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文史論文>新聞傳媒學論文>新聞的思維方式問題

    新聞的思維方式問題

    時間:2023-02-23 21:15:46 新聞傳媒學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關于新聞的思維方式問題

         新聞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這種社會意識形態,不同于一般哲學、文學那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不同的社會意識形態,其掌握世界的方式是不同的,與此相聯系的思維方式也是不同的。哲學是理論地掌握世界,其思維方式是邏輯思維;文學是藝術地掌握世界,其思維方式是形象思維。那么,新聞掌握世界的方式是什么?新聞的思維方式是什么?長期以來,在新聞學的研究中,并沒有深入地去探討這個問題。本文的目的,在于提出這個問題,并試圖從分析新聞這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掌握世界的獨特方式入手,進而初步探討一下新聞的思維方式問題。
        一
        新聞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其特殊性在什么地方呢?在于它掌握世界的方式的獨特。馬克思曾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說過:“具體總體作為思維總體、作為思維具體,事實上是思維的、理解的產物;但是,決不是處于直觀和表象之外或駕于其上而思維著的、自我產生著的概念的產物,而是把直觀和表象加工成概念這一過程的產物。整體,當它在頭腦中作為被思維的整體而出現時,是思維著的頭腦的產物,這個頭腦用它所專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這種方式是不同于對世界的藝術的、宗教的、實踐——精神的掌握的!瘪R克思在這里雖然不是直接論述新聞這種社會意識形態掌握誰的方式的特殊性,然而,它卻深刻地包含著這樣的思想:1.任何意識決不能離開直觀和表象——即現實對象,而且它是思維著的頭腦的產物;2.不同的意識形態通過人腦的反映其方式是不同的,即掌握世界的方式是不同的。正是從馬克思這一思想出發,我們認識到,意識形態掌握世界的方式的不同恰恰構成了各種意識形態反映客觀社會現實生活的方式的區別。而新聞這種特殊的水意識形態其掌握世界的方式的獨特,在于它是用事實來反映客觀社會現實生活的,可以說,報道事實是新聞反映客觀社會現實生活的基本特征。

        對于這一點,中外學者都曾給予過明確的回答,比如:徐寶璜說:“新聞者,乃多數閱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實也!狈堕L江也說:“新聞,就是廣大群眾玉知、應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實。”甘惜分說:“新聞是報道或評述最新的重要事實以影響輿論的特殊手段!蓖踔幸舱f:“新聞是新近變動的事實的傳播。”再比如:曾任美國密蘇里新聞學院院長的莫特說過:“新聞是新近報道的事情!钡聡牡辣确ㄌ卣f:“新聞就是把最新的事實現象在最短的時間間距內連續地介紹給最廣泛的公眾。”法國的貝爾納.瓦耶納說:“新聞是指旨在收集、傳播、挑選、介紹和出版被認為與社會生活有關的事件的活動、機構及其后果的總體!比毡镜男∫靶阈垡舱f:“新聞是根據自己的使命對具有現實性的事實的報道和批判,是用最短時距的有規律的連續地出現來進行廣泛傳播的經濟范疇內的東西!敝型鈱W者以上這些說法,顯然都是為了回答什么是新聞這個至今無定論的問題。盡管他們各自同不同的哲學觀點,不同的角度來闡發問題,然而,卻有一個共同點,這就是無一例外地認為,新聞應該報道事實。新聞離不開事實,新聞必須如實地報道事實,這不僅為中外學者所確認,而且,從中外新聞史上留下的大量新聞作品也可以得到佐證,我們無須一一列舉?梢哉f,一切新聞作品,無論內容、形式有什么不同,都是在報道事實,用事實迅速地反映變化著的客觀社會現實生活。
        為此,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才特別強調新聞中的事實,強調新聞必須報道事實。1937年——1843年在薩克森萊比錫出版的德國進步資產階級報紙《萊比錫總匯報》,當時曾刊登過批評普魯士國王的一封信,結果被查封,并強加給該報以“捏造傳聞”的罪名。對此,馬克思十分氣氛,一連寫了七篇文章,總稱為《萊比錫總匯報》的查封,文中曾經提出過一個尖銳的反問:“究竟什么樣的報刊(“好的”或“壞的”)才是“真正的”報刊?誰是根據事實來描寫事實,而誰是根據希望來描寫事實呢?”在這里,馬克思自然旨在批判當時的曝露適當據。然而,正是在這一犀利的反詰中,包含著一個極為深刻的思想,即一個真正的報刊,一條真正的新聞,應該“描寫事實”,而描寫事實必須“根據事實”,新聞在反映社會現實生活時用的就是事實。所以,馬克思才說,報刊應該“報道它所目睹的事情!闭\然,新聞作為新聞工作者頭腦中反映的產物,自然也要包容著一種主觀的傾向、判斷。然而,無論是描寫事實,還是以事實為根據作出的判斷,終歸是事實。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雜志將完全立足于事實,只引用事實和直接以事實為根據的判斷——由這樣的判斷進一步得出的結論本身仍然是明顯的事實”。列寧同志也曾以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需要出發,十分重視報紙的宣傳鼓動作用,但與此同時,他并沒有忽視新聞反映客觀社會現實生活的基本特征,依然強調一切都必須依據真實的事實。列寧《在勃列斯尼亞區非黨工人紅軍戰士代表會議上的演說》中說:“如果認為人民跟著布爾什維克走是因為布爾什維克的鼓動較為巧妙,那就可笑了。不是的,問題在于布爾什維克的鼓動內容是真實的。”1918年,他在《真理報》上撰文討論報紙的性質問題時曾說:“少談些政治”、“多談些經濟。但這不是指“一般的”議論、學者的評述、知識分子的計劃以及諸如此類的廢話,——可惜所謂經濟往往正是這樣的廢話。不是的,我們需要的經濟是指搜集、周密地考查和研究新生活實際建設的各種事實。”

