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虛擬經濟是“概念炒作”嗎?
十六大提出虛擬經濟這個概念,并要求正確處理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有著非常務實的考慮。當前我國發展虛擬經濟,至少有兩個非常現實的需求:一是補工業化的課,解決資源集中與產權多元化的矛盾;二是重組信息空間,發揮國家競爭優勢。它并不象個別海外學子說的那樣是“概念炒作”。為工業化補課的虛擬經濟
當前背景下發展虛擬經濟,第一位的是實現工業化的需要,它是實體經濟本身的要求。就這個意義上說,甚至還談不上是信息化。為工業化補課意義上的虛擬經濟,它本身就是傳統經濟自己的事。本文后半部分談的才是新經濟意義上的虛擬經濟。首先要分清這是兩回事。
現代重農學派的反工業化立場
個別海外學子反對虛擬經濟,采取的立場,初看起來,似乎是站在工業化立場反對信息化,但仔細研究,驚奇地發現,原來他們是站在現代重農學派的立場上反對工業化。
“現代重農學派”這個說法,是美國金融學會主席默頓.米勒,針對全面否定虛擬經濟的觀點而進行的概括。原文如下:
“18世紀曾風行一時的重農主義將物質性產品(特別是農產品)的生產界定為國民財富增長的唯一源泉;今天,對金融創新所致社會負面影響的某些指責,看起來只不過是重農主義的翻版,這就是產品制造之外的任何職業都是非生產性的。現代重農學派藐視任何針對消費者主權的呼吁,他們機械、武斷地將成千上萬正利用新產品的華爾街從業者劃入非生產性階層。”
對照個別海外華人的言論:
“打個比方說,商店買賣皮鞋,是交易行為,商店對皮鞋的擁有權并不感興趣,感興趣的是買進賣出的價格差。然而,皮鞋的本質(比如,穿來走路)并不因為商店場所和商店興趣而改變或喪失。同樣道理,股票的本質并不因為它到了股票市場和變成交易對象而改變或喪失。”
原來,在他們的價值論中理解的商品和資本,本質都是使用價值和“物”,而不是價值。這是產品經濟的觀點。即使在工業化傳統的經濟學觀點看,資本也不是實物,而是價值。比如,馬克思認為,資本是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而不是實物。但他們卻居然把資本理解為物了,這就不奇怪為什么他們總是把貨幣資本,當作資本貨幣化對應的實物。這是現代重農學派區別于工業化傳統認識的主要標志,也是計劃經濟以及其他一切"產品經濟”與傳統市場經濟的本質區別。
用這種現代重農學派的實體經濟觀點,不要說看以信息活動為特色的虛擬經濟,就是看貨幣經濟都會有“心理障礙”,因為產權交易是貨幣經濟必修之課。所以我們下面馬上就會發現,它首先妨礙的,還不是什么新經濟,而是妨礙傳統經濟的工業化進程。
國有資產債轉股是中國當前“虛擬經濟”運作的實體背景
國務院的陳淮所長提出一個深刻而實際的觀點,認為中國當前搞虛擬經濟,實質是補工業化的課。意思是,中國搞工業化,只補了商品市場這一課,還差資本市場這一課。補課的具體形式,就是債轉股改革。
中國要完成工業化,最頭痛的問題,莫過于國企改革。實現國企脫困的最重要政策措施之一是“債轉股”。“債轉股”的運作過程完全是一個虛擬經濟的運行過程。實質是要把計劃體制下搞“死”的資本,用市場經濟的方式盤“活”。這個過程中的主要運動,恰恰不是實物運動,而是現代重農學派最不感冒的產權交易。
改革的方向是:由國家或政府占有的那一部分國民財富將從實物資產形態轉變為價值屬性的資本形態。國有資本作為一個流動的財富量,在不斷讓渡、不斷交易的流動過程中,實現資源配置的優化。這個過程還伴隨著發展民間資本,逐步來替代原有的資本。用陳淮的話說:“這是一幅以全局性的產權、資本重新配置為基礎、以虛擬經濟層面的運作為主要內容的改革藍圖”。解決資源集中與產權多元化的矛盾
如果了解這一國情,就會一目了然地發現,如果按照“現代重農學派”“重本抑末”的保守主張施行,受打擊最重的,不是他們說的那些“泡沫”,而恰恰是他們表面看重的傳統制造業和民間資本。如果因反對虛擬經濟,連工業化該補的課也不補了,計劃經濟和產品經濟的幽靈就難免又來敲門,國有資產的喪鐘到時將為誰而鳴?
