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時政專欄>和諧社會>以人為本與和諧社會

    以人為本與和諧社會

    時間:2023-02-25 23:19:41 和諧社會 我要投稿

    以人為本與和諧社會

      黨的十六大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我們黨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十六大之后,以胡錦濤為核心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在學習和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實踐中,先后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充分展現了黨在實踐上的新進步、理論上的新發展。“三個代表”的核心是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而這項事業的發展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發展的目標又必須是一個和諧社會。因此,“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與構建和諧社會,無論在理論關系上,還是在實踐聯系上,其本質是一致的。我們必須理清“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與構建和諧社會之間理論上的承接和遞進關系,全面把握三者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切實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貫穿到科學發展的各個方面,統率和諧社會建設的各個領域。

    以人為本與和諧社會

      應當充分看到,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提出,不僅使“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論更加豐富、更加切實,而且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總體布局更加全面、更加完善,由過去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包括和諧社會的四位一體的新布局。這是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認識上的新飛躍,也是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創新的再升華。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正確把握以人為本與和諧社會的內在聯系,對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一、準確把握以人為本與和諧社會的必然聯系

      正確認識以人為本與和諧社會的必然聯系,必須從以人為本與和諧社會的發展脈絡上去認識,從以人為本與和諧社會的深刻內涵中去思考,從以人為本與和諧社會的豐富實踐中去把握。

      以人為本與和諧社會是辯證的、統一的。以人為本與和諧社會,兩者之間各有內在質的規定性,又有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從其各自質的規定性上看,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強調人是發展的本質,人是發展的動力,人是發展的目的,人是發展的標志,其終極目標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而和諧社會則是強調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和諧相處,它包括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其最終目的也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從其內在聯系上講,兩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把“一切為了人,為了一切人”作為核心價值取向。以人為本是和諧社會的前提,和諧社會是以人為本的保證。只有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才能真正構建起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樣,只有構建和諧社會,才能更好地保證人的發展本質和目的的實現。以人為本是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人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主體。不同民族之間、階層之間、群眾之間的和諧,都要靠人去推動和維護,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內部要素之間的和諧也要靠人去協調和實現。而和諧社會所要達到的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包括發展目的、發展道路、發展手段的和諧,正是以人為本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標。二者都統一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之中,統一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人類徹底解放的歷史進程之中。

      以人為本與和諧社會是科學的、具體的。說是科學的,是因為它們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實際。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社會發展的動力來源于人自身,社會發展的目的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共產主義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無論生產力的發展還是生產關系的變革,其主體都是人民群眾。因此,堅持以人為本與構建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過程中得出的一個重要科學結論。說是具體的,是因為它們都源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具體實踐,服務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具體目標。不僅它們的共同主體:即“人”,是具體社會的人,實際上就是人民群眾;而且它們的終極目標:即“實現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也是具體生動的社會實踐,實際上就是人民群眾自我發展和完善的社會實踐。只有依靠所有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齊心協力地建設惠及全國人民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以人為本與和諧社會是歷史的、發展的。以人為本與和諧社會的提出,是對歷史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我國自古就有“民為邦本”、“天人合一”的樸素思想,近代新興資產階級在反對封建統治中,也提出過人本主義的主張。但是,由于歷史的局限,這些思想和主張沒能完整的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立,為實現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揭開了歷史的序幕。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三代領導集體,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為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改革發展致富、完善民主制度、建設法治社會作出了前所未有的歷史貢獻。以胡錦濤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確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目標,這不僅是對社會主義經典理論和偉大實踐的繼承和發展,也是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階段發展客觀要求的正確選擇。它必將伴隨著黨的科學理論體系的不斷發展而豐富,必將伴隨全體人民共同創造和諧社會的輝煌成就而載入新的歷史史冊。

      二、正確認識以人為本與和諧社會的基本內涵

      人類生存的客觀世界是由人、社會、自然三個部分構成的。堅持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關鍵是要最廣泛、最充分、最大限度地尊重人、關心人、依靠人,謀求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總體和諧發展。

      尊重人的權利,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發展。萬物和諧,貴在人和。和諧社會的核心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當前,影響人與人之間和諧的最大問題是享有權利上的不和諧,特別是農村村民與城市居民之間、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人們之間,在享有物質、精神和社會權利上都有不和諧的現象。突出表現在農民享有的選舉權、勞動就業權、戶籍權、公平稅賦權、安居權和健康權長期得不到與城市居民那樣的平等地位,還表現在欠發達地區居民的同工同酬權、勞動保障權、教育培訓權等與發達地區居民也不相平等。因此,實現人與人的和諧,關鍵是要尊重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農民和欠發達地區人們的基本權利。包括人的經濟權利、政治權利、文化權利、社會權利,還有人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監督權,以及受教育權、受救助權、受保護權,真正使人的基本權利一律平等、發展機會一律平等。只有這樣,才能處理好人與人的關系,使每一個人自覺融入集體、融入社會、融入自然,實現以個體和諧促進集體和諧,以人與人的和諧促進全社會總體和諧的目的。

