的饑俄和人們正常生活喪失的問題和原因。 所以, 戰爭, 是人們饑餓、貧窮和失去正常生活的制造者之一. 這種能帶給人們饑餓、貧窮和失去正常生活的戰爭, 何嘗不是人們在戰爭面前所應付出的一種代價?
??
?? C, 以地球自然界, 尤其是生態被毀被破壞為代價
??
?? 人類戰爭的地點環境, 同時也是人類生存活動的地點環境, 人類生存活動的環境主要是地球外部的自然界, 自然界除了人類, 還有更多的其它生命, 如地球生物圈體系. 人類在地球自然界上的生存是與其它生物和生態是悉悉相關的, 沒有人以外的其它生物生態的存在, 人類在地球上是不能實現生存的.
??
?? 在戰爭中, 戰爭的主體是人類自已, 主體針對的對象也是人類自己, 所以, 在戰爭中, 戰爭主體在戰爭中所要消滅的對象, 其真正的目標對象是人自已, 而不是自然界其它生命. 這種從目的上只消滅人本身的人類戰爭行為, 是為人類戰爭行為目的之本原. 這種人類自身戰爭的思想行為目的本原, 只針對自身而不針對其它生命, 說明人類的戰爭思想行為和意識, 沒有違背地球生命自由進化、自然選擇的地球生命運動規律的大原則, 拋開戰爭對人類本身的針對因素, 人類在地球上進行戰爭, 其思想意識目的對其它生命而言,并沒有什么不文明之處.
??
?? 但是, 隨著人類戰爭規模的擴大, 隨著戰爭武器殺傷力和破壞毀滅力量的提高和延伸,隨著戰爭主體為求得戰爭的最后勝利而盲目采取的非理性戰略戰術手段的使用等, 如大規模密集式陸海空立體戰爭的長時間作戰, 大量大當量的炮彈燃燒彈, 化學武器, 生物武器等的使用, 轟炸防洪水利設施等. 這樣的戰爭行為, 雖戰爭的主意識目的不變, 但是, 因為人類戰爭, 死亡受傷的, 就不再是人類自身生命存在的問題了, 而是同時會怏及到戰爭地點環境中其它生命和生態, 從動物家畜到植物莊稼, 都難逃人類戰爭所帶來的厄運. 在戰爭爆發期間, 多少森林因戰火而燃燒殆盡, 多少動物鳥類無藏身棲悉之所和大量死亡. 如20世紀50年代初的朝鮮戰爭, 在戰場上, 多少山林田野因炮彈燃燒彈反復轟炸而處處變得寸草不生的滾煬焦土, 甚致連雨水都不能保持,便是其證明. 20世紀40年代中國國共兩軍作戰, 國民黨軍隊,為了取得一次戰役的勝利而炸開黃河水利大壩, 結果帶來死亡災難的, 又豈止軍隊和人?等等, 數不勝數. 所以, 人類在地球上進行戰爭, 雖其思想意識和目的對人類以外的自然界生命生態沒有本質上的不文明, 或罪過, 但是, 人類戰爭的實際行為結果, 除了人類, 其對地球自然界其它生命生態的破壞和毀滅性的打擊, 其罪就非同小可了.
??
?? 地球自然界, 不但是所有生命生態生存的共同家園, 更是人類生存的家園, 他們是人類生存的直接地、首要地生存條件和生存還境, 也是人類再創造的直接源泉. 戰爭對自然界和人類生存設施的破壞 , 對生態的毀滅, 這種因人類戰爭所帶來的傷害和代價, 在地球上, 除了人類戰爭, 則是幾乎盡有的事了. 對地球而言, 這就是罪, 而且源于人類本身.耶穌上帝曾因人類有罪而不知明罪和悔罪而來人間以自己生命身軀為代價替人受罪和贖罪. 但是, 我們人類發展到今天, 我們人類若還不能認識自己某些行為是否有罪, 象戰爭這樣極不完美, 甚致有罪的人類行為, 人類還是一意孤行, 將不完善的戰爭行為推向極端, 我想, 最終該去認罪悔罪和受罪的, 恐怕應該是人類自己了.
