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文史論文>文學論文>網絡華文文學芻議

    網絡華文文學芻議

    時間:2022-08-07 23:39:08 文學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網絡華文文學芻議

    A  Study  on  Internet  Literature  in  Chinese  Language
    Huang  Mingfen,  Xiamen  University 
           Going  along  with  the  unchangeable  trend  of  globalization,  it  is  worth  noting  that  the  Internet  literature  in  Chinese  language  has  flourished  promptly.  The  Internet  provides  much  more  opportunities  for  overseas  Chinese  to  write  and  publish  literary  works  in  Chinese  language,  promotes  active  communications  between  overseas  Chinese  writers  and  their  companions  in  China.  To  a  great   degree,  the  future  of  Internet  Literature  in  Chinese  Language  depends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other  languages,  betwee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other  cultures,  and  depends  on  the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nd  literature. 
           Keywords:  Internet  Literature,  Chinese  Literature,  globalization

           提要:網絡華文文學的興起與全球化存在密切關系。因特網為海外華人用漢語創作與發表文學作品提供了遠較過去為多的機會,并促進了海內外華文作家之間的交流。網絡華文文學的未來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英語與漢語、中華傳統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科技與文學之間的互動。
           關鍵詞:網絡文學 華文文學 全球化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  文章編號:
           作者簡介:黃鳴奮(1952-),男,福建南安人,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

           目前電子超文本網絡中流行的華人文學作品,并非以國家劃界,而是呈現出全球交互、跨界參照、動態并存的特點。因此,本文所考察的重點是作為整體的網絡華文文學。
           (一)全球交互:網絡華文文學的興起
           不論在任何時代,文學的創作、傳播和鑒賞都是以一定的媒介為依托的。正因為如此,在歷史上曾經有過口頭文學與書面文學的區分,在電子技術獲得廣泛應用之后又出現了文學的新品種--電子文學(如廣播劇腳本、電視劇腳本等)。如今,網絡作為"第四媒體"登上了歷史舞臺,網絡文學也因此應運而生。在全球范圍內,網絡文學的作者、讀者及相關網絡商的活動,從一開始就隨網絡的互聯而拓展。隨著Internet的建立,網上信息的跨國流動成為家常便飯,世界各國的華人因此得以共享網絡文學資源。這種共享的便利程度,是傳統的印刷媒體所無法比擬的。在這一意義上,我們說網絡華文文學的興起與全球化的歷史進程息息相關。
           在網絡華文文學發展史上,北美留學生扮演了拓荒者的角度,篳路藍縷,功不可沒。1991年,王笑飛創辦了海外中文詩歌通訊網(chpoem-1@listserv.acsu.buffalo.edu),該網實際上是一個郵件訂閱系統,以張貼古典詩詞為主。次年,美國印第安那大學的魏亞桂請該校的系統管理員在USENET上開設了alt.Chinese.text,簡稱ACT。這是Internet上第一個采用中文張貼的新聞組。1993年10月,方舟子(生物學博士)開始在海外中文詩歌通訊網上張貼其詩集《最后的預言》,并出入于ACT。他有感于ACT中的魚龍混雜,與古平等人于1994年2月創辦了第一份網絡中文純文學刊物《新語絲》 http://www.xys.org ),以郵遞目錄的形式刊發詩歌和網絡文學。該刊是第一份不隸屬于任何機構、以遠離時事政治為特色、自始至終百分之百刊登創作稿件的中文電子刊物,風格清新。1996年10月,它建立了萬維網主頁。其服務器曾幾次搬家,目前位于美國加州。海外漢語網絡文學刊物陸陸續續出了不少。除《新語絲》外,影響較大的還有詩刊《橄欖樹》

