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發展壯大縣域經濟 努力構建和諧社會
市委一屆八次全委會提出,2005年我們要以科學的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全局,堅持把加快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把維護穩定作為第一責任,把加強執政能力建設作為根本保證。這使我們深深感到思想上的又一次大解放,認識上的又一次大提高;全市正在由滯后發展,走向全面振興,令人振奮,催人奮進。
2005年鎮坪縣經濟社會預期增長目標:GDP增長12%,投資增長25%,財政增長14%,農民人均純收入凈增120元。
一、以發展為第一要務,發展壯大縣域經濟 對于鎮坪這樣一個山區貧困縣來說,發展是始終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最首要的任務,最重要的責任。鎮坪縣一方面是“藥畜水礦”豐富的資源型經濟縣,另一方面又是“九山一田”自然條件極差的山區縣。要破解因資源優勢而“固步自封”,因自然條件差而“畏縮不前”的難題,必須按照市委全會的要求,堅持以科學的發展觀統攬全局,以人為本,以富民強縣為目標,以“一區兩谷”為重點,采取先突破交通,創環境優勢,載資源強勢,厚積而博發的舉措,實現縣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1、認真落實中央文件,切實增加農民收入。圍繞農民增收這個重點,首先,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立足農業增加農民收入,農民才有積極性,農業才能發展,農村才能穩定。為此,要狠抓“123”工程,實現產業富民。即:認真落實中央1號文件,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通過抓好良田、良種、良法三個環節,穩定農民人均千斤糧,按照企業GMP基地種植與農民傳統種植相結合,耕地種植與林地種植相結合,草本藥材與木本藥材相結合的辦法,引導農民種好適銷對路的地道中藥材,建設5萬畝優質地道藥材基地,鞏固人均2畝藥材;采取千家萬戶普遍養,能人大戶重點養,專業廠家規模養的形式,通過抓好飼草種植,圈舍改造,仔豬繁育,科學養殖,疫病防治等五個環節,以提高生豬出欄率和商品率為重點,建設5萬頭綠色商品豬基地,實現人均3頭;其次,以市場導向,政府服務,農民自主,積極發展勞務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第三,全面搞好扶貧開發工作。切實解決困難群眾、弱勢群體的最低收入。
2、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努力增加財政收入。全委會明確指出:經濟落后實質上是工業落后。實踐反復證明一個結論: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的差距,主要是在工業上;縣域經濟能不能實現跨越式發展,關鍵在能不能盡快完成工業化過程;“無工不富,無商不活”,財政收入如何,取決于工
業發展程度。隨著農村稅費改革的深入,財政增收問題日益突出。工業化是提高財政收入的重要渠道,是加快城鎮化的有效途徑,是實現農業產業化的關鍵環節。把工業發展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作為推動產業化、工業化、城鎮化的核心,才能抓二帶一促三,推動三次產業之間發生根本性變化,實現財政的穩定增長。因此,只有牢固樹立“工業強縣”意識,強力推進“工業強縣”戰略,加快工業化進程,提高工業的技術裝備水平,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才能發展壯大縣域經濟。 深化企業改革,發展優勢工業企業。按照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要求,創新經營機制,優化產業產品結構,以深化企業改革為動力,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把臘肉廠和分割肉廠資產重組,辦成真正的民營企業,以名牌特色臘肉和分割肉產品為核心,提高裝備改造技術,做大做強畜牧產業“龍頭”企業。通過縣內外企業聯合,采取資產重組、技術參股、股權轉讓、
企業拍賣等靈活多樣的形式,引進新藥品種,把制藥廠培育成為中藥產業“龍頭”企業。通過招商引資,加快水電開發,發展水電工業,帶動電能高耗工業。加大安全技術改造,狠抓增產提效,發展煤炭工業。圍繞城鎮化和基礎設施建設,開拓銷售市場,壯大建材工業。深化農科所改革,形成集科工貿一體的農業“龍頭”企業,成為發展農業的糧種、仔豬、藥種三大平臺,為提高全縣農業發展奠定基礎。 堅持干部打工,轉變思想觀念。工業落后實質是人的思想觀念落后。發展工業離不開土地、資金、勞動力、企業家才能四大要素,其中有了資金這個要素,其他要素都可通過資金來解決;但在貧困地區恰恰缺的就是資金,這就迫使我們只能以稀缺自然資源和廉價的勞動力做文章,通過優勢資源向外招商引資,獲得資金和企業家才能,借助外力發展工業經濟。 優化投資環境,加大招商引資。招商引資能否成功關鍵在環境。要把改善環境作為“生命線”來抓。首先要大力改善路、電、通訊和城鎮建設等基礎設施,為企業發展創造硬環境;積極營造親商、穩商、富商的政策、法制、人文環境,吸引縣內外社會資金落地生根、為企業發展創造軟環境;成立重點工業企業協調領導小組,提供
