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新經濟地理學理論與模型評介
近十年來,以克魯格曼(P.Kmgman)等人為代表的新經濟地理學研究異軍突起,從理論領域對經濟全球化的特點及其發展規律進行了新的探討。本文擬對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基礎和主要模型進行重點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對新經濟地理學關于全球化發展的理論含義做一個扼要的概括。一、新經濟地理學產生的理論背景和理論基礎
1.新經濟地理學產生的理論背景。按照傳統的新古典經濟理論,在一個規模報酬不變的世界,比較利益決定國際貿易模式,而人口增長等外部因素則決定經濟的增長水平。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國際貿易和長期經濟增長的現實表現展示出一個與新古典理論所預測的相當不同的經濟圖景。以不完全競爭和報酬遞增理念為基礎的新的方法開始表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特別是在迪克西特(Dixit)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將張伯倫壟斷競爭形式化之后。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新貿易和新增長理論在解釋行業內貿易、專業化和無限增長方面獲得長足進展,對傳統貿易與增長理論做出了具有重大意義的補充。新貿易理論所揭示的專業化與貿易機制及新增長理論所闡明的“無限增長”原理與傳統經濟地理研究中的集聚現象的相似性,一下子拉近了這三方面理論之間的距離。
新貿易和新增長理論所采用的報酬遞增假設及賴之而建立的分析框架為解釋經濟活動的集聚現象提供了新的可能途徑。但是,新貿易和新增長理論中依然存在著一些在各,自的框架內不能完全解釋的問題。比方說,新增長理論雖然對投資促進長期增長的時間動態機制——循環累積因果關系的時間版本——做出了一定的解釋,但它卻缺少空間維度,并不涉及要素流動,不能對集聚現象——循環累積因果關系的空間版本——提供解釋,亦不能預測經濟發展的空間演化規律。新貿易理論(Krugman,1980)雖然聚焦于市場結構,但它與傳統理論有一個相似之處,即通過基本特征方面的差異來說明生產結構上的差異——它一開始就假定有市場大小不同的國家存在,但并沒有說明為什么會出現這一大小差異,特別是為什么原本非常相似的國家會發展出非常不同的生產結構;它也并沒有說明為什么一個部門的廠商趨向于群集在一起,導致區域專業化。此外,它將工業發展描述成是在所有發展中國家逐漸且同時發生的,而事實上工業化常常采取快速的波浪形式,在工業化的波浪中產業從一個國家依次向另一個國家擴散。
上述問題的研究往往涉及報酬遞增、運輸費用、要素流動性以及這三者之間通過市場而傳導的錯綜復雜的相互作用,這與傳統經濟地理學的研究范圍有許多相重合的地方。這類復雜而棘手的問題對新增長與新貿易理論構成相當的挑戰。
由于新增長與新貿易理論不能將運輸成本內生,主流派經濟學家不得不將研究的觸角進一步擴展到經濟地理學領域,以期從新的視角得出一些新的啟示。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展及由此引發的一些投資、貿易、要素流動和區域政策問題也對經濟地理學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下,自20世紀 90年代以來,新經濟地理學借助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Dixit—Stiglitz)壟斷競爭模型 (簡稱D—S模型)和新貿易、新增長理論研究的三次波濤的強大推動,作為經濟學領域報酬遞增理論革命的第四波迅速成長。如果說,赫爾普曼(Helpman)與克魯格曼(1985)關于不完全競爭和國際貿易的著作《市場結構和對外貿易》和格羅斯曼(Grossman)與赫爾普曼(1991)關于內生增長的著作《世界經濟中的創新和增長》促成了這一新的研究領域的形成并為其發展指明了方向,那么,克魯格曼(1991)在《政治經濟學雜志》上發表的《報酬遞增和經濟地理》和藤田(Fujita,1988)在《區域科學和城市經濟學》上發表的《空間集聚的壟斷競爭模型:細分產品方法》,則完成了對D—S模型空間意義的解釋,可被視為新經濟地理學研究的開山之作。
