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精神推動發展 發展促進和諧
精神推動發展 發展促進和諧
2005-01-04 14:44:03 南方網
南方網訊 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25年來,廣東發揮毗鄰港澳的地緣及自身的人文優勢,抓住機遇,開拓創新,加快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今日的廣東是富有的廣東、活力的廣東、動感的廣東、文明的廣東,各項事業蒸蒸日上,成為全球經濟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但在加速發展過程中,也積累了不少不夠協調不甚和諧的問題。對此,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根據中共16屆4中全會的精神,提出了建設和諧廣東的目標,這無疑是及時的必要的,既具有緊迫的現實意義又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廣東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建設和諧的廣東具有示范作用,還有惠及全局的意義。
和諧是對關系而言的。社會與經濟、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相處協調、和睦,有如交響樂一樣,旋律動聽、優美,即為和諧。這是一個很高境界。建設和諧廣東,是一幅藍圖、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也是長期的任務,關鍵在于發展。發展是硬道理。和諧要靠發展來筑就,發展要靠精神動力來推進。當前,廣東存在一些與加快發展主旋律不協調不和諧的問題,例如,抗災能力低、環境污染重、東西兩翼和廣大山區發展相對滯后、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村保障體系尚未建立,等等,都是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是原于發展不夠充分。沒有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便沒有解決失和的物質力量,也就沒有和諧的基礎。經濟實力決定和諧局面。
建設和諧廣東,要緊緊圍繞發展這一主旋律。應以胡錦濤提出的“加快發展、率先發展、協調發展,繼續當好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排頭兵”的要求來統攬全局,應在創新、求實、拼搏、學習等方面下功夫、謀發展、求和諧。
以創新精神謀發展求和諧。創新是發展的靈魂與動力。沒有創新就不可能有發展。廣東經濟總量從1978年的185.85億元、人均369元發展到2003年的13625.87億元、人均17213元,從而擺脫了落后狀況,并躍升到經濟總量占全國的1/9,位列第一。這是廣東人民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堅決踐行改革開放路線,開拓創新的結果。創新的核心是觀念,沒有新觀念就不可能有發展的新思路。思路決定出路。過去的25年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廣東人創新了許多新觀念,“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就是新觀念的突出代表。珍惜時間、追求效率、講究金錢,這些在今天看來并不稀奇的觀念,在當年可是震撼一段時期的全新觀念。為什么這一新觀念會產生震撼的作用?就是因為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普遍存在“一個人的工作三個人干”、“上班一條蟲下班像條龍”的人浮于事、不講效率、浪費資源的現象。在大把大把地浪費時間、大把大把地浪費資源的年代,把時間等同金錢、把效率比作生命,當然就成了振聾發聵的新觀念。它喚起人們珍惜時間講求效率,“光陰似箭,日月如梳”,要以“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精神去興業振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一新觀念喚醒了睡獅、創造了財富、震撼了神州、驚動了世界,改變了世人的目光。事實說明,沒有觀念的創新就沒有廣東的今天。實踐也告訴人們,創新要堅持一條原則:切中時弊、謀求發展。要緊緊抓住發展這條主線,圍繞發展經濟這個中心。離開這一宗旨就沒有創新的意義。脫離實際,盲目攀比,搞花架子,裝門面,不是創新,不可能推動發展,也就不可能促進和諧。當前在有些地方有的人只講政治效果、不講經濟效率,只講政績、不講產出,只愛面子、不惜浪費,不顧主客觀條件,照搬別的發展模式,不僅沒有創新之味,卻有迂腐之嫌。有的打著建設文化設施、改善投資環境、增強投資吸引力的旗號,不管是否有經濟實力,大建城市廣場就是一例。不顧主客觀條件,大搞工業進園、居住進區,也是一例。一些開發區,雖早在10多年前就己經省政府批準設立,把農民賴以生存的土地圈了,也投入了大量資金,謂之“筑巢引鳳”,以為這樣外商一定會蜂擁而至。但我們看到的是良田成了荒地,雜草叢生,凄涼一片。不僅開而未發,還積累了不少不和諧的問題:政府背債,農民失地。只有遵循規律、切合實際、腳踏實地,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創新,才能實現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的目的。
