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析網絡經濟的分類和規則
在經濟發展史上,也許從來沒有一個產業部門或經濟形態能夠像網絡經濟那樣迅速崛起,并對整個經濟領域產生如此廣泛且深遠的影響。五年前,非IT行業的企業家幾乎沒人認真考慮把自身經營和因特網掛鉤。如今,大多數企業家們都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事實:如果再不考慮同網絡經濟結合,企業今后的生存和發展將受到威脅。
一、網絡經濟的奇跡
美國是網絡經濟的發源地。人們普遍認為,促使二戰后美國經濟首次騰飛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大力發展高速公路網,刺激了汽車工業的發展,進而促進了經濟的全面發展。而現在,專家們大都同意“信息高速公路”的硬件建設是近年美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原因。90年代初克林頓政府執政不久,便提出了建設“國家信息基礎設施”計劃和建設“全球信息基礎設施”主張,把發展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擺在優先地位,并加大在這方面的戰略性投資。60年代美國對信息技術的投資只占美國企業設備投資的3%,90年代后期已占45%以上。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信息產業的硬件基礎建設已經基本完成,網絡服務和應用逐漸走到前臺,并迅速商業化,形成以因特網為核心的網絡經濟。
網絡經濟的傳奇色彩,一方面是因為它迅速成為主流甚至主導行業,另一方面是因為它創造了若干市場奇跡。如今,投資家已經習慣用“神話”來形容網絡企業的成功和網絡經濟的成長。
十二年前,斯坦福大學的一對夫婦創立了以生產網絡交換設備為主的Cisco公司。進入90年代,使用因特網的人數在全世界呈爆炸性地增長,使得該公司在一夜之間成為新經濟的代表型企業。1997年Cisco公司列為世界企業界500強的第53位,市場價值超過擁有百年歷史的波音公司。
1992年3月,以網絡接入服務(ISP)為主要業務的公司AOL(美國在線)上市。在過去8年中,AOL的用戶、盈利和營業額高速增長,每年差不多翻一番。不到8年時間,其股價上升了近800倍。到1999年年底,這個公司有網絡用戶2,000萬人,市場占有率高達53%,已經與擁有百年歷史的世界電信公司AT&T一樣馳名,并成為可以和電視、報紙抗衡的網絡時代新媒介公司。根據預測,到2000年,AOL公司將有網絡用戶3,000萬人。
1995年,開發因特網瀏覽器軟件的網景公司上市。這家投資1700萬美元,成立16個月未贏利一分錢的公司,一夜之間變成市場價值20億美元的巨人。
Yahoo!是二十幾歲的楊致遠和他的一個伙伴創辦的。這家以網絡搜尋器起家的網絡公司在1996年4月上市時,股價僅為30美元,1996年年底時,股價一度跌至16.75美元。而到2000年1月,其股價一度超過500美元。
1999年12月9日上市的Linux操作系統公司,股票的開盤價格是30美元,收盤價格則飆升到239.25美元,升幅高達698%,創紐約股市交易史的日升幅紀錄。
然而,神話并不僅僅發生在這些明星公司身上,凡是和網絡沾邊的公司都或多或少地出現過奇跡。根據美國RenaissanceCapital公司統計,1999年美國股市上市的股票中,以純網絡股最受歡迎,平均漲幅高達233%,其次是與網絡有關的通訊電子公司,平均漲幅為168%。