??
?? D,以喪失正常的社會生存持序和正常的社會發展狀況為代價
??
?? 戰爭以喪失正常的社會生存持序和正常的社會發展狀況為代價,這一點在1992年的海灣戰爭和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過后,通過伊拉克這一國家社會的實際情況,體現在人們面前,真是淋漓盡致歷歷在目,1992年的海灣戰爭過后,導致伊拉克這個國家的社會發展,一下子像倒退了許多年,從而大大降低了人們的生活水平……。而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過后,這個國家的正常的社會生存持序的穩亂和倒退的狀況,卻成了戰勝國美國英國等戰爭過后所要背負的一個責任。
??
?? E,以一個國家社會應有的政權和主權的喪失和被它人控制為代價
??
?? 這種情況,在殖民主義肆溺的時代,是非常普遍的。即使到了當代,戰爭同樣能制造這樣的問題和代價,如2003年美國對伊拉克發動的戰爭,戰爭結束致今日(此刻時間是2007年11月),伊拉克仍然沒有恢復自身完全的主權和政權。這樣的問題,其實質還是戰爭具有導致人們彼此間不平等不相互尊重,失去友好和平之正常的人與人之間的生存關系之非常力量。
?? ……
?? 從以上戰爭的代價來看戰爭, 我們會發現戰爭是魔鬼, 而不是個十分美好的事物, 它是死亡恐怖的象征, 它是貧窮災難痛苦的象征, 它是流血犧牲逃亡的象征, 它是人與人不能友好和平安詳生活的象征, 它是人類和家園走向破壞和毀滅的象征……。
??
?? 本書創作和探索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從戰爭所體現的實際破壞和毀滅力量的表達,看它是否有一天會表達出對人類生命的整體存在性和人類社會的綜合時空存在性,以及廣大的地球自然界生物和生態,是否會表達出一種全面的不可控制不可恢復的破壞和毀滅?且今天,人們從戰爭歷史發展的角度,已經發現戰爭所體現的破壞和毀滅力量和程度的提高,是與戰爭的發展性成正比的。因此,本書接下來的創作和探索,將進一步去揭示戰爭的歷史發展性,并要揭示出戰爭發展的基本規律和最終規律,以及戰爭自身發展的終極意蘊,并通過戰爭的歷史發展性和戰爭的具體活動表達性之間的關系、原理和走向,再加上人們在今天向未來歷史過程中所體現的戰爭性質的生存文明的走向,我堅信,我們一定能發現“人類社會戰爭”,在歷史持續和發展面前,其到底是否會體現一種全面破壞和毀滅的結局和這樣的歷史邏緝走向?
?? 第五章 戰爭的歷史發展性——從戰爭具體發展形態看戰爭發展的基本原理和規律
??
??
?? 在上一章最后一節戰爭結束后的結果狀態分析中,我們發現,一場具體戰爭活動結束,所體現的結果狀態,從客觀存在的角度,戰爭主要體現一種客觀具體的破壞性和毀滅性,如戰爭人員在戰爭中的傷亡,人們建造的房屋、道路、交通設施、工廠、油井等生存設施和物質條件被戰爭破壞和毀滅。
??
?? 戰爭所具有的客觀上的破壞性和毀滅性,是本書探索和創作所關注的重點內容和主要方向,其目的,要弄清楚戰爭客觀上的破壞性和毀滅性,隨著歷史的持續與發展,看其是否會走向對人類生命整體存在性和對人類社會綜合時空存在性體現出全面地破壞與毀滅。
??