      關愛人的需要,促進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發展。人與社會和諧的核心,是要創造一種使人人都能在社會上獲得自由、全面發展的條件,這種條件實質就是一種需要,它不僅包括物質的需要,也包括精神的、政治的和社會的需要。現實存在的人與社會之間的不和諧現象,恰恰是由于許多方面沒能滿足人的需要造成的。主要表現在:落后的社會生產力與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之間的矛盾,影響著人的生存質量;經濟高增長與社會低發展的矛盾,影響著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分配中效率與公平的矛盾,影響著人的利益關系平衡;經濟和社會秩序缺乏規范,影響著人的創造活力。關愛人的需要,首先,必須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需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生產力,為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發展奠定雄厚的物質基礎;其次,必須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武裝廣大人民群眾,為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再次,必須滿足人民群眾的日益增長的社會需要,尤其要關心人民群眾對科學、教育、文化、醫療、衛生、安全等方面的迫切需要,為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實現社會效益的優化性、社會效率的增長性、社會地位的平等性和社會分配的公平性的高度統一。

      依靠人的創造,促進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發展。人是環境的產物,環境造就人,人也改變著環境。因此,作為社會主體的人和社會賴以寄存的自然環境,應當也能夠獲得雙贏互利,這是我們必須始終堅持和追求的崇高目標。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以犧牲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為代價,更不能以犧牲子孫后代的生存發展條件為代價,去換取一時一地的發展。應該看到,人欲的激發和資源的匱乏所引發的對資源控制權力的爭奪,導致了價值尺度的扭曲、倫理準則的變形,人類對自然的倒行逆施造成了越來越嚴重的“綠色懲罰”。以人為本在自然社會中的體現應當是充分尊重和利用自然規律,去創造更加適宜于人類發展和完善的客觀條件,而不是以人的意志隨意改變甚至取代自然規律。因此,我們應當堅決摒棄以往那種以征服自然、控制資源為中心,致使自然和社會付出雙重代價的“盲目”發展觀,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努力實現人和自然雙盛、人和社會雙贏,把發展必須付出的自然和社會代價減少到最低限度,不僅要保障當代人的生存與發展,而且要保障子孫后代的生存與發展,走生產發展、生態良好、生活富裕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總之,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發展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而以人為本是貫穿其中的一條基本原則。人與人和諧則能“和衷共濟”,人與社會和諧則能“政通人和”,人與自然和諧則能“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

      三、高度重視以人為本與和諧社會的實踐運用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無論是在宏觀決策還是微觀策略上,無論是在總體布局還是內部結構上,都要堅持把人作為第一要素,用以人為本來指導構建和諧社會的實踐,用以人本為來檢驗構建和諧社會的實效。

      堅持以人為本,以民主法治求和諧。民主法治是治國理政最科學、最合理的制度,也是調整利益關系最有效、最公正的手段。加強民主建設,關鍵是領導者要增強民主意識,善于傾聽群眾意見。傾聽是一種美德、是一種胸懷、是一種智慧。哀大莫過于默言,興大莫過于群言。各級領導干部要把傾聽民聲、體察民情、尊重民意貫穿到民主建設的全過程,堅持廣開言路、從諫如流,敢于讓人們講真話、講實話,充分體現人民當家作主,確保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有效落實,保證群眾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加強法治建設,關鍵是人們要增強法治意識,堅持依法辦事。依法是一種覺悟、是一種素養、是一種能力。黨要依法執政,政府要依法行政,全社會要依法辦事,全黨和全國人民要依法治國。依法治國的核心是“依法治官”,是依法約束政府的管理行為。因此,各級黨政領導干部都要知法、守法,自覺把管理實施和權力運用納入法治的軌道。要重視法律體系的構建和完善,善于把改革發展中出現的經濟性矛盾和體制性障礙,用新的法律法規加以規范,逐步健全法律制度。要充分尊重群眾的立法意愿,充分發揮立法機關的職能作用,逐步改變過去那種主要依靠黨委決定和部門意愿立法的方式,切實保證以人為本與和諧社會在民主法治建設中的充分體現。

