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如何理解和運用“實質重于形式”會計原則
新會計制度在實體內容方面對會計核算基本原則新增了“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實質重于形式是指交易事項的經濟實質重于它們的法律形式。按照“實質重于形式”原則的要求,企業應當按照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核算,而不應當僅僅按照它們的法律形式作為會計核算的依據。
“實質重于形式原則”的運用體現了會計的本質要求。會計的根本目的,在于向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有用、真實、相關的會計信息。“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在會計上的廣泛運用體現了會計的本質要求。例如,在會計確認方面,企業就不能僅僅根據經濟業務的外在表現形式而要根據其實際反映的經濟實質來進行確認;在會計計量上,企業擁有另一公司股權的會計計量方法,就不能僅僅以其占有股權百分比例來確定,而要看其是否具有控制權;在會計記錄和會計報告方面,要根據一定的賬務處理程序,將已經確認、計量的經濟事項或交易經過整理、加工和轉換,正式記入薄記系統,并按照會計信息使用者的要求進一步予以變換,形成一組既可靠又相關的會計信息。
“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對會計人員的專業判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強調會計人員的專業判斷是個我國企業會計制度改革的重大進步。“實質重量于形式”強調了當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與其外在表現不一致時,會計人員應當具備良好的專業判斷能力,注重經濟實質進行會計核算,以保證會計信息的有用、真實、相關性。
那么,會計人員如何理解“實質重于形式”原則,提高會計人員的專業判斷水平呢?
——堅持用客觀、完整、謹慎的態度去看待企業的各項交易或事項,是理解和運用“實質重于形式”原則的基本前提。
會計信息的主要質量特征是可靠性,而可靠性是以客觀、實事求是為基礎的。因此,客觀性是正確理解和運用“實質重于形式”原則的基礎。會計人員應首先對各項經濟交易或事項有客觀的認識,是否真正能給企業形成資源或真正導致企業經濟利益的流出,其次才看其經濟實質與法律形成是否一致,若相互一致,則直接核算;若不一致,則運用“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對其進行核算。
實質重于形式原則的運用主要依賴會計人員的專業判斷。人們要正確認識和理解事物就必須對事物有一個完整的全面的了解,同時,在認識事物時應具有謹慎的態度。盡管人們對事物有完整的認識,但如果不謹慎、不認真,同樣不能客觀理解事物的本質。例如,甲乙企業簽訂合同,甲企業一次性投資100萬資金給乙企業,乙企業承諾在投資后兩年內歸還甲企業投資款,并且在歸還投資款以后十年內支付每年5萬元的現金給甲企業。如果形式上看,由于甲企業在法律形式上兩年后已收回乙企業的投資,因此在收回投資款的年度應作沖回投資的會計處理。但從未來十二年的角度看,甲乙企業的這份合同實質上是一份十二年的債權投資合同,按照新會計制度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甲企業應將這100萬元視同債權投資,在未來十二年內進行投資核算。
——努力提高邏輯思辨能力,使會計人員具有透過企業各項交易事項的現象抓住其經濟本質的能力,是正確運用實質重于形式原則,提高會計人員專業判斷的主要途徑。
良好的邏輯思辨能力能夠幫助會計人員從總體上把握問題的本質。例如,A個人投資控股B公司和C公司,B公司和C公司之間并未有投資關系,但兩公司實質上是兩套牌子一套人馬。目前,B公司為了申報某種資格需將C公司的會計報表合并以達到規定的資產規模和盈利水平。B公司的會計報表能否合并C公司的會計報表?答案是否定的。雖然從表面看,兩公司在一起運作不分彼此,存在關聯關系,但B公司對C公司并不存在控制與被控制關系,兩公司實際上是被A個人所控制,A個人若需要完整了解其個人資產負債狀況則應編制兩公司的合并報表。
正確的認知能力有利于會計人員較好地處理錯綜復雜的會計事項。例如,某公司在用的一座建筑物已入會計賬。兩年后,該公司委托注冊會計師審計,注冊會計師在審計中發現已入賬并計提折舊的這座建筑物的產權并不完全歸該公司所有,其中某人擁有建筑物10%的產權。會計調整應如何處理?第一步,為了真實反映產權狀況,應調整產權,將某人的10%產權確認為負債,并調整其相關的會計科目。第二步,如何處理折舊問題。一種意見認為,應相應調整折舊,將折舊按產權比例計算方為公平合理;另一種意見認為,不作折舊調整,原因為該建筑物已完全為該公司使用,從實質看,其價值轉移所產生的折舊應完全由該公司承擔。由此可見,正確的認知能力在處理錯綜復雜事項中的重要性。
良好的認知能力有利于會計人員在會計核算中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例如,一個企業擁有汽車出租的經營權,在法律形式上擁有一大批用于出租的汽車。但實際上,這些汽車都是由各位出租司機自己出資購買的,并且這些汽車的處置權也歸司機所有。企業會計人員如果認識問題的能力產生偏差,將這些汽車納入企業會計核算范圍內,不僅虛增了企業擁有的資產,同時會計人員通過每次計提折舊,也虛增了企業成本,客觀上不能真實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
——加強對企業會計制度的學習、提高會計人員綜合能力,是正確理解和運用實質重于形式原則,提高專業判斷水平的主要手段。
當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與其外在形式不相一致時,會計人員應當運用實質重于形式原則進行專業判斷。會計人員進行專業判斷的前提是無條件地遵守現行的有關會計法規、準則和制度。只有在法律法規和準則沒有規定或定義不明晰、允許某些事項可以進行會計方法選擇時,會計人員才能充分發揮其專業判斷的能力。因此,會計人員應加強對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學習和理解。只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過硬的業務技術能力才能完成專業判斷這一謹慎與靈活的辨證統一過程。當然,專業判斷還要求會計人員應通曉行業生產經營、企業管理、稅收法規,有綜合理財和管理協調能力,有創新能力、競爭風險意識、公共關系意識、終身學習意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