?? 戰爭對人類生命整體存在性和對人類社會綜合時空存在性,是否會體現出全面的破壞與毀滅,首先,不僅在于“人類社會戰爭”是否具有這樣的力量,同時,更在于它是否會表達這樣的力量。當代的歷史事實和經驗告訴人們,通過近代一個多世紀的發展,“人類社會戰爭”在這一歷史時期,已經發展并擁有這樣的力量,如“核生化”“非常規”戰爭武器力量。但是,在這一歷史時期,“人類社會戰爭”,卻沒有全面自由的表達出自身這種全面破壞和毀滅性的力量。原因是,這一歷史時期的“人類社會戰爭”在“人類社會”中的存在和活動,是通過講條件的方式來滿足自身在“人類社會”中的存在性和活動性,即通過禁止和放棄自身所具有的全面破壞毀滅性的“核生化”“非常規戰爭武器”力量在戰爭具體活動中自由的應用和表達,并只以不具有大規模無選擇性破壞毀滅力量的“常規戰爭武器”力量形式,應用表達于戰爭的具體活動過程之中,以此來體現這一時期人們對戰爭的正常需求和依賴。并因此避免了“核生化”“非常規戰爭武器”力量,在戰爭中全面破壞和毀滅性力量的應用和表達。
??
??在“核生化”“非常規戰爭武器”力量全面誕生發展和存在的歷史時期,“人類社會戰爭”之所以在自身的戰爭具體活動表達性中,沒有表達出自身所具有的全面破壞和毀滅性的力量,如“核生化”戰爭武器力量,根本的原因在于,人們在這一時期,將用于自身進行戰爭的武器力量,作了兩大不同形式的區分與界定,并界定出具有全面破壞和毀滅力量的“非常規戰爭武器”力量形式,如“核生化”“非常規戰爭武器”力量形式,和不具有全面破壞和毀滅力量的“常規戰爭武器”力量形式。并因此形成和發展出兩種不同且具有相互獨立性存在的戰爭具體發展形態,如“導彈防御系統”體現的是“非常規戰爭武器”力量形式的戰爭具體發展形態,而“火力機械化武器戰爭形態”“信息化武器戰爭形態”等,體現的則是“常規戰爭武器”力量形式的戰爭具體發展形態。我們已知,戰爭具體發展形態,是對戰爭的歷史發展性之具體存在的體現。戰爭的歷史發展性,具有服務并決定戰爭具體活動表達性。戰爭具體活動表達性,其實際具體的體現,是戰爭的具體活動形式。所以,戰爭具體發展形態,也具有服務、派生和決定戰爭具體活動形式,而戰爭具體活動形式,則具有應用、表達和檢驗反映戰爭具體發展形態。如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美國在這場戰爭具體活動中,應用表達的戰爭具體發展形態,是“常規武器”力量形式的“信息化武器戰爭形態”,同時,這場戰爭具體活動形式,是以美國的“信息化武器戰爭形態”為主導針對伊拉克國家的“火力機械化武器戰爭形態”所展開的由“常規戰爭武器”力量形式之兩個不同發展等級的戰爭具體發展形態相互表達的一場具體戰爭活動。并且,美國在這場具體戰爭活動中,并沒有應用自己發展起來的“導彈防御系統”這一“非常規戰爭武器”力量形式的戰爭具體發展形態,來進行這場戰爭活動。因此,在具有全面破壞和毀滅力量的“核生化”“非常規戰爭武器”力量形式誕生、發展和存在的歷史時期,人們為避勉戰爭的全面破壞和毀滅,其所體現的對戰爭武器力量形式的區分、界定和界定后的選擇表達,最終成了一種人們對不同戰爭具體發展形態的選擇與表達。“人類社會戰爭”在這一歷史時期,其具體活動表達性,之所以沒有全面自由的表達出自身所具有的全面破壞和毀滅性的力量,與其說是人們對不同戰爭武器力量形式作選擇的結果,還不如說是人們在戰爭具體活動中對不同戰爭具體(發展)形態作選擇的結果。因為,所有戰爭武器力量的存在性,最終都要落入相應的戰爭具體發展形態之中。并以相應的戰爭具體發展形態,表達于戰爭的具體活動形式之中。
??
?? 因此,探索戰爭是否走向全面破壞和毀滅的方向,重要的是“常規”和“非常規”兩大戰爭武器力量形式各自的戰爭具體(發展)形態,在歷史持續與發展面前,他們是否具有始終如一的相互獨立性的存在性?并以此來滿足人們在戰爭具體活動中對其能作選擇的需求和要求。
??
