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圖時代”與傳播
影視、廣告、MTV、網絡、卡通漫畫……這些動態和非動態的圖像鋪天蓋地沖擊著現代人的眼球。最近一項調查表明,當今我們對社會信息的獲得,60%到70%的方式是圖像的方式。有人歡呼“讀圖時代”的到來,也有人對此深感憂慮。作為一種新的文化,“讀圖”已經滲透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出版物中,插圖、照片所占比例越來越大,鋪天蓋地的廣告和紛繁的影視作品,就連飯店舊式印著菜名、價格的格式菜單都被配有菜品彩色圖片的新面貌取代而文字似乎已退居為輔助性存在。近年來還出現了大量“圖說作品”——圖解《三字經》、圖解《資本論》……有人歡呼這樣一個時代的到來,也有人對此深表憂慮和困惑。到底什么是“讀圖時代”? “讀圖時代”出現的根源是什么?“讀圖時代”到底對現代人的生活和思想有什么影響?面對“讀圖時代”我們的媒體和傳播者又該做些什么呢?
一、什么是“讀圖時代” ?
人大中文系教授金元蒲認為:讀圖時代與我們現代社會產生的巨大變化相關。在傳播方式上,原來的印刷媒介變成了現在的電子媒介和數字媒介,于是產生了我們現在諸多的視覺圖像或者叫讀圖時代的一些現象。以前文字是占據主導地位的獲取知識的方式,現在視覺圖像使我們的社會生活和思維發生了重大的變革。
北大中文系教授王岳川指出:讀圖時代確實包括影視、廣告、卡通及圖片的傳播。從一定意義來說,形象大于文字,形象大于意義;但是它不可能高于或者深于意義,所以讀圖時代對社會信息的獲得有60%和70%的方式是圖像的方式,但是文字可能在更深的程度上以一當十。
這個時代是世界被以圖像的方式把握的時代。在這個時代重圖像甚于事物,重復制品甚于原作,重表現甚于事實,重現象甚于存在,社會的主要活動之一是生產和消費形象,威力無窮的圖像左右了我們對現實的要求。 現在,從印刷出版物到電子媒體,從戶外廣告到日常記錄的手段,圖像的方式已經成為一種感知事物和認識事物的常見方式,進入到了家庭和個人生活之中,并且與個人的精神生活相關。總之,在我們這個時代,視覺方式更加凸顯出來,人可以通過“看”(也伴隨著聽)來知覺并且理解世界。對“看”的依賴和“看”所承受的重負是這個時代的特征之一。
二、剖析“讀圖時代”到來的根源
1、科技的發展為“讀圖時代”的到來提供了有力的軟硬件雙項技術支持
我們都知道信息的傳播需要載體,隨著科技的發展幾個世紀來視覺符號傳播的媒體經歷著印刷媒體向電子媒體轉變的過程,印刷方式也由最初的呆板低效的人工印刷革新為便捷高效的電子印刷。此外新媒體的涌現也豐富了視覺符號的記錄方式。紙張、照相機、攝影機、電腦的接踵而至令種種視覺符號的展現異彩紛呈,甚至手機和身體都成了視覺符號展示自我的舞臺。一系列諸如電纜、網絡等電子傳輸媒體的出現使得視覺符號的傳遞更快更方便,傳播范圍也更廣泛,對于新聞報道來說還能增強現場感和生動性。電子時代的到來終于使圖像的生產擁有了工業生產的規模。圖像產品的產量如此之大,圖像產品的類別如此豐盛,以至于人們時時在與圖像共同生活。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生活方式的顯現和生活經驗的累計。
另外科技的迅猛發展不僅帶來了記錄方式和傳播方式的變遷也改變著人們對視覺符號的創作手法。如果說計算機的出現和普及為視覺符號的創作提供了硬件平臺外,那么photoshop,flash,animator,3dmax等一維,二維甚至三維的圖形,動畫創作軟件則打開了人們的眼界,現代人不再滿足于簡單單純的平面繪畫和記錄而是 開始追求個性化的創作。科技的發展帶動了個人電腦普及和這些創作軟件的流行,越來越多的人成為專職的圖形和動畫設計師, 圖像和動畫創作也逐漸在大眾里風靡起來,成為一種時尚。
阿爾文·托夫勒在他早期的未來學著作《第三次浪潮》中就曾指出:人類社會正在孕育三種文盲,文字文化文盲,計算機文化文盲和視覺文化文盲。而后兩種文盲是工業化社會,尤其是后工業化社會不斷制造產生的。 科學技術的發展孕育了這種視覺文化這種新文化的傳播形式。在當下,計算機的普及、數字技術的發展和多媒體產品的日益豐富,更使視覺文化傳播成為21世紀文化的一種主導性力量。
2、“消費社會”的出現是“讀圖時代”到來的社會根源