    http://www.wenxue.com ),它是詩陽、魯鳴等人在1995年3月成立的。由世界各地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主辦的電子雜志有美國的《華夏文摘》、《威斯康星大學通訊》、《布法羅人》、《未名》,加拿大的《聯誼通訊》、《紅河谷》、《窗口》、《楓華園》,德國的《真言》,英國的《利茲通訊》,瑞典的《北極光》、《隆德華人》,丹麥的《美人魚》,荷蘭的《郁金香》,日本的《東北風》等。這些刊物都在不同程度上成為網絡文學的溫床。第一篇中文網絡小說《奮斗與平等》(少君著)就是1991年4月在《華夏文摘》上發表的。1996年1月,原先活躍于中文詩歌通訊網的幾位女性作者創辦了網絡女性文學刊物《花招》,著名作者有鳴鴻等。這個刊物也很活躍。時至今日,海外華人網站與漢語電子刊物的主體,已經從留學生擴展到當地出生的華裔青少年,乃至于各行各業的華人企業與社團。文學創作隊伍也相應有所擴大。中國大陸網絡建設起步比發達國家要晚。與此相應,大陸網絡文學的誕生與發展,是和海外(特別是北美)漢語網絡文學的影響分不開的。
           世界范圍內的漢語網絡文學是相互關連、彼此呼應的。我們可以舉兩個例子來加以說明。一是《新語絲》正在朝成為國際網站的方向發展,其讀者有1/3左右來自中國大陸。美國的阿瑟、亦歌,北京的老貓、洪亮,上海的一華,天津的Sunny,長沙的Dove,哈爾濱的葉振憲等都對它的建設頗有貢獻。二是2000年初,都會報(CityMedia)與熱巢網(CityHot)共同主辦"當代華人極短篇大展暨線上征文比賽",通過自身和網絡同學會(CityFamily)共三個網站同時展出臺灣、大陸和香港兩岸三地的作品,并進行征文比賽。相關網址為www.cityhot.com。時至今日,賽伯空間雖然還沒有可以和屈子、"李-杜"、魯迅等文化巨人比肩的大師,但已是新秀迭出、"星光燦爛"。這些人甚至以其成就吸引了精明的書商,通過網絡文學的印刷版將自己的光輝投射到賽伯空間之外。反向的運動是傳統華文作家紛紛上網,借助于網絡的國際互聯使自己擁有"世界性"。上述雙向運動同樣發生在評論界,其結果是橫跨現實空間與賽伯空間的華文文學世界的形成。
           若想讓網絡成為文學新家園,不僅文學主體要上網,而且文學對象也要上網。文學對象上網至少包括三種含義:其一,描寫對象上網,或者說,文學主體在網上可以找到創作素材。其二,奉獻對象上網,這意味著文學主體可以指望自己的作品在網上找到受眾、覓得知音。其三,師法對象上網,亦即形成一支相互啟發、相互激勵的創作隊伍,并有可供學習的范作、可供遵循的慣例。因此,文學在網絡上的繁榮有賴于網民隊伍的擴大。可喜的是:網民增長的速度是相當快的。時至今日,網絡化的華文文學已經擁有自己的讀者群。比起傳統文學的讀者來,他們更富有參預精神,更強烈地追求精神自由,更不甘于為現實世界所束縛。"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已難以形容他們在網上漫游的速度,"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也無法概括他們的沖浪精神。正是這些讀者以旺盛的需求呼喚著文學創作的推陳出新,并且為這種推陳出新提供強大的預備隊。當然,沒有必要過分夸大網民讀者與傳統讀者之間的區別。事實上,由于傳統作品"上網"和網絡文學"下網"的緣故,二者的區別正在縮小。
           網絡文學是以網絡作為平臺而發展起來的。它的繁榮離不開網絡商的支持。近年來,網絡商與文學界的互動日益頻繁,文學站點亦有不少向商業化方向發展。例如,在海外,《花招》成了公司,兼顧服飾、飲食、保健、理財、美容、旅游;在國內,喻漢文將"黃金書屋"(www.goldbook.com。曾被評為中國大陸最具影響力的十大個人主頁之一)賣給了門戶網站多米來。在文學網站成長過程中,文心與商機既有統一的一面,又有對立的一面。如何處理二者的關系,關系到網絡華文文學的命運。1996年底,《新語絲》面臨著被商業公司"亞美網絡"吞并的危險。這種外部威脅導致了內部分裂:《新語絲》的創辦人方舟子毅然決然地在紐約正式將它注冊成非贏利機構,另一些人卻因此退出《新語絲》,去為亞美網絡辦《國風》。  自那時以來,方舟子堅持自己的辦刊宗旨,有效地避免了商業網站"燒錢"的通病。目前,該網站有兩個鏡像站點(國際版www.xys.org,國內版www.xys2.org),其點擊數合計約40萬,在海外中文網站里名列前茅。由于訪問量大,帶來的廣告收入完全可維持運行費用。上述歷史經驗可資借鑒。
           (二)跨界參照:網絡華文文學的特色
           如果我們不是一般地談論"網絡文學",而是著眼于"網絡華文文學"的話,可以從所使用的語言、所認同的傳統、所形成的觀念三方面把握其特色。
           1.跨語言參照:工具與目標
           促使《華夏文摘》、《郁金香》等雜志的編委及其作者群在謀生之余孜孜不倦地耕耘于電子文學領域的動力,與其說是身居異邦的懷舊心理,還不如說是難以消釋的文化情結,即對于華文或漢語的認同。對于這些人來說,外語用得再熟練也畢竟是"外"語,只有漢語才是母語,它不僅構筑了他們的文化家園,而且決定了他們的文化存在。這種存在導致網上華文文學初露頭角,其影響逐步擴大到整個漢語文化圈。作為華文文學寫作手段的漢語,在網絡化過程中經歷了巨大的轉變,成為有別于傳統口語和書面語的電子語。這種電子語也許是口語化的書面語(像在眾多文學網站上經常可以見到的那樣),也許是書面化的口頭語(主要見于字符界面的聊天室),自然也可能是比較純粹的書面語(最常用于將印刷媒體上的文學作品搬上網),或者是貨真價實的口頭語(利用音頻流技術進行實時傳遞)。與此相應,我們可以區分出網上的書面文學、口頭文學以及介于二者之間的口語化書面文學、書面化口語文學。姑且不談實時聊天是否正在創造一種嶄新的口頭文學,也不論接龍寫作是否正在新的技術條件下復興集體創作的古老傳統,令人欣慰的是:漢語(尤其是有簡、繁體之分的漢字)網上傳輸這一瓶頸一旦被突破,超越媒體、跨越平臺的華文文學世界便呈現出勃勃生機。 
           從技術的角度看,目前的Internet通信方式,國際間主要采用英文,海峽兩岸的炎黃子孫也常用英文來聯絡。原因很簡單,首先在西方興

