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新會計準則實施的背景、特點及必然性
【摘要】本文介紹了我國新會計準則發布的背景,分析了新會計準則體系的特點,指出了建立新準則體系的必要性。我國于2006年2月正式頒布了新會計準則,新的會計準則將從2007年1月1日起適用于上市公司。這是中國會計界的里程碑,它將推動中國向更現代的經濟模式過度,并幫助投資者做出更明智的決定。
一、我國新會計準則體系發布的背景和意義
中國新會計準則體系的建立是以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為前提,以滿足投資者、債權人、政府和企業管理層等有關方面對會計信息的需求,進一步規范會計行為和會計工作秩序,維護社會公眾利益為目的的。基本目標是建立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并與國際準則趨同,涵蓋企業各項經濟業務并可獨立實施的會計準則體系。財政部重新制訂(修訂)發布了包括1項基本準則和38項具體準則,是一部全面、規范、完整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
它的發布實施將進一步強化對會計信息供給的約束,有效地維護投資者的知情權,有利于社會公眾做出理性決策;有利于進一步促進建立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利于更好地發揮會計工作引導資源配置、支持科學決策、加強經營管理、推動合理分配、構建和諧社會的職能作用;有利于促進、深化企業改革,推進金融改革,健全財政職能,建設現代市場體系和完善宏觀調控體系;有利于促進我國企業更好、更多地“走出去”和引進來”,從而進一步促進對外開放水平的不斷提高;有利于進一步優化我國的投資環境,穩步推進我國會計國際化發展戰略,全面提升我國會計的現代化水平。
二、我國新會計準則體系的特點
(一)系統化、科學規范化
我國自1993年7月1日實施“兩則”兩制以來,迄今已經走過了13個年頭。從《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的發布實施,到《企業會計準則——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等16個具體會計準則推行實施,我國會計準則從無到有,從針對某項具體經濟業務的會計規范,到形成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一系列規范經濟業務的會計標準。這些會計準則對于規范會計行為,提高會計信息質量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這些會計準則缺乏系統性,甚至與發布實施該項會計準則前后的其他會計準則等規范性制度存在相互矛盾之處。2006年2月15日發布的中國會計準則體系,在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經濟環境和管理要求,對會計準則體例、準則規定、準則分類和編號等諸多方面盡可能系統化,基本做到科學規范。
(二)法規體系一致性與會計處理方法的一致性
新會計準則體系體現出了明顯的一致性,這種一致性主要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1.法規體系一致
我國新會計準則體系的發布實施,使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與其他具體會計準則對會計工作的規范趨于一致,徹底改變了1993年7月1日實施《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以來,陸續實施具體會計準則出現的會計準則相互“打架”的尷尬局面。如:原《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要求企業應編制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和財務狀況變動表,而《企業會計準則——現金流量表》則要求企業編制現金流量表等,從而使會計準則體系內部各會計準則之間達到協調一致。
2.會計處理方法一致
如:非貨幣性交易換入的非現金資產與債務重組取得的非現金資產均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會計準則不再要求按照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計價;對于借款費用的資本化問題,不再強求專門借款。只要屬于長期資產。如,為生產大型機器設備、船舶等生產周期較長資產的借入款項等發生的利息均可資本化,計入對應的存貨價值,而不再直接計入損益。
(三)與我國國情相適應
我國構建的與中國國情相適應,同時又充分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的、涵蓋各類企業各項經濟業務、獨立實施的會計準則體系,并非是與國際會計準則相同,或是國際會計準則的翻版,而是仍然立足于中國實際,在規范經濟業務方面按照中國實際,制定不同于國際會計準則的處理方法。譬如,在準則立項上,我國會計準則體系的各準則項目相對于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而言,有些準則項目進行了適當合并,《企業會計準則——固定資產》就是將《國際會計準則——固定資產》與《國際會計準則——折舊會計》進行了合并。