2.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基礎。和采用報酬不變與完全競爭假設的傳統經濟理論和經濟地理研究不同,新經濟地理學研究以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理論假設為基礎。按照規模報酬不變和完全競爭的假設,傳統經濟地理學理論預測,在區域之間不存在基本差異的情況下,經濟活動最終將沿空間均勻分布。產品和市場的競爭為廠商舍近求遠的區位抉擇提供了解釋。但是,不同層次的經濟活動在空間上的高度集聚,在現實世界卻屢見不鮮,甚至連20世紀初的馬歇爾也不曾回避這廠現象。由于規模報酬不變是馬歇爾新古典經濟學說的基本假設之一,他只好用“外部經濟”一詞來籠統地解釋各種生產活動的集聚。這種外部經濟表現為公司水平的規模報酬不變,而社會性的報酬遞增。在規模報酬不變的假設下,用外部經濟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產業集聚,但是,人們卻仍不清楚這種外部經濟來源于何方。而且,問題并不僅僅在于用外部經濟解釋產業集聚本身,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感到,對規模報酬不變和完全競爭假設的有效性其實大有進行一番反思的必要。
然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對經濟學家們來說都是難以駕馭的。直到1977年狄克斯特和斯蒂格利茨將張伯倫的壟斷競爭概念用數學模型形式化之后,關于報酬遞增的研究才真正在經濟學界掀起一場實質性的革命。按照D—S模型的假設,消費種類和生產分工程度內生于市場規模。一方面,一個經濟中的消費者喜好多樣化消費,因而,消費品種類越多,效用水平越高;另一方面,消費品的生產具有廠商層次上的規模經濟,而資源的有限性導致規模經濟和多樣化消費之間的兩難沖突。如果人口規模或可用資源增加,則有更大酌市場空間來平衡上述沖突,廠商為滿足消費需求實行進一步分工既能實現規模經濟,消費者又能有更多的品種選擇,效用亦隨之上升。D—S模型也為解決復雜的經濟地理問題提供了一個不可多得的分析框架。在一個引入了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的世界,經濟活動的演化不再是線性的,而是由非線性動態所支配的。經濟活動的空間集聚所呈現出的循環累積因果關系,不就是一幅活生生的非線性的蛛網圖嗎?假定存在足夠強的規模經濟,任何廠商都會選擇一個單個的區位來為一國的市場提供服務。為使運輸成本最小,他無疑會選擇一個有大的當地需求的區位。然而,恰恰只有大多數廠商都在那兒選址經營的某個區位才會有大的當地需求。因此,一個產業帶一旦建立,在沒有外部擾動的情況下,這一循環將會長期持續下去,這就是布賴恩·亞瑟所謂的集聚的路徑依賴(path—dependent)特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產業集聚很可能始于一種歷史偶然。如果專業化生產和貿易是由報酬遞增而非比較利益所驅動,則什么樣的產業在什么樣的區位形成集聚一般來說是不確定的,而是“歷史依賴(history—dependent)”的。但是,不管屬于什么樣的原因,某種專業化生產與貿易格局一旦建立,從貿易獲得的好處將累積循環,從而使得這一格局因進一步強化而被鎖定(locked—in)。因此,在新經濟地理學研究中采用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假設乃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情。
二、主要新經濟地理學動態模型及其理論含義