當前國情條件下,與工業化補課意義上的虛擬經濟完全對立的實體經濟,會事與愿違地成為計劃經濟和產品經濟的變種,去強化政企不分、結構失調。中國工業化才完成了一半,可不想倒退回重農學派描繪的田園美景,那里可能有鮮花掩映著的萬丈深淵。
重組信息空間的虛擬經濟
重組信息空間意義上的虛擬經濟,才是新經濟意義上的虛擬經濟。它已經不屬于為工業化補課的范疇,而是新型工業化,甚至是信息化本身的問題了。在這個問題上,目前還充滿爭論,我無意強加于人,觀點只供切磋探討。當然不是與現代重農學派探討,他們需要先與農業社會的先進觀點如荀況(戰國)、王符(東漢)、韓愈(唐)、蘇軾(宋)……等辯論清楚后,再補一下工業化的課,最后才有思想基礎與信息化觀點對話。下面我們只是在現代觀點之間,進行一番切磋。
從信息空間重組到國家競爭優勢
現代重農學派攻擊說:“成思危先生的根本性錯誤在于他把所謂的‘虛擬經濟’的總量作為一項經濟指標,從而提出了‘發展虛擬經濟,提高金融競爭力’”。
我認為這確實指向了問題實質,不過成思危先生的觀點根本不是什么“錯誤”,恰恰相反,從國民經濟全局認識虛擬經濟,反映的是一種卓越的見識。不僅如此,我個人觀點,還應當把對虛擬經濟的這種總體把握,進一步上升到信息空間重組的高度來看待。被稱為當代“馬克斯.韋伯”的曼紐爾·卡斯特認為,信息化的本質就是信息空間的重組。
從信息空間重組這個角度理解虛擬經濟,是指在國家整體這個“空間”層面上,對物質、資金與信息的流動(資源配置),進行信息化方式(有機化方式)的重組,以提高系統整體競爭優勢和生命力。這就不光是金融創新這一個方面所能窮盡的了。
信息空間,對于新經濟來說,是一個類似相對論的具有高度抽象意義的綱領性范疇。從麥克盧漢(global village)、威廉·吉布森(cyberspace)、邁克爾·海姆(virtual reality)到集大成的馬克斯·H·布瓦索(information space),這些概念共同的實質,都是在整體價值重組意義上理解信息化。
把信息空間這個框架體系,套在國民經濟上,就形成了廣義虛擬經濟(或叫信息化經濟)。曼紐爾·卡斯特《信息化城市》和“信息時代三部曲”,對信息空間(他也稱為“虛擬空間”、“流動空間”、“網絡社會”)進行了國民經濟的全面結構化分析。它的本質,是信息化,是國家創新體系。
以信息、知識和信息技術為支撐的國家創新體系,對應到產業分析和企業競爭力分析上,最吻合的戰略,是“國家競爭優勢”。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提出了“在一個地點變得愈來愈不重要的時代”,重組產業空間的集群戰略。他認為,“新的競爭優勢理論必須從比較優勢的觀念升
級到‘國家競爭優勢’層面”。他認為當今財富的源泉,不再是斯密和李嘉圖提出的倚重自然資源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比較優勢,而是來自技術創新和產業鏈有機整合的競爭優勢。波特談的雖然是實體經濟而非虛擬經濟,但精神上是一致的。因為要實現他主張的物質、資金、信息跨時空的有機化重組,前提是提高資源配置的流動性,是以虛擬經濟的發達為必要條件的。
十六大提出虛擬經濟,實際上有這方面的時代背景,是集前人智慧的集體思考的結晶。國務院發展中心李伯溪局長認為,當今社會,全球化定義在不斷變化,市場經濟的擴展,信息技術的發展,將世界帶進一個洪流。信息化促進全球化,在這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全球化影響,工業化的實質有了很大變化。靠什么來實現工業化?原來主要是靠自然資源和勞動力,全球化后,靠那個不行了,要靠信息技術,靠提高企業家素質,提高競爭力,再進行工業化。新的全球化條件下的工業化,就是要用信息化提高企業效率和競爭力,提高國家整體素質,提高用信息把握世界的能力,擴大資源配置的空間,增強資源配置能力。它改變了國家和企業的管理,改變了對個人未來的謀劃。也“改變了國家風險意識”。她特別提到了金融創新。
從國家創新體系,到國家競爭優勢,再到信息空間重組,是當今世界潮流中集體智慧的成果,絕不是個人的概念炒作。
從國家競爭優勢看虛擬經濟提高金融競爭力
1、成思危提出“發展虛擬經濟,提高金融競爭力”,站在未來國家競爭優勢高度看,是利國利民之策。
我個人認為,信息空間重組,要求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按照信息化的方式,也就是生物有機化的方式,流動性地進行資源配置。凱恩斯最早注意到這個問題,他稱為“靈活偏好”,或“流動性偏好”。經過格利、肖與拉德克利夫的發揮,以金融流動性為核心的虛擬經濟,終于實現了通過信息對貨幣價值的重組。
這次重組,就象貨幣經濟對于實體經濟的整體價值重組一樣。典型的歷史先例,是費雪方程式的提出。認為實體經濟中的產品數量與產品價格總量之積,等于貨幣經濟中貨幣數量和貨幣價格總量之積。今天,信息空間重組為國民收入總體的信息化價值重組,提供了新范式。虛擬經濟,不過是其中的金融重組這一部分。它的客觀歷史目的,是利用信息的高流動性,調節貨幣市場價值,最終調控商品市場價值。
