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文史論文>新聞傳媒學論文>談談“觀點新聞”

    談談“觀點新聞”

    時間:2023-02-23 21:24:22 新聞傳媒學論文 我要投稿

    談談“觀點新聞”

     最近,在《文匯報》上看到一個“觀點新聞”專欄,欄內的新聞稿別具風致。它們不是純客觀的敘述,而是摻和著記者的認識,讀起來很有厚度。它們傳導給受眾的不僅是一樁具體的事,而且還揭示出這些具體事中蘊藏的義理。譬如一篇報道王選的新聞,它的主題是:“真正是權威的時候不被承認,脫離了第一線卻連續三年拿了三個院士頭銜”。記者擺脫了傳統的新聞敘事方法,敘中夾帶著記者的觀點,“有一種馬太效應已經得到的他使勁得到,多多益善;不能得到的永遠得不到。這個馬太效應體現在他的頭上很厲害……大家不要以為院士就是權威,就是代表,這是誤解。現在把他看成權威,這實在是好笑的,他已經脫離第一線五年,怎么可能 是權威?世界上從來沒有過55歲的計算機權威。”這則新聞是散發性的,讀完并不能就劃上句號,它能觸發人的思考,使你的思緒向有普泛性的同類社會現象上延伸。
    按新聞領域的傳統觀念,新聞不能有記者的情感傾向滲入,這當然是對的。因為情感傾向表現的是個人的好惡,這種好惡常常會扭曲事實真相。不容許有情感滲入,但不能不容許有記者的觀點存在。人的社會實踐都有它的目的性和價值追求。這些目的性和價值追求經過實踐外化成存在物時,它們就寄寓在這些存在物中,成為事物的義理和意義。所謂觀點,不是記者的主觀隨意性,而是對事物義理或意義的挖掘和表述。

