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努力建設和諧沈陽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適應了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建設一個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根據各地的不同情況,扎實推進。我們在深刻領會中央精神的基礎上,從沈陽基本市情出發,提出了加快建設新型工業城市、法治誠信城市、先進文化城市、模范生態城市“四位一體”的和諧沈陽的目標。這不僅是實現沈陽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重要標志,也是建設和諧沈陽的重要標志。 建設和諧沈陽的具體目標,就是按照構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體要求,加快把沈陽建設成為新型工業城市、法治誠信城市、先進文化城市和模范生態城市。建設“四位一體”的和諧沈陽,體現了沈陽發展思路、發展模式的全新變化,意味著我們更加注重全面發展、和諧發展,堅持以人為本,著力于通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全面進步,從整體上提高城市社會發展的文明水平;意味著我們更加注重協調發展、持續發展,著力于通過解決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將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有機地統一起來,從而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建設新型工業城市,就是要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大力推廣運用信息技術,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堅持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支柱產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全力振興裝備制造業,加快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切實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縣域經濟和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新型工業城市的主要特征為:一是工業經濟綜合實力躍上新臺階,二是工業內部結構調整和產業優化升級取得突破性進展,三是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得到切實改變,四是經濟區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建設法治誠信城市,就是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支持人大、政協認真履行職能,進一步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擴大黨內民主,發展基層民主,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保證人民群眾依法行使民主權利。法治誠信城市的主要特征為:一是民主制度健全,二是法制環境良好,三是信用體系完善,四是社會安定有序。 建設先進文化城市,就是要堅持“四個尊重”的方針,廣泛開展創業創新精神教育,努力在全市形成學習理論、學習文化、學習科技、學習管理的濃厚氛圍,激勵人們在振興老工業基地的實踐中始終保持奮發向上的精神狀態和旺盛的創造活力。先進文化城市的主要特征為:一是創業精神得到弘揚,創造活力得到激發;二是社會風氣良好、市民素質優良;三是文化事業繁榮、文化產業發達;四是文化設施完善,服務能力增強。 建設模范生態城市,就是要按照開發與節約并重、利用與保護結合的要求,堅持把節約放在首位,綜合開發利用資源,限制高能耗行業的發展,提高資源產出率,努力建設節約型社會。模范生態城市的主要特征為:一是空氣質量清新,二是生態建設一流,三是人居環境優良,四是基礎設施完善。 建設“四位一體”的和諧沈陽,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把長遠目標和近期目標有機結合起來,既著眼長遠,統籌全局,又立足當前,抓住重點,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在加快沈陽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進程中,有計劃、有步驟地向前推進,扎扎實實地做好各項工作。當前,要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為建設和諧沈陽創造良好條件。解決老工業基地振興面臨許多矛盾和問題,推進和諧沈陽建設,根本上要靠發展。要把加快經濟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更新發展觀念,開拓發展思路,豐富發展內涵,真正建立起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運行機制。緊緊抓住重大戰略機遇期,積極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抓緊用信息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裝備制造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增強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實現以沈陽裝備來支撐“中國制造”,促進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和升級。加快所有制結構調整的步伐,切實完善和落實相關的政策措施,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促進和帶動國有經濟的調整改造。在發展中,尤其要把解決城鄉二元結構矛盾、增加農民收入作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農業工業化、農村城鎮化,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力度,建立統一的戶籍制度、就業制度和社會保障及教育制度,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形成以城帶鄉、城鄉互補、共同發展的格局。