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黨課輔導材料--2
五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是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農民增收事關全局,農民收入上不去,不僅影響農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制約農村經濟發展,制約整個國民經濟增長。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解決“三農”問題最重要、最關鍵的目標,作為制定一系列重農補農政策的核心和主題,努力建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今后五年將進一步采取綜合措施,增加農民收入。
概括起來說,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其新的內涵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從促進統籌城鄉發展,建立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機制出發,提出了農村工作的新思路;二是從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加快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出發,提出了農村工作的新要求;三是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全局的眼光,從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的必然要求出發,把農村工作提到了新高度。
第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個艱巨而長期的任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涉及億萬農民切身利益的偉大事業,也是一個艱巨和長期的任務,不會一蹴而就,必須開好頭、起好步、打好基礎。由于我國農村各地的發展差距很大,發展進程有快有慢、水平有高有低,因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切不可脫離實際,違背農民意愿,盲目攀比,而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規劃先行,分步實施,示范引路,因地制宜,扎實穩步地進行。各級黨政組織要切實加強對新農村建設的領導,科學制定規劃,加強分類指導,不搞一個模式,不搞一刀切。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我們要廣泛深入地發動群眾,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引導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的家園。同時要組織社會各方面力量積極參與,為建設經濟繁榮、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生態協調、和諧發展、文明進步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和幫助。
明年是“十一五”的第一年,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開好頭,起好步,打好基礎,有一個好的開局,這對于鼓舞士氣、鼓足干勁,十分重要。要深入領會和切實貫徹五中全會精神,用新農村建設來統領新時期的農村工作,扎扎實實穩步推進。當前要堅持以下原則:一是規劃先行,因地制宜。要科學編制好新農村布局規劃和村莊整治規劃,嚴格按照規劃推進建設。在建設中,應區分發展階段和地域不同情況,按輕重緩急循序漸進地推進,切忌搞“一刀切”。二是突出重點,示范引路。堅持以中心村為單位,以改善最迫切的生產生活條件為重點,完善各類基礎設施。要按照不同區域特點,形成地域特色。三是政府支持,農民建設。各級財政要加大對新農村建設的支持力度,引導和激發農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互助合作建設家園的積極性。
二、我市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取得了良好的成績
我市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起步很早,也取得了斐然的成績。早在上個世紀的六七十年代,我市廣大農民在農村各級黨政組織的領導下,就勝利地實現了“樓上樓下,電燈電話”,“耕田不用牛,點燈不用油”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沒的目標,走在了全國的前列。改革開放以來,在市委的正確領導,我市農村廣大干部群眾,大力發展以鄉鎮工業為主體的農村經濟,并率先在全國開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試點工作。幾十年來,在歷屆市委的正確領導下,我們不僅創造了舉世矚目的蘇南模式,而且成功地進了史無前例的體制改革和經濟調整,繼續保持了農村發展與建設在全國領先的驕人業績,對全市、全省乃至全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今年以來,全市農村各級黨政組織和廣大干部群眾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圍繞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總目標,堅持城鄉統籌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以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和水平為中心,以推進八項重點工作為主線,加快推進產業園區化、居住社區化、經濟集約化、經營合作化、保障社會化、生態優良化,全市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繼續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
第一,推進三個集中進程,農村發展的空間布局得到進一步優化。切實加大農村“三個集中”的推進力度,顯著促進了產業集聚、土地集約、人口集中,合理配置了資源,進一步優化了經濟、社會、空間和生態等方面的結構布局,全面提升了農村的發展質量和水平。高起點、高標準地編制了城鄉融合、相互銜接、全覆蓋的農村總體規劃、分區規劃、鎮村布局規劃和農村新型社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形成了比較完善的農村建設規劃體系。根據統計匯總,農業向適度規模經營和現代都市農業規劃區集中比例由去年底的36%提升到40%;新進鄉鎮工業集中區的企業1299家,搬遷入園的企業498家,工業開發園區和工業集中區的產出占全市鄉鎮工業經濟總量的比重由去年底的54.6%提高到67.7%;并入城鎮和農村新型社區的自然村488個;新建農民安置小區89個,安置房面積292萬平方米;全市城市化水平提高到67%。
