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國際新聞傳播:跨世紀的飛躍與挑戰
國際新聞傳播(即不同國家之間新聞信息的交流和傳播),是國際交往的產物,又是新的國際交往的先導。它對國際關系的發展、世界歷史的進步,具有重要的、不可估量的意義。我國新聞界對于對外宣傳素為重視,但是對于內涵更廣的國際新聞傳播卻研究不足。其實國際新聞傳播是跨文化傳播的一個子項,它并不只是觀點的傳布勸服,而是一種廣泛的信息交流,并不只是以我為主的宣傳行為,而是各國各民族互為傳受主體的文化行為。在當前"地球一村"的構想已經日益變為現實、跨文化傳播的實踐和理論日益深化的時候,認真考察并研究新聞信息的國際傳播已是我國新聞界面臨的一大課題。
歷史發展的軌跡和走向
人類社會自有不同國家間的交往時起,就有種種新聞信息的國際交流。在漫長的古代時期,這種交流是小規模的,主要憑借直接的人際傳播來進行。從中世紀后期起,這種交流逐步具有面向公眾的形態,其規模也逐步擴大。此后500年間的發展,以不同媒介的出現為標志,形成如下的軌跡:
(1) 定期報刊問世之前,主要依靠新聞信、新聞書、新聞傳單等簡單媒介傳播,這些媒介有手寫的,后來也有印刷的。
(2) 17世紀初創定期報刊問世、近代報業誕生,此后定期報刊成了國際間新聞傳播的主要手段。
(3) 19世紀中期出現的新聞通訊社,憑借電報和無線電通信,架起了各國間經常性新聞傳播的橋梁,并逐步超越報刊成為國際新聞傳播的主力。
(4) 20世紀前期國際廣播勃然興起,從20年代到二次大戰前后,這種"不要紙張,沒有距離"(列寧語)的新興媒介,把國際新聞傳播推向了高潮。
(5)20世紀80年代,以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創辦為標志,國際電視正式加入了國際傳播的行列。這種聲像并茂的傳播手段,借助衛星通信,飛越太空,跨越國界,使國際新聞傳播的面貌發生了新的重大改觀。
縱觀國際新聞傳播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到幾個規律性的特點:
(1) 國際新聞傳播始終隨著國際政治經濟的變化而發展,又給國際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這一點在歷史的轉折和突變時期、在國際形勢動蕩和斗爭激化時期,表現得尤為明顯。前者可以以1848年歐洲革命時期為例。當時法、德、奧、意等國風起云涌的群眾運動極大地促進了國際新聞傳播的興盛,而各種報刊傳單的跨國流傳、哈瓦斯社等首批新聞通訊社的忙碌運作,又極大地推動了波瀾壯闊的革命浪潮,使之席卷整個歐洲。后者可以以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為例。為了政治軍事斗爭的需要,當時的軸心國和同盟國紛紛加強國際宣傳,而各種新聞媒介、特別是國際廣播領域的激烈較量,對戰爭的進程、特別是世界人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又起了無可估量的作用。
(2) 國際新聞傳播的客觀需要,不斷催促著傳播技術的更新,而傳播技術的進步又不斷增添或更新著國際新聞傳播的樣式,為它開拓著前進的道路。由于空間距離較遠,國界限制嚴格,新聞時效緊迫,國際范圍的新聞傳播對傳播技術的要求遠比國內高,傳播技術對國際傳播的影響也遠遠大于對國內傳播的影響。從印刷術、電信技術、廣播技術、電視技術,一直到計算機和衛星通信技術,這500年間傳播技術的每一次突破,都給國際新聞傳播帶來新的重大的飛躍。
(3) 國際新聞傳播的總體走向是:傳播時效越來越強,傳播內容越來越多樣化,滲透力越來越大,擴散面越來越廣。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無可阻擋的歷史大趨勢。1864年美國第16屆總統林肯遇刺,這樣一件震驚歐美的重大新聞,經過了兩個星期才傳到歐洲;而1963年美國第35屆總統肯尼迪遇刺事件只在分秒之間就傳遍了全世界,這一百年間傳播時效的變化簡直有天壤之別。再譬如,本世紀初期任何國家的政府都可輕而易舉地封鎖十月革命的消息,可是如今有哪一樁這類重大事變能夠瞞得住本國公民呢?有哪個國家在堵截破門而入的國際廣播信號方面取得了真正的成效呢?