科技的發展為視覺文化符號大量生產、流通提供了保證那么“消費社會”的到來是視覺符號被大量消費的前提。什么是“消費社會”呢?經濟學常識告訴我們,生產決定消費,但生產歸根到底是為了消費、依賴消費。近代工業革命飛速提高了社會生產力,導致消費資料極大豐富。二戰后,西方發達國家興起了一種新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以富裕者無節制的物欲滿足為宗旨,奉行物質消費至上主義;超越生產和消費的能力,以犧牲環境和浪費資源為代價,這就是我們所稱為的“現代消費社會”。在這個社會里消費者正變得能夠承受一定品牌價值的產品,他們開始具有一定的支付能力。
“讀圖時代”與傳播 來自: 第一范文網
當代消費社會提倡欲望的解放,不斷滿足欲望需求的消費觀,享樂主義的意識形態和都市的生活方式。和需要有文化支撐的,需要豐富聯想的,不那么直觀的文字相比這個時代圖像為人們看見和希望看見的事物的欲望提供了許多方便。視覺是我們的生活方式。所以,我們不再奇怪電視中,大街上,角落里五顏六色,形形色色黑白或彩色的圖片充當主角的廣告充斥著我們的眼球。
“消費社會”的一重要特征就是信息成為了一種消費品,精英文化和嚴肅文化轉變為大眾文化。大眾文化是一種都市工業社會或大眾消費社會的特殊產物,是大眾消費社會中通過大眾傳媒所承載、傳遞的文化產品,這是一種合成的加工的文化產品,其明顯特征是主要為大眾消費而制造出來的,有標準化和模擬個性的特色。大眾文化是包含在主流文化之內,它是一個社會內與公眾輿論、價值觀念、社會時尚和生活方式大致趨同、基本適應的、又是與傳統文化核心內容有直接傳承關系的文化形態。大眾文化有地域性、通俗性、消費性、娛樂性、商業性、產業性、類像化等種種特征。
大眾文化的類像化特征一方面利于大眾文化產品的接受與理解,另一方面也造就大眾審美趣味的感性化。這種感性化表現為人們更傾向于對直觀形象的接受,因此讀圖成為當代青少年最主要的閱讀方式,圖形、圖象成為當代青少年閱讀的主體內容,從人們對媒體的接觸情況來看,電影與電視成為當代人接觸最為頻繁的媒體;同時,大眾文化正以圖解的方式沖擊著文字這種媒介,處于這樣的消費社會中的視覺文化呈現出的淺顯與通俗迎合和大眾的口味。圖片開始成為一些雜志的主角,文字在某種程度上成為可有可無的東西,此外,古典藝術、精英文化也正不斷以圖形圖片的形式展現給人們,如《紅樓夢》等名著被影視化、光盤化,《老子》、《莊子》漫畫化,甚至出現了《圖解資本論》,把嚴肅的學術著作也予以圖解。大眾文化對形象化的追求使人們更注重對文化的直觀性體驗而將“思”的意義放逐,使人們的審美情趣呈現感性化特征,如大學生對電影的訴求更為強調對視覺的沖擊,調查表明視覺效果突出、制作精良的美國大片更受當代大學生的歡迎,美國片占據了最受大學歡迎的影片的前六席,他們分別是《亂世佳人》、《泰坦尼克號》、《勇敢的心》、《魂斷藍橋》、《阿甘正傳》、《拯救大兵瑞恩》。
論文“讀圖時代”與傳播來自
人們審美情趣的感性化還表現為包裝、表演與虛幻,大眾文化往往通過精美的包裝向大眾提供一個虛幻美好的世界。而這種包裝更多是通過強大的視覺沖擊達到吸影大眾的目的的。比如王菲為推銷新專集時的另類裝扮,裝禎別具一格的圖書等等。
在大眾文化的大背景下,人們的審美情趣追求個性化。開放的媒體環境為當代人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生活空間,向他們展現了一幅多樣化的生活圖景,為他們提供各種各樣的消費方式,多樣化的生活使人的審美呈現明顯的廣泛性和多種選擇性。這為人們的個性發展提供更為有利的條件。人們審美的個性化特征表現為他們追新求異,展現絢麗多姿的自我,從自己的服裝樣式、發型設計乃至自我形象和文化品位都體現了新時期青少年審美的個性化特征。視覺符號有象征符號和實意符號兩種。象征符號往往代表一種抽象意義,蘊含著豐富的情感,比如基督教的十字、社會注意的五角紅星等等,在張揚個性的時代它更是成為了時尚語言的元素。
3、信息社會的到來是“讀圖時代”出現的內因
所謂信息化社會,即一個社會質量,社會變化和經濟發展越來越多地依賴于信息及其開發利用的社會。在這個社會里,人類活動明顯地被信息和知識的進步所影響,信息日益成為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和主導因素。
信息是一種無形資源,信息的產生,在時空上表現出較大的隨機性和離散性,具有不宜認知和難以把握的特點。 視覺符號本身作為一種信息或對文字信息的詮釋因其直觀,鮮明,生動更能被受眾認知與把握, 特別是在新聞報道中,新聞攝影以其獨特的報道方式與強烈的視覺效果,以其真實感人的形象,讓讀者直接感受到新聞的意義,加深對新聞事實的認識,有“一圖勝千言”的效果,這是任何文字體裁報道形式所不能取代的。 并且,它不受國籍、地域、民族、語言、習俗和文化差別的影響,無疑這種視覺信息的傳播范圍要比文字更廣更通俗。
