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商務管理論文>電子商務論文>東亞“新經濟”發展現狀及前景展望

    東亞“新經濟”發展現狀及前景展望

    時間:2023-02-20 08:27:28 電子商務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東亞“新經濟”發展現狀及前景展望

       內容摘要  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爆發促使東亞各國紛紛采取措施,在改革金融體制的同時,加快發展以信息產業為主導的高技術產業。經過幾年的經濟結構調整,東亞各國已現“新經濟”曙光。本文論述了東亞“新經濟”發展現狀與特點,并對東亞發展“新經濟”的比較優勢進行了分析,最后對東亞“新經濟”發展前景做出展望。

        自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國內外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對其成因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其實,對東亞金融危機形成根源的研究,不能脫離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經濟”正在興起這一時代背景,究其根本原因還在于東南亞各國未能對產業結構進行及時而有效的升級和轉換。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受危機禍害的國家立即行動起來采取了許多應對危機的措施。在改革金融體制的同時,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推動高技術產業迅猛發展,通過調整產業結構以強化本國的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以適應“新經濟”的發展趨勢。

      一、東亞“新經濟”發展現狀

      東亞國家和地區都已采取措施,加快發展以信息產業為主導的高技術產業,資本開支不斷增加,大量資金投入到從計算機到芯片制造設備的最新技術!睹绹虡I周刊》  (2000年11月27日)刊發的題為《亞洲的前途》一文中寫道:“東亞在行動。從新加坡到上海,各個公司和各國政府正以多種方式尋找能推動經濟增長的新技術。從中國香港特區因特網帶動的服務業繁榮到中國臺灣和韓國的高技術生產力發展可以看到,東亞正處在一個躍進期。”

      為了走出經濟衰退的陰影,日本將信息技術和產業確定為日本經濟最重要的支柱產業,制定了“E日本”的國家信息技術和產業戰略、要在5年內將日本建成信息通訊業最發達的國家。日本國家產業技術戰略研討會擬定了信息技術領域的最終草案,想以此作為重建日本經濟的指針。這項草案是日本政府正在制定的“國家產業技術戰略”的支柱。

      日本近年因特網規模急劇擴大,上網人數大量增加,日本國內因特網使用人數1997年末已達975萬人,較1996年增加了355萬人,增幅達75%。1998年以后,因特網利用人數更以20%到30%的速度快速增長,日本在數據壓縮技術、影像技術、筆記本電腦顯示技術方面則居全球領先地位。據有關專家估計;從目前的狀況看,日本的信息產業總體水平落后于美國4-5年,日本爭取用5-10年的時間趕上。

      韓國也對科技政策進行了重大調整,提出了4個政策性轉變。同年,還修改了“科學技術創新特別法”,設立了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還設立了地方科學技術振興協會,加速新技術產品的產業化。為發展知識產業,1999年韓國政府提出了“以知識為基礎促進產業結構向高附加值型的調整,為企業創造恢復產業活力、提高競爭力的政策氛圍”的知識經濟產業政策,其中知識制造業有14個;政府還制定了一個未來核心技術開發五年計劃,該計劃包括7個領域,共101個研究課題,其中信息通訊19個。為支持高技術產業的發展,韓國計劃至2002年,將政府研究開發預算占政府財政預算的比例提高到5%。另外,政府還組織實施了一系列發展高技術的國家研究開發計劃,如特定研究開發計劃、信息通信技術開發計劃等。

      韓國將信息業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突破口,目標是將信息業產值占韓國GNP的比重,從2000年的11%提高到2010年后的20%。韓國為了實現數字強國,擬要提前5年即到2005年構筑超高速信息通訊網。韓國政府草擬了一份關于耗資1260億韓元,在未來3年中發展電子商務的計劃。1999年,韓國有約5000家風險投資公司,其資產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8%,預計到2005年,這些公司的數目將增至 4萬,產值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8%。韓國政府計劃2000年投資795億韓元,支援大學尖端設備和教授人力,以培養基礎技術人才。近年,韓國的經濟增長率迅速恢復,從1998年的6。7%提高到1999年的10.7%。IT領域的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0%,已成為韓國經濟恢復的原動力。