    凡是經過人的實踐創造的事物,既有可感可覺的感性表象,又有只能靠理性才能察覺的意義或義理,表象和意義的統一才是事物的全真。只抓表象而忽視它的意義,這只反映了事物的半真。有許多事物的表象和義理是一致的,沒有矛盾;有些則是相悖的,不經過仔細思考,就很容易被錯覺迷惑。譬如上面提到的王選,他離開第一線后,一年得一個院士頭銜,乍看是他本人值得欣慰的榮譽,但一進入義理層面,人能體嘗到的則是從王選情感上溢流出的滴滴苦澀。筆者一次和幾個青年記者到新疆阜康縣的農村采訪,幾個農村婦女向我們介紹她們的文化生活。她們說,為了打發 農村的寂寞,她們輪流出錢組織舞會。筆者向她們提了一個問題:如果你們跳出第三者怎辦?一位婦女理直氣壯地回答:“該有也得有!”在座的人都震驚了。如果把她的話就這樣純客觀地寫進報道,那就成了貶意,會引起一些讀者對她的譴責。但是如果把中國婦女受三綱、五常、七出重壓 以致談性色變的歷史事實聯系起來,不難看出這是一個有自主人格的當代農村婦女形象。現在大多數記者的筆觸都停留在事物的表象掃描上,很少挖掘事物的義理,不去揭示它的意義。當然,并不是每則新聞都有必要這樣,許多新聞能傳遞一個信息就完成了任務,但另有許多新聞則是要揭示意義的。
    一些現代哲學家都很重視意義哲學的探索。現象學大師胡塞爾把意義提高到哲學本體論的高度。現代數理邏輯奠基人弗雷格在外在世界、純精神世界之外還劃出一個意義領域來。批判理性主義哲學家波普爾的世界三分法也包含著這個內容。最近復旦大學哲學系俞吾金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文本的價值就在于它們對生活世界意義的顯示中”。這個“文本”自然也應包括新聞在內(當然不是全部新聞)。
    現在,我們的國家正處于變革和轉型時期,每時每刻都生長著新事物, 她們像春草一樣繪飾著時代的春色。有的新在表象層次就顯示得很分明,但有許多事物的新在表象層次表現得很模糊,普通人辨別不出,于是新聞記者就有責任進行理性挖掘,把它的意義用語言符號揭示出來,這種新聞就有了啟蒙意義,就能反映事物的全真。有一次,筆者跟《新疆經濟報》總編輯到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柯爾克孜族牧民定居點采訪。柯族牧民多少年深居天山、昆侖山,世世代代只知牧羊。改革開放以后,為了使他們脫貧,政府動員他們下山種田,他們搖搖頭說:“我們不會!”動員他們經商,他們也搖搖頭說“我們不會!”后來,政府在山外平川上修建了有房屋、廄舍、田畦、道路、水電配套設施齊全的定居點,千呼萬喚,他們終于出山了。幾年工夫下來,他們學會了種田、栽樹、挖渠,經商。那天,那些結實粗壯的柯族人一聽新聞記者來了,都放下手中的活圍了過來,激動地談他們這幾年的生活感受。記者問一個老人:“現在你們有沒有這種感覺,別的民族能干的你們都能干?”柯族人中爆發出一聲春雷:“能!”突然間一個柯族老人的眼睛鼓起來,光燦燦,亮晶晶。周圍的人都被老人的眼睛懾住了。只見他激動得身上發戰,攥緊雙拳連喊幾聲“能!”有人 呼叫:“誰帶了照相機?”那位總編輯悟到了老人眼睛中蘊藏的意義。這是柯族人經過市場經濟重塑,在社會角色轉換中因為他們的本質力量得到了開發,于是產生了自信、自豪。老人目光中輻射的就是這種自信與自豪。一般記者僅憑兩只眼睛實在寫不出什么新聞;但是這位總編輯從意義層面上寫了一則很扎實的新聞。像這種富有時代意義的新事在今天的城鄉大地上俯拾皆是,但是反映在報紙上的卻很少。有人說,新聞是傳導信息的,這當然不錯。但是事物檔的信息,有出在表象層次的,有出在意義層次的?而在意義層面的信息才是精神文明的好養料。只在有了意義層面的深刻理解,他才會去支持、扶助、發展新事物。新聞是時代的反映,但是看看我們的許多新聞,很缺乏時代感。這是新聞觀念上的問題。我們報道的新聞事實多是具體的“這一個”,因為是表象掃描,呈現給讀者的是個別、孤立的現象,這是很難和整體的時代精神聯結的。而事物的意義則是帶有普泛性的,在意義層面就會有很強的時代折光。意義的積累能形成人的新觀念,報紙上的意義新聞或觀點新聞多了,就能幫助讀者進行觀念更新,能使人的精神文明水準和物質文明水準同步上升。
    按理說,詩人、作家、哲學家、新聞記者都是一個檔次的社會角色,他們的職業特點之一是悟性。悟性不是別的,它是智慧在瞬間的爆發。這種爆發對新聞記者來說,常常表現在對事物意義的開掘上。這幾年,《新疆經濟報》一直在為發展意義新聞而努力。該報記者朱又可的意義新聞作 品已受到北京、上海一些專家、學者的注意,馮英子、吳仲華、鄭重等都評論過他的作品。但這張報紙畢竟地處偏遠,未廣為人們注意。而《文匯報》對觀點新聞的倡導,會促使新聞記者在新聞采寫中投入更多的智慧。
    (完)
    談談“觀點新聞”

    【談談“觀點新聞”】相關文章:

    談談“觀點新聞”08-11

    談談廣播和廣播新聞的特點和發展前景08-11

    新啟蒙與陸定一的《我們對于新聞學的基本觀點》*08-11

    談談師娘08-18

    談談補課08-19

    怎樣使聽眾接受你的觀點08-27

    我的教育教學觀點滴07-30

    英語觀點類作文范文07-30

    聯系、發展的觀點看問題08-17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午夜电影网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 日本免费在线看AⅤ视频 | 制服丝袜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三级人妇久 | 一本视频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日本在线视频一二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