第二,推進保障幫扶進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得到進一步探索。以實施“富民工程”為主線,精心組織“就業、保障、幫扶”三大工程,促進了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預計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8010元,比上年增加895元,增長12.6%,達到了省定的小康標準。全市共培訓農村勞動力53884名,實現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42370人,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達到5980元,同比增加739元,增長14.1%。農村各類企業本地職工養老保險參保人數45.87萬;全市納入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體系的農民37.54萬人,覆蓋面擴大到80%;新型農民基本養老保險進入全面實施階段,參保農民41.1萬人,參保率超過66%。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保險做到了應保盡保,保障標準進一步提高!鞍俅灞夹】怠惫こ踢M一步實施,今年脫貧轉化村將新增30個左右,累計超過50%!叭f戶農民扶貧幫困工程”進展迅速,全市農村低收入農戶的信息資料庫已經建成,各項幫扶政策正在得到全面落實。
第三,推進功能轉換進程,都市農業的綜合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按照“服務城市、改善生態、優化環境、提升效益”的要求,大力推進都市農業建設,農業的綜合競爭力得到顯著提升。全市新建農業產業園、都市農業觀光園5個,累計達到18個。規模以上龍頭企業51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完成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2%。農業外向化水平進一步提高,“三資”投入農業明顯增速,全年工商、民間資本投入8億元,外資投入5000萬美元;全市農產品出口企業50家,出口基地20個,年出口農產品8613萬美元。全市新增造林綠化面積10.1萬畝,森林面積增加到122.7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0.3%,達到全面小康社會指標。大力推進綠色通道景觀和河道防護林建設。全市72.1%的縣鄉道路兩側已建成高標準景觀通道,30%以上河道兩側、湖泊沿岸已建成防護林,45%的鄉村道路已建成林蔭道,超過20%的鄉鎮已建成環境優美鄉鎮。新建成無公害農業生產基地32.4萬畝,累計達到107.3萬畝,無公害農產品累計達173個,有機食品14個。全年糧食總產量與去年基本持平,畜牧業生產保持平穩發展,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7.45億元,同比增長5.3%。
第四,推進集約發展進程,鄉鎮工業的競爭活力得到進一步釋放。圍繞“轉變增長方式、實現集約發展、提升競爭能力”的總體要求,通過改革創新、技術進步、結構調整,全市鄉鎮工業繼續保持平穩發展的良好勢頭。預計全年營業收入、工業增加值、利稅總額分別達到5200億元、1085億元和340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2.2%、24.0%和23.3%。規模經濟進一步增長。到10月底,全市4109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實現營業收入3329.87億元、工業增加值652.25億元、利稅總額197.6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2.52%、26.12%、21.84%,分別占全市鄉鎮工業總量的70%以上。年營業收入超億元的企業520家,超100億元的企業3家,最高的華西村營業收入超過300億元。外貿出口顯著增長。至10月底,出口產品交貨值441.7億元,同比增長36.8%。園區經濟加速增長,一批重量級工業園區脫穎而出。年營業收入超50億元的園區有50個,超100億元的園區有9個,其中,華士、周莊兩工業園區實現營業收入分別超280億元和260億元。民營企業進一步釋放發展活力。到10月底,全市農村新增私營企業1750家,總數達到27230家,私營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工業增加值、利稅總額分別達到3182億元、667億元和201/乙元,同比分別增長35.7%、29.2%和31.5%,占全市鄉鎮工業的比重分別達到74%、74%和72%。
第五,推進三大合作進程,農村發展的體制機制得到進一步創新。以“三大合作”為重點,進一步深化以市場為取向的農村改革,創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體制機制。村級集體經濟股份合作制改革全面加快推進。全年新組建村級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106家,累計達到236家,符合改革條件、年可支配收入在200萬元以上村的改革已全面完成。積極創新運行機制、發展機制和管理機制,促進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健康發展、做大做強。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鼓勵和引導農民以土地承包權入股,組建多種形式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全市新組建浮動分配型、混合分配型和固定分配型土地股份合作社119家,新增獲得各類土地流轉收益的農民37.2萬人,累計參加各類土地流轉取得收益的農民比例達到44%。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穩步健康發展。創建“四有”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27家,累計160家,共有會員4.1人,帶動農戶14萬戶。
全市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繼續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但也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主要有:一是農民增收長效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盡管近年來全市農民收入獲得了較快增長,但制約農民長期穩定增收的主要制約因素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通過發揮土地、資本等生產要素的作用,增加投資性、轉移性收入,依然受到政策和制度的雙重制約;通過擴大就業、充分就業而增力口工資性收入,依然面臨市場競爭和自身能力的雙重阻力,保證農民收入持續穩定的增長,還必須進一步拓寬思路,研究探索政策扶持、制度創新、經濟發展等新途徑。二是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雖然近年來全市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成效明顯,但受產業層次和生產方式等多種因素制約,農村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仍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農村環境和城市環境的巨大反差還沒有明顯縮小,農村環境仍然不能滿足廣大農民群眾生產和生活的需要。三是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有待進一步探索。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和新舊體制轉換,村級經濟發展的空間日益受到擠壓、難度越來越大,急需探索新的路子和途徑,進一步發展壯大村級經濟,積極發揮村級經濟替政府分憂、為農民謀利、保社會穩定的功能作用.