網絡經濟在美國的整體發展狀況也可反映“神話”不虛。美國德克薩斯大學1999年10月份公布的一項研究報告說,1999年因特網給美國經濟增加了5,070億美元的產值,增加了230萬個就業機會。網絡經濟已經超過了電信(3,000億美元)和民航(3,550億美元)等傳統產業的規模,并在追趕出版業(7,500億美元)和保健產業(1萬億美元)。更重要的是,它還在以68%的年增長率飛速發展。
在香港,利用網絡經濟實現經濟轉型的呼聲越來越高。特區政府制定了把香港建成數碼港的規劃,企業積極地向網絡經濟靠攏。1999年年末,由盈科動力帶頭,只要沾點網絡邊的股都有可觀的升幅。和黃和長實出資的網站tom.com已隆重登場,據稱這是一個全新概念的商用門戶,要花費巨資,動用上百人,不計工本,只求最好。就連明珠興業都試圖變身成為網絡股,收購北京在線,準備建立一個國內最大的綜合性娛樂網站starboom.com。蘋果速銷對傳統超市帶來強烈的沖擊,銀行、地產公司和旅游公司也都紛紛把業務搬到網上,借助網絡爭取更多的市場份額。特區政府資訊科技署的官員表示,1999年,香港因特網用戶數量達到150萬人,撥號上網用戶使用網絡的時間比上年翻了一番。據預測,香港電子商務交易額將從1998年的6,000萬美元猛增到2003年的24億美元。
在中國大陸,網絡經濟的發展方興未艾。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統計,截至1999年6月30日,上網計算機共146萬臺,上網用戶達到400萬人,分別比上年增長1.95倍和1.9倍。到1999年年底,上網人數超過800萬人。中國的ISP已經有上百家,網站數已經有近1萬個。剛剛過去的1999年,是中國的電子商務年。幾乎所有的網站都在朝電子商務靠攏,搜狐和8848強強合作,擬聯手推出為零售商家服務的電子商務平臺,建設一個“網上王府井”,吸引商店在自己的網站中安家落戶;雅寶在網上拍賣;新浪在網上賣PC;電腦報在網上賣軟件、光碟;首都在線開通了醫院就診網上掛號;北京地區鐵路客票服務系統提供了網上售票;工商銀行、中國銀行、招商銀行都分別開通了網上銀行,并提供網上支付;聯想作為IT硬件商進入了網絡服務領域,自己搞ISP和門戶網站,賣電腦送一年免費上網;各地都在制定改造有線電視網的計劃,使三網(電話、電視和因特網)合一;越來越多的商店在籌辦網上商場。
最引人注目的是,已經有許多內地公司或有內地資金的公司在國外融資上市。中華網(china.com)已于1999年7月在美國納斯達克(Nasdaq)成功上市,融資9,600萬美元;中貿網(chinae.com)已于1998年12月在美國OTC市場成功上市,1999年4月又在德國柏林的OTC市場成功上市;搜狐(sohu.com.cn)剛剛完成第三輪融資;實華開公司(sparkice.com.cn)已完成二次融資,總融資900萬美元,并準備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新浪網(sina.com.cn)1999年年初已獲得包括高盛公司投資的2,500萬美元風險資金,最近又獲得了6,000萬美元的國外資金。中關村盛傳,國外風險基金手持幾十億美元資金在村內游蕩,尋求投資對像。1999年下半年,國外基金和證券商在中關村舉行系列研討會,熱心地向中國的網絡經濟創業者們推介,如何把企業包裝成國外投資者認可的模樣,以便上市或被國外企業收購。
上市或被收購后可獲得高額回報的誘惑使網站之間的競爭愈演愈烈。各類站點都投身于搶占網絡經濟先機的戰場。老牌的門戶站點千方百計地完善服務來擴大影響,新建的站點則利用傳統媒體大做廣告,強力推銷自己,為爭奪市場進行的商業炒作的花樣翻新,令人目不暇接。
盡管中國目前的上網人數尚未達到支持實質性網絡經濟運行的規模(專家認為要超過1,000萬人)。但是,爭奪網絡經濟各領域制高點的競爭早已呈白熱化了。IT專家就此評論說,撇開質量和經營規模不談,就數量和種類而言,中國的網站足夠了。