?? 因此,進一步提示戰爭的破壞性和毀滅性的走向,也就是要進一步揭示“常規”和“非常規”兩大戰爭武器力量形式各自的戰爭具體發展形態,隨著歷史進一步的持續與發展,看兩者的戰爭具體(發展)形態,是否會從今天的相互獨立性的關系狀態,走向統一綜合的存在狀態?以及這種統一綜合后的戰爭具體(發展)形態,其所派生和決定的戰爭具體活動形式,人們在這樣的戰爭活動形式中,是否還能對這兩大不同形式的戰爭武器力量作選擇性的戰爭應用和表達,如果還能作選擇,那么,其選擇后的應用和表達,所體現的戰爭效果,是否還具有今天這一歷史時期人們對戰爭武器力量形式所作選擇的戰爭效果,即那時選擇的常規戰爭武器力量形式在戰爭中的應用和表達,是否仍然不具有全面的戰爭破壞與毀滅性的力量表達?同時,是否還因此能繼續避勉“非常規”戰爭武器力量形式在戰爭中破壞毀滅性力量的應用和表達?
??
?? 作這樣的歷史探索,就涉及到人們對“常規戰爭武器”力量形式的戰爭具體發展形態,和對“非常規戰爭武器”力量形式的戰爭具體發展形態,要有清晰的認識和最終的認識,為達到這一認識目的,我們必須從歷史持續發展的角度,去探索他們進一步的歷史發展性,以及兩者存在關系的進一步發展變化和走向。如果我們要達到這樣的目的,首先,必須要弄清“戰爭具體發展形態”之形成、發展、變化的一般原理和普遍規律。
??第一節 戰爭具體發展形態的形成
??
?? 一、戰爭具體發展形態一般概念意含
??
?? 我們已知,“人類社會戰爭”在“人類社會”中所體現的存在形態,是由戰爭的歷史發展性和戰爭的具體活動表達性共同構成的。一般來講,戰爭的歷史發展性在人類社會中所體現出自身的存在形態,就是戰爭的歷史發展性所體現的發展形態和存在形態。
??
?? 戰爭的發展形態,其存在性具有兩個方面,并由此構成兩個子級發展形態:第一個子級發展形態,是戰爭從物質的一面所體現的一種發展形態,另一個平等級的子級發展形態,是戰爭從精神的一面所體現的發展形態。戰爭從物質到精神之全面綜合的發展形態,就是戰爭的發展形態。戰爭物質一面的發展形態所體現的存在性,是一客觀具體的存在形態。我們通常所講的戰爭具體發展形態的概念,往往是從戰爭物質一面的發展形態所具有的客觀存在性,來描述和指稱具有客觀存在特征的戰爭具體發展形態概念的。對于不同歷史時期和歷史階段,戰爭的歷史發展性所體現的戰爭具體發展形態,是有所不同的,如,在農業文明時代,“冷兵器戰爭形態”,是這一歷史時期戰爭發展的主要具體發展形態,而在工業文明時代至今天,戰爭的歷史發展性所表達出的戰爭具體發展形態,就前后形成了一系列不同的戰爭具體發展形態,如“火力武器”戰爭具體發展形態、“機械化武器”戰爭具體發展形態、“火力機械化武器”戰爭具體發展形態、“高技術武器”戰爭具體發展形態、“信息化武器”戰爭具體發展形態、“導彈防御系統”……等。
??
?? 從存在的角度,戰爭具體發展形態,是對戰爭的歷史發展性之具體客觀存在性的體現。從歷史的角度,戰爭具體發展形態,是一自身具有歷史發展變化的事物,并能體現出戰爭的歷史發展性,如:戰爭具體發展形態,從“火力機械化武器戰爭形態”,發展成為“信息化武器戰爭形態”,不僅能體現戰爭的歷史發展性,而且也體現出戰爭具體發展形態自身的發展和變化。
??
?? 二、從戰爭所體現的發展需求、發展目的和發展內容,看戰爭發展的總體形態和戰爭發展的具體形態的形成
??
