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網絡中的人際傳播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It is widely accepted that people’s behaviors in cyber space are usually different from that in real life. This phenomenon results in a set of new traits in th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on Internet. Moreover, th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on Internet will influence many aspects of our life. This paper is an initial research on this topic.內容提要:人際傳播是網絡中最常見的傳播形態之一。對網上人際傳播的需求,使網絡日益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人際傳播也與網絡中的其它傳播形態相互交融、相互作用。本文對網絡人際傳播的方式、特點進行了初步的研究分析,并以此說明網絡人際傳播對于物理世界人際傳播活動、人的社會化等方面可能帶來的影響。最后本文探討了受眾和傳播者如何利用網絡人際傳播的問題。
當Internet開始以一種傳播媒介進入人們生活時,最早承載的形態就是“人際傳播”。直到今天,網絡上的人際傳播也是十分頻繁的。人們對網絡人際傳播的需求,甚至可能超過對網絡的大眾化傳播的需求。網絡人際傳播為什么有如此大的魅力?它會取代人們現實世界的人際交流嗎?網絡的人際傳播又會帶來什么樣的影響?理解這一系列問題,是理解整個網絡世界的必經之路。
一、網絡中進行人際傳播的方式
人際傳播也稱人際交流。它指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信息傳播活動,是社會生活中最直觀、最常見、最豐富的傳播現象。傳統的人際傳播的方式有:談話、書信、打電話等。
人們尋求人際傳播的動機可以表現為四個方面:
1.獲得與生產、生活和社會生活有關的信息從而進行環境適應決策。也就是說,人們要能在社會中生存與發展,就需要了解環境的變化,并以此為依據來調整自己的行為。而要獲得關于環境的信息,人們常常要借助人際傳播。
2.建立社會協作關系。通過了解他人,和讓他人了解自己,來達到協作目的。而有效的渠道,就是人際傳播。
3.自我認知和相互認知。自我認知常常是通過與他人的互動形成,即通過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態度等這面“鏡子”來認識和把握自己。相互認知更是離不開人際傳播。而這兩方面是建立社會協作關系的必要條件。
4.滿足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系,擁有自己的社交圈子和伙伴,可以讓人產生愉快的心理反應。
網絡中實現人際傳播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兩種:
1.E-mail。
E-mail是一種類似于傳統的通信手段的人際傳播方式。但它也有自己的鮮明特點,這主要表現在:
首先,E-mail傳播速度往往要比傳統通信快得多。傳統通信的速度與地域的關系很大,雙方距離越是遙遠,通信速度越慢。而E-mail傳遞則較少受地域因素的影響。交流速度的加快,實際上也帶來了交流頻率的增加。無論大事小事,人們都可以通過E-mail交流來完成。從一定意義上,這有助于形成更加牢固的交流關系。
從長遠看,E-mail交流是一種多媒體交流。E-mail主要以文字為傳播手段,但是,也可以加入聲音、圖像等作為附件,因此也是一種多媒體交流。但是,由于E-mail傳遞的信息都是數字化的,所以一些背景信息會削減。例如,一般用文本方式,我們不可能看到對方的筆跡,也就很難通過這種潛臺詞來揣測發件人的性格、情緒等。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傳播質量會受到一些影響。
傳統通信交流一般只限于相互認識的人之間,但是E-mail交流可以因偶然因素產生。但這種情形下,人們的交流往往帶有功利性。
2.網上聊天。