二、網絡經濟的業務分類和經營模式
盡管最權威的國際經濟機構對網絡經濟還沒有明確的定義,OECD的官員們也正在緊張地制定網絡經濟或電子商務的統計口徑,但IT業內人士對網絡經濟到底是甚么還是有些說法的。近幾年來在美國因特網產業界頗負盛名的《產業標準》(TheIndustryStandard)把網絡經濟劃分為十個類別:
1.網絡零售;
2.電子媒體;
3.門戶網站;
4.金融服務;
5.金融投資;
6.電信服務;
7.網絡設備;
8.計算機硬件與軟件;
9.因特網軟件和服務;
10.網絡建設。
這種分類對網絡經濟發達的美國比較合適,但對于網絡經濟處于起步階段,業務分化程度不高的地區來說,似乎顯得比較煩瑣。為更清晰起見,不妨把網絡經濟分成以下幾個部份:
1.計算機硬件
盡管這一部份是網絡經濟的基礎,但是,人們越來越傾向于把這一部份劃歸于制造業,而不是網絡經濟領域。
2.網絡特有設施和軟件
如生產路由器聞名的Cisco公司,生產瀏覽器的網景公司以及微軟等提供各樣網絡建設或電子商務應用解決方案的公司。
3.網絡建設和因特網接入供應商(I-BuildersandISP)
在美國,AOL是這類企業的典型,在中國內地,控制國際線路出口的公司,如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和中國金橋信息網(CHINAGBN)是典型代表。在內地,還有近百個像東方網景(east.com.cn)這樣的ISP。這些非電信部門、自己沒有國際出口的公司,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依附ChinaNet這樣大型ISP的二級ISP。
4.因特網內容供應(ICP)
即利用因特網提供信息的業務。ICP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提供收費信息服務,如中國資訊行有限公司(Chinainfobank.com),這類公司通過收取訂戶的費用盈利,另一類則是免費信息提供者。
門戶網站(portal)可以劃歸ICP一類。門戶站點的經營思路是這樣的:為瀏覽者提供“一站式”服務,即包括免費email、新聞、天氣預報、股市信息和網絡搜尋在內的各種服務,誘使瀏覽者一上網就進入這一門戶,而網站經營者借機向瀏覽者兜售廣告,或開展自己的電子商務。“眼球數(瀏覽人數)就是一切!”是各門戶網站的口號,這是因為瀏覽人數的多少決定潛在商業機會的大小,同時也就決定著門戶網站上市或出售的價值。最大限度地聚集“人氣”,把門戶網站的價值提高到一定程度后上市、轉讓或者引入有實質性商業業務的合作伙伴,是絕大多數門戶網站的經營策略。門戶網站又分為綜合門戶和專業門戶,美國的yahoo!、Lycos和微軟的MSN,以及中國的搜狐、新浪網和網易,就屬于綜合門戶站點。而美國的VerticalNet(商業交易門戶)、Healtheon(健康醫藥專業門戶)和TicketmasterOnline-CitySearch(地區性門戶)則屬于專業門戶站點。專業門戶網站又被稱為垂直門戶,是目前被看好的一種門戶站點經營模式。
此外,各類電子媒體(emedia),娛樂和游戲站點也被劃歸ICP。
5.電子商務(EC)
電子商務可分為兩大部份,即企業對企業(B-B)和企業對消費者(B-C)。