?? “人類社會戰爭”在“人類社會”中存在和活動,之所以需求自身的發展,根本的原因,是緣于人們進行戰爭的目的。我們已知,人們之所以要發生相互間的戰爭活動關系,是人們為了從戰爭對方身上去強求性的實現自身單方面的生存訴求目的和要求。人們為達到這樣的目的和要求,就必須使自己在戰爭中要取得戰爭的最后勝利,因為,戰爭的雙方,唯有達到戰爭勝利的一方,才有望達到自身單方面性質的生存訴求目的和要求的最終實現。然而,人們在面對戰爭時,要想保證自已戰爭勝利目的的實現,就必須使自己在戰爭中,要比對方擁有更強大的戰爭力量和更高超的戰爭藝術。只有這樣,才會對自己在戰爭中取得勝利具有一定的保障。因此,面對時常存在和時常發生的戰爭,人們要想自己在每一場具體戰爭活動中,比對方擁有更強大的戰爭力量和更高超的戰爭藝術,就需求人們要經常不斷地去發展提高它們。因此,發展提高自身的戰爭力量和戰爭藝術,就成了人們面對戰爭存在的一種需求,也因此導致戰爭對發展的需求。人們要實現戰爭發展的目的,就必須以戰爭力量和戰爭藝術,作為戰爭自身發展的具體內容和具體發展方向,去發展提高它們,才能滿足戰爭發展的需求和實現戰爭發展的目的。
??
?? 在戰爭中,人們進行戰爭時的戰爭力量,主要是由戰爭人員的生命力量和戰爭人員所持用的戰爭武器工具力量共同構成的。戰爭力量在戰爭中的表達,主要是以人的生命能量(智能+體能),通過掌握和使用自己所持的一定的工具手段力量,將戰爭武器力量使用釋放出去,去作用到自己在戰爭中所要消滅打擊的戰爭目標對象身上,通過武器力量的最終表達,對其實施破壞毀滅性的打擊消滅作用,就能實現自身進行戰爭的目的和要求。因此,戰爭力量在戰爭中的表達,最終的體現,是一種物質性的戰爭武器力量的表達。戰爭武器力量在戰爭中的表達,既關系到戰爭客觀上的破壞力和毀滅力的大小,同時,也關系到人們進行戰爭時,以破壞和毀滅為主要力量特征的戰爭武器力量,去實現打擊消滅戰爭對方的戰爭效果,并以此還能直接地關系到人們進行戰爭時之戰爭勝利目的是否能最終實現的問題。所以,戰爭的歷史發展性,所體現的對人們進行戰爭時的戰爭力量的發展提高,就必須要以戰爭武器力量的發展提高,作為戰爭(物質)力量發展提高之基本而核心的內容,并以此為中心去展開戰爭力量的全面發展和提高。也因此,以戰爭力量的發展提高所體現的戰爭發展形態,其中戰爭武器力量的發展提高,就會成為戰爭力量發展形態最鮮明、最突出、最主要、最活躍的發展因子和決定要素。這也是人們有史以來對戰爭力量的發展所體現的發展形態,為什么常常以戰爭武器力量為主要名稱去命名戰爭具體發展形態的主要原因所在,如“冷兵器”戰爭具體發展形態,“熱兵器”戰爭具體發展形態,“火力機械化武器”戰爭具體發展形態等等。
??
?? 戰爭的歷史發展性,除了要發展提高人們進行戰爭的戰爭力量,同時,人們進行戰爭的戰爭藝術,也需求不斷地去發展提高。因為,人們進行戰爭時,除了需求一定的戰爭力量,同時還需求進行戰爭的方法、手段、策略和謀術等,即戰爭怎么進行的問題。人們對戰爭如何進行的方法、手段、策略和謀術等一般規律上的認識和實踐,就是戰爭藝術存在要素。因此,戰爭藝術,其實質是人們對自己如何進行戰爭的一種認識,并以實踐的屬性,應用于戰爭實際活動過程之中,如戰略戰術,軍事策略思想等。
??
