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談會計信息失真與會計職業道德建設
廣州 龔凱頌
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已成為我國經濟生活中亟待克服的頑癥,筆者認為,會計職業道德好壞是導致會計信息失真,影響會計工作質量的關鍵所在。會計信息的過失性失真,正與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相關,因為責任心、技能、心理素質均包括在職業道德中;故意性失真中,除了單位負責人的責任及由于“信息不對稱”而難以發現業務經辦人提供虛假原始憑證外,其余就都與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相關了。我們認為道德是有力量的,法律不能解決的問題,只能依靠道德;甚至法律的有效實施還要以道德為基礎。
如何解決會計信息失真問題,會計界已提出各種對策,如加強法制建設和宣傳,加大執法力度,落實會計監督、實施會計委派制,深化會計管理體制改革等。但還應該提高會計職業道德水準,各種措施“齊抓共下”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如何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水平,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建設,現提出以下建議:
一、凈化會計行為環境
會計人員不僅工作在會計領域,更生活在社會大環境中,其職業道德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會各種不良因素的影響和干擾。在一個道德意識淡泊,公共意識低下,自我中心突出的社會環境下,不可能營造出高品味的會計職業道德。凈化環境,不是光靠會計職業界的努力能做到的,而要依托于社會各方面的變革與協調,尤其是應與法律、各行各業的職業道德同步,才能建設好會計職業道德。
美國會計界認為,會計職業道德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經理職業道德的高低。一家會計公司曾對美國經濟、教育和政府等部門1000位著名人物進行調查顯示:在美國,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水準之高,僅次于神職人員。會計職業道德建設實質上是向社會提出了提高道德覺悟、重視道德修養、凈化環境的基本要求。在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今天,各行各業都應自覺提高職業道德意識,從而營造出建設會計職業道德的和諧環境。當然,我們也不能坐等外部環境凈化之后,再來談會計職業道德問題,會計人員也絕不應因環境差而放棄道德修養。因此,面對當前環境“出污泥而不染”應成為會計職業界的一種高尚追求,以贏得社會對會計職業的信賴與崇敬。
二、制定一套可操作的會計職業道德規范體系
美國會計職業道德規范體系由注冊會計師職業品行規則、管理會計師道德行為標準、財務經理道德規則、內部審計師道德規范等構成,甚至會計學術界、會計教師的職業道德也在研究之列。我們可借鑒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制定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可操作的會計職業道德規范體系。為此,筆者提出以下三點意見:
1、會計職業道德的實施主要依靠會計人員的道德感和思想覺悟,而非受制于外力,因此會計職業道德的制定不宜由政府直接出面進行,而應該由注冊會計師協會、會計學會等民間組織、中價機構來制定、頒布與監督實施,實現會計行業自律。目前,帶有官方色彩的法規,反而有悖于營造企業職業道德的初衷。
2、希望更多的會計理論和實務工作者加緊會計職業道德和行為會計學的研究工作,以指導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的制定。
3、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也是信用經濟,信用必須依賴道德之完善來維護,在加強法律建設的今天,切不可忽視道德建設。為此,我們必須在弘揚中國優秀傳統道德,吸收西方優秀傳統道德的基礎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符合時代精神的會計職業道德。
三、花大力氣抓會計職業道德教育
個人道德修養,一方面依靠自我教育,另一方面還要依靠社會教育來強化。目前我國會計職業道德處于放縱階段,不能指望良好道德在短期內能自發形成,而應該下大力氣很抓落實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我們建議:①各類設有會計專業的學校,應開設“會計職業道德”課程;②重視會計教師的師德建設,言傳身教;③在職會計人員繼續教育中應理所當然地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并且擺在突出位置;④注冊會計師考試、會計資格考試內容中應包括會計職業道德;⑤利用大眾傳播媒介宣傳正反面典型,加以輿論引導;⑥進行配套教育,即在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同時,進行政治思想、法制、政策水平、業務素質、心理素質等各方面的教育;⑦道德教育形式不限于課堂教學,還應采取學術會議、專題研討會、參觀學習、經驗交流等多種形式的教育;⑧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育手段。
四、建立健全會計職業道德評價體系
會計職業道德的監測評價系統是會計職業道德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首先,應建立會計職業道德跟蹤監測系統,判斷會計職業道德意識所處的階段,及時發現會計職業道德狀況的新動向;其次,在建立健全會計職業道德評價系統時,建議在注冊會計師協會、會計學會等會計組織內成立道德委員會來履行這一職責。
進行會計職業道德評價,就要對會計人員遵紀守法、真實公正,“責業、廉業、精業、勤業、敬業、愛(樂)業”等方面制定一套可操作的評價標準;并且要選擇恰當的評價方法。評價方法有社會評價方法和自我評價方法,而社會評價方法又可分為社會輿論與傳統習俗評價。
對道德評價結果應使用獎罰手段、示范道德榜樣、大眾傳播媒介等方式,使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狀況始終置于各單位內部和社會公眾的督導之下。這樣,“道德法庭”才會顯示出強大的威力。
來源:《財會月刊》199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