網上聊天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在聊天室進行,另一種是通過即時傳呼(例如ICQ)手段進行一對一的交流。
網上聊天雖然名為聊天,但與物理世界的聊天還是有很大的區別。
網上聊天使用的主要手段是文字,因此像E-mail一樣,一些輔助性的信息表達手段不能運用。網上聊天雙方不是面對面的,彼此看不到對方的身體動作,所以對方對一條信息的直觀反映很難感受,雖然通過文字可以進行及時回答,但有時文字不能充分表達交流雙方的情緒。也可能聊天者運用文字有意識地掩蓋了自己的真實想法。
但從理論上來說,使用文字也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可以比較充分地理清思路,有助于加強交流的深度。但是網絡交流通常又會受時間的限制。一方面,在網上,“時間”就是金錢。另一方面,如果反應遲鈍,就可能失去一個聊天對象。事實上,人們在網上的交流也是爭分奪秒的。相對來說,網上聊天中理性的交流并不多。
網絡中的人際傳播
從另一方面看,雙方不見面時,可以克服羞澀心理,更加敞開心扉。但匿名狀態下,人們也可能會隱藏真實的自己。
對于聊天室的聊天來說,大多數聊天對象是隨機形成的,雙方在此之前沒有任何交流。因此,傳播的目的不明確,傳播的效果也不好。而通過即時傳呼產生的聊天對象,常常是老朋友,相對來說,交流的目的和效果會更好些。
另一個特點是,在聊天室里,人際傳播的網絡十分復雜,并且具有不確定性。
在一個多人參加的聊天室中,加入聊天的人數是可以動態變化的,人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也可能隨時發生變化。總的來說,這是一個全通道型的交流網絡,每個人都可以與參加聊天的其它人進行對話。這種結構是一種平等的交流結構,但它的效率也是比較低的。在聊天室中,人們談話的主題時常會發生變化,人們的喜好時常發生變化,人們之間的結盟關系也往往是搖擺不定,所以常常是幾個小時過去,人們也沒有達成什么共識。此外,由于人們一般對交流對象缺乏必要的了解,通常也無法選擇合適的交流內容以及說服對方的手段。從傳統意義上看,這種交流的效果是不能令人滿意的。但也許這正是人們進入聊天室的樂趣之一。人們在聊天室中更看重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這個過程對抱著不同目的上網的人們有著不同的意義:有人從中發現與自己興趣相投的人,有人享受舌戰群儒的樂趣,有的人可能只是為了解悶或發泄。而對于旁觀者來說,他從別人的聊天中看到的,更像是類似于“頭腦風暴”的過程,他從中得到的不一定是定論,而只是一些片斷的啟發。
論文網絡中的人際傳播來自
從現有的受眾調查來看,E-mail和聊天等人際交流手段,是人們在網絡中使用得較多的一類服務。
下面是CNNIC在2000年7月進行的調查結果
用戶最常使用的網絡服務(多選結果):
電子郵箱: 87.65%
搜索引擎: 55.91%
軟件上傳或下載服務: 50.69%
各類信息查詢: 49.28%
網上聊天室: 38.81%
新聞組: 25.37%
BBS電子公告欄: 21.17%
網上尋呼機: 20.72%
免費個人主頁空間: 19.68%
網上游戲娛樂: 17.70%
網上炒股: 14.64%
網上購物或商務活動: 14.09%
網絡電話: 9.63%
網上支付: 3.67%
其它服務: 11.01%
這個調查結果表明,人們是非常愿意把網絡作為一種人際傳播的渠道的。
二、 網絡人際傳播的特點
網絡作為一種全新的人際傳播手段,提供了很多新的人際傳播的體驗。它的特點也是十分鮮明的。
1.網絡人際傳播是一種以文字交流為主的傳播。
無論是E-mail還是網上聊天,人們都是以文字為主要交流手段的。文字便于清楚地表達深刻的思想。這可能有助于加強傳播的效果。但另一方面,由于人們不能面對面,所以一些輔助性的“語言”不能使用,這又可能削弱傳播的直接性。
為了在文字的交流中表達感情,網民們在實踐中發明了一套獨特的網絡符號。
下面是網上關于表情的一些符號:
:-) 這是最普通的基本笑臉,通常加在句尾或文章結束的地方。表示開玩笑的意思,或表示微笑。
:-0表示吃驚或恍然大悟。
|-D 呵呵笑。
:-< 難過時候的苦笑。
(:-& 暗示這個人正在生氣。
(:-( 緊皺眉頭,又愁眉苦臉。
(0--< 面無表情,目光呆滯。
:-( 悲傷或者生氣的臉。
:-(*) 惡心,想吐。
^-^ 不必轉頭就可以看的笑臉。
這些“網絡語言”通常是用一些鍵盤上可以找到的符號,代替人的表情,很多符號需要將頭轉“90度”才能看明白。事實上,很多人都根據自己的想象在不斷發明自己的符號。