      堅持以人為本,以實現公平求和諧。經濟發展失衡、分配差距過大,是導致人際關系不和諧、社會關系不穩定的根本動因。以實現公平求和諧,關鍵是要妥善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當前的主要任務:一是充分發揮國民收入的調節作用,實行城市反哺農村、工業反哺農業、先進地區扶持落后地區、高效益行業帶動低效益行業的扶持性措施,并且要從體制、政策、法規上加以明確,更好地促進城鄉之間、工農之間、地區之間、行業之間的協調發展。二是充分發揮稅收的杠桿作用,合理調整不同階層、不同人群、不同成員之間的分配收入結構,不斷縮小貧富差距,實現社會財富增長的最大化與社會分配的公平化有機統一。三是充分發揮財政的調節功能,強化政府在利益調節中的主導作用。突出是要深化財政體制,改革、建立公共財政體制。我們的財政體制經歷了由吃飯財政到建設財政的轉變,構建和諧社會的提出又要求我們必須相應實現建設財政到公共財政體制的轉變。實行公共財政體制,著重是要改善財政的支出結構,加大公共性工資福利、公共性社會保障和公共性社會安全的支出。去年上海市的財政收入是1200億,其中70%用于公共性財政支出,值得很好地借鑒。從一般意義上講,公共財政的保證次序,首先是保工資,堅持與發展相適應適度提高工資水平,這樣做不僅可以拉動消費,促進再生產,而且可以有效提高生產力再生產的水平,全面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其次是抓保障。依法擴大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等社會保險的覆蓋面,真正做到老有所養、貧有所濟、病有所治、生有所靠。第三是促公益。加大對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方面的投入,滿足人們社會生活日趨多元化的需求。第四是保安全。逐步加大公共安全領域的人力、財力、物力投入,切實保證公共安全的需要。

      堅持以人為本,以促進誠信求和諧。和諧社會是依靠誠實、責任和信任準則有效維系的社會。但是,由于種種原因的影響,目前在某些方面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信任危機。一些過去被人們嗤之以鼻的什么“政治無誠實可言”、“商場無誠信可循”等消極腐朽的倫理道德,不僅沒有受到應有的抵制,而且還受到不同程度的追捧,在社會上大有蔓延之勢。例如,制售假冒偽劣、熱衷爾虞我詐、能騙則騙、能拐則拐、說假話像真話一樣、講歪理像真理一樣,甚至在黨內一些胡亂猜疑、撥弄事非、弄虛作假、欺上瞞下的不良風氣也有所滋長。這種現象,不僅影響了社會和諧,而且增加了不穩定因素,必須依靠道德和法治的雙重力量,重力治理違背道德、不講信譽的行為。誠信是一種崇高的思想境界,是一種巨大的人格力量。共產黨員之間的團結和信任,來自于對黨的無限忠誠、對事業的共同追求;廣大群眾之間的團結和信任,是建立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一種社會共識和共同需要;黨員干部與廣大群眾之間的團結和信任,來自于黨員對群眾的無私奉獻和群眾對黨衷心愛戴的一種血濃于水的深厚感情。誰欺騙了黨、欺騙了群眾,誰最終就是自欺欺人,就要被歷史所遺棄。因此,每個社會成員都要把誠信作為立身之本、成事之基,努力做一名誠實的人、一名真正可以信賴的人。特別是廣大共產黨員要在誠信建設中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努力成為具有堅定信念、高尚人格、廉潔勤政、誠信可靠的人,成為團結和帶領群眾前進的一面旗幟。

      堅持以人為本,以激發活力求和諧。政府是和諧社會的促進者、組織者、實施者和維護者。以激發活力求和諧,要求政府必須全力構筑激發社會創造活力的良好環境。一是構筑良好的服務環境。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首先是轉變施政理念,推進政府行為由單純管理型向服務管理型轉變,使每個政府部門都樂于用服務來體現自身職能,而不去只靠管、卡、壓展示自己的權力。同時要轉變職能,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進行政府與社會組織、經濟組織、中介組織的角色定位,努力把政府職能轉變到構筑公平的法治環境和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務上來,切實糾正由于政府包辦企業投資決策、代替企業招商引資、直接干預企業生產經營活動,而導致政府在經營管理上的越位和法制建設上的缺位問題。二是創造良好的人才環境。人才的浪費是最大的浪費,耽誤人才是最大的失誤。我們一定要把這種幾千年來反復千萬遍的深刻教訓,作為創造良好人才環境的反面警示,努力做到減少這種反復,不出大的反復。“人人皆可成才”不僅要成為一種普遍的觀念,而且要成為一種制度、一種機制,真正做到使每個人都能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使自己的才華、創造、成果都能得到應有的尊重,真正營造出那種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團結和諧、心情舒暢的良好環境。有了這種環境,就能使具有平凡能力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而不是使具有不平凡能力的人去做平凡的事。三是創造良好的競爭環境。漠視人們的創造意愿、扼殺人們的社會競爭,就會泯滅社會的活力。競爭是自然界和社會界最為普遍的發展規律,也是人類發展的不竭動力。