    起的計算機系統和計算機網絡,在世界范圍內只能唯一地標識英文字母和數字、符號,即通常所說的ASCII碼。其它民族的語言文字,包括漢字,都是通過對它作地區性的擴展而得到支持的,此即所謂ISO  2022擴展。由此派生出許多種國家或地區的字符集標準,其中包括中國大陸常用的GB碼和臺灣常用的BIG5碼。  (E29)就這一點來說,華文網絡文學從一開始就存在跨語言參照(即漢語對英語的參照)。不僅如此,如果考慮到中國大陸與臺灣存在GB與BIG5以外的多種漢字字符集,考慮到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家使用的字符集標準又是自成體系的話,那么,即使在漢語內部,仍存在如何相互參照的問題。由于世界各國專家的共同努力,全球各主要民族的語言文字已統一為通用字符集國際標準ISO  10646。它具有采用等長編碼、所有文字統一編碼、字符數量多等優點,成為中國(包括臺灣)、日本、韓國和越南20902個漢字統一編碼的根據。這就是CJK漢字的由來。ISO  10646是跨語言參照的又一基準。它為網絡文學的傳?涮峁┝司藪蟊憷?D殼埃?捎謁?隝SO  2022標準不兼容,我們還必須進行ISO  2022各地區擴展碼(包括漢字GB碼)與ISO  10646之間的相互轉換。一旦全球計算機系統都采用ISO  10646作為字符集編碼和交換碼,就無須再作上述轉換了。
           跨語言參照直接影響到網絡文學的特色。現階段的網絡華文文學在語言運用上深受英語的影響,這種影響看來與以下三個原因有關:構成網絡環境的軟、硬件有不少采用英語界面;其二,平時瀏覽的網頁包含了許多英語信息;其三,用于輸入漢字的鍵盤是以英語為基準設計的(否則很可能不會以@;-)表示"調情"、以:-X表示嘴上貼封條了)。世界上包括漢語在內的各種民族語言要想更多保持自身特色的話,看來只有在ISO  10646標準通行之后才能實現。
           2.跨義法參照:懷舊與思新
           在1996年7月多倫多"電腦網絡與中國文化"會議上,方舟子將網絡文學稱為"流放文學",認為其特點是"懷舊"和"描寫文化沖突"。就海外留學生的作品而言,上述看法是有道理的。這些作者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邊緣人",他們游移于母國文化和父國文化之間,對二者都有所認同,但也都難以完全認同。他們目睹父國之長而嘆母國之短,有感父國之短而思母國之長。這構成了網絡華文文學的早期特色。在《新語絲》發刊辭中,方舟子寫道:"我們相信,這張網伸到漢字的發源地,讓親人們聽到我們的心聲的日子不會太遠。"果然,沒幾年功夫,互聯網便連到了中國,《新語絲》也成了第一份回歸祖國的中文網絡刊物。  (C18)中國本土所興起的網絡文學,與其說是"懷舊"還不如說是"思新",浸淫著對"另類生存"的追求與渴望。世界各民族不僅有不同的語言,而且有不同的義法(包括道德、禮儀、法律等社會規范),由此形成了迥然有別的文化。網絡促進了跨文化接觸的頻繁化。這一點對于網絡華文文學所表現的思想傾向相當重要。中國本土的"網絡寫手",或許是由于經常上網的緣故,不僅對于世界各地的風云變幻更加洞若觀火,而且更多地接受了發達國家的思想觀念、更常追蹤(甚至追逐)時尚。中國的現實世界還在為實現小康而努力奮斗時,賽伯空間卻已彌漫著某種后現代情調,這不能不對網絡文學的基調有所影響。當然,正如笨貍所指出的:"不可否認,后現代的解構主義不是網絡文化的主流,網絡上連具有反叛精神的真正黑客,其目的也不是摧毀不是解構,而是發現問題、找出問題,是一種以重構為訴求的積極性的技術嘲弄。"  (B2)網絡華文文學所追求的"新",同樣應是一種積極的建設。