與這些符號類似,一些聊天室也提供了一些“臉譜”幫助人們表態自己的情緒。但是,不是所有人都熟悉那些約定俗成的符號的含義,而“臉譜”所能傳達的含義也是不完整的,或者是不準確的。
與我們通常使用的語言文字不同的是,網絡的交流往往另有一套自己的語言體系。例如,將妹妹稱為“美眉”,將上網資歷淺的人稱為“菜鳥”等。能否熟練使用網絡語言,常常關系到人們能否在網上順利地與人溝通。隨著網絡的發展,網上語言也會更加多樣化。
網絡人際傳播以文字為主要手段,還意味著,打字的速度會成為交流的另一種障礙。特別是對于聊天而言,如果一方打字速度太慢,就可能使另一方失去交流的熱情。
網絡中的人際傳播
文字交流的另一個效果是,網民給自己取的代號或“昵稱”,甚至會成為他能否吸引到交流對象,吸引到什么樣的交流對象的一個重要因素。例如,女性化的名字,更受男性網民的青睞。借用某個名人的名字,往往也會更加引人注目。
盡管隨著網絡帶寬的增加和多媒體技術的發展,網絡交流的手段也可能更加豐富,但是文字交流還會是主要的一種。
2.網絡人際傳播具有廣泛性。
傳統意義上的人際傳播一般受到各種因素的限制,相對來說,交流的范圍是有限的。主要是在自己認識的圈子中,雖然也可以在旅途與陌生人交流,或者通過征友的方式與外界交流,但其范圍和數量都是有限的。而網絡則仿佛使人們隨時隨地處于旅途中,人們可以不斷地變換交流的對象,這些交流對象的來源也更加廣泛,可以說,基本上打破了地域的局限性。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通過網絡進行人際傳播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3.網絡人際傳播常常具有偶然性。
網上聊天中的一部分,具有很強的偶然性。相對來說,萍水相逢的交流對象,需要有一個較長時間的預熱期,即在他們達到真正的交流之前,他們可能需要用很多無聊的語言來進行彼此的試探,這些試探決定他們之間是否有興趣真正交流下去。在這個過程中,有較多的冗余信息。交流對象之間需要多長的預熱期,主要取決于交流者的性格。
4. 網絡人際傳播具有匿名性。
網絡的傳播對象往往帶有偶然性,也同時具有匿名的特點。這使得個體的表現往往與他在物理世界的表現大相徑庭。同時,這也使個體在進行自我表達時,會較少顧及社會規范的約束,比較任性。因為匿名性,他無需對自己的行為承擔后果。
如果借用弗洛依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的三分法,那么,在聊天過程中,人們很有可能將平日鮮有機會當眾表露的“本我”表現出來,F在聊天室里,常常有一種“語言暴力”的現象,即成員使用非常粗俗甚至侮辱性的語言,對另外的成員進行攻擊。
但是,當我們看到聊天室的無序狀態時,不應僅僅是簡單地指責上網者的素質與水平,而是看到這種狀況之后的心理動因。實際上,人們在網絡里的表現,往往來源于在物理世界的心理壓力。例如工作繁忙、學習負擔重、人際關系緊張、家庭矛盾等。當人們在聊天室時,往往是希望通過交流來排遣自己。因此觀察網民如何在聊天中進行減壓,有助于了解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壓力。
現實世界人際交流,會受到一些因素的干擾,例如交流者的身份、地位等。但網絡的匿名也帶來了人們之間的社會等級差異的消失。相對來說匿名交流,是一種更平等更純粹的交流。它使交流內容與技巧等的重要性得到凸顯。
5.個體在網絡人際傳播中具有多重性。
一個上網者可以同時與多個對象聊天,或者在不同時候與不同的對象交流。在不同的交流情境中,他扮演的角色可能是不同的。與某一些對象,他顯示的是自己的優秀的一面,與另外一些對象,他可能更多展示出陰暗面。在某些時候,他可能是一個口若懸河的主動的交談者,另一些時候他又可能是一個木訥的被動的談話對象。有些人甚至顯示的性別也是時常游移的。網上聊天,往往會與戲劇表演有某種契合之處。從表象看,一個人給自己設定一個什么樣的名字,就已經給自己的形象定下了一個基調。進一步看,一個人決定何時以何種面目出現,既與他自己的心情、處境有關,也與他的交流對象有關。
網絡人際交流中角色轉換的便利性,也使一些人可以實現自己在現實生活中被壓抑的欲望,特別是當這些欲望與社會規范相沖突時。例如,一個“扮異癖”說:“在絕望中,我來到了因特網的世界。起先,我是用女孩名在網上充當Girl,許多熱情的男孩把我當成了真正的Girl,要與我交朋友。在網上我就覺得自己真正成了女孩,可以毫無顧忌地使用女性的語言甚至撒嬌。我真是好開心!