1.兩區域模型:核心——周邊模型。新經濟地理學理論中最有代表性的“核心——周邊”模型最先
見于克魯格曼(1991)的研究。該模型展示外部條件原本相同的兩個區域是如何在報酬遞增、人口流動與運輸成本交互作用的情況下最終演變出完全不同的生產結構的。模型假設世界經濟中僅存在兩個區域和兩個部門——報酬不變的農業部門和報酬遞增的制造業部門。農業工人在這兩個區域均勻分布,農業工資處處相同;制造業工資的名義值和實際值則存在地區差異,因而制造業工人視實際工資的高低從低工資區域向高工資區域流動。它通過將報酬遞增條件下的制造業份額與流動工人的份額加以內生,得出區域生產結構隨運輸成本變化而呈現出非線性關系的規律。模型顯示,在中等水平的運輸成本下前向與后向聯系的效應最強:一個區域的制造業份額越大,價格指數越低,廠商能夠支付的工資越高,越能吸引更多的制造業工人。在這種情況下,經濟的對稱結構變得不可持續,從制造業原本均勻分布的經濟中將逐漸演化出一種核心一周邊結構。核心占世界產業的份額大于其占世界要素稟賦的份額,由于制造業報酬遞增的緣故,它將成為制成品的凈出口者。由于在這里區域 (或國家)的大小及其演變都是內生的,由這一模型得出的結論比一開始就假定國家大小是外生給定的新貿易模型大大前進了一步,也更加具有說服力。
2.國際專業化模型。由于國界以及語言和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對人口流動構成相當大的障礙,上述以要素流動性假設為基礎的人口集中意義上的集聚模型一般只適用于國內范圍的空間集聚研究。為研究國際層次的經濟活動的分布,維納布斯(1996)憑借產業間的直接“投入—產出”聯系假設建立起國際專業化模型。按照他的假設,在由國家組成的世界中,國家之間雖然不存在勞動力的流動,但是可以進行貿易。假設各個國家具有相同的稟賦和生產技術,擁有農業和制造業兩個生產部門,勞動力可以在國內部門間流動。農業部門為完全競爭型,農業產出為單一投入—勞動的增凹函數。制造業部門為不完全競爭型,使用勞動和中間產品的組合作為投入,廠商之間存在直接的“投入—產出”聯系,每一廠商的產出既作為提供給消費者的最終產品,又作為所有其它廠商所需要的中間投入品。制造業作為中間商品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雙重身份使得與傳統集聚有相近邏輯的國際專業化過程得以發生。
擁有較大制造業部門的區域通常能夠提供較多種類的中間產品,而中間產品種類較多的區域有較低的價格指數,使得使用中間產品的廠商可以以較低的成本生產,這就構成一種前向聯系——既有的產業集聚構成對外部廠商的吸引,中間品投入較大的廠商將傾向于在擁有較大制造業部門的區域選址生產;反過來,廠商生產成本中的中間投入品采購部分構成廠商之間后向聯系的來源:在一個區域生產的廠商越多,對中間品的需求越大;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該區域在制成品上的總支出也越大,這就為中間產品提供了一個巨大的當地市場。由于國與國之間不存在勞動力的流動,前、后向聯系的結果不可能是人口在特定的國家的集中,但是,它們卻能夠導致制造業(或特定產業)在有限幾個國家集聚的專業化過程。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勞動力不能在國家間流動,特定國家的制造業集聚也會因勞動供給的趨緊而使得該國制造業與農業工資同時上升,在農業生產函數為嚴格凹的假設下,農業邊際產出上升,制造業對農業勞動力的吸引減弱。
國際專業化模型所表明的一體化與集聚之間非線性的倒U形關系揭示了廠商對經濟一體化可能做出的區位響應。在較高的貿易成本下,廠商將分布于稟賦相同的區域以滿足最終需求。在居中的貿易成本下,隨著某些區域比其它區域吸引更多的產業,區域差異將開始形成——但并不會達到完全專業化的程度。在低貿易成本下,集聚隨著低工資區域的產業份額逐漸上升而潰散。相對于更為工業化的區域來說,早期進入低工資區域廠商的動機是出于對非流動要素的較低的價格的考慮;然后,隨著在某些部門建立起臨界廠商群落,更多的廠商將搬遷過來以充分利用前向和后向聯系。這一模型表明,全球化背景下的經濟增長需要實行高度的對外開放,不僅需要商品領域的自由貿易,而且需要各國在投資和服務(尤其是生產者服務)貿易領域表現出更大的靈活性和自由度。