           3.跨行業參照:父根與母根
           對于網絡文學的定義,國內已經有所探討。李尋歡認為網絡文學不是"寫網絡的文學",也不等同于"網絡上的文學",準確定義應該是"網人在網絡上發表的供網人閱讀的文學"。網絡文學的父親是網絡,母親是文學,其真正意義就是使文學重回民間。  (B4)網友Sieg反對李尋歡將網絡文學的基點看成網絡的"父根意識",主張"母根意識"(即文學意識)。他運用歸謬法來反駁李尋歡的定義,舉出的例子是:當年"楚辭是楚人在竹簡上發表的供楚人閱讀的作品",而1000年以后,唐宋時期的人讀寫在紙上的楚辭時,它還算不算文學呢?至如今,我們在電腦上讀楚辭,它是不是也算文學呢?有鑒于此,他認為網絡文學主要是個應用上的現象描述而非學術上的現象描述,它的概念內涵及外延將由事實來歸納給予而不是由演繹來強行定義,這就勢必使它的定義有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可這并不妨礙我們對它的使用。  (B4)
           筆者認為:作為一個范疇的"網絡文學"本身包含著兩項基本要素,即"網絡"與"文學"。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網絡是當代高科技的代表,文學則是人文精神的體現。科技與人文在"網絡文學"旗幟之下的統一,帶來了許多值得深入研究的現象:其一,就作者而言,網絡文學的始作俑者多數是學理工科的海外留學生,原因不是別的,只是由于他們有使用網絡的便利。當然,并非所有的理工科學生都成為網絡文學作者,這里起作用的因素,經常是這些學生是否在接受傳統文學熏陶時形成了一定的文學愛好與才能。相比之下,文科學生(或學文科出身者)要想成為嫻熟的網絡文學作者,至少必須初通計算機、掌握上網技能。其二,網絡文學以雙重語言為工具,此即自然語言和計算語言。自然語言呈現于人機界面,計算語言則用于程序開發。其三,網絡文學活動既是文學意義上的寫作與閱讀,又是科技意義上的程序應用。對于純文字型的作品來說,所應用的也許不過是與字處理、文件上載與下載有關的程序;對于多媒體型的作品來說,所應用的軟件便多種多樣。其四,網絡文學讀者不僅從作品中體驗到文學趣味,而且感受到科技意蘊。真正的鑒賞家,要能從文學和科技雙重角度揭示作品的價值。其五,網絡文學內容的評價,受審美標準和科技標準的雙重影響。技術含量高低,早晚將成為評價作品的尺度之一。其六,網絡文學環境由文學氛圍與系統平臺共同構成。跨平臺調用網絡文學作品,其效果必然有所變化。不論我們將網絡與文學的哪一方當成父根(同時將另一方當成母根),網絡文學都不是簡單地繼承父母的基因,而是熔鑄雙方的影響、創造自身的特色。
           上述不同角度的考察表明:英語與漢語、中華傳統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科技與文學之間的相互參照,對形成網絡華文文學的特色具有重要意義。上述參照并非網絡時代所特有,但是網絡本身加速了參照的進程,強化了參照的力度,并且提高(甚至是飆升了)參照的價值。必須看到:網絡化正在