企業生產生活服務,為企業發展創造工作環境。 發展民本經濟,推進工業化進程。縣域經濟的最大特點是沒有多少國有企業,其主體是民本經濟,因此,發展民本經濟是推進工業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積極做好項目前期工作,精心包裝項目,大力推介優勢資源,拓寬投、融資渠道,放心、放手、放膽發展民本經濟。 3、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城鎮建設。以統籌城鄉發展,構建縣城、集鎮、新村城鎮體系為目標,全面完成縣城擴建十大工程年度任務,完成曾家、洪石、牛頭店、白家四個集鎮建設工程,完善上竹十里生態集鎮建設,在興產業,添特色上多做文章,抓好七個新村建設,加快城鎮化建設。 4、舉全縣之力,打破交通“瓶頸”。全力以赴,集中力量,舉全縣之力,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當年建成平鎮二級路,徹底突破交通“瓶頸”;完成大華路、曙雙路油路工程,實現全縣鄉鄉鎮鎮通油路。 5、實施招商引資和項目帶動戰略。以參加縣外商貿洽談活動,辦好縣內藥文化節和臘肉節為平臺,全力推介優勢資源、優勢產業、優勢企業,吸引社會民間資金,招商引資,加快發展。抓住西部開發等政策機遇,爭取和落實政策性項目資金。圍繞好生態環境、輸變線路升壓、城鄉電網改造、水利、能源、公路、特色產業、農村“六小”工程和社會事業等加大項目爭取和實施力度。形成招商引資和項目帶動兩輪驅動發展。 6、積極創造條件,發展旅游業。堅持以公路暢通促旅游發展、以旅游發展促特色產品、開發以天然氧吧、山水風光、盛夏避暑為特色的旅游資源,利用西安—安康—鎮坪—三峽旅游大通道的人流、物流,立足鎮坪區位優勢,發展特色生態旅游。 二、以維護穩定為第一責任,努力構建和諧社會。 以人為本,維護群眾根本利益。要落實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大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工作力度,把財政投入、小額貸款、就業培訓、稅費減免的政策落到實處,充分發揮民本經濟在提供就業的作用,積極做好大專畢業生、復轉軍人、城鎮新增待業人員和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工作。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認真做好“兩個確保”、“兩個保證”和城市低保工作
,健全失業保障制度。切實關心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健全城鄉困難群體社會救助體系,完善農村五保戶生活保障制度,幫助困難群眾解決基本生活、子女上學、看病就醫等問題,做好農村受災群眾生產生活救濟,搞好扶貧工作,鞏固扶貧成果。搞好鄉村通路、通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城鄉居民的生產生活條件。 城鄉并舉,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充分發揮科技的引領作用,全面推進科技進步。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對農村貧困學生實行全部義務教育。發展文化事業,加強基層文化建設。加快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提高公共衛生事件的防治和處理能力;加強農村公共衛生工作,搞好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試點;廣泛開展愛國衛生和全民健身活動。落實計劃生育責任制,實施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持政策,穩定低生育水平。 創建“安全鎮坪”,切實維護社會穩定。認真落實維護穩定工作責任制,夯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各項措施,健全社會治安綜合體系,依法打擊刑事犯罪,查處“FLG”、“門徒會”活動,維護社會秩序。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發揮基層組織作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堅持依法辦事,切實加強信訪工作,創建無信訪村,越級上訪鄉鎮活動。全面推行領導信訪包案制度、領導信訪接待日制度、群體性事件聯席會議制度等信訪制度,完善縣、鄉、村三級信訪網絡體系,努力將信訪苗頭消除在萌芽狀態。切實加強宣傳思想工作,推進思想道德建設,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常見活動。加強國防教育,開展“雙擁”和共建活動。 狠抓生產安全工作,杜絕重大事故發生。認真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強化對安全生產工作的領導,加強工礦企業、客運車船、中小學校、營業場所、高危行業危險源的檢查,對安全生產隱患進行整改,加強防洪、防火、防滑坡工作,預防重大事故發生。嚴格執法管理,把安全責任落到實處,建立政府監管、企業負責、工人參與的安全管理長效機制,形成政府、企業、工人齊抓共管的局面。 三、轉變鄉鎮政府職能,加快經濟社會發展。 按照市委《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鄉鎮工作的決定》,轉變觀念,改變方法,更換腦筋,發展一方經濟;明確責任,嚴格管理,狠抓落實,穩定一方社會;轉變職能,精簡機構,強化基層,服務一方群眾。理順縣鄉機構,規范鄉
鎮機構設立、撤并、上劃行為,正確處理市場、政府、企業、社會的關系,改變政府包攬一切,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的狀況,從根本上解決鄉鎮機構超編,負債過多的頑癥。提高執政能力,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村社會進步,建好農村干部隊伍。充分發揮市場這只無形的手和政府這只有形的手的作用,維護企業(農戶)的市場經濟主體地位,以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為中心,改進農村經濟工作方式,通過采取抓點示范,以獎代補,黨員帶頭,能人帶動,公司加農戶,支部加協會等方法,變行政命令為說服教育、變下達任務為示范引導,變直接管理為提供服務,變政府宏觀決策為群眾自覺行動,促進產業健康發展。 四、提高執政能力,全面加強黨的建設。 首先,堅持把思想政治建設放在首位。