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實證會計的理論基礎新探
20世紀70年代以來,實證研究方法成為西方會計理論界的主流。當前,我國一些青年學者也開始嘗試用實證方法來研究資本市場上的一些會計問題。可以預計,實證會計研究將成為我國會計研究方面的一個新趨勢。
一、實證會計的經濟學基礎
經濟學和理財學是實證會計的基礎。經濟學對實證會計的基礎作用體現在兩個方面,即方法上和思想上。在方法上,實證經濟學的方法對實證會計有著重大的影響。在數理統計發展的前提下,經濟學家紛紛用數學方法研究經濟問題,數量模型研究成為當代經濟研究的主流學派。
在思想上,經濟理論對實證會計起著理論支撐作用。特別是1978年以后,實證會計進人發展的第二階段,主要研究會計政策選擇,這主要是建立在分紅計劃、債務契約和政治成本三大假設基礎之上。這些都是以經濟理論尤其是企業理論為基礎的。對實證會計有著重大影響的經濟學理論有以下兩種:
1、企業理論。1937年Coase的著作《企業的性質》奠定了現代企業理論的基礎。該文指出,市場運行是有成本的,通過形成一個組織,并允許某個權威來支配資源,就能節約某些市場運行成本。企業是價格機制的替代物。企業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節約交易費用。Coase提出交易費用這一概念,不僅為企業理論奠定了基礎,對今后的實證會計理論研究也有深遠的影響。
20世紀70年代以后,代理理論興起。Jensen和Meckling將代理關系定義為一種契約。代理理論認為,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效用最大化者,代理人不會總以委托人的最大利益而行動。這就產生了代理成本。代理成本是委托人的監督成本、代理人的保證支出和剩余損失的總和。這時經理會借助自我約束和監督契約的簽定來降低代理成本。財務報告的一項功能是約束管理者,便其從股東利益出發。在早期選擇實證會計中,往往借助于代理理論中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經濟理性人的假設,假設經理有機會主義傾向,其選擇會計
政策是為了使其預期效用最大化。通常使用債務契約
和報酬契約、政治過程來解釋和預測會計選擇。
盡管代理成本及與政治過程相聯系的代理、信息和其他契約成本形成了經驗性會計研究的三大假設(即分紅假設、負債權益比率假設、政治成本假設),但許多契約也可能解釋組織選擇(包括會計選擇),使得人們采用契約成本概念。在契約理論中,企業可以看作是契約的聯結,包括與雇員、供應商、資本提供者等的契約。契約成本產生于市場交易、企業內部交易、政治過程交易。它包括交易成本、代理成本、信息成本、協商成本和破產成本。企業要減少這些契約相聯系的成本。企業中的契約大都與會計變量有關,會計是各種正式和非正式契約的組成部分、大量的契約訂立和監督是建立在各契約方所接受的會計數據的基礎上,會計政策選擇是為了降低契約成本,實現有效的公司治理。
契約成本的存在對企業組織和會計選擇模型都很重要。可以說,沒有契約成本就沒有會計存在。契約成本的相對大小影響著會計政策選擇。Alchain認為,不同制度的競爭導致最有效地提供產品和勞務的形式存在下來。Fama和Jensen認為,組織形式——可供選擇的契約結構因其決策體系和權益而異——在很大程度上能夠生存是因為契約成本的優勢。會計方法影響企業的組織成本,因而保留下來的會計方法是類似經濟均衡的結果。實證會計理論中,認為管理當局進行會計政策選擇是為了減少契約成本,從而將契約理論與會計政策選擇聯系起來。