?? 因此,戰爭藝術,是人們在戰爭中,以戰爭取勝目的為目標對自己該如何進行戰爭,所體現的對戰爭活動規律的一種認識,和由這一認識所具有的可實踐的意蘊。它首先表達的是人們對戰爭活動規律的一種思想認識性的東西,而不是一種(象戰爭力量表達的)物質形態的東西。它對戰爭的影響,根本的在于它是一種正確的思想性的認識,還是一種錯誤的思想性的認識。它對戰爭過程和結局的影響,是通過人們利用這種(正確的或錯誤的)認識,以相關實踐的屬性,去如何充分有效的發揮自身的戰爭力量在戰爭中的使用釋放和表達,以此影響自身的戰爭力量在戰爭中表達的過程和效果,以及戰爭勝敗的概率。
??
?? 在戰爭中,戰爭藝術,如果在認識上是一種錯誤性的不正確的思想性的認識,人們在戰爭中去使用實踐它,就會使人們在戰爭中不能充分有效的使用發揮自己的戰爭(物質)力量,并因此能增加人們戰爭失販的概率。如果人們在戰爭中形成和使用的是一種正確的思想認識性的戰爭藝術,就會使人們在戰爭中充分有效的使用發揮自己的戰爭(物質)力量,去獲取有效的戰爭過程和效果,并因此能提高人們取得戰爭勝利的概率。
??
?? 因此,戰爭藝術在戰爭中的體現,它不是一種具有客觀破壞性和毀滅性的戰爭物質力量,而是一種人們對自身如何進行戰爭之一般規律上的一種思想認識性的東西。它與人們進行戰爭時的戰爭力量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影響和被影響的關系,即戰爭力量在戰爭中的表達,在于戰爭藝術對它如何的發揮,是一種發揮與被發揮的關系。人們在一場戰爭具體活動過程中,人們是否能取得自身戰爭最后勝利的目的,既在于自身戰爭力量的大小和水平的高低,同時也在于人們在戰爭中,是否能按照戰爭自身的規律,去充分有效的發揮自身的戰爭(物質)力量在戰爭中充分有效的釋放和作用表達之戰爭藝術在戰爭中所存在的地位和所能起到的作用。
??
??
?? 依著人們為保證自身在戰爭中實現自身戰爭勝利的目的之需求和要求,發展提高人們進行戰爭的戰爭力量,和發展提高人們進行戰爭的戰爭藝術,就成了戰爭自身發展的主要需求,主要發展目的,主要發展內容和主要發展方向。
??
?? 戰爭以戰爭力量和戰爭藝術作為自身要發展的內容去發展自己,就構成了戰爭的發展形態。這樣的戰爭發展形態,它既包含了戰爭力量的發展形態,也包含了戰爭藝術的發展形態。其綜合的發展形態,就是戰爭發展的總體形態。
??
?? 戰爭發展的總體形態,所包含的戰爭力量這一子級發展形態,它主要體現為戰爭物質一面的發展形態和發展特征。在這一子級發展形態中,由于它體現出的主要是對人的力量因素(智能+體能)的發展和對戰爭武器工具力量因素的發展,而人和武器工具,均為一種客觀具體的存在事物。也因此,其發展形態則主要體現為一種具體客觀性的發展形態。人們經常命名的各種戰爭具體發展形態的概念和名稱,就主要是從戰爭力量所形成的戰爭具體發展形態的角度為基本出發點來命名的。
??
?? 戰爭發展的總體形態所包含的戰爭藝術發展形態,由于戰爭藝術首先是人們的一種思想認識性的東西,所以,它是非物質客觀具體性的精神的東西。其體現的存在性,除了能存在于人們對它能認識的頭腦精神之中,歷史以來,它主要以一種文字附號之信息存在形式,體現于人類文化知識的存在形態之中,并沉淀于人類的歷史文化體系之中,尤其是戰爭的歷史文化體系。它與戰爭力量發展形態的存在關系,是一種精神與物質之間的存在關系。它可以借助于戰爭人員生命的“智能”存在要素而存在于戰爭人員的生命當中,并可通過戰爭人員的智能存在性而與戰爭力量發展形態的各種存在要素發生全面的聯系、交流、交織和轉化。而當歷史發展到了信息智能時代,尤其是智能時代,戰爭藝術之精神文化的存在性和力量,就會借助人工智能以信息技術的存在要素,通過人工智能的智能存在要素和工具手段性能存在要素全面內化和同化于戰爭力量的存在形態和發展形態之中。并由此體現出戰爭精神(戰爭藝術)的發展,具有轉化并同化于戰爭物質(戰爭力量)的發展形態之中。從理論上而言,戰爭精神發展的力量越是向戰爭物質發展力量轉化和同化的范疇越廣和程度越高,就標志著戰爭發展的水平越來越高。也因此可以提前斷言:戰爭發展到智能時代,將標志著戰爭發展的最高水平和最終發展狀態的到來。
??
