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如何評估供應鏈績效
1 引言
當前眾多績效評估方法被用于評價系統績效,尤其是生產、分配及庫存系統。但面對眾多方法人們卻有手足無措的感覺,不知如何選擇。通常對績效評估的研究著重于分析正在使用的績效評估系統,對績效評估方法分類,進而研究某類評估方法,再確定可適用于不同系統的評估框架。
為研究大量的評估方法,人們對其進行分類。其中Neely-Gregory-Platts?1995?給出了一種方式,將評估方法分為質量、時間、柔性及成本四類。此分類在系統分析中頗具實用價值,并指出近年來雖出現了多種不同的評估框架且一部分已成為評估系統設計的標準,卻沒有一種系統的設計方法。每種系統都具有其獨特的屬性,因而給設計一種通用的方法造成障礙,使得此前人們只能針對不同的系統給出相應的績效評估框架。
Beamon-Benita?1996?歸納了一些在高效評估系統中發現的標準,再將其用于評估系統。這些標準包括:包容性(Inclusiveness,對所有相關方面的評估)、普遍性(Universality,可在不同環境下進行比較)、可度量性(Measurability,需要的數據是可度量的)及一致性(Consistency,評估方法和組織目標保持一致)。筆者比較并評價了多種評估方法,且指出以上述四種標準衡量,每種方法都具有明顯的局限性,其中最常見的是缺少包容性。為了克服此缺點,必然要求在設計評估系統時考慮所有相關方面。例如,對一個將成本作為主要評估目標的企業,若只注重成本最小化就不可避免地要犧牲消費者回復時間和系統柔性。
如前所述,只包含一種績效評估方法的評估系統因忽視了供應鏈系統中各個方面之間的相互作用而缺少包容性。Benita-Beamon?1999?提出了一種系統的設計績效評估系統的框架,但沒突出信息的作用。供應鏈系統的戰略目標通常集中在以下四方面:資源(Resources)、產出(Output)、信息(Information)、柔性(Flexibility)。其中資源與產出已被廣泛應用于眾多供應鏈模型;信息來源于目前形勢(即信息提前期的長短與信息使用的有效性決定了供應鏈的整體競爭力);柔性雖在應用上存在一定困難,但是一旦形成柔性的供應鏈,將會提升其綜合能力。因此一個成功的績效評估系統應著重強調:資源(R)、產出(O)、信息(I)、柔性(F)四個方面。如表1所示,每一方面均有各自的目標。由于每一方面對供應鏈系統都非常重要。因此一個成功的供應鏈評估系統必須包含其中任何一類。
每種方法都具有自身的特性,并能相互影響。其相互間的關系如圖1所示。
這種評估系統不僅有助于研究各種方法之間的聯系,且至少可保證在不同條件下對某種績效進行優化。以下詳細闡述各評估方法。
2 資源
資源評估包括:庫存水平、員工、設備、能源和成本。通常用最小需求法(數量)或混合效率法來衡量資源狀況。其中效率法衡量系統中資源使用情況,考察其是否吻合整體目標。因此資源評估是評估系統中的重要一環。
資源短缺將對系統的產出和柔性產生負面影響,而資源過多也將大幅增加系統對其他各方面的需求(如員工﹑生產設備等)。通常供應鏈分析的目標是使得資源最小化。供應鏈系統設計應令在滿足外界需求的條件下資源最小化,但眾多分析都基于短期數據而未考慮到需求的長期可變性。這樣,資源就與產出和柔性直接聯系起來。
以下為資源績效評估的幾種方式:
(1)總成本:使用資源的總成本。
(2)配送成本:包括運輸和處理在內,配送的總成本。
(3)制造成本:包括人員、維修和再加工在內,制造的總成本。
(4)庫存:與持有庫存聯系的成本。
①庫存投資:持有庫存的投資價值。
②庫存損耗:庫存損耗的成本,如:損壞、過期等。
③在制品存貨(Work-in-Process):在制品庫存的成本。
④成品存貨(Finished Goods):持有的成品庫存的成本。