2、公共選擇理論與管制理論。公共選擇理論是由Buchanan提出的。這種理論以傳統經濟學假設(即所有人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為前提,依據自由市場交換能使雙方都獲利的經濟學原理,分析政策決策行為、民眾公共選擇行為及二者之間的關系。其特點是根據人們是在經濟市場還是在政治市場活動,采取不同方式處理人類決定的過程。公共選擇理論中一個重要的概念是公共物品。所謂公共物品,是指那些能夠同時供許多人享用的物品,并且供給它的成本與享用它的效果,并不隨享用它的人數規模的變化而變化,導致了“搭便車”現象。所謂搭便車現象,是指如果由個人來表示他對某種公共物品愿意支付的代價,個人會隱瞞自己的偏好,慌報自己愿意支付的意愿,以便從他人的支出或生產中得到好處。公共物品不能像私人物品一樣通過市場機制有效地供給,而必須通過集體選擇來決定其生產和供給。按照公共選擇理論,會計信息是一種公共物品,佯在搭便車現象,因而企業就不愿過多披露其信息,政府必須對會計信息披露進行必要的規范。將會計信息當作一種公共物品,就可以對其需求和供給進行分析。在實證會計理論中,會計政策選擇是公共選擇的結果,應以促進社會福利最大化為原則。
另一種研究會計選擇規范的思路是借鑒管制理論。早期的管制理論認為:①管理當局會獨占信息而不向外部使用考披露;②投資者是幼稚的,缺乏對會計數據的理解;③投資者不能分辨會計盈余的變動是否由于會計方法的改變,即功能鎖定現象;④會計數據是不同計量屬性混合計算的結果,缺乏意義;⑤可供選擇的會計方法過多,便會計數據含義不清;⑥會計數據計算過程中包括會計方法的選擇及估計的使用,便會計數據缺乏客觀性。在接受了有效市場假說后,由于會計信息的外部性、信息不對稱性和投機性,一些人提出了市場失靈來解釋會計管制。而另一些人則認為,如考慮契約成本,則外部性、信息不對稱性和投機性可能不會導致市場失靈;認為管制是政治家和官員盡可能擴大其自身利益目標的過程。他們認為,管制的價值是一個經驗性問題,運用非零值信息成本假設,對會計政策選擇、會計準則制定中的政治活動等問題進行了廣泛的經驗性檢驗,從而促進了實證會計的發展。
二、實證會計的理財學基礎
理財學對實證會計的影響主要是有效市場假說和資本資產定價模型。有效市場包括弱式、半強式、強式三種。一般采用半強式有效。所謂半強式有效,是指一旦新的信息可公開獲得,市場價格將依據新信息迅速做出調整,投資者不論通過何種方法,都可分析公開信
息以獲取超額收益。有效市場假說認
為,會計盈余并非毫無用處。它導致了一大批研究會計盈余與股票價格的關系、會計方法變化與股票價格的關系的經驗性研究。在有效市場下,如果會計信息是具有信息含量的,股票價格將在信息公布時迅速做出調整,為此,只要檢驗特定信息發布前后的超額收益即可。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是由Sharp和Lintner分別提出的。其含義是資產的預期報酬率E(ri)可分解為無風險報酬率加風險溢酬。若會計盈余能傳遞企業當前現金流量信息,則可將會計盈余與企業市場價值聯系起來。這就促使人們研究盈余宣布時股票價格報酬率的變化。股票報酬率可分為預期報酬率和非預期報酬率。依據有效市場理論,會計信息公開后就不能賺取非正常報酬,否則會計信息就是不相關的。這就促使人們研究會計盈余信息的相關性。
1968年及以后大約十年間。實證研究的主要內容是會計盈余的信息含量T股票價格對會計盈余信息的反應,以及有效市場檢驗,即資本市場研究,主要是建立在有效市場假說和資本定價模型的基礎上。實際上,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和有效市場假說貫穿于實證會計理論之中。
財會月刊 2001-8
【實證會計的理論基礎新探】相關文章:
西方實證會計理論與我國的實證會計研究08-07
會計實證論文11-16
淺議實證會計研究08-07
實證會計:評價與展望08-07
中國實證會計的發展08-07
實證會計研究在中國08-07
我國實證會計研究狀況及前景08-07
我國實證會計研究的若干思考08-07
規范會計研究與實證會計研究比較分析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