       
    關于新聞的思維方式問題  
        由于新聞是報道事實,是用來事實掌握世界的,因此,它區別于“理論地掌握世界”的哲學和“形象地掌握世界”的文學。為了進一步說明這一點,我們不妨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加以比較:
        第一,從反映的對象和內容來看,哲學反映的是整個世界,形成對整個世界本質和規律的基本觀點;文學反映的是體現著人類生活的具體形象,形成對社會生活感性畫面的整體映象;新聞則反映的是事實,形成對事實的存在和變化的觀念。
        一般說來,人們把哲學稱作關于世界觀的學問。所謂世界觀簡單地說就是人對生活在其中的整個世界的根本觀點和看法,而哲學則是人們世界觀的理論表現。因此,哲學是以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在內的整個世界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審視世界上紛繁復雜的各種現象并作出一般的概括,從而形成對整個世界本質及規律的基本觀點和看法。文學反映的也是現實世界,但它的直接對象和內容“是作為“社會關系之總和”的活的具體的人,人的生活、活動的各個方面,人的具體的外貿特征和內心特征及其同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的聯系和關系”文學決不只是敘述一般的生活現象,去揭示一般的規律,它是通過對活的整體的人,通過這些人物的思想、感情、行為、語言等的描寫,綜合地、完整地、形象地反映社會生活的全貌,從而去體現“社會關系之總和”,將社會生活感性畫面的整體映象呈現在讀者的眼前。
    論文關于新聞的思維方式問題來自

