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市場化改革進程與企業誠信建設
我國的改革正處于一個非常關鍵的發展階段。一方面,20多年的改革開放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另一方面,改革過程中積累起來的諸多深層次問題的解決,諸如理順收入分配關系、深化產權制度改革、發展民主政治等等,都越來越迫切。為此,中共十六大明確提出,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實現改革的新突破。中國企業的誠信問題屬于發展中的問題,它與中國市場化改革進程相伴隨。它既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建立完善的重要標志,反過來它又成為影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重大問題。就是說,在我國經濟轉軌時期,改革將貫穿企業誠信建設的始終,并將對企業信用環境的完善起決定性的作用。
一、企業信用問題與市場化改革的直接聯系
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基礎,市場經濟也必然走向信用經濟。市場化改革與企業誠信建設這兩個過程應該是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一個突出特點,是以政代企,經濟主體是政府而不是企業,因此以政府的資信代替企業的資信。90年代初全國范圍內大規模清理"三角債"的工作,表明了政府力圖全面解決企業信用問題的決心。觸動了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中的企業信用問題,但由于當時的市場化改革剛剛起步,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尚未完全確立并制度化,在這種情況下,全面解決企業信用問題是非常困難的。正是在這個背景下,90年代初開始的市場化改革把企業信用體系建設作為重要任務。例如,1993年出臺了《企業財務通則》和《企業會計準則》,1994年實施了《公司法》,1995年施行了《商業銀行法》、《擔保法》和《仲裁法》,1999年出臺了《合同法》,由此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法律體系初步形成,使市場經濟由無序競爭走向有序競爭有了可能,為信用行為的記錄和失信行為的懲戒提供了一個基本的法律規范。同時,也對盡快出臺《物權法》、《破產法》提出了客觀要求。
目前,企業的信用問題仍然比較突出,信用中介機構發展總體滯后,部分中介機構誠信缺失等。市場化改革的加快為全面解決企業信用問題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經濟轉軌時期,企業信用建設與市場化改革密不可分。企業信用缺失不但妨礙市場秩序,影響經濟增長,而且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巨大障礙。市場經濟采取自愿平等交換方式,是一種形式平等的經濟。要實現平等性,除了法律賦予每個市場主體平等權利外,最重要的就是誠信,市場主體之間能以誠相待,誠信交易,任何一方的欺詐都將導致交易關系的最終消亡。同時,市場經濟是以貨幣為媒介的信用經濟。信用制度的產生,大大拓展了資本的空間,也加強了市場主體相互之間的聯系。沒有誠信原則就沒有市場經濟秩序,就沒有市場經濟效率,也就沒有市場經濟的生命力。"誠招天下客,譽從信中來",既是千古經商法則,更是市場經濟有序運行的內在要求。市場經濟與誠信的關系是辯證的,市場的自發性和市場主體的趨利性會導致非誠信行為產生,市場運行的平等性要求和信用關系的維護和發展又會抑制非誠信行為的蔓延。無論成熟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或者是象我國這樣還不成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均存在著非誠信的行為,并在我國市場化改革進程中的一定時期,這種矛盾更加突出。因此,我們必須把企業誠信制度建設作為市場化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加快建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同時,建立和完善企業的信用制度。
二、改革開放進入新階段,企業誠信建設也有了新的內容
1、改革新階段的企業誠信建設。
經過20多年的改革,企業逐步成為市場競爭主體,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逐步取得主導地位,政府職能轉變也取得了初步成效,我國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但是,舊的經濟體制在一些關鍵領域仍然沒有改變,新舊兩種體制之間的結構性沖突和矛盾成為制約當前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在這種背景下,企業誠信問題顯得尤為突出。積極推進結構性改革,將形成企業與金融、企業與政府等符合市場經濟原則的新的關系,并為企業的誠信建設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證。
2、加入WTO,企業將深度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對企業誠信建設有著積極的影響。