(5)投資回報(Return on Investment):評價投資回報優劣的標準是用盡可能少的資金投入,取得盡可能大的經濟效益。為了描述微觀投資的經濟效益,可以綜合考慮如下指標:投資凈產值率、投資稅利率、投資利潤率、投資回收期、建設工期、單位生產能力投資、單位效益投資等?8?。
3 產出
產出評估包括:消費者反應、質量及最終生產的產品數量。多種產出評估方法都可數量化,如:生產產品的數量;生產某特定商品或某系列商品所需時間;能及時投送的產品數量。
同樣,也有某些產出評估方法較難數量化。如:消費者滿意度;產品質量。
Corbett-Lawrence?1992?列舉一個家具制造商的例子說明家具消費者更注重產品投送的可靠程度而不是通常認為的投送的及時程度。由于組織的戰略目標通常都顧及了消費者的利益,因此產出績效評估不但切合了組織的戰略目標并且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一般,對制造商而言,提前期是首要的;而對消費者,投送的及時程度則顯得更加重要。因此,兩方面的產出績效評估都應納入考慮的范圍。
以下為產出績效評估的幾種方式:
(1)銷售額:總收入。
(2)利潤:總收入減去總開銷。
(3)滿足率(Fill Rate):訂單能即刻被滿足的比率。
①目標滿足率成效(Target Fill Rate Achievement):目標究竟取得了怎樣的滿足率成績。
②平均物品滿足率(Average Item Fill Rate):滿足率總和除以物品數量。
(4)及時投送:用來衡量物品、訂單或產品投送的績效。
①產品延誤:到貨日期減去應到日期。
②平均訂單延遲:總延遲時間除以訂單的數量。
③平均訂單提前:總提前時間除以訂單的數量。
④及時投送比率:在應到日期之時或應到日期之前送到的貨物的百分比。
(5)未交付訂貨/存貨不足(Back Order/Stockout):用來衡量物品、訂單或者產品存在性績效。
①存貨不足的概率:某件產品存貨不足的即時概率。
②未交付訂貨的數量:因存貨不足所造成的未交付訂貨的數量。
③存貨不足的數量:短缺的產品數量。
④平均未交付訂貨水平:未交付訂貨的產品數量除以產品總數。
(6)消費者回復時間:從訂單的接收到相應的投送之間的時間。
(7)制造的提前期:生產某一特定商品或一批商品所需要的時間。
(8)運輸錯誤:運送出錯的產品數量。
(9)消費者投訴:消費者投訴數量。
顯然資源決定系統的產出,而產出(質量、數量)又制約著系統的柔性。
4 柔性
柔性的供應鏈有如下優點:
(1)減少未交付定貨(backorders)的數量。
(2)減少銷售下降帶來的損失。
(3)減少訂單遲誤帶來的損失。
(4)提升消費者滿意度。
(5)能對諸如季節性的需求變化做出較迅速的回應。
(6)能
對突如其來的生產能力下降做出較迅速的回應。
(7)能對供應不足做出較迅速的回應。
(8)能對較低的配送水平做出較迅速的回應。
(9)能對新產品,新市場或新競爭者做出較迅速的回應。
柔性這個概念較少被用來進行供應鏈分析,但可以用來評估系統適應供應商﹑制造商和消費者在數量和日程安排上的波動的能力。事實上,因為市場環境的不確定性,柔性是成功的供應鏈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Slack-Nick?1991?介紹了兩類柔性:幅度柔性與響應柔性。幅度柔性是為了說明某項操作究竟能有多大幅度的變化。響應柔性是指某項操作能對成本、時間、或者其它方面產生改變的難易程度。雖然事實上無論是柔性變化的幅度還是難易程度都由客觀條件所限制,但對這兩方面的改進依然可以使得供應鏈充分地適應波動的市場。