但總體上看,個體的網絡人際傳播過程,是一個從全面試探逐漸走向穩定的過程。也可以說,是一個廣種薄收的過程。經過一定時間的交流后,大多數人會找到幾個固定的交流對象。與這些對象的交流甚至可以從網上走到網下,發展出友情、愛情。當然,這時,仍不排除他們會與陌生的網民進行一些偶然的交流。
三、網絡人際傳播對物理世界的影響
(一) 對物理世界人際交流質量的影響
對于網絡,人們說,它可以讓天涯變咫尺,也可以讓咫尺變天涯。這種說法中,包括了這樣一個擔心,即人們會不會由于過多沉溺于網上的交流而忽視與自己身邊的人的交流?
這種擔心不是沒有依據的。
網絡人際傳播的特點,使它比物理世界的人際傳播更輕松,并且可以作為緊張的現實生活的一個泄壓閥。有時,它甚至像是一種毒品,可以起到麻醉自己,讓自己忘卻現實煩惱與痛苦。但是,如果用這種方法作為逃避現實的手段,日久天長,負面效果就會越來越明顯:
一些人不能很好地處理現實中的人際關系與矛盾,一些人與身邊的人的交流日益減少。一些人習慣了網絡交流的方式與語言,回到現實世界里來,難免會有不適應的感覺。這也會減少他們對現實的人際交流的愿望。
網絡中的人際傳播
實際上,現在已經有一些人就患上了網絡成癮癥。2000年3月美國史丹福大學一項調查發現,全球約有20萬網民患上“強迫型性上癮”病。
網絡成癮癥,有英語里對應的詞有Cyber Addiction、Computer Addiction或Internet Addiction。也有人認為用“網絡的病態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PIU))更為合適。心理學家也稱之為一種病。這種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為過分依賴網絡中的人際關系,而失去對現實生活的興趣。
網絡成癮癥主要癥狀有:上網后精神極度亢奮并樂此不疲,長時間使用網絡以獲得心理滿足,上網后行為不能自制,或通過上網來逃避現實,并時常出現焦慮、憂郁、人際關系淡漠、情緒波動、煩躁不安等現象;對家人和朋友隱瞞自己是 “網蟲”;上網時間每次都超過原來計劃,甚至整夜地游蕩在虛幻的環境中,而到白天工作時則昏昏欲睡,對現實生活無興趣;不上網時手指會不停地運動,嚴重時全身打顫、痙攣、摔毀器物;甚至只是為了活下去不得不吃飯和睡覺;有人因陷得太深而不能自拔,最終走上自殺的道路。
(二) 對人的社會化過程的影響
社會化是一個人由“自然人”成長為“社會人”的過程。在這過程中,個體要學習語言、知識、技能行為準則以適應社會環境。而社會也是由于個體的“社會化”,而使社會成員形成大體一致的觀念、價值和社會規范體系,從而使社會秩序得以維持,社會發展的連續性得到保證。
對于個體來說,社會化的意義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社會化是個體得以適應社會,參與社會生活,在社會環境中獨立生存的必要前提,
2.繼續社會化(成人不斷學習、接受新的文化內容及適應角色變化的過程)是個體適應社會變遷的必要途徑。
而從社會角度看,社會化的作用在于:
1.沒有經過社會化的人也就沒有社會,沒有那些具備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的人,社會就不能維持正常的運行。
2.如果沒有社會化,社會及其文化就不能保持其一致性,共同的社會目標就無法實現。而這種一致性,主要是通過社會化來完成的。
3.沒有社會化,社會文化就不能世代延續和發展下去。
社會化的內容包括以下幾方面:
1.促進人格形成和發展,培養完美的自我觀念。
