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文史論文>世界文學論文>論審美前理解

    論審美前理解

    時間:2022-08-07 23:34:33 世界文學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論審美前理解

      摘 要
        
         前理解是解釋學中的重要術語,主要是在理解活動發生之前主體就已經具有的對理解有著導向、制約作用的語言、歷史、文化、經驗、情感、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以及對于對象的預期等等因素的綜合。
         以往的解釋學研究多關注前理解對于理解的影響,并把這種影響看作是決定性的。這種研究的對象其實只是前理解的一個階段,即從泛歷史、泛語言、泛文化向著有所指的語言、有所聯系的歷史轉化的階段。在此階段,前理解是意向性的。而在此之前,在沒有與對象形成主客體關系之前,“這一個”主體與對象的關聯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不論是歸于語言,還是歸于歷史,都不能給出一個令人滿意的回答。
         本文認為,由前理解向理解的發展,并不是僅僅前理解決定的單一向度,而是一種雙向互動的關系。前理解決定對象,對象又反作用于主體,觸發具體的前理解,具體的前理解再與對象進行交流,達成新的理解。理解實際上是一個不斷由寬泛向具體縮攏的過程。前理解不是最高的也不是最終的,在理解中沒有任何因素可以獨裁,一切都要由所有的參與因素共同確定。
         如果說以往的研究側重前理解在理解中的作用,本文則試圖對前理解本身進行分析。我們的出發點是,最原始的理解是如何形成的,語言、傳統是如何形成的?這是以往的解釋學所忽略的,但在文藝學領域,提出這個問題,對于審美理解的研究是有意義的。
         我們從前理解中析出人的能動因素,并把它作為審美理解的出發點與目的地。歷史、語言、前理解是作為它的承擔者、記錄者,理解活動其實就是本質力量不斷選擇自我印證的形式、不斷探索自我印證的方式的實踐過程。
         我們把前理解作為傳統、語言與現實的結合點來展開論述。
         海德格爾提出了先在結構,把它分為先有、先見、先識三個層次,為前理解研究定好了基調。但其“正確進入循環”的觀點也為后來研究者的發揮留下了寬闊的空間。加達默爾發展了海德格爾的理論,對正確進入循環的方式進行了探討。他區分了理解活動中主體本身的情況、事情本身的情況及這兩者所共處的傳統。提出真前見與偽前見的分別,并強調傳統對于正確進入循環的積極意義。姚斯繼承并發展了前輩的“前理解”學說,提出了“期待視域”這一概念。他提出了“三級閱讀視野”:初級的,審美感覺閱讀的視野;二級的,反思性的闡釋閱讀的視野;三級的,開始于期待視野的重建的“歷史的閱讀”。我們認為,在審美理解中,姚斯所提出的初級閱讀視野比二級、三級更具有意義和啟發性。也更加在現象學意義上貼近主體本質力量的原初樣態。
         對于以上論點,我們分別從語言與存在,當下與歷史,主觀與客觀的角度進行分析。語言符號乃至客觀事物是半自足的,它之所以被命名為存在或被視為對象,都是主體當下參與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講,語言更象是存在的房產,只有當作為主體的人去建筑它、裝飾它并且入住以后,才算是“家園”。傳統特性是歷史性的存在。而當下則以挑剔的眼光審視著歷史,盡管它的大部分(僅僅是大部分)都是由受傳統的影響,但傳統并沒有因此而成為當下的主人。傳統不是當下的目標,而只是主體當下活動的記錄者。
         能動之我是理解的出發點,動力與目的。一切理解活動都對這個我而有意義。能動性的根本在于實踐活動中主體本質力量與對象的在源初意義上的一致。理解活動本身,就是主體我在開拓與創新尋求自我印證的活動,理解的結果是作為歷史與語言的相對穩定的東西的形成。而理解活動的最終目的卻不在此,而在于主體我的自我印證的要求的完全實現。
         前理解有三重含義,一是前在的理解,即主體心靈的能動性、判斷力、理解力;二是語言、傳統、歷史;三是由主體依據當下情況選取出來的當下判斷的前提。主體現實的存在方式規定著理解力展開的可能方向。理解就其根本而言,乃是現實與其所負載的可能性的統一。
         在與對象接觸之前,主體已經是具有理解能力和相應知識的主體,他向著可能的方向來籌劃自己的理解。理解能力通過后退與開拓,確定對象。我必須有所尋問,對象才會有所訴說。如果說尋問是一種自我敞開,那它首先應該是一種自我肯定。不是前理解確立了對象,也不是對象確立了前理解,兩者是意識作用下的相互確定的。
         藝術的理解并不以理解到的內容為目的,而是以理解的自由為目的,以主體境界的豁然開朗為目的。審美前理解也是由傳統、語言、符號、經驗等等沉積而成;由能動的心靈根據現實環境的要求來決定突顯哪一部分。但藝術的前理解結構仿佛更加純粹,它盡管也對對象提出要求,但這種要求只是形式的,而且主體從來不希望在形式中得到什么,因而不被對象所迷惑、束縛。主體在理解中也有情感期待,但這種期待卻是清凈的,主體不會隨著情感的升起而迷失了自我。
         對于作者原意的看法其實涉及到對于前理解的看法。如果讀者要在作品中搜尋某種意義的話,他的前理解一定是有所指的活動的。而在我們看來,前理解的對于意義的執著將嚴重地妨礙心靈自由的實現。這是因為,藝術的理解是在對于對象整體的觀照下,前理解自身的整體展開,而一般的理解則有選擇有針對性地展開。這其實是功利與非功利的差別。
         禪與藝術相通之處在于,都從有限的形式中達至無限的意味。嚴羽以禪喻詩,為我們打開了詩論的新天地。此時,我們看到前理解在審美理解中的作用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加達默爾式的,完美的理解要求與傳統達成一致(能不能真正達成,如何保證都是問題)。另一種是毫不拘滯,在有限中發現無限的自由,這是禪的方式。
         人的本質力量是審美的最初動因和最終目的。我們認為,一切藝術理解,都是由人做出的并且是為人的。而人是歷史的創造者,相對于其他社會現象,比如道德,傳統,語言,藝術等等,人的生存實踐具有絕對的優先性,一切文明必須作為人的存在的記錄才有意義。因此,我們突出強調人在現實條件下的生存要求,強調心靈能動性對于審美理解的決定作用。
        
        
        
         引 言
        
         傳統的文學觀念認為,文學作品有一個客觀存在的意義,讀者的閱讀接受就是

    【論審美前理解】相關文章:

    論直覺與道德直覺能力的審美培育08-17

    論直覺與道德直覺能力的審美培育08-08

    “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論”質疑08-11

    論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審美性08-17

    論初中語文教學與審美教育的有效融合08-18

    論澳門的締約前過失 _ 德國法學的貢獻08-12

    審美.品讀08-16

    [中學政治論文]論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審美性08-17

    小學古詩的審美08-17

    論江蘇英語高考任務型閱讀理解題的教學策略08-23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午夜看片a福利观看 | 亚洲欧美中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综合 | 亚洲性图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 无遮挡高潮国产免费观看 | 一区偷拍中文久久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