B-B的業務內容是為企業間的交易提供服務。例如GlobalSourceOnline網站,有超過七萬二千家供應商和接近八萬項產品的詳細資料,每日用戶點擊次數超過一百萬次。全球買家每星期透過電子郵件的查詢超過四萬五千宗。每星期至少有超過一千名買家在網上十分活躍地進行采購,整體則有十七萬經常有活動的買家,其中八成三每星期至少上網查看一次。美國管理諮詢公司--波士頓諮詢集團所作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1998年,美國公司間的電子商務交易總額為6,710億美元,其中通過內部網絡進行的交易金額為5,790億美元,通過因特網進行的交易只有920億美元,占14%。但到2003年,通過因特網進行的交易金額預計將達到2萬億美元,占公司間電子商務交易總額的73%。1998年通過因特網進行的全球貿易總額為2,000億美元,到2003年將增長至18,000億美元。B-B有兩種經營模式,一種是建立一個類似GlobalSourceOnline的網站,提供網上交易設施,讓眾多的企業在該網站安家落戶和進行交易,公司收取會員費和廣告費用。另一種則是企業自己建立網站,進行公開招標采購和銷售。企業借助網絡進行內部管理,也可以劃歸于這一部份。這種企業內部的非交易性信息交換,不僅對擁有海外分公司的跨國企業意義重大,對具有一定規模的公司都會很大幫助。微軟正在開發一種協助企業運作的專家系統軟件,按照設計思路,這種被稱為“數碼網絡神經系統”的軟件,能把大量的處理各類企業問題的資料和規定集合在一起,根據操作者需要給出合適的解決方案。這意味著每個員工都能以專家的水平處理自己的工作。據預測,在未來3年內,美國將有大量公司采用網絡化的公司人事、行政管理自動處理系統。
B-C是目前和今后網絡經濟中最有生機的一個部份,網上書店、網上電腦直銷、網上銀行、網上股票交易、網上旅游公司和各類網上商店的數量和營業額在迅速增長。美國的網上書店Amazon、網上銷售玩具的eToy、網上直銷電腦的Dell、拍賣網站eBay被視為這類業務的典型。1999年圣誕節期間,美國網上零售額大增。據Forrester調查公司估計,從感恩節到圣誕節間的網上銷售額可達40億美元,第四季度不下80億,超過98年全年的網上零售額。預測2000年網上零售額將超過200億美元。Visa信用卡公司委托世界權威的美國沃頓計量經濟預測集團開展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預計到2002年,個人在因特網上的消費金額將達1,000億美元。
以上分類是理論上的。在實際經營中,一個網絡公司往往會同時涉及幾類業務。例如,生產瀏覽器的網景公司,本身同時經營著一個很成功的門戶網站;一般人都認為在美國上市的中華網是一個門戶網站,其實門戶只是副業,其主要業務是提供網絡建設和電子商務解決方案,同時還經營一家網絡廣告公司;Yahoo!除了做門戶網站外,還同時經營電子商務。就經營模式看,把幾類業務合理地組合在一起,形成相互促進的增值鏈條,往往是網絡企業成功的關鍵。
三、網絡經濟對傳統經濟領域的影響
與傳統經濟形式相比,網絡經濟具有以下特點:
1.直接性。在傳統經濟活動中,商品要經過多次流通,借助于各種中介組織,才能到達消費者手中,完成交易過程。而借助電子商務,消費者和生產者將直接交易,一個網站可以同時接待無數顧客,這樣就可以避免或減少流通的無序和中介層次,從而使交易費用降低,并提高經濟活動的效率。對于企業來說,企業對企業的大宗交易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電子商務的潛在效益,并通過供應的集中、采購的自動實現、配送系統的高效率而得以實現。對于消費者來說也是如此,Dell的網上電腦直銷為我們提供了成功的示范。網絡經濟的這一特點最終會導致傳統經濟中的行業分工進行重組。可以預計,網絡經濟的發展將促使一部份商業中介環節,如傳統交易中的進口商、出口商、批發商、零售商等退出市場。淘汰傳統商業交易中介人,被經濟界視為網絡經濟對傳統經濟發起的第一個沖擊。
2.
