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由之路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中國公共政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進程。公共政策的科學性、合理性是決策過程科學化、民主化的集中體現。在政策制定、執行和檢驗過程中,應引入科學決策機制、公開討論機制、社會監督機制、糾錯機制等。這是決策民主化、科學化的應有之義,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由之路。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國共產黨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新目標,而這一目標的實現,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中國公共政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進程。
政治學視角:和諧社會的基本要素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是在一種穩定的社會結構之下,協調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關系,建立體現社會公平、社會正義和社會進步的和諧發展機制。具體而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有以下重要指標:
第一,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以不斷增強的經濟實力為人民幸福和社會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并盡最大可能避免因經濟的大起大落造成對人民生活和社會發展的巨大沖擊。
第二,在法治社會的前提下,確定有限政府的管理架構,為保障公民權利和進行有效管理提供必要的政治基礎。 第三,在社會公平和社會正義的原則下,建立健全社會協調機制和社會保障機制,著力減少社會不公平現象,有效打擊違法犯罪行為,逐步消除影響社會穩定的各種因素,為滿足不同利益群體的需要、緩解社會矛盾奠定不可缺少的社會基礎。 第四,主動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發展機制,為社會發展提供可持續利用的資源基礎和優良的生存空間,并盡可能減少因環境污染、資源破壞以及自然災害頻發對社會發展造成的破壞作用。 第五,以完善的教育系統和具有凝聚力、包容性的文化氛圍,提高國民的教育水平、文化水準和道德修養,為人的健康發展和國民素質整體提高創造必要的條件。 第六,建立和平共處機制,不僅要保持良好的國際關系,亦要注重民族關系、宗教關系等的協調,為社會發展尋求長期穩定的和平環境,并有效遏制來自恐怖主義、分裂主義等的威脅。 公共政策取向:科學、民主與和諧 上述這些重要指標,只能在科學發展觀的正確導向下,運用必要的政策手段,才能夠逐步實現。應該看到,公共政策是公共領域里的行為規范、準則或指南。從比較政治學的角度看,公共政策在中國的政治和公共事務中所起的作用,遠遠大于其他國家。在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乃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進程中,幾乎所有重大改革措施都要通過公共政策來推動。因此,提高政策制定水平,實現公共政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幫助社會積極主動地接納、認可、實施合理的公共政策,有效地應付、處理不當政策可能造成的消極后果,已是應引起全社會高
度重視的問題。 2003年以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以“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作為公共政策選擇的價值基點,以五個“統籌”即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作為政策目標,已經明確顯示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價值取向,并著手建立致力于社會安全、穩定、公平的協調機制和政策體系。可列舉要者于下: ———以“冷熱兼治,不急剎車,不一刀切”的宏觀調控機制,應對中國經濟運行中出現的不健康、不穩定因素,強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保證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因“非典”疫情引發的政府危機管理政策調整,提高了政府危機管理能力,并能以快速、有效反應的危機管理機制和公共安全體系,應對突發公共安全(包括衛生安全、食品安全、安全生產等)事件和各種自然災害,確保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以日趨嚴厲的環境保護措施和節約、節能措施,以及電、煤、油長遠發展規劃,應對能源緊張尤其是“電荒”問題,并明確長遠的政策選擇是在全國形成有利于節約能源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努力構建發展節能型經濟和建設節能型社會的長效機制,創造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雙贏”局面。 ———以“新三農政策”應對農民收入增加緩慢、城鄉差距進一步加大的困局,通過實行“最嚴格”的土地政策、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推進農村稅費改革、搞活農產品流通、加大對農業和農村投入力度等措施,尤其是逐步減免農業稅和發放“三項補貼”(糧食直接補貼、良種推廣補貼、農機具補貼),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遏制耕地大量減少的勢頭,使農業發展獲得必要的動力和保證,并使農民的人均收入明顯提高,從而為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帶來的深層次矛盾,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了新的機制。 ———以新型的社會保障機制,如在城市和農村建立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體系、推行農村合作醫療、廢止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等,加大對弱勢群體的扶助力度,以逐步解決涉及社會福利和社會公平方面的問題。 ———增加教育投入,在實現“兩基”(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基礎上,重點解決農村人口與流動人口的“教育貧困”問題,建立公平教育機制,以保證社會發展有充足的人才和智力資源。 ———通過“西部大開發”和地區合作(如廣東等內地九省與香港、澳門的“9+2”區域經濟合作),打破“地方保護”壁壘,實現資源合理利用和優勢互補,以合作型共同發展的機制,解決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問題。 ———通過減少行政審批事項、建立行政服務中心等措施,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以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行政管理機制,提高社會管理水平。 決策民主化科學化:和諧社會必由之路 公共政策的科學性、合理性,應是決策過程科學化、民主化的集中體現。在政策制定過程、執行過
程和檢驗過程中,引入科學決策機制、公開討論機制、社會監督機制、糾錯機制等,也已經被納入決策者的視野,并產生了一些具體做法。如圍繞“十一五規劃”的發展目標與相關政策措施,已在進行細密的研究論證并廣泛征求來自社會各方面的意見;圍繞宏觀調控和國有資產流失等政策問題,在2004年展開了激烈的公開爭論;“政策聽政制”、“問責制”和公共安全事件新聞公布制度等,也已進入實際運作層面。這些舉措都標志著中國的公共政策選擇,尤其是決策過程,已經在民主化、科學化方面有了實質性的進展。
當然,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公共政策方面的現有進步還是遠遠不夠的,尤其是涉及社會關系協調和利益取向的政策過程,如何以公民乃至社會的積極參與來維護和保證社會公平和社會正義,有效減少政策失誤,并建立行之有效的糾錯制度,以良性互動的政策機制推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仍是需要繼續努力才能實現的目標。
s("content_relate");
【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由之路】相關文章:
論和諧社會的法治構建08-15
提高構建和諧社會的能力08-17
在平等中構建和諧社會08-15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08-15
構建一個和諧社會08-15
構建和諧社會二三言08-15
構建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08-15
完成“95146” 構建和諧社會08-15
實施鄉村環保推進和諧社會構建08-19
拼車出行構建生態和諧社會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