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按照我國的會計法制環境現狀要求企業會計制度與會計準則體系通過民間組織制定是不現實的,因此,會計準則體系(包括《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等)各準則,不可能象會計慣例那樣由企業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執行。例如,財政部門考慮到《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屬于我國會計法規體系的一部分,制定《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時沒有直接采用國際準則中財務會計報表概念的形式,但其中的內容仍然緊緊圍繞會計的目標、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會計要素的確認與計量以及財務報表列報等加以規范,從而成為起草各
項具體準則的重要指導原則。
此外,我國會計準則體系從項目的名稱、體例和內容上,也不完全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項目一一對應。現行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通常由引言、目標、范圍、定義、規范的主要內容、披露、過渡性規定和生效日期等部分組成。而我國的法律法規通常采用“章節”架構和“條款”式行文結構,兩者顯然不盡相同。甚至在會計準則條款語言的表述方面,仍按照中國的語言習慣來進行,使之中國化和通俗化,便于理解、操作和執行。
(四)國際化趨勢明顯
此次頒布的新會計準則體系中各會計準則的實質內容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具有很明顯的國際趨同性。如,關于金融資產的四項分類與相應計量,源于《國際會計準則第39號》;對于衍生金融工具,變以往表外披露為表內核算并按公允價值計量,其公允價值變動計入當期損益或所有者權益;從事套期保值業務的企業可以采用套期會計方法,但必須滿足嚴格的前提條件。當然,會計國際趨同不等于相同,而應當考慮各國特殊的國情,做到求同存異、趨同化異,其結果是減少分歧并對一些明顯的差異有更清晰的理解。
三、我國實施新會計準則體系的必然性
(一)新會計準則的實施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近年來,我國經濟越來越廣泛地融入到世界經濟體系中,信息技術得到廣泛運用,金融市場工具在不斷創新,經濟活動方式日趨復雜。這些都對新形勢下會計、注冊會計師行業充分發揮維護市場經濟秩序職能,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應對國際、國內兩大市場風險,促進國際經濟一體化健康有序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中國市場要在國際上確認應有的經濟地位,也需要中國會計、審計準則與國際慣例趨同。我國1992年《企業會計準則》、《企業財務通則》發布所掀起的會計改革,在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報告等相關方面實現了國際接軌,但中國會計標準與國際準則存在較多差異,并且形式上也是以會計制度為主,而不是國際上通用的會計準則形式。國內外不同會計標準存在的較多差異嚴重影響了我國會計信息的規范化、標準化,會計信息的質量已不能適應經濟全球化和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全面建立與國際趨同的會計準則體系已成為我國經濟形勢發展的迫切要求。
(二)新會計準則是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化的需要
在當前的全球化背景下,為了更好地融入世界經濟和統一的世界市場體系,國內的各種制度要按照國際規則來進行修改變化,會計也不例外。尤其在國際會計準則趨同成為一種必然趨勢的事實下,財務報表已成為一種全球化資源分配的決策依據。另外,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和世界上許多國家在會計準則制定中,通常都有“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等一些經過會計準則制定機構多年摸索、總結的成果,我國可以借鑒其中的一些合理內容,并有必要在準則中加以體現。我國的新準則對此進行了進一步的規范。
應當注意的是,與會計國際趨同不等于等同,趨同允許由于國家在經濟環境、法律制度、文化理念以及監管水平等原因在會計處理與國際會計管理方面存在的差異。而且,它也不是簡單的協調,而是協調的進一步深化。
(三)是適應我國會計法律發展的必然要求
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必須與我國的法律要求和具體實際相適應。全國人大于1999年修訂了《會計法》,國務院于2000年制定并發布了《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這些新的法律法規對于企業單位的會計核算、財務會計報告的編制以及會計要素的定義等都作了新的規定。原先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尤其是基本準則的相關內容已經與上述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產生了不一致的地方,需要加以修改。因此中國新企業會計準則體系的建立是我國會計法律發展的必然要求
【新會計準則實施的背景、特點及必然性】相關文章:
2004年政府采購的實施及特點08-05
在新課程背景下對師生關系的新認識08-17
論探學習在不同課程中實施的特點08-17
《背景》08-16
王莽空想主義覆滅的必然性及啟示08-26
如何演繹新課改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學的新精彩08-04
民族文獻形成特點與開發利用的新思考08-09
抓住教材新特點 上出語文新特色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