打破時空限制。因為有了時空的限制,才有了地區性分銷商和分布的在不同區域的零售服務網點。而電子商務的發展,使人們借助互聯網實現交易過程,而不用親自到超市、銀行或旅游公司去完成交易。電子商務的這一特點將導致流通和消費領域出現革命性變化,將來我們很可能不會看到有那么多的銀行分行和超市分店,取而代之的則是網上銀行、網上超市和物流服務體系。
3.廣泛的滲入。這意味著網絡經濟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因特網幾乎可以應用于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這決定了網絡經濟具有很強的滲透性。美國《連線》(Wired)一則新聞幽默地說,最新的上網服務項目之一是喪葬業。去年全美在網上銷售的棺材達到3.5萬具,預計今年將銷售180萬具。這一新聞可以讓我們體會到因特網的無所不在。互聯網同新聞媒體、通訊、娛樂等領域的結合目前僅僅開始,已經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變化。隨著因特網技術的提高和進一步商業化,網絡經濟將對人們生活產生更大的影響,同時也為自己的發展創造更大的空間。
4.個性化。不少人認為網絡經濟把人與人面對面完成的交易變成人機對話是對人們個性的扼殺,網絡經濟領域的專家則對此有不同的說法。借助網絡的超強信息儲存和處理功能,無論在B-B還是B-C的交易中,都會更能體現個性化和人性化。例如,當你注冊成為網上書店Amazon的會員(免費的)之后,網絡就開始記錄你在注冊時聲明的愛好領域和你買書的類別,當有了同你愛好一致的新書時,網絡會給你發一個Email,提醒你注意。美國波士頓地區的一家網上超市Demello,當你成為其顧客后,會記錄你的購買和消費習慣,并告訴顧客某種商品快用完了,提醒你購買。Dell網上電腦直銷則是讓顧客在網上點菜,公司根據你的要求為你度身定制一臺電腦。至于在網上開辦服務熱線等,更能使消費者體會到個性化服務的魅力。
此外,網絡經濟還有快捷性和全天候的特點。這些特點都會提高企業的運作效率,并改變傳統的商務活動方式。
網絡經濟的這些特點對現有的企業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要么趕緊同網絡結緣,要么甘愿落伍甚至退出市場。
四、新游戲規則�網絡經濟的經營理念
網絡經濟做為一種新型的、不斷創造市場奇跡的經濟形態,其游戲規則自然同傳統經濟有所不同。從成功的網絡經濟經營者那?,可以歸納出幾個對網絡經濟經營有決定性意義的理念。
1.勝者通吃
學者在研究大眾傳媒時發現如下現像:即使在很偏僻的地方,觀眾依然喜歡觀看NBA中有喬丹參加的比賽,而不去看本地隊員的籃球比賽,處于金字塔頂端的少數明星吸引了大部份的觀眾資源。他們稱這種現像為“勝者通吃”。人們都有這樣的經驗:明知這家商店、餐館不能提供最好的商品或服務,但為了不跑更多的路,只好接受他們的服務。而網絡經濟消除了地理空間對人們經濟活動的限制,不同地域的消費者都能從一個知名度最高的網站獲得服務,使勝者通吃的效應表現得更為明顯。因此,在網絡經濟中市場份額是這樣分配的:前10名最大的網站或經營者占有90%以上市場,而其余眾多的經營者只能去瓜分剩下的10%。例如,消費者如能在Amazon買書,便可能不再去其他的網上書店。投資者之所以購買Amazon股票,正是認為Amazon可以達到勝者通吃的效果。勝者通吃在網絡經濟中還有另一重含義:明星企業可以憑借自己在某方面的優勢,開展跨行業經營。Amazon賣書賣得好,就可以再賣禮品、百貨,可以出售電子商務解決方案。而事實上,Amazon也正是這樣做的,它已經把經營范圍從書本轉向藥品、錄像帶、寵物食品以及協助企業開展電子商務。