我們都知道受眾對于信息的接收是有選擇的。在這個信息爆炸,信息過剩的社會,面對紛雜的信息我們眼睛停留的時間越來越短,人們的時間變的越來越精貴。含蓄,枯燥,需要時間與耐心閱讀的文字已慢慢不能快速的吸引我們的眼球,而在今天“眼球經濟”為指揮棒的商品經濟時代,誰抓住了眼睛誰就贏得了商機。因此吸引住大眾的視線成為各信息發布者的首要任務。視覺符號生動的形象,淺顯的表意要比文字和聲音更能在短時間內吸引受眾因而被很多廣告商和媒體看中,成為他們傳情達意的重要手段。
此外在信息社會,人們對周邊的環境的了解需要真實性,現場感更強的信息,報紙中大量的新聞攝影和電視的現場直播所給予人們的逼真、快捷和客觀是任何文字都無法代替的。
“讀圖時代”與傳播 來自: 第一范文網
“讀圖時代”到來的利弊
1、圖像的方式是視覺形象的方式,從橫的方向看,不同民族語言的阻隔被打破;從縱的方向看,同一個國家和社會中,文字的壟斷被打破,社會進入到了一個空前的大眾文化時代,全球一體化的經濟和沒有語言文字隔膜的圖像文化傳播形式,更加緊密和有效地把人類聯為一體。赫爾馬斯·根舍姆在1962年就寫道:“攝影是世界各地都能夠理解的唯一‘語言’,它在所有民族和文化之間架起橋梁,維系著人類大家庭。它超越于政治影響——在人們享有自由的地方——真實地反映生活的事件,使得我們分享別人的希冀和期望,闡明政治和社會環境,成為人類的人道和非人道的見證。……”
2、但同時“讀圖時代”會讓一部分人變得幼稚。幼稚指的是對生命本身的悟性、對于價值判斷的正確性和對社會發展合理性的一種前瞻性。公共汽車上很多青少年、成年人都在看漫畫書,看得哈哈大笑,非常愉快;但是它可能會使人幼稚。又如美國一個孩子從出生到18歲,據社會學統計要受10萬條廣告的沖擊。我們知道,看到10萬條廣告的人,和看到10萬本書的人,是截然不同的。
三、“讀圖時代”傳媒的責任
在大眾文化傳播的時代,傳媒的作用即普及化庸俗化的一面是由大眾傳媒的傳者和受者的文化趣味決定的,反過來又導致大眾文化中的受眾審美情趣和文化素養的進一步平庸化。為此,傳播主體要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和創作技術水平,摒除大眾文化中消極不健康的成分,正面積極地給人類大眾以健康嚴肅優秀的文化食糧,讓人類大眾在文明的文化氛圍中耳濡目染,從而提升其文化品位。作為主體的有能動創造精神的人,能夠排除大眾文化與大眾傳媒的悖謬,建構更加健全的價值意識,使人類得到全面的健康發展。為此,大眾傳媒要充分發揮作為把關人的角色,積極發揮大眾傳播的傳播視覺信息、教育、引導功能,通過對信息有目的的采集、選擇和編輯出版,優化信息傳播。要整合與重構大眾文化,雖然這是一個龐大的系統的深難度的工程,但人類必須而且能夠作到。剔除人類文化的糟粕,保存大眾文化中合理的方面,使大眾文化更加符合大眾的精神和心理需要,弘揚高尚文化,約束傳播人的思想行為和道德品質,重視文化產業的精神內涵和思想品位,建構健康文明向上的媒介環境,創造良好的輿論文化氛圍,引導大眾文化和人類大眾向著有利于社會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的方向前進。為大眾奉獻更多更好的視覺作品。
同時傳媒也應深刻認識到視覺也能表達深刻思想,也可以成為一種視覺思維的方式;從現在社會發展的狀況來看,可能成為未來非常重要的開掘人的潛能的方式。文字有了幾千年發展的歷史,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了人們對于文字的一種理解力;而視覺圖像是正在發展中的一種變革、一種革命,它將來也要通過自己長期的發展和積累贏得人們的認同。這種思維方式現在發展的時間這么短,使它沒有能夠培養出懂得那么多視覺思維的大眾。所以,大眾傳媒還需要時間來逐步增強人們讀圖的深度和讀圖的能力,培養更多高品位,有思想的受眾。
(來源:紫金網)
“讀圖時代”與傳播
【“讀圖時代”與傳播】相關文章:
讀圖時代下的小學生攝影教學07-25
全媒體時代的“新聞”與“傳播”學08-07
讀圖心得感悟10-07
信息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傳播08-11
提高學生讀圖能力08-05
地理讀圖描述能力的提高08-23
有序讀圖法及其運用08-07
如何提高地理讀圖能力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