以求實精神謀發展求和諧。求真務實、一切從實際出發是執政黨的一條重要思想原則。從實際出發就是要根據省情、市情、縣情去提出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戰略、發展措施。當前,一個重要任務應該是正確理解“統籌兼顧、全面發展、加快發展、協調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正確理解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的內涵與要義,正確處理好當前與長遠、局部與全局、現實與可能的關系。科學發展觀的本質特征,就在于實事求是,遵循發展規律,一切從實際出發,不搞盲目攀比,實事實辦。各地情況不同,發展不可能同步,發展會有差異,符合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這一般規律就是“核心積聚,中心輻射,梯度發展”,由此引伸出“洼地效應”、“外溢效應”、“勢差效應”。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有差距才有發展動力,才會形成資源要素流動現象。不管欠發達還是最發達的國家或地域,城鄉差距區域差距總是存在的,各種要素資源流動總是遵循這一般規律時刻都在進行著的。這方面,著名的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一書中就做過深刻的闡述,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都認為差別是工業化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象,他們認為消滅發展差距,只有社會生產力充分發展,消滅了階級和階級對立,消滅了舊式分工,實現了共產主義,對立、差距才能最終消除。這是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需要人類不懈的努力,急躁不得,試圖一下子解決差距問題將會欲速不達。這些教誨,我們是需要學習并加深理解的。建國以來,推進山區工業化,廣東從來都沒有放松過,至少有兩次高潮:一次是上世紀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一次是上世紀80年代中至90年代初,但都沒有獲得成功。為什么?因為違反了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因為某些地區發展條件不具備,光靠主觀愿望是不行的。這些經驗教訓,我們還是應該記取的。指導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只能按照市場主導、優勢互補、產業集群、形成特色的原則,以成本、效率、效益目標因素綜合考量后來加以引導。因各地發展的主客觀條件不同,只要該地領導把主要精力集中到了建立良好的經濟發展平臺上,即使發展速度慢了些,甚至與發達地區比較差別拉大了,也還是正常的、符合實際的、符合協調發展要求的。從廣東的實際出發,選擇差異發展戰略,可能是廣東貫徹落實新的科學發展觀的一條好的思路。因為,有發展優勢有條件成為新的經濟中心的地方還沒有充分發展,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不但珠江三角洲還有很強的發展承載力,而且沿海地區的發展空間大容積大,有可能建成沿海經濟帶,生長成許多個經濟增長極。廣東有4786.8公里的海岸線(包括海島岸線),這是一大優勢。海洋優勢還沒有充分運用,尚未形成海洋產業優勢、經濟優勢。從世界上大多數國家與地區看,其工業布局,尤其是重化工業、運輸設備制造及重型機械制造業普遍放在靠海沿江的地方,而內陸特別是遠離經濟中心的地區多以綠色產業為主,形成優勢互補的合理的產業分工。也是真正意義上的產業集群現象。沿海地區得到充分的發展,就能為省、國家集聚更多的財力,為支持欠發達地區提高二次轉移支付水平成為可能。廣大山區是水源地,是沿海地區的生態屏障,其主要任務應以保護生態為主,重點應是發展工業化農業、綠色化產業。這些地區工業化的重點應放在少數區域的中心城市,而不是分散的眾多小城鎮,不能復制珠江三角洲工業化模式。粵北山區即使是區域的中心城市,也應吸引珠三角工業化過程中過渡污染的教訓,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不能無選擇地接受珠三角產業轉移。這些地區的發展有很大制約性與局限性,要求這些地區發展進入“快車道”,沒有幾個大的工業項目去支撐是不行的。假如大家都在上水泥、鋼鐵、陶瓷、電鍍、造紙等污染型治污成本高的工業項目,其結果,就有可能重蹈山區工業化歷史上幾經失敗之路。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新課題。
以拼搏精神謀發展求和諧。拼搏的內涵,既講敢闖敢干,也講艱苦奮斗。中國有和平崛起的今天、廣東有中國經濟第一省的今天,就是臥薪嘗膽、拼搏進取、艱苦奮斗的結果。艱苦奮斗是戰勝一切困難、奪取勝利的法寶。但是,今天在廣東的一些地方一些官員似乎并未牢記這一優良傳統、優良作風,自以為有了一些成績,便驕傲自滿起來。沾沾自喜、樂不思蜀,沉迷于講排場、擺闊氣、吃喝玩樂賭上是一種表現。在一些貧困縣的某些官員官職不大本事很大,私房占地面積不小,小別墅夠別致。還有一些官員上午例行公事下午踐行“搓”事,開臺搓麻將,甚至通宵達旦。某些基層干部碰上群眾要求辦事就不高興,擺起官架子,對農村飲水難、點燈難、通訊難、行路難的問題是要解決,但不是本官的事。群眾對這種現象怨言不少,無疑給和諧帶來了裂痕。黨中央一再強調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要堅持艱苦奮斗精神,如果占著要位不謀政事或應付了事,能出和諧局面嗎?
以學習精神謀發展求和諧。學習是人們獲得知識、增加智慧、變得聰明、增強魅力的主要途徑。在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中,沒有過人的本領是很難取勝的。知識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沒有知識就沒有力量,也不會有社會和諧局面的出現。要更加重視建立學習型的社會,把它作為謀發展求和諧的重要措施加以引導。怎樣建立學習型社會?首先,要建立學習型的政府。政府既管理社會經濟又主導社會經濟走勢。政府組成部門及其負責人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推動者又是行為的示范者,應是社會成員的優秀者,也該是精通業務的敬業者。但是,在某些地方某些部門的負責人,似乎并不重視學習或學習脫離實際,偏重花架子,喜歡拼奏詞句,成績不多口號多,許多口號連提出者自己也不準備實行,只是為了掛在墻上好看,圖個樣子。其次,要擴大義務教育。要讓人具有較高的素質,適應社會經濟的進步,必須從娃娃抓起,不僅要讓孩子們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還應普及高中教育,讓所有孩子能獲得更多知識與技能。廣東己經具備了這個條件。第三,應搞好全民教育。加大職業培訓力度,應是當前的緊迫任務,也是解決“民工荒”問題的一項重要措施。投入不足是實施全民教育的主要障礙,除了政府給予重視加大投入外,就是應出臺鼓勵措施,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做到全民教育大家辦。只要全面實施建設文化大省的措施,積極推進全面提高人口素質的宏偉工程,建設和諧廣東就有希望。
(作者:楊芹溪系省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