這一游戲規則告訴我們,如果投身網絡經濟,就要樹立同業第一的目標,無論是做專業門戶站點、網上零售,還是屬于網絡經濟的物流服務,都應該如此。
2.老虎法則─先機永遠重要
有兩人在叢林露營,突然看到一頭老虎。其中一個人趕緊穿跑鞋,另一個則說:“你別穿了,你真以為穿上跑鞋就能跑得過老虎嗎?”“我不需要跑得比老虎快,只要跑得比你快就行了。”這就是所謂老虎法則。在網絡經濟領域,發展變化迅速,同行中生存空間很窄,能否適應老虎法則決定網絡經濟企業成功與否。只有跑得越快,免被老虎吃掉得機會就越大,逃出叢林重獲新生的機率也就越大。
從事網絡經濟的人士認為,對于尚未進入網絡經濟企業來說,投身網絡經濟之前,考慮最多的不該是“網絡能掙錢嗎?”這個問題,不能用傳統經濟學的利潤、收入等短期收益指標對網絡經濟發展計劃進行評估,而應該首先考慮如果不投身互聯網或讓競爭對手搶了先,會給自己帶來多大損失、會有多大的被動,計算機會成本,為了明天必須搶占先機。內地的網易(netease.com)就是一實例。網易是內地一個未讀完大學的小伙子創辦的,起家于為業余網絡愛好者們提供免費網頁空間,當時人們更多是把網易看成一個玩玩鬧鬧的個人網站,而不是一家公司,因為絲毫看不出它有盈利的可能。但是,就在玩鬧之中,網易搶占了瀏覽人數多這一先機。后來網易利用人氣旺的優勢,爭搶門戶網站的先機,到1998年終于成為中國五大綜合門戶網站之一,中國ICP的一個著名品牌。如今網易又引入了電子商務業務,開展網上拍賣,被眾多國外風險基金看好,成為收購的熱門對像。
對于已經進入網絡經濟領域的企業來說,要時時刻刻注意跟上網絡經濟的主流商業模式變化的節奏,不斷通過創新、業務調整、轉型甚至徹底轉行來吸引注意力,開辟更大的發展空間。1995年,AOL想與生產因特網瀏覽器的網景(Netscape)合作,當時AOL的市場價值僅為網景的1/10,然而1998年底,AOL購并網景時,價值已是網景的10倍。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網景一方面無法抵擋微軟IE瀏覽器的強悍競爭,另一方面又沒有及早利用當時的市場聲譽,果斷放棄瀏覽器,轉向更新的領域,在老虎面前,跑得慢了一步。而美國以提供免費網頁空間起家的Geocity,在發展到適當的程度后,分析利害得失,果斷地自賣自身,接受yahoo!的收購,而不是向前再走一步,順勢自行發展網上商店等電子商務,則被看成是跑得快的另一類典型。
3.泡沫合理說
現在,人們對網絡經濟是不是泡沫經濟有普遍的疑慮和擔憂。根據傳統的經濟理論,股市漲幅15%到20%就有泡沫經濟嫌疑,而1999年美國股市上市的股票中,純網絡股平均漲幅高達233%,這不能不讓人質疑物質經濟的增長速度是否能趕上這種速度。另外,網絡股的市盈率高得出奇。AOL市盈率是233倍,Dell是100倍,而一般認為發達國家股市正常的市盈率在15至20倍。更可怕的是,網絡企業的盈利并不多,就連網上商店的明星Amazon也在賠錢。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對美國股市的瘋漲十分不滿,一有機會,就通過其言論試圖促使股市下跌。與格林斯潘有同樣擔憂的甚至還有微軟總裁鮑爾默,1999年9月,他在西雅圖舉行的美國商業編輯作家協會上說,人們對科技股的估價已經到了荒謬、離奇的地步,微軟公司的股票就屬于這一類。
然而,網絡經濟業內人士和風險基金對此有不同的理念,他們認為:
(1)網絡經濟有泡沫,但短期內不會破滅,起碼不會全破。因特網的魅力是人們現在難以說清的,網絡創造的許多價值(無形和有形的)是物質世界無法替代的。人們只要一上網就會被卷入荊輪效應,只能跟著因特網的變化升級
