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后傳媒時代電視文化的選擇:網絡電視傳播透視
網絡電視在整合電視與網絡兩大傳播媒介的過程中,既保留了電視形象直觀、生動靈活的表現形式,又具有了互聯網按需獲取的交互特征。同時消解了單一傳播形態下的話語局限,構建了一個網絡時代視覺形象下全新的話語體系,迎來了具有后現代內涵的新的現代傳播文化。電視線性傳播在網絡開放結構中破解,策應了人類理性思維方式的回歸。“傳播者主權”下的話語中心裂變成無數個自由的話語單元,使后傳媒時代文化更具有人文關懷的品格
在傳統電視線性傳播結構當中,大眾獲取信息是以犧牲獨立的思維品格,以受權話語主權缺席為代價的。“由于受時間的限制,他們只能遵照媒介機構已經安排好的順序進行接受。而且只能按照時間流程的方向,是不可逆的。因此,相應的思維方式具有線性的結構。”[1]但是,線性思維并非是人類思維的本質屬性。跳動、發散、隨意是人類觀察社會、思考問題的本體思維模式。電視線性傳播的技術手段禁錮了人們的思維,將人類原有的開放性、跳躍式的思維方式強制為與媒體線性傳播相同步的慣性思考模式,令“‘把關人’在控制信息傳播時,處于‘決定媒介內容’的支配地位”,使得媒體可以在傳播中“往往從一個層面上推行著總體化策略,將多重性簡化為一致性,或者朝著一個目標去組織話語”[2],并“通過反復播出某類新聞報道,強化該話題在公眾心目中的重要程度”[3],從而達到自己議程設置功能的主觀目的,形成有明確價值指向的意識形態傳播邏輯。此外,由于缺少類似電視媒體的強勢技術手段,受眾即使具有自己的理性空間,也無法在這種單向的線性傳播結構體系當中擁有自己的話語空間。這樣,“久而久之,在媒體與受眾之間就形成了這樣一種關系:媒體提供信息來源,規定話題的內容,而受眾則無論喜歡與否都只能被動地接受媒體提供的信息,談論媒體規定的話題”[4]。“沉默螺旋”的出現將無法避免。這種傳播結構本身對文化發展的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它使受眾喪失了獨立的人文品格,獨立人文品格的喪失,又意味著“受眾失去了否定、批判和超越的能力,而成為單向度的人”?[5]。其次,傳統電視媒體借助高投入的傳播手段,置自己于一個封閉的話語中心區,也難以保證媒體在面臨商業利益與社會效益等多種矛盾沖突中的自律行為。
傳播結構由封閉走向開放,可以把傳播行為本身從傳播者編織的以傳播者為主導的總體傳播策略體系中解放出來,“受”與“傳”雙方成為既不可分割又具有獨立品格的行為主體,大眾群體在獲取信息的同時,依舊保留了自己獨立的話語權,并從總體上策應了人類發散性思維的回歸。這種由“傳播者主權”向“受眾主權”進行的傳播形態的轉型,使后傳媒時代的傳播滲透出更加強烈的人文關懷品格。
2.電視與網絡傳播技術手段上的融合,客觀上加速了不同傳播語境界限的消解,促進了同
域文化(同質或異質)、異域文化的相互交流與認同,使后傳媒時代文化呈現出多元化結構
傳播學認為,不同傳播技術下實施的傳播具有不同的傳播語境,不同的傳播語境下則產生出不同的文化類型。愛德華·T·霍爾認為,文化類型對語境依賴的程度是不同的,傳播語境大致可分為“高”、“低”二種。他認為,精英文化主要在高語境環境中傳播,而大眾文化則依賴低語境傳播。由于不同文化在傳播中始終固守著各自特定的傳播語境,導致了彼此之間難以溝通、交流與認同。而網絡與電視技術手段上的融合,客觀上加速了“高”、“低”語境界限的消解。一方面,它把同域文化圈中的大眾文化、精英文化、前衛文化與邊緣文化置于同一個話語平臺當中,其話語不僅關注了在數量上占優勢的大眾文化,同時也關注不占多數的精英文化。這樣就使“在文化循環過程中,包括來自于高雅文化在內的、來源廣泛的形象和敘事因素,被融匯到新的流行文化形式中,被置于以各種方式修正了它們原義的新語境之中”?[6],使不同文化可以共生互融,傳播行為具有了更加寬泛的文化內涵與外延;另一方面也為異域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理解提供了可能。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同時代,始終存在強勢文化與弱勢文化。強勢文化并非就是優質文化,而弱勢文化也不一定就是劣質文化。盡管目前美英等發達國家的信息量占世界傳播量的80%,但這并不能說明西方文化就一定是優質文化,然而,在當代全球經濟、文化交流一體化的背景之下,任何國家和民族,特別是弱勢民族的文化,要生存、要發展,就必須參與國際文化的大循環,去實現多文化、跨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只有這樣才不至于使自己的文化在孤獨中消亡[7],才可以避免文化交流上的“馬太效應”。網絡電視開放的結構,使得那些在資金、人才、技術以及影響力等方面欠發達國家和地區,擁有了文化交流的全球化平臺,從而可以在不同文化圈的跨文化交流中,充分反思自身文化、理解異域文化,彌補不同文化在進步與落后、創新與愚昧之間的差距。[8]當然,傳播語境界限的消解,并不能完全消除同域文化圈中異質文化之間的距離,也不可能完全消除異域文化圈之間的差異。首先,傳播文化的發展已經證明,無論何種傳播技術,都不可能完全消除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而只能是作為一種更好的交流手段而存在;其次,作為一種手段,網絡電視是否能夠有益于所有文化,是否能夠融入各種文化之中而不損害整體還有待驗證[9];再次,盡管網絡電視傳播所需硬件的價格會隨著“摩爾規律”呈現出不斷下降的趨勢,但是,為了獲取更多的“眼球經濟”利潤,強勢文化圈必然會憑借資本、技術與人才資源上的優勢,進一步拉大科技文明之間的差距,以保持自身強勢文化地位,這也使異域文化圈的“話語流”在量上的差異不可能在短時間得以消除。