2.內化價值觀念,傳遞社會文化。
3.掌握社會技能,培養社會角色。
人的社會化過程,外界環境的影響是極其重要的,家庭、學校、同齡群體、工作單位、大眾傳媒等,都是這環境的組成部分。而在家庭、學校、群體、工作單位這些環境中,影響往往是通過人際交流產生的。因此,人際交流在人的社會化過程的起著重要作用。
網絡出現后,網絡中的人際傳播也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人的社會化。
社會化的任務之一是建立健全的人格。人格也稱為個性,是指個人具有的穩定的、綜合的心理特征。它包括人對社會環境的態度和行為的積極特征,如需要、動機、興趣、理想、觀念、態度、行為等。另一方面,也指人的個性心理特征。個性的核心內容及形成、發展水平的標志是自我意識,即對于自己的特征及生理、心理狀況的認識,例如,自我評價、自我感覺、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獨立性、自卑感等。
人們的自我意識,常常是以他人對自己的認識為鏡子的。但是,在網絡里,當一個以各種不同的面目出現時,別人對他的認識也就難免失真。反過來,這些來自他人的評價,會使個體對自己的認識更加混沌。
一個人在網絡里把自己分成若干個角色時,也會帶來角色沖突的迷惑。這些角色與他在現實生活中的角色之間的沖突,可能更加嚴重。甚至有可能導致“人格分裂”。這樣,關于自我的認識也就很難正常建立起來。
社會化另一項任務是將一致的社會文化價值觀傳達給個體,使個體接受與維持社會規范,保證社會的運行。但網絡提供的是一個介于“似”與“不似”之間的擬態社會。這個社會特點,決定了它很難形成像現實世界那樣強烈的社會規范,有很多行為也難以受到法律的明確約束。對于正在成長中的青少年來說,如果他們的社會化過程主要依賴網絡來完成,那么危險是顯然的:他們可能會把網絡中培養出來的任性、放縱、撒謊、不負責任、不守規矩等習慣,也應用到物理世界中。如果他們過早地接觸網絡,那么,他們的社會規范觀念會更加淡薄。
2000年1月14日《廣州日報》的這篇報道也許能說明一些問題:
香港的一項有關青少年使用ICQ的調查顯示,近三成受訪中學生經常在ICQ說謊;另有百分之五有過分沉溺於ICQ的“上癮”表現。據聞資訊科技及廣播局局長鄺其志也迷上ICQ,不惜用假名結識網友。
這項名為“青少年使用ICQ的調查”是由突破機構于去年十一月至十二月間進行,在全港二十間中學訪問了一千四百多名中學生。調查顯示,五成受訪中學生使用ICQ作溝通工具,并認為ICQ才是一個可以真正表達自己的地方。
網絡中的人際傳播
調查發現,四成多受訪者希望透過ICQ“打發時間、解悶”,兩成表示“想識多些朋友”,他們大多是“東拉西扯”。近三成受訪者更表示,不會因在ICQ上說謊而有罪咎感。
調查還發現約有百分之五的受訪中學生出現沉溺ICQ的癥狀,包括將大部分上網時間用于ICQ、與同一對象傾談超過一小時,甚至在被阻止使用ICQ時會大發脾氣。
此間心理學家警告,有上述傾向的青少年,其自我形象及溝通能力均屬偏低,倘若不及早解決,問題將“愈玩愈深” ,最終令他們做出越軌,甚至犯法行為。
人際傳播本來對人的社會化過程起著重要作用,但是網絡中的人際傳播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起著相反的作用。這一點特別值得我們進行關注與研究。
四、網絡人際傳播的利用
(一)個體對網絡人際傳播的利用
如果利用不當,網絡的人際傳播會在一定程度上帶來負面影響,但是也沒有必要因噎廢食。一個理智的成年人,應該有能力把握自己對網絡的利用程度。而積極的利用,更多的,將給個體帶來益處。