    促進華文文學形態由文本向超文本的轉變。對于超文本來說,有意義的不僅僅是一個個的文本單位,而且是它們之間的鏈接。正是這種鏈接將《新語絲》導向《楓華園》,將《花招》導向《橄欖樹》。它在顯露所謂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的同時,為世界范圍內華文文學的整體性提供了直接的證明。
           (三)動態并存:網絡華文文學的處境
           現階段網絡華文文學的處境,是在精英與大眾、網內與網外、中國與世界等關系中顯現出來的。
    網絡文學的倡導者肯定它對于大眾文化的價值。反過來,網絡文學的非議者則對此加以質疑。其實,網絡應用普及的真正意義,在于對"精英"與"大眾"的傳統劃分的挑戰。與此相應,網絡文學興起的真正價值,也在于對"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的傳統劃分的挑戰。如果上述兩種劃分至今多少還有點意義的話,那么,由于劃分而形成的矛盾兩極事實上已經處于不斷的變動中。如果說洛克菲勒這樣的巨子在20世紀初標領風騷的話,那么,20世紀末已是數碼精英或網絡精英嶄露頭角之際。正如20世紀末不會用電腦的人被稱為"新文盲"那樣,網絡技術的門外漢到21世紀初看來很難稱得上"精英"。不僅如此,進入信息時代之后,人類知識更新明顯加快。原先的計算機高手只要短時間不學習、鉆研新技術就可能落伍,這已是盡人皆知的事實。在包括文藝在內的其它領域,知識更新同樣逐漸成為對于"精英"們的嚴峻要求。相比之下,如果說在傳統社會中大眾轉化為精英的門檻相當高的話(封建時代舉子們可能科場屢敗而終身無成),信息時代為人們自學成才提供了更多的機遇。所有這一切,無疑都促進了精英與大眾之界限的模糊化、動態化。與此相適應,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的界限也不再那么涇渭分明。事實上,在世界各國,網民幾乎都構成了整個人口中平均文化水準較高的群體,理當追求較高雅的審美趣味。另一方面,網絡應用正在迅速普及,隨著信息家電的開發,上網正成為一種普通生活技能,這又孕育著使網絡文化朝通俗方向發展的可能性。因此,如果我們認定高雅文化體現的是社會精英的追求、通俗文化體現的則是大眾所秉承的觀念的話,那么,精英與大眾之界限的模糊化、動態化必然影響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的分野,使二者的劃分變動不居。其實,"精英"抑或"大眾",對個人來說是一種基于價值觀的選擇。消解二者的區分,并不是"數字化生存"的目標,"個性化"才體現其精髓。
           "網絡就是新生活"。當以此為題的論著大量上市時,我們驀地發現自己已經處身于兩個世界的夾縫中:一個是現實世界,另一個是電子世界。這種現象的確不是始于今日,也許當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電話鈴聲響起來時便出現了(接電話意味著聽覺被導入電子空間)。電子世界在一定意義上是媒體世界的新發展,不過,就沉浸性、交互性等特點而言,電子世界是書寫技術、印刷技術所能創造的媒體世界難以望其項背的。網絡所帶來的新變化是:媒體開始自信有能力為人類營造一個完整的、虛擬的生活空間,在其中可以進行從采購、就診、求學到總統大選、國力較量、信息戰等多種活動。當然,這些任務有些還要回到現實世界來完成,因此,電子世界始終是與現實世界動態共存的,人們不得不經常在二者之間進行切換,一會兒上網,一會兒下網。如何處理二者的關系,直接影響到"數字化生存",也關系到網絡文學的興衰。不論稱作"網友"、"網民",或者名之為"網蟲"、"網族",上網者隊伍的擴大及其網上生活體驗的豐富化,已是不爭的事實。與此相適應,虛擬空間中的恩仇和悲歡成為華文文學的新題材。當現實世界中性別、國籍、職業、級別等方面的差異都隨著匿名上網而漸趨消失時,話語本身的權力的重要性空前突出。不僅如此,作為媒體的網絡慫恿人格、角色乃至自我意識的流動化,贊賞常見常新的"千面人",貶抑對"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的追求而褒揚個人化、激勵此時此地的會心之樂,甚至撩逗著種種情欲。