面臨的重大轉變和飛躍
當今世界,全球范圍的冷戰局面宣告結束,國際關系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國際政治走向多極化,各國之間的對話逐步取代對抗,而政治思想和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卻更加深入。國際經濟走向一體化,各國之間互相依存、互相交融的趨勢在增強,而經貿金融等方面的競爭卻更加激烈。總之,冷戰后的國際關系,一方面是聯系緊密化、交流頻繁化,另一方面是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的矛盾更加深刻化、各種勢力的較量更加復雜化。這種新的政治經濟形勢使得新聞信息空前繁多、時時處處象大潮般奔涌;也使得各國各界空前繁忙、時時處處都在捕捉和挑選各自急需了解的新聞信息。這種新的政治經濟形勢正以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勢頭,呼喚著、催促著國際傳播有新的發展和突破。
馬克思說過:"需要是同滿足需要的手段一同發展的,并且是依靠這些手段發展的。"這些年來,科學技術這種"滿足需要的手段"也正在和上述需要一同發展。目前我們正處在兩次信息革命的過渡時期。以計算機技術和衛星通信為主要內容的第一次信息革命,已經極大地改變了國際新聞傳播的面貌;而以信息高速通道(俗稱信息高速公路)和多媒體技術為主要內容的第二次信息革命又方興未艾,正以后浪推前浪之勢,急速地把國際新聞傳播推向新的高潮。
國際新聞傳播:跨世紀的飛躍與挑戰 來自: 第一范文網
第一次信息革命帶給傳播領域的最大影響,是使電子媒介一舉超過印刷媒介而成為國際新聞傳播的主體力量。這種影響目前還在向廣度和深度兩個方面擴展。從70年代開始,各大新聞通訊社紛紛實現了從常規傳播向電腦傳播的轉軌:一方面,它們的傳輸手段完全電腦化,依靠電子計算機和衛星通信線路(以及更加完善的地面線路),隨時把發生在地球任何角落的新聞在分秒之間傳向地球的其他角落;另一方面,它們的服務對象也有了重大變化,廣播電視媒介逐步超過印刷媒介成了它們主要的服務對象,它們不僅向電臺電視臺提供文字新聞、錄音新聞,而且提供聲像新聞,路透、美聯等國際性通訊社已專設電視新聞部,電視記者網和電視新聞用戶遍及全世界。從80年代開始,國際新聞傳播的勁旅國際電視迅速興起。1989年蘇聯東歐劇變和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美國CNN的電視新聞成了各國政治家和廣大公眾了解事態發展的主要渠道,以致輿論界驚呼這樣的電視新聞正促使世界"向著無國界世界演變"。從那以后,不僅CNN的業務大發展,每天受眾數以億計;而且歐、美、亞、澳各洲一大批民辦或官辦的國際電視臺競相開播,國際性的新聞頻道數以百計,它們發送的電波天馬行空,穿梭交織,日夜不停地給不同國家公眾提供聲像具備的新聞信息,其影響已遠非傳統媒介可比。
論文國際新聞傳播:跨世紀的飛躍與挑戰來自
但是,我們面臨的更大轉變和飛躍還在前頭。方興未艾的第二次信息革命正在為國際傳播準備著跨度更大、內涵更深的新飛躍。這種飛躍將使國際新聞傳播由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方式向全新的國際信息網絡轉變。也就是說,當前以因特網為代表的已經引起世人廣泛關注的新興的國際信息網絡,極有可能成為未來國際新聞的主要傳播方式。這種網絡是以地空合一的信息高速通道作為傳輸渠道、以功能齊全的多媒體電腦作為收發媒體的極具廣泛性和開放性的傳播體系。依靠這種全新的載體,國際新聞傳播將會成為:
(1) 多種樣式匯于一體的傳播。報刊、廣播、電視、新聞通訊稿等各種樣式匯于同一媒體,語言、文字、數據、音響、圖像等各種信息符號交織于同一傳播過程。
(2) 高效率、大容量、極具靈活性的傳播。網絡的容量可以說是無限的。世界上發生的所有新聞幾乎都能及時進入網絡并以光速傳播。人們可以在任何時候選擇收看或調閱任何已進入網絡的新聞。
(3) 真正具有雙向性的傳播。網絡的使用者既是受傳者,也是傳播者。他不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收看新聞、主動尋找和索取新聞,而且可以通過適當程序向網絡提供或評述新聞。(4) 空前開放的傳播。新聞信息一旦進入網絡就將無視國界的存在。所有聯網國家內與網絡聯機的人都能自由接觸和調閱,而且可以憑借網絡反復傳播。行政控制或干預的可行性將會越來越校