      為了推動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新加坡政府也著手制訂了面向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的科技計劃——“21世紀科技企業家計劃”,計劃投資基金首期10億美元,其中25%將投資國外,用于開拓國際市場;50%用于吸引外資在新加坡設立風險投資基金(1:2或1:3與外來投資匹配);25%投資于種子期的創業公司;投資的重點是因特網,信息與電信、生物醫藥等高科技產業。政府還推出了多項面向知識經濟的國家戰略計劃,如:以將新加坡建成知識型工業全球樞紐為目標的“21世紀工業計劃”,以培養大批適應知識經濟的人才為目標的“21世紀人力資源計劃”,以提高勞動力素質和制造業、服務業的競爭力為目標的“21世紀生產力行動計劃”等。

      新加坡經濟也受益于高科技。在過去的一年里,科技進步帶動了復蘇不久的新加坡經濟以9.5%的速度增長,促使新加坡經濟轉型和結構重組,并改變著新加坡的社會生活和人們的觀念。新加坡去年接連掀起興辦電子產業,信息通訊技術產業和生命科學產業3股熱浪,其中電子業在促進新加坡經濟復蘇方面發揮的作用令人矚目。電子業是支撐新加坡經濟3大支柱中的頂梁柱,產值約占新加坡工業總產值的44%。多年以來,新加坡大力發展以電子產業為主的高科技產業,先后建立起多個高科技園區。如今,這些高科技產業相繼進入收獲期,去年前3個季度,電子業產值分別比上年同期平均增長22%,24%,36%,是國民經濟中增長幅度最大的領域。電子類產品出口值占非石油類出口總值的54%,以電子業為主的高科技企業股票成為股市生力軍。電子業的快速發展標志著新加坡經濟從資本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

      受危機影響最大的泰國1999年召開了全國科技大會,討論制訂今后20年的科技發展戰略。泰國政府高度重視信息產業的發展,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為加強國家信息技術政策研究和統一管理,1999年,泰國將國家信息技術委員會(NITC)辦公室組織結構進行調整,并更名為國家信息技術政策辦公室,劃歸國家科技發展署,給予該部門更大的靈活性和自主權。NITC于1999年下半年啟動了創建信息技術辦公室工程,建立政府信息網,并批準子目前正在實施的軟件園發展戰略,重新啟動微電子研究中心工程,擬撥款15億泰銖?萍及l展署還決定將每年由其掌握的8000萬泰銖低息貸款主要用于支持軟件企業,擁有1億泰銖的創新基金也將主要用于支持軟件開發。國家信息技術委員會還制定了泰國電子商務發展計劃。預計到2005年,泰國互聯網用戶將發展到900萬個。

      中國的信息、生物、新材料技術在快速發展,在某些領域已取得重大突破和居世界領先地位。中國提出,依靠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大力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升級。在中國,因特網發展十分迅速,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所做的有關因特網情況的第五份報告,1998年12月31日前中國使用因特網的人為210萬,到1999年12月31日就有890萬人從因特網上獲取信息。

      自香港經

    濟結構調整以來。香港特區政府以此為契機大力推動信息、科技和高附加值產業的發展。行政長官董建華在第二份施政報告中明確闡述了政府推動香港發展信息、科技和高附加值產業的一系列政策目標和具體措施。此外香港特區政府還專門設立了“創新科技委員會”。另外,信息科技部門的官員也組團訪問澳洲、加拿大,而以色列、加拿大也均有高層代表團來港考察,商談開展高科技合作事宜。數碼港投資項目的落實也是港府從中全力支持、推動的結果,已簽署意向將會進入“數碼港”的8家公司絕大部分是國際上信息科技界的頂級公司。

      在金融危機肆虐之時,曾有人斷言,“亞洲經濟奇跡已經完結”;還有人預測亞洲經濟恢復不會是V字型,而是一個L型的長期過程。但經過幾年的改革調整,事實證明,東亞經濟不僅全面復蘇,而且發展前景看好。