柔性評估方法包括數量﹑投送﹑混合及新產品柔性等。Benita-Beamon?1999?對此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系統資源減少顯然將限制系統的柔性。即使系統目前擁有充分的資源,且生產出期望的產品,也可能由于無法適應未來市場而淘汰。為保證市場預測的準確性,使組織具有柔性,則需要整合的信息資源及先進的分析方法。
5 信息
Lee-Hau-Padmanabhan-Whang(1997)等對低效的供應鏈做出了如下描述:信息在傳送過程中失真并在庫存和生產決策等各方面誤導供應鏈上游成員;訂貨數量比之實際銷售額大,并在傳遞過程中逐級放大。這種現象被Forrester(1961)稱之為牛鞭效應(Bullwhip Effect)。長期以來許多公司或組織都致力于減少牛鞭效應,其中對信息流的控制是重要的一環。供應鏈中每個成員都根據各自的特點,完善企業過程,對供應鏈實施再造工程(re-engineering),獲得競爭優勢,這一過程包括了對信息流的完善戰略。
評估信息績效是非常困難的?9?。例如:①信息作用隨時間變化;②信息與環境相關;③信息與成本無關;④信息價值隨使用信息的組織或個人的變化而變化;⑤信息可能帶來消極影響;⑥信息可轉讓他人而并不減少其價值。本文亦只就兩個方面闡述了信息的評估方法。
信息的提前期(lead time of information),是信息自形成時刻開始直到傳遞到各需要該信息的成員所用的時間。對同一條信息,供應鏈中不同成員的信息提前期可能不同。信息提前期的長短反映了供應鏈的整體競爭力。因歷史數據導致信息曲解或產生長鞭效應,使信息傳遞發生延遲,甚至使信息一文不值。
信息的準確性也非常重要。信息的價值體現在于組織能使用正確的信息并根據數據挖掘的結果進行決策。通過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各個公司擁有大量的信息,卻有很多公司未能通過對信息的完善與理解獲得競爭優勢。僅有IT還不夠,IT只是保證加快信息傳遞,而對信息的管理或對信息的理解還不夠,遠未達到要求。
對市場信息的加深理解就是信息強化(information enrichment)。一個成功的信息強化的供應鏈(information enriched supply chain)應把信息看成戰略性的資源加以利用,減少信息的延遲和信息曲解。
因此評估信息績效的方式有如下兩種:
(1)信息提前期。
(2)信息準確率。
在資源、產出、信息和柔性四個方面中,信息起著基礎和橋梁作用。
6 結論
績效評估方法的選擇是設計和評價任何供應鏈系統的重要一步。通常,對越龐大復雜的系統,供應鏈設計的評估難度也越大。然而相對目前越來越多的供應鏈模型,可選擇的績效評估方法可謂少之又少。因此,許多模型采用的是缺少效率的評估方法。這些方法或多或少的在包容性方面存在缺陷。簡單或單一的評估系統更易融入供應鏈模型,但這樣就易使評估結果片面化,以致不能反映整體績效。為能對供應鏈系統進行完整而精確的分析,并使系統獲得資源使用的高度有效性、高質量消費者服務水平、整合的信息交互系統及迅速的反應能力,本文提出了選擇系統評估方法的框架。鑒于供應鏈系統戰略目標的不同,本文將供應鏈績效評估系統亦相應地分為四個部分,即:資源、產出、信息及柔性。使用此框架的供應鏈模型可更完整地刻畫供應鏈系統,從而使得構造的模型更加健全高效。
【如何評估供應鏈績效】相關文章:
好,更好,最好——如何評價供應鏈績效08-05
證券投資基金評估與績效研究08-05
績效綜合素質評估個人總結02-02
如何評估市場研究公司08-06
如何評估市場研究公司08-06
我國政府績效評估的問題分析與對策研究08-12
如何評估ERP實施帶來的隱性成本08-05
如何做好績效考核工作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