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和諧社會的真諦
自古以來,人類對美好社會孜孜以求,因此產生了各種理想社會的設想和理論。鄧小平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其核心是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他說:“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是對什么是社會主義的科學回答,它是科學真理,因而指導中國社會主義事業取得巨大成就。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既傳承又發展了包含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的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學說,認為社會主義不但是一個共同富裕的社會,而且必須是一個和諧的社會。和諧社會是對社會主義本質認識的深化和發展。 和諧社會是社會主義社會成熟的形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的表現。和諧社會是在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已經建立,剝削階級作為階級不復存在,階級對抗已經消失,社會階層取代了階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起來,社會經濟比較發達,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的基礎上才能構建。在階級對立而生產力發展、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或在實行計劃經濟因而貧窮的“社會主義”社會,均不能實現和諧社會。 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先后提出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是互相聯系的理論體系。特別是胡錦濤2月19日在中共中央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和2月21日在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對構建和諧社會的意義、和諧社會的特征,作了全面深刻的闡述,并強調要加強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大問題的調查研究和理論研究,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領,至此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框架初步形成了。
和諧社會的本質是協調與共享 所謂和諧,是各種矛盾和關系配合協調,使之相生相長。當事物的矛盾和關系配合得適當、勻稱即協調時,就會達到共同發展的美好境界,或發生質變生出新的更高級的事物。無論自然界、人類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莫不如此。 古希臘哲學家、數學家畢達哥拉斯認為,“和諧”不是沒有矛盾,而是矛盾雙方的“協合”或“和解”。事物之間的和諧關系,可以表現為某種恰當的數的比例關系。他認為音樂、幾何、雕塑、宇宙天體中都有和諧的范例,它們都可以通過具體的數字、比例來體現,這個數字比例就是黃金分割率0.618:1。
這個古老原理也適用于社會。不過社會領域的關系復雜多變,不像自然界那樣精確固定,而且要造就恰當的數和比例,還要處理好統籌、互利和共享等社會性質的要素。 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提出,要從人類共同的根本利益出發,在路線、戰略、規劃、方針、政策上,著眼于統籌協調好社會發展的各種基本矛盾,主要是統籌好城鄉、區域、經濟社會、人與自然、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之間的比例關系,排除和避免一切不利于協調的沖突、失調、波動,使各方面共同繁榮、健康發展。
和諧社會所要統籌協調的矛盾,比科學發展觀要統籌協調的社會發展中的矛盾范圍寬廣。胡錦濤把它概括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這六個方面,既是需要統籌協調矛盾的范圍,也是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通過統籌協調矛盾關系,使一切積極因素都調動起來,實現和諧社會這些基本特征,全體人民不分階層職業、民族區域、男女老少,共享社會進步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成果。
和諧社會理論的哲學思想 指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的哲學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觀點和“度”的觀念。 辯證觀點認為,一切事物的矛盾,不但是相克的,而且是相生的。只有對抗性矛盾才是一方吃掉另一方的關系,而我國現今社會整體上是非對抗性社會,社會矛盾普遍存在相生、互利、共贏的關系。矛盾一方的存在和發展,是以另一方的存在和發展為條件的。例如要快速建設城市和工業,必須更好地建設鄉村和農業;要保持東南部快速發展,必須同時大規模開發中西部;要鼓勵更高效率,必須實現公平;人要更長久地利用自然資源,必須同時更好地保護和造就自然資源,等等。
辯證法還認為,事物矛盾雙方的比例,事物發展的過程,都是有“度”的。這個“度”處于兩個關節點或關節線之間的特定范圍或區間。矛盾雙方比例處于這個特定范圍或區間內,就會均衡和諧,相生相長;事物量變到達這個關節點或線,就會發生質變,變成更高級形態,或走向反面。我們現在構建和諧社會就是把各種矛盾的比例、發展的速度和程度,調整到“度”上。所以我們要探索和掌握事物的“度”,不兩走極端,這樣才能協調、均衡、共贏、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