        而新聞同哲學、文學都不同,它反映現實世界的對象和內容,既不是象哲學那樣,反映整個世界、認識把握整個世界的本質和規律;也不象文學那樣,反映什么以人為中心的社會生活形象,從而形成對社會生活感性畫面的整體映象。新聞在反映現實世界時,它的直接對象和內容則是事實,反映變化的社會生活中發生的事實,從而使受眾迅速、準確地了解這些事實,形成對這些事實存在和變化的觀念。談到這里,有人也許會提出如下兩個問題:其一,新聞究竟反映不反映社會生活的本質、規律?我認為,新聞在反映社會生活時,在報道事實時,同樣要透視生活,同樣要表露反映者對生活、對事實的認識,如果從這個意義上講,它并不是同反映社會生活本質對立的。特別是,對于一個新聞機構來說,要從新聞的連續不斷的發布過程中,不斷向人們顯露出事實的本質。但是,新聞這種意識形態,決不象哲學那樣,而把反映現實世界的本質和規律作為自己直接的對象,而且恰恰相反,它必須始終不斷地向人們傳播社會生活的事實。事實是什么樣,就是什么樣,至于包含于事實之中的本質、規律,則是由受眾自己通過這些真實的事實及實施的連續不斷的傳播中,去感受、去認識。如果說,記者時時刻刻地直接地向受眾揭示什么現實世界的本質呀、規律呀,那么,記者就不是記者了,而成了哲學家;人們把沒有必要去讀報、聽廣播、看電視,只要去閱讀哲學教科書就行了。其二,新聞究竟反映不反映人?毫無疑問,新聞在報道事實時,不可能離開人,其中也有形象問題。但是,新聞反映人,必須以事實為中心,它決不是象文學那樣、去直接著意塑造人物的形象,并展示生活整體的形象畫面,而是直接了當地、真實地新受眾報道某時、某地、某人如何、如何這一事實。這一點,只要我們把題材相同的報道同文學作品加以比較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它們之間的區別。當然,這兩個問題,還遠比以上談及的要復雜得多,在這里不能詳論,只好另文專門探討了。
        第二,從反映的主觀形式來看,哲學是一種理智認識活動,表現為對本質和規律的把握;“文學是一種充滿情感的個性化的感受活動,表現為創造性的領悟;新聞則是一種新聞事實的傳遞活動,表現為對事實及事實變化的掌握。
        黑格爾曾說:“外在現實對于心靈還可以有第二種關系,和個別的感性觀照與實踐欲望是相對立的,那就是它對于理智的純粹的認識性的關系。對事物的認識性的觀照并無意要消滅事物的個體或是從事物得到感官的滿足,或是利用它們來維持自己的生命,而是要學會認識事物的普遍性,找出它們的本質和規律,理解它們的概念。”哲學就是屬于這種“認識事物的普遍性,找出它們的本質和規律”的理智認識形式,這種理智認識,在反映客觀世界時,以感性為基礎,但又超越了一般感性的界限和范圍,進而達到對事物的一般屬性、內部本質和規律的把握。這種主觀反映形式最突出的特點是,它不是簡單地反映事物的一般表象,而是作理性的抽象和概括。文學掌握世界的主觀形式則是充滿情感的個性化的感受活動,當然這種感受活動并排斥對事物的認識,但它不是理智性的,而是通過感覺、知覺、表象,具體形象地去把握客觀對象,在這種感受活動中,作家個人情感色彩特別濃。結果,我們說得更具體一點,一個作家總是在生活中熟悉那些具體的形象,熟悉他的外貌、言談、舉止、命運,并產生情感共鳴(同情、厭惡;贊成、反對),然后再化為“這一個”具體的形象,這是一個反映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自始自終充滿著情感,自始自終不離開具體的形象。這就叫通過形象去感受;又把感受用形象表現出來,完全不是什么理智的抽象。同時,這種感受活動是一個個性化的活動,這種個性化的活動既離不開作家個體的經驗,又在其新創造的形象中保留著個人的情感色彩。這同哲學那種理智認識是完全不同的。比如說,同樣一個道理,吝嗇鬼終歸是視錢如命的,對于哲學家來說,道理就是這一個;對于文學家來說,巴爾扎克筆下的葛朗臺和吳敬梓筆下的嚴監生,則是兩張完全不同的面孔。