當前,這種向新興方式的轉變正在悄然而又迅速地進行之中:美國、日本、加拿大、歐洲發達國家以及某些發展中國家正在積極建設高速信息通道,并且使之互相連接。電視、廣播、錄音、攝像正從傳統的模擬方式向數字化方式過渡,為廣泛進入用戶電腦鋪砌著道路。集計算機、聲像和通信功能于一體的多媒體電腦正在許多國家推廣,在某些發達國家已進入了三分之一的家庭。國際性的信息網絡正在成長,其中影響最廣的因特網(Internet)已經同世界各國幾萬個小型信息網絡連接,機關、團體、學校、企業以及個人用戶已超過一億,正在成為高速信息網絡的基矗世界各地已有大量新聞媒介上了因特網并定時向用戶提供新聞,其中上網的報紙就有四千多家。某些組織或個人也在利用網絡工具以各種方式定期制作和發布新聞,成為新興的網絡新聞源。另外,美聯、路透等大通訊社也有自己的覆蓋全球的信息網絡,傳送內容廣泛的新聞性或資料性文字、數據、圖片、聲像信息,還為某些大報傳送電子版。這些通訊社信息網很可能也是今后國際高速信息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
由此可見,國際新聞傳播方式的轉變和飛躍已經實實在在地起步了。一批批著名的媒介正搭乘著網絡列車走向地球的四面八方,來自各種各樣新聞源的網絡信息正以不可阻擋之勢向全世界彌漫擴展。當然,這種傳播方式的轉變,既表現在國際方面也表現在國內方面,但是正如我們在上文提到的,國內傳播比國際傳播更為近便,因而可以預期傳統媒介將會在國內傳播中存留得更久;而在國際傳播中,跨越時間、空間和國界的迫切需要,不斷轉化為對新的傳播技術的強烈追求,因而新的傳播樣式將會更加爭先恐后地得到采用,以致更快地代替傳統方式而形成為傳播的主流。
總之,在人類行將跨入21世紀之際,跨越國界的新聞傳播正面臨重大的飛躍。目前許多通訊社和廣播電視機構的電腦加衛星的傳播,只是這種飛躍的準備和過渡。而就在這種過渡之際,新興的國際信息網絡將會加快成長起來,由發達國家擴展到發展中國家以至整個世界,并且以海納百川之勢,將傳統的報刊、廣播、電視、通訊社等多種傳播渠道包容匯集,形成全新的國際新聞傳播格局。考慮到各國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的差異,特別是城鄉條件的懸殊,要在世界范圍內普及國際信息網絡、形成全新的傳播格局,可能需要幾十年的時間;但是,任何國家只要有百分之十的家庭與網絡連接,來自境外的消息就會輾轉相傳遍及全國,而這種情況的出現恐怕已為時不遠了。
國際新聞傳播:跨世紀的飛躍與挑戰 來自: 第一范文網
調整觀念,迎接新世紀的挑戰
行將到來的國際新聞傳播的新飛躍,無疑將會給世界各國新聞界帶來全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國新聞界也要順應潮流,調整觀念,以便把握機遇,迎接挑戰。
首先,我們應該對歷史走向有個總體的把握。當今世界,各國間的交往越來越頻繁、聯系越來越緊密,伴隨著實務交往的信息交流越來越豐富,保障和支持這種交流的技術手段越來越先進,新聞傳播的穿透力、擴散力和整體效力越來越強大,這一切都是無可置疑的歷史潮流。歷史唯物主義者對于這種歷史潮流理應持積極肯定的態度。當然,隨著新聞信息暢通無阻地傳播,難免夾帶諸如渲染暴力、色情、迷信等有害信息,附載于新聞信息上的種種政治思想甚至極為反動的觀點也會隨之擴散。為此,進步人類應該共同努力,通過國際組織,采取國際立法及其他措施,逐步規范這類傳播,以存利去弊。任何國家都有權進行必要的管理,以維護各自的主權和國家利益。這就是說,在跨越國界的新聞傳播中,應該有規范性原則和國家主權原則。西方某些勢力否認這樣的原則,要求絕對的信息流通自由,這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和進步人類所不能接受的。但是,建立規范決不是限制正常的傳播交流,維護國家主權也不能導致閉關鎖國,否則只會損害自己國家的根本利益。新聞信息更多、更廣、更快地跨國傳播,從根本上講是有利于各國的經濟發展和政治進步的,有利于推進和平與發展兩大歷史主題的,有利于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的。對這一點應該堅信不疑。
依據上述總體認識,筆者認為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一下兩個方面的觀念和態度:一是如何對待外來新聞傳播,一是如何發展自身的對外新聞傳播。