,而不會放棄使用網絡。更關鍵的是,互聯網上的一切都在快速改善,魅力會進一步增強,用戶在迅速地增長。只要用戶持續增多,互聯網泡沫就不可能破滅。
(2)有泡沫,但不能過高估計泡沫的程度,對股價超值的泡沫程度評審標準要重新制定。“Yahoo!法則”的提出者理查德.布蘭德認為,像雅虎這樣的網絡企業的價格收入比是對所有歷史先例和邏輯的挑戰,網絡股的高漲?面有一種不可忽略的力量:信息資產的作用,而這一點恰恰為工業社會的衡量標準所忽視。網絡經濟的可擴展性和無窮的潛力,決定了它廣闊的前景,從長遠看,目前網絡經濟的泡沫并不像人們想像得那么可怕。
(3)泡沫是可以消除的。不能說市盈率高達233倍的AOL沒有泡沫,但是,當AOL動用1,480億美元收購全球最大的傳媒和娛樂公司時代華納(TimeWarner)后,它的泡沫就少了許多。Yahoo!也有泡沫,但當它宣布和Kmart合作建立網上商店Bluelight.com時,泡沫少了一些;當它和福特汽車公司達成合作協議,發揮各自優勢,共同開拓網上市場時,泡沫又少了一些。專家認為網絡企業目前的泡沫可以通過和傳統行業的結合,開展實質性商業業務來逐步消除。而網絡企業同傳統企業的這種結合,將創造一個新的基于因特網和傳統業務之上的革命性產業。
(4)對于網絡公司來說,泡沫越大越好。現在網絡經濟創業的流行的模式是,利用風險基金起家,做到一定程度后趕緊上市,把風險分攤出去。因此,這些人是不怕泡沫的。
網絡經濟泡沫合理說給人們的啟示是,應該用更有遠見的眼光看待網絡經濟,在保持審慎的同時多一點果斷。在考慮發展網絡經濟時,應該有超越傳統經濟的標準和眼光。
4.概念當先,模型跟上
如今是注意力經濟時代,誰能吸引到注意力,就能占據市場優勢。要在每天都有新花樣的網絡經濟領域中成為最吸引注意力的企業,概念和商業模型至關緊要。
網絡經濟業內人士認為,一個好的概念是網絡企業成功的關鍵。搜狐之所以能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同它制造出“中國人自己的搜尋器”這一概念有很大關系。同時,也同創始人張朝陽自已本身的“故事”有關系,本人是美國MIT的博士,做過ISI駐中國的首席代表,又有因特網掌門人尼葛洛龐帝和美國風險基金的支持,這樣好的故事背景為搜狐的成功做了重要鋪墊。
找到一種合理的商業模型,對網絡企業的發展更為重要。這種商業模型首先要發揮自己的優勢,其次要符合風險基金和券商的口味,還要同網絡經濟發展的主流趨勢吻合。中華網之所以能夠率先在美國上市之前,主要原因并不是因為它在某一單項業務上最出色,而是商業模型符合華爾街投資者的口味。它有china.com,hongkong.com和taiwan.com這三個域名,自然也就有了“大中華”的概念和三地的門戶網站;它收購了為企業提供網站建設服務和電子商務解決方案的WebConnection公司,擁有管理網絡廣告發布的24/7媒體亞太分公司。把這些組合在一起,形成三大業務相輔相成、溝通兩岸三地、連接大中華地區和西方世界商貿聯系的商業模型。這種商業模型使中華網得以成功上市。
所以,風險基金強調,我們給你投資,在很大程度上是買你的明星概念和故事,買你的商業模型,如果你不能讓股市投資者喜歡,我們為甚么要買?
【淺析網絡經濟的分類和規則】相關文章:
網絡經濟的市場營銷規則08-06
我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淺析08-05
角的分類和畫法08-16
新大綱和新教材淺析08-12
網絡經濟中的新概念和新原理08-05
知識競賽規則和程序08-12
(廣東版)《規則和信用》08-16
內部規則和外部規則的沖突和協調08-06
淺析*區城鎮建設與發展的思路和對策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