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要全面推進政治、文化、環境、社會各方面的建設,進一步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施依法治市方略,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加強環境建設和治理工作,全面做好保持社會穩定工作,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協調,經濟、政治、文化、環境建設相協調,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第二,堅持以改革創新為突破口,建立健全更加有效的社會管理體制和機制,為建設和諧沈陽提供內在動力。建設和諧沈陽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協調各方利益,整合社會資源,調處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的過程。一要建立充滿活力的動力機制。全面貫徹“四個尊重”的方針,堅決破除制約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的體制障礙,營造鼓勵人們干事業、支持人們干成事業的社會氛圍和體制環境,進一步激發各行各業人們的創造活力。二要建立社會公平的利益協調機制。堅持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抓準最大多數人的共同利益與不同階層的具體利益的結合點,充分考慮和兼顧社會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健全推進公眾利益訴求的民主化、科學化的各項制度,堅決反對和糾正各種侵害人民群眾利益的行為,加快建立絕大多數群眾能夠得到較大實惠的分配機制和利益格局,積極擴大中等收入階層的比重,完善就業保障體系,加快建立多層次的城鎮社會保險體系,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三要建立維護穩定的保障機制。暢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健全社會輿情匯集和分析機制、社會矛盾糾紛調處機制、社會預警機制、突發事件應急機制和社會動員機制,完善信訪工作責任制,綜合運用經濟、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減少社會不安定因素。四要建立社會監督與制約機制。堅持以公共權力為監督制約的重點,充分發揮各種監督力量的作用,綜合運用法律監督、民主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等多種方式,努力建立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要追究的監督機制,積極推進政務公開及各類社會事務信息的公開,增強各種權力運行的透明度,防止對社會公共利益的侵犯,防止社會腐敗。 第三,堅持以建設和諧社區為切入點,扎扎實實地做好抓基層、打基礎的工作,為建設和諧沈陽奠定堅實基礎。社會建設和管理的重心在基層,難點也在基層。只要基層和諧了,社會和諧就具備了重要的前提,城市和諧就有了可靠的基礎。因此,必須從基層抓起,大力推進和諧社區、和諧機關、和諧村屯、和諧企業、和諧學校等基層和諧建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共產黨員服務群眾、凝聚人心的作用,發揮城鄉基層自治組織、人民團體、社會團體、行業組織、中介組織的作用,形成社會管理和服務的整體合力。推進基層和諧,核心又在社區。當前,在整體推進和諧沈陽建設的同時,要以社區為切入點,加快建設和諧社區的步伐,從建設和諧社區中積累建設和諧沈陽的經驗。要加強居民自治建設,認真抓好宣傳教育和制度落實,引導居民廣泛參與社區事務管理,提高社區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水平。加強服務能力建設,強化服務職能,改善服務設施,拓寬服務領域,努力為社區群眾特別是困難群體排憂解難,切實提高社區群眾生活質量。加強管理機制建設,積極建立協調順暢和辦事高效的工作運行機制、共建共享和共用共贏的資源整合機制、反應靈敏和處置有效的矛盾調處機制,真正把矛盾化解在基層、解決在內部,以有效的綜合治理確保社區的安全和穩定。加強社區環境建設,進一步優化美化社區,以優美的環境促進居民與環境的和諧共生,陶冶居民情操。豐富社區文化活動,以先進的文化凝聚人心,提升居民的思想境界,形成政能人和、團結向上的良好局面。加強社區黨建工作,努力把各方面力量凝聚在黨組織周圍,進一步形成以街道黨工委為核心、社區黨組織為基礎、社區黨員為主體、駐社區單位積極參與的社區黨建工作新格局。從而,把社區真正建設成為“安寧穩定、環境優美、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管理有序”的和諧社區。 第四,堅持以提高領導干部的能力和素質為重點,大力加強黨的建設,為建設和諧沈陽提供堅強保證。我們必須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切實加強和改善對建設和諧沈陽各項工作的領導,努力建立有效的領導機制和工作機制。要經常分析社會建設狀況,及時了解和諧沈陽建設相關工作的情況,認真研究解決重大問題和突發問題,不斷認識和把握新形勢下和諧沈陽建設的特點和規律,從全市大局和長遠發展出發,制定和完善適合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實際的工作思路和措施。在建設和諧沈陽的具體實踐中,要不斷提高激發社會創造活力的本領,大力營造鼓勵創造、尊重創造、保護創造的良好社會氛圍,支持人們進行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創新,使經濟社會發展始終充滿蓬勃的創造活力;提高管理社會事務的本領,積極推進社會管理體制的建設和創新,完善社會管理體系和政策法規,整合社會管理資源,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提高協調利益關系的本領,正確反映和兼顧各方面群眾的利益,重視解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問題,切實從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提高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本領,深刻分析現階段人民內部矛盾產生的原因,注重從源頭上減少人民內部矛盾的發生,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及早發現矛盾,有效化解矛盾;提高開展群眾工作的本領,認真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傾聽群眾呼聲,了解群眾愿望,關心群眾疾苦,帶著深厚的感情做群眾工作,千方百計把群眾工作做深、做細、做實,扎扎實實為群眾排憂解難;提高維護社會穩定的本領,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認真落實維護社會穩定的工作責任制,完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機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確保社會的穩定,切實把和諧沈陽建設工作不斷推向前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