后傳媒時代電視文化的選擇:網絡電視傳播透視
3.網絡電視不僅整合了通信、娛樂等信息平臺,更重要的是它加速了“信息傳播娛樂化”趨勢,使后傳媒時代文化更對應后現代主義的文化策略
法國哲學家利奧塔認為,后現代主義就是要破除自啟蒙運動以來,在西方社會中對理性的偏愛和對感性與直覺特別是視覺感受的歧視,要大聲地“為眼睛辯護”。波德里亞也認為,在后現代社會條件下,信息傳播和文化娛樂之間的界線已經消失,傳媒越來越多地使用過去只有娛樂業采用的各種表現形式和表現手法,使信息傳播變成抽象思維與直觀的視覺感受為一體的“娛樂”行為。這與利奧塔所強調的“為眼睛辯護”異曲同工,都是要強化直觀的視覺感受,倡導不加解釋的、感性的、娛樂式的文化體驗,用快樂、享受的“娛樂”信息接收模式取代“思維式”的信息接收模式。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追求快樂和享受是人類的本性。當代以“娛樂”形式出現的信息傳播,可以說是“出于對現代史上持續積累的心理緊張與生理焦慮進行宣泄的內在需要”。它“解決了當代人生中的一些精神困境問題”[10],并且“在客觀上釋放人的欲望,起到‘讓生活美麗’的作用,體現了對于世俗人生和現實生活的關注,是對于此前物質貧乏、精神扭曲時代的一種反駁、一種進步;同時也是當今開放的政治制度、安定的社會環境、相對富足的物質生活的表現,有其合理的一面”。[11]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最近幾年中國電視屏幕上,各種娛樂節目相繼出臺,反諷、調侃、游戲、搞笑、言情、博彩類節目遍地開花,而《還珠格格》一再重播都能在全國各地掀起一股不小的“格格熱”,甚至在文化較為發達的北京、上海、山東等地,收視率都可以達到40%以上。[12]
人們需要輕松,需要感受愉悅,并希望在娛樂的同時接收信息。網絡電視傳播充分發揮了多媒體、鏈接、動畫、互動等技術優勢,突出了傳播的視覺效果,滿足了當代受眾“寓傳于樂”的接收心理,策應了低語境下“快樂”的后現代文化策略。此外,在當代社會,信息作為重要的稀有資源,與其他商品一樣,首先要被消費者消費,只有被消費了,才可能實現信息自身的經濟價值,才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產生社會效益。當然,正如有的學者所指出的那樣,在中國這樣一個文化素質尚待提高的社會環境中,大眾趣味是需要加以引導的。信息娛樂化也應保持適度,否則就會導致傳播文化結構的另一種失衡,一味追求“天天快樂”也會使受眾失去對現實真實與否的準確判斷。一項調查表明,在中國當代大學生群體中,有46.1%的人把電視看成“消遣娛樂工具”,而把電視當作“精神導師”的僅占2.4%。B13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了當代電視的品味還不夠高,還未獲得社會精英們的文化認同。因此,在網絡電視傳播即將來臨的后傳媒時代,如何正確把握信息的娛樂化,需要全體傳播者認真加以思考。
注釋:
[1]祁林:《網絡思維方式及其對電視傳播的影響》,全國第七次傳播學研究會論文集。
[2]秦志希、葛豐:《互聯網的“后現代”特征》,全國第七次傳播學研究會論文集。
[3]沃納·賽佛林等:《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華夏出版社2001年版。
[4]趙雪波、龍學鋒:《從“十大新聞”評選看媒體的話語霸權》,《現代傳播》,2002年第2期。
[5]赫伯特·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年版。
[6]安娜·克蘭:《文化生產:媒體與都市藝術》,譯林出版社,2001年版。
[7][8]閔惠泉:《面對跨文化交流的挑戰》,《現代傳播》,2002年第2期。
[9]阿蘭·萊伊:《獨角獸與龍—在尋找中西文善性中的誤讀》,《從文化的多樣性到人類的普遍性》,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10]劉放桐等:《新編現代西方哲學》,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1]秦志希、劉敏:《新聞傳媒的消費主義傾向》,《現代傳播》,2002年第1期。
[12]楊釗:《從<還珠格格>的收視率談起》,《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1年第5期。
[13]張同道:《期待與批判:大學生的電視觀》,《現代傳播》,2001年第4期。
(作者系南京政治學院新聞系副教授 郵編:210003)
【責任編輯:木子】
后傳媒時代電視文化的選擇:網絡電視傳播透視
【后傳媒時代電視文化的選擇:網絡電視傳播透視】相關文章:
網絡時代的電視生存08-11
光技術在電視傳媒的應用08-06
“真實電視”:歐美電視文化新寵08-11
淺談網絡電視與傳統電視的關系08-05
網絡與跨文化傳播問題初探08-11
論21世紀電視傳媒的責任與品格08-05
網絡電視(IPTV)技術在××地的應用08-19
“讀圖時代”與傳播08-11
偷看電視后的N種猜想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