?? 這種戰爭精神的發展具有轉化和同化于戰爭物質一面的發展形態之中,必然因此能體現出戰爭藝術之戰爭精神文化的發展形態,通過這種轉化、和同化,最終也能具體的存在于戰爭物質——戰爭力量的發展形態之中,并體現出一種存在的客觀性和具體性,并與戰爭力量的發展形態統一在一起而形成一種新的不再相對于戰爭藝術發展形態而存在的一種戰爭具體發展形態——這就是廣義的戰爭具體發展形態之概念所指向的存在性。
??
?? 因此,在戰爭發展的總體形態中,其中子級的以戰爭力量所形成的基本戰爭具體發展形態和戰爭藝術之精神發展形態,具有從戰爭力量發展形態(物質客觀性的存在形態)所體現的一種相對戰爭藝術發展形態(精神文化的存在形態)而存在的相對性的基本戰爭具體發展形態,通過發展,由這一相對性的基本的戰爭具體發展形態,走向戰爭物質和戰爭精神之統一綜合后的一種同一的“絕對的戰爭具體發展形態”之發展趨向。這種“絕對的戰爭具體發展形態”,其絕對性的程度,在于戰爭藝術發展形態被戰爭力量發展形態這一“基本的”戰爭具體發展形態所同化的程度。如果體現為一種被完全的同化狀態(被同化的戰爭藝術發展形態往往是一種與同化它的戰爭力量之具體發展形態相關的一種戰爭藝術發展形態),其所形成的戰爭具體發展形態,就是一“絕對”的戰爭具體發展形態。這時,以這樣“絕對”的戰爭具體發展形態所應用表達的戰爭具體活動形式,其戰爭活動過程就會是:當戰爭發動者決定發動戰爭,只需一個確定性的指令——口頭指令或按動一個按扭,戰爭的過程就開始了。在整個戰爭過程中,由于戰爭藝術要素不再有相對獨立存在的狀況,再加上戰爭力量中人的存在要素也被人工智能存在要素全面取代,戰爭的過程,就不需人的因素摻入,它包括戰爭力量中的人的因素(被人工智能取代),也包括指揮戰爭的人的因素。這樣的戰爭形式唯有在“智能時代”對戰爭具體發展形態作徹底性發展,才能實現它。因此,這種因戰爭具體發展形態發展的絕對性,所體現的絕對戰爭活動形式,就是人們心中時常能感覺的一種戰爭樣態,即,人與人戰爭首先在于人自己的決定,這一決定形成,那么,戰爭過程的開始只需決定發動戰爭的一個戰爭指令和口令,戰爭就開始了,以打程序的形式進行。然后,戰爭的結束,也只需一個人以確定的指令和口令通過戰爭機器(這時可以說全都是機器)的戰爭結束程序的起動,才能結束戰爭。
??
?? 從理論和實際上而言,人類要想保持自身的戰爭文明性質不變不動搖不消解的社會文明性質,將自身的戰爭活動和需求帶到戰爭歷史發展的這種絕對歷史時刻歷史狀態,有時是不可能的事。因為,戰爭所體現的全面破壞性和毀滅性,往往在戰爭發展的絕對狀態之前,如信息時代中末期,人們的戰爭活動,就已經具有這種全面破壞和毀壞力量在戰爭中的應用和表達的可能性和一定的歷史必然性。
【人類社會戰爭歷史發展的終極意蘊(第六部分)】相關文章:
人類社會戰爭歷史發展的終極意蘊(第四部)08-12
第六冊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08-17
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08-17
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古代社會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