3.全球化和產業擴散模型。全球性的產業擴散及其規律對于新貿易和新增長理論來說一直是一個難以把握的問題。以上述國際專業化模型為基礎,蒲格和維納布斯(1996)在模型中進一步引入技術進步作為外生變量,用L表示由技術所決定的效率水平,假設技術進步使所有基本要素穩定地遞增,并用效率單位測度各基本要素,建立起全球化和產業擴散模型:假設存在這樣一個世界,其中某個區域因為偶然的技術進步在制造業率先建立起一種自我強化的優勢,這一優勢允許它支付比其它國家更高的工資。隨著時間的發展,世界對制成品的需求上升。這將使得制造業區域的生產水平上升,強化制造業在該區域的集聚,并使得該區域工資上升。隨著這一過程的進一步發展,區域間的工資差異將越來越大,并最終不可持續,制造業廠商將尋求遷入第二個區域,在那里他們更為有利可圖。這樣,第二個區域又開始了建立制造業自我強化優勢、提升區域工資的新的輪回,并最終引發第三個區域的制造業成長,如此循環往復。在運輸成本很高或很低的情況下,位于核心國家的產業感受到的前向與后向聯系(向心力)都相對較低,勞動效率的小幅度上升導致工資成本的上升(離心力)都足以壓倒產業聯系(向心力)的影響,從而引發投資和生產向周邊國家的轉移以滿足最終需求。倒是在運輸成本的中間區段,位于核心國家的產業感受到的前向與后向聯系(向心力)最強,有更大的余地平衡由勞動效率的,上升所導致的工資成本(離心力)的增加,因此,在運輸成本的中間區段,產業集聚更容易維持。
然而,這一模型給人們的啟發更多地在于揭示產業擴散相對于勞動效率(而非運輸成本)變化的敏感性上。藤田、克魯格曼與維納布斯(1999)用了一個包含三個國家和七個勞動密集度各不相同的產業的例子更好地說明這一產業擴散過程,在階段I,所有產業均位于國家1,在國家1與國家2和3之間存在工資差異。隨著勞動效率水平的增加,工資差異的幅度不斷增加——直到某個產業的廠商開始重新進行區位選擇并因此而有利可圖,階段Ⅱ即從此開始。在Ⅱ階段,產業是向所有國家均勻地擴散,還是依次一個國家一個國家地擴散呢?且考察一下階 段Ⅱ的最初階段,其間國家2和國家3都在開始工業化。在階段Ⅱ起初的一個很小的區間內,兩國工資水平是一致的,但是,隨著國家2和國家3內部的產業聯系變得不斷增強,兩個國家有相同產業結構的均衡將會變得不穩定。只要有一個國家略微領先,其優勢就會被放大,另一個國家將因此而落后。因此,產業擴散并不是沿所有國家齊頭并進的,各國的工業化有先有后。
這一模型很好地表明,經濟發展不是多個國家齊頭并進地追趕富裕國家的平穩的過程,它是—個富國與窮國集團共存的過程,存在導致窮國加入富國俱樂部的可能的機制。世界范圍的工業化將以一系列波的形式從一個國家傳到另一個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一個國家的產業體系的建立一般要遵循從低級開始向高級攀升的過程。
4.區域專業化模型。為了進一步考察全球化對已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的影響,克魯格曼和維納布斯(1996)從分析一些廠商與某類廠商存
在比與其它廠商更強的買方/供方關系這一重要的投入-產出聯系特征人手,建立起區域專業化模型。這一模型與上述模型的演化動態原理基本相似,但在基本假設方面卻存在一個主要差別:在區域產業專業化模型中,假設存在兩個國家(“本國”與“外國”)和兩個生產部門(產業 1和產業2),這兩個國家和兩個部門所面臨的需求與所采用的技術完全對稱,勞動投入為惟一的生產要素;由于所考察的經濟已完全實現工業化,規模報酬不變的農業部門已從其中退出,因此,假設各生產部門均為不完全競爭型的制造業。
假定產業1在本國的集聚(相應地,產業 2在外國集聚)為一均衡,當產業間聯系強于產業內聯系時,在任何貿易成本下,這一產業集聚都不是可持續的,這是因為,對于各個廠商來說,最為重要的區位利益來自于與它國廠商的聯系,因此,各個國家將發展多樣化的產業組合。相反,如果產業內聯系強于產業間聯系,則當貿易成本值較高時,產業不可能形成地理集聚,兩個產業在兩個國家內均有分布;只有當貿易成本足夠小時,產業的地理集聚才是可能的和可持續的。產業內聯系與產業間聯系之差距越大,使產業集聚為可持續的貿易成本的取值范圍越寬。由這一模型所預測的基本傾向即使在對模型引入更多區域和產業部門的情況下也會保持不變。但在多個產業的情況下,分布并不是一半對一半的。一個區域可能比另一個區域有更多的產業,這將導致區域之間真實收入的差距。