三、開展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示范鎮村活動
為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和省委十屆九次全會精神,市委決定,從2006年起在全市范圍內,深入開展“學習華西、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示范鎮村”活動,加快培育一批引領功能大、輻射能力強、帶動效應好的示范鎮村,以充分發揮其在全市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中的示范帶動作用,確保
到2010年全市農村實現基本現代化。
第一,開展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示范鎮村的主要動因。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求各地從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愿,扎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胡錦濤在講話中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集中力量搞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廣大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力求農村面貌有明顯的變化。”學習十六屆五中全會文件精神,大家深切地體會到,在我國總體上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新階段后,中央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決策英明,意義深遠。
為全面貫徹落實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切實加快我市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步伐,前一階段,市委組織市委農工辦等專門力量,深入農村基層,開展專題調研活動,廣泛聽取農村基層干部群眾意見,認真研究如何推進我市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的問題。在調研座談中,各級黨政組織和廣大農村干部群眾普遍認為,近年來,市委高度重視農村工作,以統籌城鄉發展為基本思路,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任務,實施了一系列創新的舉措,使全市的“三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經過省政府的全面考核評估,在全省率先達到了全面小康社會的各項指標。但是,對照率先實現基本現代化、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目前的農民收入狀況、農村社會事業水平、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等還明顯落后于城市,“三農”工作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促進農村經濟持續增長、社會事業全面進步、農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全面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的進程,也就成了時代賦予全市各級黨政組織的神圣職責。回顧歷史,審視現狀,對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在全市發展中有三個方面的規律非常明顯。一是要實現全市的和諧發展,關鍵是要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正如胡錦濤提出的“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所說那樣,目前我市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反哺農業、回報農民”的新階段,必須全面加大統籌城鄉發展的廣度、深度和力度,逐步把原來只限于在城市發展中的政策體系、環境條件延伸和覆蓋到全市農村,努力消除城鄉二元結構,消除各種體制機制上的差別,加快建立公平、公正的發展環境和發展平臺,促進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二是要實現全市的率先發展,關鍵是要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實現“兩個率先”目標,農村是難點,居民收入、生態環境、教育程度等許多指標缺在農村。必須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基本思路,全面加快推進農村各項事業的建設和發展,不斷提升農村發展的實力和水平,不斷提升農民享受改革發展成果的程度和水平?陀^地說,目前我市的“三農”問題,許多問題是長期積累的,已到了非解決不可的階段,有些問題已到了有條件可以在更高水平上解決的階段,有些問題已到了可以創造條件逐步解決的階段?傊,“三農”問題已經到了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努力解決的時候了。
三是要實現全市的創新發展,關鍵是要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無錫農村曾經創造過令人振奮的輝煌。在新的歷史階段,無錫要實現創新發展,創造新的輝煌,為全省乃至全國作出應有的貢獻,潛力在農村,重點在農村,關鍵還是在農村。農村作為全市的重要板塊,具有良好的發展基礎和條件,具有無窮的發展潛力和活力。只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大力推進農村的各項創新創造,無錫農村的發展就能繼續走在全省、全國的前列,也就能以農村發展的創新突破來破解全市發展的瓶頸和難題,推動全市發展水平的整體提升?梢灶A見,繁榮繁華看城市,實力水平在農村,這將是無錫全市發展的必然趨勢。
因此,市委研究決定把全面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市“三農”工作的總綱,也把其作為全市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設想從明年起,在全市農村開展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示范鎮村活動。通過以點帶面,抓兩頭、促中間的方法,大力推進全市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確保到2010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實現基本現代化。為了組織開展這項爭創活動,市委在充分調查研究和聽取各方面意見的同時,還專門邀請了北京和省里的“三農”問題專家,召開了無錫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目標體系高層專家審議會議,廣泛聽取專家學者的意見,征求省里有關部門的意見,最后形成了《無錫市委、無錫市政府關于學習華西、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示范鎮村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第二,開展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示范鎮村的基本思路。開展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示范鎮村活動,在全市農村加快培育一批引領功能大、輻射能力強、帶動效應好的示范鎮村,充分發揮示范鎮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中的示范、帶動、輻射作用,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是貫徹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加快“兩個率先”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抓手,對于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多年來,華西村始終堅持實事求是,從本村的實際出發,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把生產發展、經濟繁榮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根本之策,堅持把以人為本、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內容,堅持把鄉村文明、素質提升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力支撐,堅持把村容整潔、環境優美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堅持把制度規范、管理民主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體制保障,開拓創新,扎實苦干,走出了一條具有華西特色的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之路,創造了統籌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新經驗,值得各地學習借鑒。