1.網上積極的人際交流,能擴展人們的交際范圍與能力,增加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的交流機會。
2.網上人際交流如E-mail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3.網上交流,在一定意義上,可以緩解人們的現實生活壓力,調節心情。有時可起到心理治療的作用。但濫用則可能帶來相反的效果。
(二)新聞傳播與人際傳播
網絡傳播的主要內容之一是新聞。過去,新聞傳播主要是由大眾傳播媒體來承擔的。在網絡中,專業大眾媒體仍是新聞傳播的主導。但是由于網絡的特點,新聞網站或傳統媒體在進行新聞傳播活動時,往往會有意識地利用人際傳播的手段。
這主要表現為:
1.E-mail或聊天,可以成為一種采訪手段。
2.通過E-mail這種方式,來加強讀者與編輯之間的交流。
3.通過聊天室來加強讀者之間、讀者與專家之間、讀者與名人之間、讀者與報道對象之間或讀者與記者編輯之間的交流。
4.傳統媒介可以利用網絡人際傳播,加強傳播效果。例如在廣播電視直播節目中,開通聊天室或BBS。
這些交流的目的,一方面是進行雙向溝通,另一方面,有助于延伸新聞報道的廣度與深度。
在這些常規的手法之外,我們還需要研究的是,網上人際傳播網絡中是否還存在“意見領袖”,他們又是如何產生并起作用的。
根據國外研究者的結論,能成為“意見領袖”的人,應該具有以下幾種素質:
1.是許多追隨者學習的榜樣;
2.見多識廣、稱職能干;
3.在自己的圈子之外,還有廣泛的社會關系。
在網絡中,前兩方面的素質,應該主要是通過文字水平來體現的。因為網絡傳播本身是一種以文字符號為主體的傳播。網民之間在網外也可能互不相識,因此,判斷一個人的能力高低、魅力大小,主要通過文字。包括文字表達的內容和技巧。例如,話題是否具有吸引力,語言是否幽默,是否有文采等。
社交方面看,意見領袖應該比一般人更多接觸自己圈子之外的人和事,否則他就不能比別人的視野更開闊。因此,經;钴S在不同的人際傳播圈子,如不同的聊天室、不同的BBS的人,更具有成為領袖的潛質。
相對來說,聊天室的聊天話題分散,人們的交流更多限于個人之間。因此,聊天室里產生意見領袖的可能性不大。但在BBS這樣的更加具有群體交流傾向的場所,意見領袖極有可能產生。
對于網絡新聞傳播,意見領袖的作用在于,他們可以傳播一些并不廣為人知的新聞,他們也可以對一些新聞事件發表自己的見解,并以此影響他人對這些事件的看法。
因此,對于從事新聞傳播的網站來說,培養自己的“意見領袖”,可能是提高傳播效果的一種途徑。有些意見領袖,可能在一個很大的圈子內都有名氣。這對于提高網站的聲譽也是有利的。
與網絡新聞傳播利用人際傳播類似,在網絡營銷活動中,網絡人際傳播,也是一種提高營銷效果的手段。
從各個方面看,網絡人際傳播都是我們了解網絡與現實兩個世界的一個窗口,對它的研究不僅有助于提高網絡傳播的效果,也有助于網站建設。而相關的研究也需要進一步深入。進一步深入。
【網絡中的人際傳播】相關文章:
網絡傳播中版權的立法現狀與發展問題初探08-11
自由:網絡傳播的神化08-11
網絡虛假信息的傳播與對策08-11
國際傳播中的英語強勢及影響08-11
網絡環境的受眾分化與個人傳播08-15
網絡與跨文化傳播問題初探08-11
淺談傳播技巧在公文寫作中的運用08-21
網絡新聞傳播結構的構建與分析08-11
讓幼兒在體驗中獲得人際關系策略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