上網族經常將"雅虎"楊致遠等人的業績作為世界性的都市神話來加以傳頌,在鄙夷昔日頤指氣使的"鋼鐵大王"時顯示出膽識,但也常因忘懷當年離鄉背井的華人異域創業的艱辛而流露出浮躁。所有這一切,都說明網絡時代的華文文學既需要新的審美觀,又需要銘記"發乎情,止乎禮義"的古訓。的確,"網絡就是新生活",但不論就廣度或深度而言,這種新生活目前都還比較有限(發展中國家尤其如此)。因此,不能指望根據每天上網個把小時那點體驗便寫出什么不朽之作。真正常青的生活之樹,仍是在現實世界中。盡管如此,若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那么必須承認:與網絡相聯系的新生活的含義將隨著科技進步而變得越來越豐富。 
             世界范圍內的華文文學雖然擁有悠久的歷史,但我們只是在網絡時代才深切地感受到它是一個整體。作為媒體的國際互聯網消解了關山迢遞所帶來的交流障礙,使作者與作者、讀者與讀者、作者與讀者之間的跨文化互動達到了近于實時的水平,并頑強地抵御著政治權力對于上述互動的干預。毫無疑問,國別性的華文文學創作與研究在過去曾經取得了頗為可觀的成就。盡管如此,網絡媒體正抹去打在華文文學上的國別烙印,以至我們將不滿足于談論"世界華文文學",而是津津樂道"華文文學世界"。世界華文文學研究是以國別研究為基礎的,而華文文學世界研究則必須超越國別的概念。這種超越只能在賽伯空間中實現。如果說由國家來定位的領土、領海、領空在現實世界中界限分明的話,那么,賽伯空間的疆界遠沒有那么清晰。域名或許仍是界定網站所屬國家的標志,但改換域名無疑比現實生活中改換國別要容易得多。社區或許仍是人們進進出出的場所,但虛擬社區就流動性而言遠大于現實社區,不論其成員的聚散或整個社區的搬遷都是如此。 
           從"世界華文文學"到"華文文學世界"的發展進程,與全球化的大趨勢是一致的。一元化與多元化的矛盾,不僅存在于華文文學內部,而且存在于華文文學與其它語種的文學之間。面對著Internet上英語文學、文化的強勢或者霸權,華文文學在新世紀能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為我們必須正視的問題。網上華文文學是否必須走職業化老路以培養自己的"正規軍",是否必須仰仗聯合國通用網絡語言開發計劃來維護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基,如何擺脫"兒女情長,風云氣短"的現狀進入新境界,如何與傳統華文文學相互激發、彼此促進,都值得進一步探討。不僅如此,華文文學和其它語種的文學在"讀圖時代"同樣面臨著由影像文化勃興所帶來的挑戰,亟待捕捉自身振興的新機遇。概言之,21世紀的華文文學是一個開放的世界,在"壓力轉化為動力"的意義上,不論對創作和研究來說都大有可為。網絡華文文學的前景取決于以下幾方面的關系:一是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的關系。二是大陸漢語網絡文學和其它國家與地區的漢語網絡文學之間的關系。三是全球范圍內漢語和其它語種的網絡文學之間的關系。當然,它不可避免地要受網絡技術及其社會應用的影響。


    【網絡華文文學芻議】相關文章:

    芻議網絡教學對學生能力的培養08-16

    芻議網絡教學對學生能力的培養08-17

    芻議激發職高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策略08-23

    語文學科的文學性不能削弱——當代中學語文教育芻議08-17

    現代德育芻議08-17

    語感教學芻議08-17

    現代德育芻議08-08

    嚴復仕途芻議08-11

    班級整體優化芻議08-17

    作文教學芻議08-17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伊人大杳焦在久久综合网 | 婷婷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 亚洲一区免费看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在线观看激情AV更新 | 亚洲理论电影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