學習華西、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示范鎮村,總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和省委十屆九次全會精神,動員和組織全市農村學習華西精神和華西經驗,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我市爭創全省“兩個率先”先導區、示范區和全面推進農村現代化建設總目標,堅持城鄉統籌發展方略,加大“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力度,按照經濟發展、生活富裕、社會文明、社區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全面實施農村八項重點工作為主線,加快農業現代化、產業園區化、居住集中化、農民知識化、保障社會化、民主法制化、環境生態化步伐,全面提高農村社會生產力水平和農民生活水平,努力把全市農村率先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
學習華西、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示范鎮村,在總體上要把握好四個方面的指導原則:
一是全面貫徹的原則。就是圍繞十六屆五中全會《建議》提出的5句話的基本要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重點是加強村鎮建設規劃和環境整治,建設新村鎮;發展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培育新農民;加強農村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倡導新風尚。
二是率先推進的原則。在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基礎上,為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而努力奮斗,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指導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堅持富民優先、科教優先、環保優先、節約優先,以更高的目標追求,研究全新的工作思路,運用有效的方法措施,敢于開拓前進,努力為全省乃至全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積累經驗,作出先導,提供示范。因而,整個爭創工作所制定的指標體系,有強烈的導向性,通過爭創活動,能真正引領和帶動全市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
三是探索創新的原則。當前,我市正處在從全面小康向基本現代化邁進的關鍵階段,這個階段既是經濟轉軌的提升期,也是社會轉型的整合期。在這個時期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是全新的課題和艱巨的任務,肯定會遇到許多矛盾和問題。
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圍繞農村“三個集中”、村級集體經濟股份合作制改革、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等重點、難點問題,積極進行思路創新、方法創新、機制創新,開展各種試點示范,探索突破途徑,努力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探索路子,創造經驗。
四是夯實基礎的原則。村級是我國最基層的一級組織,是我國的黨政組織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基礎,村級經濟社會的發展,與農民群眾的關系最為直接、最為密切。當前農民迫切需要改善的生產生活條件、生態環境和村容村貌等,都是村級經濟社會發展問題,因此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的基礎和重點應該在村級。為此,推進全市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必須把工作的重點和著力點放在村級,大力推進村級經濟發展、村級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建設,大力推進村級基層組織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真正把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的基礎夯實筑牢。
第三,開展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示范鎮村的指標體系。圍繞十六屆五中全會《建議》提出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目標要求,依據《無錫爭創全省“兩個率先”先導區和示范區行動綱要》的目標和市委、市政府《關于推進農村基本現代化建設八項重點工作的決定》的工作要求,《意見》對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示范鎮村,提出了明確具體的指標體系。
一是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示范村必須在以下五個方面處于全市村級發展建設領先水平:
1、經濟發展:(1)經濟總量規模化。全面提高農村勞動生產率水平,人均應稅銷售收入超過8萬元。(預計今年全市有20%的村可達超指標。)(2)二三產業園區化。堅持實行科學規劃,提高開發園區建設水平,二三產業在開發園區和工業集中區中的產出比例達到90%以上。(預計今年全市有25%的村可達超指標。)(3)農業經營集約化。切實保護基本農田,加大農業投入力度,改善農業設施條件,加快實施農業標準化,全面提高農機化水平,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面積的比重達到80%以上。(預計今年全市有20%的村可達超指標。)(4)經濟發展特色化。因地制宜發展各業經濟,村級經濟發展品牌化、科技化、外向化特色明顯,有一個以上省級或國家級星火、火炬計劃科技項目。(全市已有5%的村實施了省級或國家級星火、火炬計劃科技項目。)(5)村級經濟股份化。大力發展股份經濟,全力推進村級集體經濟股份合作制改革,建立健全村級增收長效機制,集體資產實現保值增值,人均村級年可支配收入達到500元以上。(全市已有40%的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達超500元。)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黨課輔導材料--2】相關文章: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講稿-黨員培訓輔導材料08-16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講稿—黨員培訓輔導材料08-12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黨課講稿08-16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之我見08-16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思考08-13
**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08-12
論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模式08-12
有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探析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