      我們必須鼓勵競爭、規范競爭、保護競爭,努力塑造公平、公開、公正的競爭環境,保護不同主體的平等地位,保護不同主體在競爭中的合法權益,不斷激發社會每個成員、各行各業、各個社會組織的創造活力,使之都能在競爭中展現各自才能,實現自身價值。

      堅持以人為本,以維護穩定求和諧。穩定有序對于構建和諧社會來講,既是基本特征,也是重要保證。目前由于經濟發展的某些不平衡現象,導致經濟社會中的各種不和諧因素呈現出相對高發的態勢。我們既要看到它在整個發展中的不可避免性,又要看到它給維護穩定帶來的新的挑戰性。因此,必須把妥善處置由于利益矛盾引發的各類人民內部矛盾,作為當前維護穩定的第一位任務,高度重視,認真對待。要注重從源頭上抓好防范和治理,核心是要積極化解利益矛盾。首先,在決策制定上,一定要充分尊重群眾的意愿,充分考慮群眾的承受能力,正確反映和兼顧社會各階層的利益,堅持決策的公益化,避免決策的功利化,堅決反對和糾正侵害群眾利益的野蠻行為。要注意保持各項決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堅持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完善,絕不能有那種隨意否定以往工作,一切推倒重來的浮躁行為。其次,在決策實施上,一定要科學把握出臺的時機,采取正確的方法步驟,最大限度地實現決策預期為群眾帶來的實惠,讓廣大群眾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第三,要建立利益訴求的協調機制,引導廣大群眾通過法定程序表達利益訴求,通過合法手段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堅持把“平安創建”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緊抓不放,進一步加強社會治安的綜合治理。實行綜合治理,核心在綜合,關鍵在治理。新形勢下的社會治安問題是各種社會消極因素的綜合反映,只有綜合發揮不同部門的職能、綜合運用不同手段的合力,標本兼治、強化治本,方能奏效。因此,各部門必須堅持齊抓共管,堅持打擊與防范、管理與服務、教育與改造的有機結合,切實提高全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水平。

      堅持以人為本,以統籌發展求和諧。以統籌發展求和諧,必須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防止陷入把發展僅僅理解為經濟發展,把經濟發展僅僅理解為經濟增長,把經濟增長僅僅理解為GDP增長的畸型發展模式。要認真貫徹黨中央關于“五個統籌”的方針,著力建設統籌發展的有效機制,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當前,要突出解決好三個問題:一是經濟自身的統籌協調。重點要解決好城鄉之間和地區之間兩個方面的協調。促進城鄉協調,必須實行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發展戰略,突破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技術、市場、體制等各種瓶頸,全面解決好“三農”問題,促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促進地區協調,必須加快經濟布局和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強化先進地區向落后地區的經濟輻射,加大落后地區產業布局的密度,努力提升落后地區的生產力,不斷縮小地區之間的經濟差別。二是經濟社會的統籌協調。在向全面小康目標邁進的過程中,必須在抓好經濟建設的同時,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上來,眼睛不能僅僅盯著GDP,也不能把人們的精神需求僅僅理解為建廣場、搞亮化。要把人民群眾對教育、文化、體育、衛生等方面的需求,作為滿足人們目前需要,提高人們潛在素質的重要措施,加大投入,加快建設,加強管理,努力為群眾提供良好的精神生活。特別要重視環境保護,不僅要盡快消除那種垃圾遍地、污水橫流的惡劣環境,而且要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生態環境。三是對內搞活與對外開放的統籌協調。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的要求,按照世貿組織的原則,深化內外貿管理體制改革,盡快實現內外貿管理一體化,促進國內外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國內外貿易的協調發展。特別要緊緊抓住世界經濟結構不斷調整的機遇,加快引進國外的資金、技術和管理,促進國內的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加快對外開放由東向西的梯次推進,促進全國范圍內的開放和發展;特別要注重借鑒市場經濟成熟國家的管理機制,推動各行各業的改革,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br

    【以人為本與和諧社會】相關文章:

    努力構建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和諧社會08-15

    努力構建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08-15

    和諧社會是一個以人為本的社會08-15

    論以人為本思想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08-15

    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人為本08-15

    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08-13

    和諧社會的關鍵在黨和諧社會08-15

    以人為本的評語08-17

    剖析以人為本08-06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原创在线观看蜜 | 亚洲中文精品乱码 | 亚洲成AV人综合在线观看 | 日本香蕉尹人在线视频 | 日本在线免费观看A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