       
    關于新聞的思維方式問題  
        同哲學、文學相比,新聞掌握世界的主觀形式,既不是理智的認識,又不是形象的感受、領悟,它是一種新聞事實的傳遞活動。對于新聞來說,它總是把存在于客觀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各樣的事實,加以篩選、加工,變成新聞事實,然后如實、迅速地加以傳遞。在這里,它不必要去作什么理性的抽象,事實是什么樣就是什么樣;同時,這種傳遞活動也不是什么個性化的感受活動和創造性的領悟,事實的存在、變化如何就如何。那么,新聞的這種傳遞活動,包不包含理性?我認為,新聞事實的傳遞活動依然是在對事實及其變化情況的掌握和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這里的“理解”從某種意義上講可以稱為“理性”,但是,它決不是本質的抽象與概括,其區別在于這種理解自始至終不能離開事實。再者,新聞的這種傳遞活動有沒有個人主觀色彩呢?當然應該承認。但是,這種個人主觀色彩,決不是一種個性化的領悟。它的區別在于,這種個人主觀色彩只表現為對事實的選擇、加工,并不是像文學那樣,依主觀情感去改變事實本身的面貌。對于新聞來說,事實是在什么時間、地點發生的?怎樣發生?結果如何?都必須如實地反映。
        由此可見,新聞這種社會意識形態,其掌握世界的方式同哲學、文學這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不同的,它是用事實來掌握世界的。

        
        二
        既然新聞是一種不同于哲學、文學的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那么,與此相聯系的思維方式也應該是不同的。
        誠然,新聞思維在本質上也是一種思維。這是因為,新聞綜是及時地報道當時當地變化著的社會生活,直接描繪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事。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說,沒有社會生活,就沒有新聞;有什么樣的社會生活,就有什么樣內容的新聞。從這一點講,應該說它同哲學、文學是一樣的,依然是對客觀社會現實生活的一種觀念反映。
        觀念反映實質上是顯示了主體同客體的某種關系,即主體對客體的觀念認識。所以,一般講反映即認識,認識即思維。新聞是反映,是認識,也即是一種思維。正是從這個角度講,新聞的思維同其他思維方式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系。再從認識論角度說,認識又總是分為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從感性到理性,從現象到本質。當然,這兩個階段只能說是相對的。事實上,感性和理性是互相滲透的,很難區分開來,這只是一個過程,認識的過程。而從認識的結果來說,認識就是理性認識,就是對事物本質規律的把握。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一切思維方式可以說在本質上都是一致的。然而,不同的社會意識形態掌握世界的方式不同,其思維方式反映在心理形式上則是不同的。所以,我們才可能把不同的思維方式區別開來。
        一般說來,哲學是理論地掌握世界,其思維方式是邏輯思維;文學是藝術地掌握世界,其思維方式是形象思維。而新聞呢?我認為它既不同與哲學的邏輯思維,又不同于文學的形象思維。它是用事實來掌握世界,其思維方式則是用事實來思維,我們稱之為“新聞思維”。這里,我們不妨略加比較。
        先來談談邏輯思維。什么是邏輯思維?所謂邏輯思維,一般又叫抽象思維,它是人的意識對客觀世界的一種理論反映形式。這種反映是依靠概念和概念之間的聯系、運動來進行的,其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斷、推理。因此,它并不表現為直接性、具體性,而表現為間接性、抽象性。也就是說,它不是用知覺、表象直接地去反映客觀世界,而是用概念間接地反映客觀世界。哲學就是運用的邏輯思維方式。這是一種理智性、思辨性的認識活動。在這種思維方式中,毫無疑問,要遵循著思維的一般規律,由感性到理性。開始時,它也離不開知覺、表象。知覺具有把握事物整體性、具像性的特點;表象具有把握事物的形象性的特點。但是,邏輯思維這種思維方式,它只是用利知覺和表象材料,最終并不要求,甚至并不允許具象、形象,而必須是用概念,用抽象的形式,通過判斷、推理達到對事物本質的認識。
        那么新聞思維呢?新聞思維也是人的意識對客觀世界的一種反映形式,但它不是理論的反映形式。它不是靠概念和概念之間的聯系,運動來進行的,而是靠事實與事實之間的聯系,運動來進行的。它直接用知覺、表象去反映客觀世界,表現為直接性和具體性。比如說,同時通過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許多表象材料,認識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正確,邏輯思維方式是運用的抽象概念,這其中,舍去了它所依據的知覺和表象材料;而在新聞思維中,則自始至終離不開具體的知覺和表象材料,而最終呈現的是具體的事實。我們不妨看看下邊這則消息:

       
    關于新聞的思維方式問題  
        金山縣——社員家里裝上私人電話
        本報訊金山縣干巷公社龍灣大隊社員唐明華是本市第一個在家里安裝電話的運輸專業戶。昨天上午九時,本報記者在電話里對他進行了采訪。
        “你什么時候開始承包運輸的?”
        “是去年上半年,生產隊的一部手扶拖拉機長期空閑著,還連年虧本。我原來是生產隊的拖拉機手,隊長讓我承包短途運輸!
        “承包一年,效果如何?”
        “訂的合同是全年上交生產隊730元。結果我如數完成指標,個人收入3000元。
        “你怎么想到要在家里安裝電話?”
        “搞了一年,業務忙得不可開交,非裝不可!”
        “你負擔得了全年的電話費用嗎?”

        “沒有問題。今年我爭取上交850元,個人收入達到4000元。裝一架電話只花180元,每月租費只6元8角!
        金山縣張堰郵電支局接到唐明華要求裝電話的報告后,前天派出四位電工,以最快的速度,連夜從干巷公社總機拉出一條長達六百米專線,并樹立電桿,終于能在昨天上午通話。
        由此可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政策好,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農民變富了,這個抽象的道理,在這篇報道里,化作具體的事實,唐明華承包了隊里的運輸,年收入達3000元,因業務忙得不可開交,要求安裝電話。于是,張堰郵電局,派出4位電工,拉出一條長達600米的專線,安上了電話。所有這些新聞事實,既是具體的,又是個別的。然而,在新聞思維中,既沒有從個別向一般的抽象,也沒有最終舍去其具象,依然是個別的具體事實。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邏輯思維同新聞思維是不同的,它們的區別表現為:第一,邏輯思維是通過概念的形式表述認識客觀現實的結果,也就是說,它是用概念來揭示其規律、本質,具有間接性;而新聞思維則是用事實來表達對客觀現實的認識,具有直接性。第二,邏輯思維是由具體走向抽象,它最終要舍去其個性(個別),其結果是規律、抽象的形式。而新聞思維則自始至終離不開個性(個別),其結果是事實,具體的形式。
        新聞思維不僅明顯地區別于邏輯思維,而且也不同與形象思維。這里我們有必要先來簡單地談談形象思維。所謂形象思維,一般又叫藝術思維,它是用形象來反映客觀世界的一種思維方式。這種反映是依靠形象及形象之間的聯系、運動來進行的。其突出特點是自始至終不能脫離具體形象。因此,它不表現為間接性,而表現為直接性。它的基本形式是感覺、知覺、表象,其中情感和想象這種心理因素又特別活躍、突出。所以,有許多學者,把形象思維稱為“藝術想象”。由此可以看出,形象思維民先地表現出如下的特點:其一,它不是用概念來體現認識客觀現實的結果,而是通過形象來體現認識客觀現實的結果,用具體形象來隱含規律、本質,直接性特別突出;其二,它也是始終離不開具體形象,始終不舍去其個性(個別),具象性也特別突出。
        這樣說來,新聞思維同形象思維都始終離不開感性具體,都不能舍去其個別,都表現為各界性和具象性。那么,能不能說新聞思維就是形象思維呢?我認為不能這么說。形象思維同新聞思維是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它們反映在心理形式上是有明顯區別的。