長期以來,我們對待外來新聞信息的傳播始終存有戒心,防范有加,唯恐它擾亂了人們的思想,破壞了社會的安寧。改革開放以來,國門打開,外來的新聞信息紛至沓來,人們對此的態度也開明了許多。但是舊的成見依稀可見,干擾收聽收視的做法并未絕跡,有的城市對衛星直播電視中的敏感新聞甚至突擊遮蓋,創造了電視"開天窗"的新做法。而今在國際信息網絡迅猛發展、新聞傳播樣式又將出現重大變化之際,對這種封閉心理似應有個徹底清理。筆者認為,除了國際公約明文禁止的傳播內容外,對一般的新聞傳播似可不必過多設防。對于意識形態傾向中性的新聞,諸如經濟、金融、科技、體育等方面的信息或報道,固然并無設防的必要;對于政治性的或其他帶有意識形態傾向的新聞,諸如各國政治變化、社會生活、國際政治關系方面的報道或評述,實在也無設防的理由。世界上既然并存著各種不同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我們就沒有理由、也不可能不讓公眾了解這些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以及它們對世界事務的種種觀點。唯其讓公眾了解它們,才有可能比較其優劣、辨明其是非,借鑒其中積極有益的東西,擯棄其中消極謬誤的東西,增長全社會的辨別能力。除了以上兩類新聞外,容易讓人不安的是有關我國政治經濟情況的報道。這些東西由于觀點和視角和我們的導向不盡相同,因而易被視為影響我國的社會穩定而加以拒絕。但是,面對傳播技術的重大變化,鑒于以往的經驗教訓,我們似應換個角度考慮一下:如果人家的報道是真實的、而事件又是我國公眾所關注的,那末,為什么我們自己的媒介沒有及時報道呢?我們是否可以爭取主動、早作報道,以免被人家搶在前頭作文章呢?如果人家的報道是失實的,那末,我們不正可以挺身而出、矯正視聽,在比較中增進自己的可信度和受眾的辨別力嗎?我想,作為對自己的事業和人民具有充分信心的中國新聞界,應該有足夠的魄力和氣度,積極而務實地去面對外來新聞傳播,而不是簡單地將其拒之門外;更何況在突飛猛進的傳播技術面前,許多信息并不是想拒就拒得了的,這幾年網絡新聞在民間的擴散,已為我們提供了最新的證明。
長期以來,我們對于對外宣傳是很重視的。我們已經有一些報紙出了海外版、國際版。我們的國際廣播和國際電視已經覆蓋了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和地區。我國的新華通訊社正在朝著國際性通訊社邁進。我國已有六十多個新聞媒介上了因特網,向國外公眾提供電腦新聞。隨著國際新聞傳播的新飛躍,我們理應在上述方面有更大的發展;尤其要創造條件,讓更多的媒介上網,以便在今后的國際高速信息網絡中發揮更大的影響。
但是,為了擴大影響,我們應該加強對外傳播的新聞性和信息性,減少過重的宣傳味,以貼近國外受眾的接收實際。這也是面向港澳及海外的報刊多年實踐中的一個重要教訓。新聞傳播從來就是應受眾的需要而產生、而存在、而發展的,國內新聞傳播是這樣,國際新聞傳播更是這樣。我們的對外新聞傳播是要匯集到國際新聞市場上去的。在那里,衡量新聞的標準在于新聞價值而不是某個國家或某個政治集團的宣傳價值。最具新聞價值的、也即是最為公眾關注的新聞,便是最搶手的新聞;最能提供準確及時、客觀全面、具有高度新聞價值的新聞的媒介,自然也是最受公眾歡迎的媒介。這便是貫穿于國際新聞傳播活動中的基本規律。我們當然要進行對外宣傳,以便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以便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爭得良好的國際環境。但是,新聞媒介的基本職能是傳播新聞,我們必須在準確、及時、客觀、全面地傳播新聞的基礎上傳播觀點,如果離開了傳播新聞這一基本職能,如果不能真正滿足國外受眾廣泛多樣的新聞需求,我們的新聞媒介就不可能在國際新聞市場上立足并有所作為,一切良好的宣傳愿望都會落空。如今的國際廣播、國際電視已經時時面臨著這種挑戰,若干年后,當高速信息網絡逐步成為國際傳播的主體時,人們在網絡上選擇收看新聞將具有更大的主動權、自由度和寬廣度,我們又怎能指望人們按照我方的宣傳需要而不是按照各自的新聞需求(或新聞價值觀)去選擇收看呢?如果我們的上網媒介由于不能真正滿足國外受眾的需求而門庭冷落、無人訪問,那又有多大意義呢?可見我國新聞界如不加快觀念的調整、正確處理新聞和宣傳的關系,恐怕是難以順應國際新聞大發展、大轉變的歷史潮流的。
國際新聞傳播:跨世紀的飛躍與挑戰
【國際新聞傳播:跨世紀的飛躍與挑戰】相關文章:
叢林飛躍作文10-12
論文:跨世紀的網絡營銷08-05
叢林飛躍優秀作文08-29
飛躍的瞬間作文03-23
做跨世紀的新型班主任08-08
性別與傳播08-11
向命運挑戰向命運挑戰08-15
跨世紀的物理教師要怎樣履行自己的職責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