我國加入WTO,是第二次改革,第二次開放。中共十六大確定的"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的方針,適應了我國加入WTO以后改革開放的新形勢。我國加入WTO,將在更多領域和更寬廣的范圍內逐步對國際資本開放。由于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和巨大的國內市場,吸納了相當數量的國際直接投資。我國的企業將全面參與國際競爭,主要是包括技術、管理、信用在內的綜合實力的競爭。在這種更為全面的經濟全球化潮流的滌蕩下,我國企業的信用體系將加快得到重構和完善。
三、以改革的新突破促進企業的誠信建設
我在前不久提出,我國的改革將在以下五個方面取得突破:一是所有制改革取得突破;二是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取得突破;三是農村改革取得突破;四是以金融為主的中介服務業改革取得突破;五是政府職能轉變取得突破。這五個方面的突破與企業誠信建設是密切相關的。
1、以深化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培育和發展市場主體,為企業信用的建設奠定市場基礎。企業信用的基礎是清晰的產權,產權不清晰是不可能有良好和持久信用的。2000年中國已初步形成了國有經濟、混合經濟、民私營經濟三足鼎立的格局。最近,財政部等三部委又發布了(《允許上市場公司國有股和法人股向外資轉讓》)的規定,這是深化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管理的又一重要舉措。可以預見,十六大以后,隨著改革的深化,混合所有制與民營經濟的比重必將進一步提高。其次是通過國有民營、職工持股等多種形式打造多元化市場主體。第三,公司治理結構是企業誠信的有力的內部制約力量。按照《上市場公司治理準則指引》,完善公司治理結構,設立嚴格意義上的董事會,完善公司的外部和內部監控機制。此外,人事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化,將加快企業家群體的形成和職業經理人市場的形成,有利于形成對企業管理者誠信的內在約束力。
2、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逐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營造企業誠信氛圍的社會環境。中共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紀前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管仲曾經說過,"倉廩實而知禮節能、衣食足而知榮辱",孟子也曾經說過,"民無恒產,斯無恒心"。中等收入群體比例越高,社會信用環境建設的程度就高。由此會為企業的誠信建設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3、以金融改革為重點的中介服務業改革的加快,將為企業信用的建設提供重要條件。金融體制改革包括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革和金融業務向私人資本和國外資本的開放等方面。由于WTO要求開放服務貿易市場和實行國民待遇,國外信用中介機構將逐步進入中國。信用中介機構的蓬勃發展必然對企業誠信建設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4、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我國農村人口比重大,城鄉分割由來已久。由于這種特殊的國情,我國低收入群體所占比重比較大。因此,農村的改革發展取得突破,就會提高中等收入群體的比重,從而對社會信用和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產生積極的影響。
5、從培育和維護有效率的市場環境的角度看,政府應該在信用體系建設中明確自身的定位,發揮積
極的作用:一是以信用為立法基點,制訂并頒布相關法律法規,指導信用體系建設;二是建立公開的社會信用信息網絡;三是引導企業切實講究誠信為本;四是推進和培育信用中介結構的建立;五是發揮積極的監管作用,懲戒失信行為,等等。
我國的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豐富而深刻的誠信內涵。守信用,講信用,是中國人公認的價值標準和基本的美德。傳統的誠信文化與市場化改革相結合,會大大促進企業的誠信建設。我國經濟轉軌中,我們應當把傳統文化中誠信的道德因素和道德思想加以繼承和創新,使其服務于我國市場化改革的實踐。
【中國市場化改革進程與企業誠信建設】相關文章:
市場化進程中的中國國債政策08-07
世界電力市場化改革08-06
論明清工商會館的市場化進程08-07
論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08-05
世界電力市場化改革啟示08-06
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08-15
世界電力市場化改革啟示08-06
加快推進環保設施建設與運營市場化進程——對浙江省中小企業污染治理設施企業化運作的調研08-07
社會保障改革與經濟市場化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