        誠然,新聞思維同形象思維的基本形式是感覺、知覺和表象,同時情感和想象都參與其中。一般說來,感覺是人類認識事物的基礎,盡管感覺材料只能說是對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但是離開了感覺,沒有感覺信息、感覺材料,也就無所謂對事物的認識。在感覺的基礎上、進而又通過知覺,把感覺到的信息、材料組合成整體,實際上這就是直接呈現現實環境中一定狀態真實存在著的事物。無論是新聞思維還是形象思維,都必須通過感知、把關于事物的個別屬性、個別方面的感覺信息、感覺材料加以組合,在意識中把它作為一個具有相互聯系的整體建構起來,形成關于此時此地這一客觀事物的整體性的感性映象,即表象。這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作為表象,實際上是通過感知獲得并儲存在腦中的感性映象加以再現、重組。然而,不同的思維方式,參與其中的情感、想象因素則是不同的。
        作為形象思維,從感覺、知覺到表象,情感因素特別活躍、突出。作家的個人主體情感不僅要指導規范這種組合,而且十分強烈地保留在重新組合的表象之中。如果說,這些感性材料,不符合作家主體情感的要求,那么作家則可以按照主體情感色彩加以改造,甚至完全改變。比如說,魯迅先生的《故鄉》,據說其中的閏土確有其人。他是一個兼種沙地,能編很細巧的竹器的老工人章福慶的兒子,叫運水。每當周家有事時,便請章福慶來幫忙,運水也跟著來來,因此同魯迅交上了朋友。六年后,運水又到過一次周家,不過這時他已結婚。后來由于他與一個寡婦要好,終于打鬧到離婚,賠了不少錢,家庭日益走向貧困。這個現實生活中原來的運水主要是由于不滿包辦婚姻而鬧到家庭破落。魯迅先生對災難慎重的中國農民寄予了深刻的同情,對辛亥革命失敗后,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階級壓迫和經濟剝削,深惡痛絕。為了表達自己的愛與憎的情感,并按這種主體情感,魯迅先生把運水由于個人問題的原因改成社會問題的原因,加進了官紳壓迫、兵匪騷亂和天災人禍,把原先并非如此的什么多子、饑荒、官紳、兵匪的各種壓迫一齊集中到閏土身上,而且又把6年后第二次相見改為30年后第二次會面,以造成少年時朝氣蓬勃、生龍活虎與中年時形容枯槁、蒼老麻木的兩個閏土的對比,表達生活的鞭子是在怎樣無休止地抽打著農民閏土這一看法?梢哉f,作家為了表達自己的情感,任意重新組合儲存在腦中的各種表象,創造了一個新的表象。因此,現在的閏土已經不再是原來實有的運水了。在新聞思維中,從感覺、知覺到表象,情感因素同樣是活躍的。記者通過采訪,獲得許多感性材料,形成各種表象,同樣最終要實現這種重新組合。記者的個人主體情感既要指導、規范這種組合,也會將它保留在重新組合的表象之中。然而,這種感性材料的重新組合,在主體情感的指導下,只表現為選擇、加工,或保留什么,或去掉什么。記者的主體情感最終不能離開那些直接感知的感性材料(即事實),更不能對感性材料(事實)作任何改變。因此,當記者把重新組合的新的白相以事實的形式復現出來的時候,記者的情感態度是鮮明的,但事實并沒有、也不允許作任何改變。比如:

       
    關于新聞的思維方式問題  
        劉胡蘭慷慨就義
        新華社進雖一九四七年二月七日電文水縣云周村十七歲的婦女共產黨員劉胡蘭,在上月十二日被閻軍逮捕,當中審訊。閻軍問她是不是共產黨員。她答:“是!庇謫枺骸盀槭裁磪⒓庸伯a黨?”“共產黨為老百姓做事!薄敖窈笫欠襁給共產黨辦事?”“只要有一口氣活著,就要為人民干到底。”至此,閻軍便抬出側刀,在她面前側死了七十多歲的老人楊柱子等人,又對她說:“只要今后不給八路軍辦事,就不殺你。”這位青年女英雄堅決回答:“那是辦不到的事!”閻軍又說:“你真的愿意死?”“死有什么可怕!”剛毅的劉胡蘭,從容地躺在側草刀下大聲說:“要殺由你吧,我再活十七歲也是這個樣子!彼犊土x了。
        全村父老悼這位人民女英雄,決定立碑永遠紀念
        這篇不到300字的報道,緊緊圍繞著劉胡蘭慷慨就義的情景,把敵人的陰險毒辣、軟硬兼施和劉胡蘭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充分體現出來了。記者在自己個人愛與憎的主體的情感指引下,依據事實,精心剪材。這里我們可以看到,記者的情感因素同樣既參與其中,又鮮明地保留在新的表象上,然而,它終究沒有改變事實本身。如果說,換一個記者去寫,可能作不同的加工,選擇,寫出一篇情感色彩不完全相同的新聞,但如某年某月肉日,閻軍逮捕了劉胡蘭,劉胡蘭講過什么話,最后閻軍用側側死了劉胡蘭這樣一些事實是決不能改變的。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我們講個人的主體情感,無論作家或是記者,都不可能是純主觀的,而是客觀的。因為情感并不是天生的,或臆造出來的,它是在社會生活實踐中產生的。社會生活實踐不同,情感色彩可以各異,但它終究不能脫離產生這種情感的社會實踐。同樣,人作為“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它的情感也不可能是純粹個人的,而是社會的。任何個人的情感態度中,總包容著深刻的社會內容。因此,情感常常表現為個人的、主觀的、但從本質上說,又是社會的、客觀的。因此,作為社會主義新聞工作者,必須以積極的態度,投身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生活實踐中去,同生活的必然走向保持一致,從而獲得正確的情感態度,真實地反映客觀社會現實生活。
        除情感這種心理因素以外,在形象思維和新聞思維中,想象也是十分活躍的,雖然它同樣必須以感知的表象作為基礎,但在形象思維和新聞思維中,其形式和作用卻是不同的。對于作家來說,他常常是處在一種浮想聯翩的情景之中,運用自由想象,把那些本不相連或不相干的種種表象,通過藝術的典型化手法,在感受選擇,比較中,取舍留棄,凝聚集合,進行重新改造、制作,完全創造出一個與原來所有的表象都不同的新的表象。正如魯迅先生說的:“我常常把北平的李四,上海的張三合起來用,無錫的頭,紹興的身,杭州的腳,各方面挑選配合起來寫”。因此,在形象思維中,想象雖以從現實中獲得的表象作為基礎,但它已不再是現實中那一個表象了。在這里,想象表現出極大的自由性、能動性、創造性!秶诟馈分械南榱稚┑哪切┕适。什么改嫁、小孩被狼吃了,捐門檻,死在風雪之中等等,原先,實在是分散在許多人身上而又不相干的事,完全是用藝術的創造性想象“借來”而又集中在一起的。所以,黑格爾在《美學》一卷中說:“藝術不僅可以利用自然界豐富多彩的形形色色,而且其可以用創造的想象自己去另外創造無窮無盡的想象。”因此,形象思維中的想象,其作用是為了創造一個新的藝術典型,一個完全不同于原來的任何一個原型的新穎的、奇特的形象。對于形象思維來說,創造想象發揮得越好,形象的新穎性、奇特性就越強。而在新聞思維中,也有想象,但是,它并不是要去創造一個什么完全不同的新的、奇特的表象(形象)。一般說來,記者在連續地采訪中,把各種感知的感性材料儲存在大腦中,形成表象記憶。這些記憶表象,一方面成為記者想象的基礎,另一方面,記者又借助想象,在感受、選擇、比較中,取舍留棄,重新組合。然而,在這里,絕不是如同形象思維那樣,去創造一個什么新的形象,而是通過想象,使其記憶表象更加鮮明,生動的加以復現,更能顯示其內在聯系,更加真實地再現客觀事實。比如,前面我們提到過的《劉胡蘭慷慨就義》,記者采訪中獲得的感性材料要比現在讀者從這條消息中看到的多得多,記者充分運用想象這種心理功能,反復選擇、比較,決定保留什么,舍去什么,從而使劉胡蘭慷慨就義這一事實更加鮮明生動。他無須、也不允許再去借張胡蘭、李胡蘭的事,創造一個什么新穎、奇特的王胡蘭慷慨就義來。因此,在新聞思維中,其想象的作用表現為:以直接感知所產生的表象作為基礎,推動其分解、組合,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使其直接感知的表象更加豐富、鮮明、生動,從而更加真實。

       

    【新聞的思維方式問題】相關文章:

    作為思維方式的“無為”08-06

    企業家的思維方式08-06

    企業家的思維方式08-05

    論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08-05

    論初中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問題和方式08-05

    改變學習方式 促進思維發展08-07

    論依法執政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08-12

    創新工作思維轉變督查方式08-17

    信息時代與思維方式變革08-06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亚洲人成中文电影 | 亚洲最大日韩中文字幕另类 | 在线97免费视频 | 亚洲无遮挡一级精品视频 | 亚洲AV综合AV一区 | 日本在线a亚洲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