      二、東亞“新經濟”發展特點

      1、  由于科技與經濟發展背景不同,東亞的信息產業發展水平差別較大。新加坡、日本、韓國處于亞洲的領先地位。新加坡在全球網絡化程度排名中居于第二位,因特網使用率為29.3%,高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中國,馬來西亞、泰國發展迅速,而越南、老撾、柬埔寨相對落后。但從總體上看,大多數東亞國家的“新經濟”都還處起步階段,與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明顯差距。東亞因特網的發展狀況要比美國落后3-5年,當美國開發第二代因特網時,東亞地區的第一代因特網還在建設之中。與西方國家相比,東亞電腦普及率較低,美國的電腦利用率為44.8%,而日本、韓國,作為東亞較為發達的國家,其電腦利用率也不過為17%和26%。美國在公共場所因特網的利用率為27.8%,日、韓則分別為9.4%和10.2%。東亞網絡交易及服務的規模與歐美等地區相比差距也非常明顯,全球電子商務交易量的90%以上是在美國等發達地區進行的,東亞網絡交易額(不含日本)僅占美國的40%左右。

      2、  雖然經濟及科技水平參差不齊,發展“新經濟”的基礎與環境也大不相同,但從整體來看,東亞“新經濟”的發展勢頭非常明顯,遠遠超過其它地區!靶陆洕币呀洺蔀閬喼藿洕l展的新動力。東亞的因特網用戶最近3年的平均增長率為157%,高于歐洲的140%和北美的51%。當前亞洲各國的計算機銷售用戶增長率為23%,高于美國的平均水平。其中新加坡的計算機普及率已升至全球第四位。馬來西亞在過去5年中的信息技術投資平均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長。日本從1990年到1996年對信息產業的投資占整個民間企業總投資的比例上升了0.7個百分點,大大推動了信息產業的發展,同期日本信息通信產業值增加了22.7萬億日元,年均增長率達到6.42%,大大超過日本整個產業1.68%的年均增長率。日本的因特網主機數量比5年前增加了40倍。亞洲的電子商務額從1998年的3億美元升至今年的9億美元。

      3、  東亞發展“新經濟”的潛力巨大。亞洲占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擁有一大批相對廉價的軟件專業人員。在軟件行業中,人工費用占成本的40%以上。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與積累,亞洲特別是東亞具備了發展“新經濟”的基礎與條件。世界主要電腦制造商及網絡供應商將亞太地區特別是東亞地區當作一個重要的市場進行開發。世界主要評估機構也紛紛看好亞洲“新經濟”的潛力。據初步預計,到2001年東亞的因特網用戶將從目前的1100萬戶增至4200萬戶,網絡商務活動的年收入將在3年內從9億美元增至300億美元。未來5年東亞網絡經濟市場年均增長率將達22%,高于全球14%和美國11%的增長率,與之相關的一批產業的潛力也被看好。另外,日、韓及多數東南亞國家的人均產值已高達數千美元,具有普及網絡及電腦的物質基礎,而且東亞的計算機硬件生產能力發展很快,占有的市場份額也在不斷擴大,所有這些都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技術基礎。

      三、東亞發展“新經濟”面臨的困難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東亞各國經濟水平較低,力量薄弱,資金、技術、人才等都很缺乏,發展“新經濟”所面臨的困難也是勿庸置疑的。

      1、與網絡經濟發展相配套的軟環境不夠完善

      與美國相比,東亞國家在建立與網絡經濟相關的配套軟件設施方面還相對落后,在與網絡管理和網絡交易相關的一些法律法規方面還相對處于空白。在如何界定技術服務商的法律責任,保護個人權力及防止網上犯罪等具體問題上無章可循,造成網絡經濟運行環境方面存在漏洞,使人們產生不信任感,阻礙其進一步的推廣和發展。

      2、傳統產業相對落后

      “新經濟”是建立在傳統產業高度發達基礎上的。事實上,正因為美國的傳統產業非常發達,美國才能由傳統經濟進入“新經濟”,只有在傳統產業達到相當高的發展水平之后,對傳統產業及相關產業的需求已基本穩定,投資回報率也趨于穩定,已無法吸引更多的投資,巨額的投資資金才會尋找能夠帶來更高回報率的新產業;另一方面高度發達的傳統產業為新興產業的成長提供了成長期所需的市場容量,使投入和市場能夠緊密結合,從而使新興產業能夠順利成長壯大。因此,“新經濟”將在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的共同發展中實現。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的發展不是此消彼強,而是一個增量調整的過程,對于東亞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在推動信息和網絡等新興產業加速發展的同時,要注意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的協調發展,加快對傳統產業改造的步伐。