三、新經濟地理學關于經濟全球化的理論含義
通過對報酬遞增的D—S模型賦予空間解釋,新經濟地理學對報酬遞增、外部經濟、運輸成本、要素流動和投入產出聯系的性質及其相互作用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所發展出的一系列模型揭示出一些重要的理論含義,對于理解全球化條件下的生產、貿易和經濟發展的特點具有重要意義。
新經濟地理學研究表明,運輸成本的變化對于經濟活動空間分布的影響是非線性和非單調的。貿易成本的下降使得世界經濟一體化程度穩定地增加。一般而論,出于對報酬遞增、貿易成本和市場外部性的考慮,廠商傾向于選擇靠近市場的區位安排生產,而靠近市場的區位正好是其它廠商比較集中的區位;反過來,選擇在其它廠商比較集中的區位生產的廠商又會面對在當地產品和要素市場的更為強大的競爭,高強度的競爭傾向于使從事生產括動的廠商沿空間發散。存在于廠商之間的吸引力(向心力或正反饋)與排斥力(離心力或負反饋)對抗的結果將最終決定生產活動是在特定空間集聚還是沿整個空間發散。在貿易成,本的高端,市場被分割成規模有限的條塊,由空間距離所決定的不完全競爭的性質和就地供應市場的要求決定了廠商之間的排斥大于吸引,廠商只能向規模有限的本地市場提供服務,而有限的市場規模抑制了專業化分工和產品細分,市場外部性難以體現,整個經濟空間將為眾多分布于不同區域的廠商和分散的規模有限的市場所覆蓋。隨著貿易成本向中間段趨近,分立于不同市場的廠商之間的相互吸引上升,排斥下降,各自對對方市場的滲透力加強,當吸引壓倒排斥時,分立的小規模市場趨向于融合(即區域一體化),廠商和勞動力在更大規模的市場區形成集聚。市場規模的擴大促進生產的專業化分工和產品細分,擴大的市場支持更多新的廠商以更低的成本規模生產和開發細分產品,顯著提升的市場外部性對更多的廠商形成吸引,從而激活“市場擴張—生產專業化/產品細分—外部經濟加強—廠商集聚—市場擴張”的累積循環過程,這一過程乃是對經濟全球化過程的一個基本寫照。
由于集聚所特有的路徑依賴性(或累積循環因果關系),一體化市場的產業積聚程度將越來越高,本地要素和商品的價格將趨于上升。如果要素和商品可以從其它區域大量進口,外部移民的誘至將促成更大程度的積聚;如果某些對生產特別重要的要素(如勞動力)不能流動,或者某些對于消費特別重要的商品(如住房)為不可貿易品,則進一步的一體化將減輕市場外部性的重要程度,不流動商品和要素的價格差異將驅使廠商轉移投資及驅使勞動者轉向別的區域就業,從而啟動產業從核心發達地區向周邊不發達地區擴散的全球性的工業化進程。而以產業擴散為主要特征的工業化過程并非采取從核心向周邊等量輻射的形式,工業化將以一系列波的形式從一個國家向另一個國家擴散。這里不難看出,通過影響發散和集聚力量之間的平衡,經濟全球化反過來可以決定性地影響經濟活動的空間區位。國際勞動分工將通過一個非平衡發展的過程自發地出現,世界經濟將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維持一個“核心—周邊”結構模式。不平衡發展可能是經濟全球化可預見的后果。新經濟地理學理論表明,在報酬遞增的條件下,產業集聚和長期增長依運輸成本而呈非線性變化,演化的軌跡表現為典型的倒U形構造,在全球化過程的中間段,產業結構表現為高度集聚,國家間的經濟差異最為顯著,產業結構和人均收入的不平衡發展乃是經濟發展的常態。
【新經濟地理學理論與模型評介】相關文章:
《花的話》有關資料:作者評介08-16
地理數據可視化的數據庫模型結構與算法08-06
《中國少數民族古籍論》評介08-09
新經濟測度08-07
反觀新經濟08-05
怎樣才能學好高中地理?10個經典答題模型08-10
日本信托法理論研究評介08-05
外語教學法主要流派評介08-12
外語教學法主要流派評介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