現代重農學派斷然否定虛擬經濟的思想根源,是否認(金融)交易會創造價值,這是中國古代重農學派“重農抑商”主張的延伸。它的要害是,沒有認識到股票交易背后,實際上是信息的生產傳播過程和信息價值的創造過程。美國金融學會主席默頓.米勒正確指出了這一點:“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看,交易量越多并不意味著浪費越多。實質上,交易活動是散落(必然如此)在整個經濟中各獨立部分的經濟信息相互聚集乃至最終融為一體過程中的一部分。交易利潤可以理解為某種‘賄賂’,社會用它來刺激人們廣泛收集分散的供求信息,并最終將其融為一體”。這相當于荀況說的“農以力盡田,賈以察盡財”(《荀子.榮辱篇》。賈,指交易商;察,指信息活動;盡財,指創造財富,意思是交易商通過信息活動創造財富)。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把金融市場當作信息市場,而與貨幣市場分開。現代重農學派所說“投機”,在這里只是信息生產的激勵手段之一。如果認為信息本身沒有價值,投機當然就顯得象是“搞破壞”了。所以現代重農學派表面上反對貨幣化產權交易,實質是否定信息價值,否定信息化。
發展虛擬經濟,提高金融競爭力,放在整個國家競爭優勢中看,實質是通過信息化,提高貨幣市場配置資源的效能,進而提高國家靈活反應,持續創新的能力。
2、如何看待“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中國在向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當中如何防范金融危機上面”,“會把一個國家引向金融危機”的指責
主張虛擬經濟的人,一般在談到虛擬經濟優點后,都會談它的負面作用,但現代重農學派有一個非常武斷的地方,他們絲毫不提虛擬經濟有任何積極作用,一談虛擬經濟就只談負面作用。這一點與正常學術研究反差極大。他們的唯一利器是說,虛擬經濟有風險。他們的錯誤之處在于,在全球化、信息化條件下幻想一個沒有風險的經濟烏托邦。
在全球化、信息化條件下,不參與金融創新,同樣存在風險。傳統計劃經濟條件下,不進行資本的市場導向配置,問題雖然不出在金融系統,卻會出在實體經濟本身的結構失調之中。風險是一樣大的。
陳淮所長就提到一個非常實在的問題:2010年時我國將需要進口1億噸以上的石油。一方面,石油對我國很重要;另一方面,石油是一種為國際大資本所操縱的具有高度投機性、壟斷性的物資,其價格波動的幅度極大。這一矛盾形成了我國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大風險。只要國際油價上漲2美元,我國在這一重要基礎產業的效益就將被全部抵銷。從長遠看,我們決不能盲目、被動地讓國際市場、讓國際石油壟斷資本,甚至讓國際投機資本來左右我國重要基礎產業的效益狀況。我們必須要采取主動性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思路之一是建立以期貨交易為主要手段的風險采購屏障。
美國金融學會主席默頓.米勒舉了一個同樣的例子,海灣戰爭結束后,石油價格急劇下跌,芝加哥一個中等規模的石油公司損失慘重,財務總監對他說,“我們并沒有進行投機,我們壓根就沒有利用期貨市場”。 默頓.米勒說,“這正是問題的關鍵所在,當你手中持有存貨時,不進行套期保值就是在賭博。你在賭油價將不會下跌,但你賭輸了”。
這說明,不投機也是在進行一種投機,無非是投機“不做為”比“做為”收益大。這是一種被動的“選擇”,等于在兩張牌必選其一的情況下,你讓別人選擇,你只“選擇”別人不要的那張牌,并賭博這張牌才是贏張。如果別人的信息是充分的,總是判斷正確,你只能“選擇”把把都輸。
誠然,虛擬經濟有負面作用,利用得不好,會出現金融危機和泡沫經濟。但這不象現代重農學派夸張的那樣,是問題的全部。何況,否定金融創新這個已存在了很長時間的行業現實的合理性,是一種很不實際、很不現實、很不實在的做法,是一種空談誤國的表現。務實的做法,是把利和弊兩方面拿來權衡一下,看看誰大誰小,看看如何取舍。所以十六大說的是處理好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而不是兩個里邊挑一個。如果象現代重農學派這樣,把虛擬經濟全盤否定,他相信他們和大多數人會找不到共同語言。虛擬經濟作為一種現象,出現了好幾十年,現代重農學派單拿九十年代說事,單挑反面的事例立論,局限性很大,容易形成誤導。希望他們停止關于“幼稚謊言”的概念炒作。
【虛擬經濟是“概念炒作”嗎?】相關文章:
虛擬制造技術的相關概念及其應用08-06
瘋狂炒作團臺詞08-21
從虛擬勞動到虛擬經濟08-05
網絡經濟是企業的必由之路?08-05
虛擬企業與虛擬管理的產生和發展08-05
虛擬世界作文10-22
虛擬企業08-05
英語虛擬透視08-17
虛擬·現實作文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