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為重點,通過學習,不斷提高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增強法律意識,推行依法行政,應用市場經濟規律,加快工業化進程,帶動全縣經濟發展。 其次,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和黨員隊伍建設。把全縣234個基層黨組織,3650名黨員隊伍建設好,是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從村班子建設,支部人選配備,黨員隊伍建設,后進村整頓四個方面入手,切實開展基層組織“三級聯創”活動。采取“兩推薦兩公開一選舉”的方式把能干事、會干事、愿干事的人,選為村黨支部書記,從機關選派優秀干部,配強村支部書記,請外出返鄉優秀人才優化村級班子;對31個后進農村黨支部進行分類指導,強化措施,明確責任,集中整頓。開展以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要內容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搞好黨員“雙培雙帶”活動,抓好黨員隊伍建設,堅持標準、保證質量、改善結構,加大黨員發展力度,不斷增強黨的階級基礎、擴大黨的群眾基礎,努力改善黨員的文化結構、年齡結構,加強流動黨員管理,嚴肅處置不合格黨員,關心在艱苦環境中工作的黨員、加強黨務工作者隊伍建設,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 第三,加強制度建設,提高決策水平。實行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按照民主集中制要求,健全黨的組織生活制度,維護黨的團結和統一。按照“集體領導、民主集中、個別醞釀、會議決定”原則,進一步完善黨委內部的議事決策機制。凡屬重大決策堅持由黨委集中討論,不搞個人說了算,進一步完善集體領導下的個人分工負責制,明確工作要求,落實工作責任
,提高工作效率。建立民主生活會制度、民主評議班子和領導干部制度、領導干部述職述廉制度,促進班子的團結,引導班子成員思想上、行動上自覺與黨中央和上級黨委保持高度一致,堅持“四個服從”,做到令行禁止。 第四,切實轉變作風,密切與人民群眾的聯系。以保持黨同人民的血肉聯系為核心,扎扎實實搞好作風建設。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改進做好群眾工作的方法和途徑。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精神和“三苦”作風,學習陳分新先進典型事跡,精簡會議、文件和應酬,整治辦事拖拉、推諉扯皮、責任不清、工作不實、落實不力的問題,始終保持艱苦奮斗,勤政為民。 第五,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深入開展反腐敗斗爭。進一步抓好領導干部廉潔自律、查處大案要案、糾正部門和行業不正之風。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狠剎“四風”。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宣傳教育工作,認真執行領導干部重大事項報告制和述職述廉制度,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 五、加強領導,嚴格考核,明確獎懲,狠抓落實。 目標能否實現,工作能否落實,關鍵是加強領導,明確責任,嚴格考核,兌現獎懲,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形成千帆競發、多業并舉、雙輪驅動的發展局面。 對鄉鎮,堅持和完善目標責任管理制度,對完成藥畜商品基地、固定資產投資、財政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等四項工作完成情況,進行重點考核,實行以獎代補。 對部門,按照重點工作、業務工作、包村工作,實行目標責任管理,分一二三等獎懲兌現。 對重點企業,如,醫藥、豬肉、水電、煤炭、建材、種子等重點企業,納稅額和貢獻率重獎。 對重點項目和重要工作,按目標任務完成情況,對責任部門和協作單位,實行單項考核,重獎重罰。 對評選出的百名致富能手、百名優秀公務員、
百名優秀教師和十強企業,五好村,無信訪村,召開表彰慶功大會,進行專項獎勵。 對各鄉鎮各部門。黨風廉政建設,安全生產,計劃生育,社會穩定工作實行一票否決。 圍繞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整合縣級四套班子領導力量,實行一名領導包抓或聯系一個鄉鎮,一個企業,一項重點工作,一個重點項目,堅持“一項工作,一名領導,一套班子,一個標準,一抓到底”的“五個一”領導工作責任制,根據工作完成情況,進行獎勵。
設置綜合和專項獎勵基金,出臺鄉鎮、部門、重點企業、重點項目和先進典型評選獎勵辦法并進行獎勵,調動全縣廣大干部群眾的工作熱情和干勁,從而在全縣形成大干快上的局面,推動各項工作不斷有新思路、新舉措、新發展、新成就。
s("content_relate");
【發展壯大縣域經濟 努力構建和諧社會】相關文章:
發展縣域經濟構建和諧社會經驗匯報材料08-12
努力構建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和諧社會08-15
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08-13
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08-15
努力構建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08-15
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的基本思路和對策措施08-12
縣域經濟的轉型08-05
縣域經濟的思考08-15
發揮婦聯組織優勢 努力構建和諧社會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