      3、人才缺乏

      高素質人才是發展信息產業的必要保障。美國信息產業的迅速發展是以大量高級專業技術人才為基礎的;可以說,美國新經濟的興起,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效利用技術人才的結果。與美國相比,亞洲網絡技術人才相對較少,從網絡硬件的建設到網絡公司的建立,都缺乏相應的專業技術人才;再加上東亞國家和地區的軟件人員待遇相對西方發達國家較低,多年來苦心培養的人才紛紛流向國外,人才缺乏已成為亞洲網絡經濟騰飛的重要阻礙因素;

      在新加坡,由于人口太少,每年信息技術專業的大學畢業生只有2500名左右——遠不能填補每10000個信息技術的新職位。韓國每年需要10萬名新的知識工人,但國內的大學畢業生只有48000名,日本工業目前需要20萬名信息技術工人,但非官方的統計表明這一數字高達50萬人。

      四、東亞“新經濟”前景展望

      在“新經濟”的帶動下,亞洲遭受危機的國家和地區的經濟開始走向復蘇,而且以超出人們想象的速度迅速復蘇,通貨膨脹率降低。外匯儲備增加,股市價格上揚。投資重新活躍,工業生產明顯回升,出口持續增長。受危機影響較嚴重的韓國,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的經濟都出人意料地得到了恢復與發展。東亞經濟總體上已走出危機陰影,除日本經濟還處在疲弱困境,菲律賓和印尼因國內政局動蕩影響經濟恢復外,東亞“四小”和馬來西亞、泰國都呈現出明顯的轉機,這表明了東亞各國采取的經濟政策的穩妥性和東亞經濟的潛力。盡管近年國際市場對個人電腦的需求增長有所減緩,高科技股價重挫,然而,由于東亞“新經濟”還有很大的發展余地,東亞因為低起點而會從“新經濟”中獲得更大的好處。

      綜上所述,東亞發展中國家還處于工業化過程中,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任務都還沒有完成,現有產業的競爭力還不夠。由于傳統產業相對落后,在這樣一個階段,面對“新經濟”出現的機遇,東亞各國事實上面臨著雙重任務:一方面,必須緊跟新經濟發展的方向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另一方面必須解決傳統產業相對落后的問題,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步伐。因此,從宏觀經濟運行的角度看,由于傳統產業的落后,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相對固化性,使得“新經濟”在東亞的發展只能是一個漸進過程。同時,東亞“新經濟”發展也說明第三世界國家的信息技術:莊經濟落后的環境中同樣可以創造奇跡。它們有可能進行工業化的同時發展“新經濟”,而不必再走發達工業國家曾經用100多年先工業化后知識經濟的老路,這是一大飛躍,是發展中國家建設現代化的希望所在。

      注釋:

      [1]何煒:“東亞網絡經濟探析”,《亞大經濟》2000年第2期.

      [2]《參考消息》2001年6月11日.

      參考文獻:

      [1]李鐵映:“球化條件下的東亞經濟與中國”,《世界經濟》2001第7期。

      [2]馬洪:“東亞有可能成為新經濟的沃土”,《開放導報》2001年第7期.

      [3]李羅力、馮蘇寶:“新經濟與亞洲”,《開放導報》2001年第7期.

      [4]世界銀行:《東亞奇跡:經濟增長與公共政策》,中國財經出版社,1995平2月。


    【東亞“新經濟”發展現狀及前景展望】相關文章:

    中國城市燃氣事業現狀及發展前景08-06

    中國城市燃氣事業現狀及發展前景-08-06

    東亞經濟發展模式的思考08-07

    東亞經濟發展模式的思考08-07

    美國新經濟的發展及啟示08-05

    我國物流研究的現狀及展望08-06

    藍牙技術的現狀及發展08-06

    關于物流業在云南省的發展現狀及其前景分析08-18

    國外共產黨現狀及前景08-17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亚洲欧美老师机在线AⅤ | 色偷偷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一级理论软件 |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 |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人高清 | 亚洲天堂在线观看视频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