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傳統工業化面臨新挑戰
一、經濟信息化與新經濟的特征研究新經濟的特征,研究信息經濟的特征,是我們考慮現代經濟增長特點和方向的一個重要思路。新經濟的主要特征至少有三個方面:
1、經濟的軟化。無論是從股市的市值還是從企業的社會影響來看,以“微軟”為代表的軟件制造業和以“雅虎”為代表的網絡業,是新經濟中的姣姣者。與鋼鐵和汽車為代表的工業經濟相比,信息經濟的特征是“軟性”的,軟件的研究開放和使用消費構成了信息經濟的一大特征,也構成了信息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美國新經濟持續增長的結果是,其經濟中軟性成份比重大大提高。在國際分工深化的情況下,與其他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相比,美國經濟日益“軟化”,即日益成為以生產軟件、進行研究開發和提供高新技術專利為主的知識型經濟,而發展中國家經濟則日益“硬化”,即日益成為以生產以鋼鐵、原材料和耐用消費品為主的生產型經濟。
2、經濟的服務化。隨著生產性成份比重的相對下降,在新經濟中服務業的成份不斷提高。美國經濟日益成為一種以服務業為主體的經濟。新經濟的這種服務化趨勢并不是現在開始的,美國服務業的比重早就超過了制造業的比重。但是新經濟的發展使第一、二產業的比重進一步大大下降。例如電子商務的發展使貿易流通服務向新的方向發展,網絡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大大擴展了服務領域。從需求角度看,隨著物質產品生產率的迅速提高,隨著人的閑暇時間的增加,人們對服務業的需求不斷增加。正如當年工業化的結果大大降低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減少了生產糧食所占用的勞動力一樣,今天經濟服務化的結果正在減少經濟中物質生產的勞動力,迅速降低第一、二產業在經濟中的比重。
3、經濟的無形化。傳統工業化經濟的特點是“大”、“重”,產品結構日益復雜,所用材料日益高級。工業化經濟是一種看得見的經濟,有形經濟。但是信息經濟本質上是無形的。盡管網絡上的信息、電腦的硬件和軟件盤片等都是可見的,但是它們的核心功能卻是無形的。代表經濟增長及其潛力的是技術、知識、軟件、信息以及網絡等。這些東西與代表工業社會的鋼鐵、汽車、生產流水線相比,是看不見的,無形的。由信息和高新技術主導的新經濟本質上是無形經濟。
顯然,從新經濟的特征看中國經濟,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已經迅速發展起來的中國經濟又處于一種新的意義上的落后。
二、傳統工業化目標面臨的新挑戰
新經濟與工業化經濟的這些重大的差別表明,現代經濟增長的意義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增長不僅不只是迄今通行的國民生產總值增加的意義,甚至是國民生產總值的增加所不能充分完全反映的。信息產業的發展確實可以,而且到目前為止也只能通過國民生產總值的增加體現出來,但是它對經濟運行、生活質量和財富積累的意義卻遠遠超出了其在國民生產總值上的表現。新經濟的發展對以傳統工業化為內涵的增長提出了挑戰,這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傳統工業化的資源消耗型特征。傳統工業化的顯著特征是大量消耗資源,包括能源的消耗、原材料的消耗、自然資源的消耗以及有形資本的消耗等,在某些產業中是普通勞動力的大量投入。相應地,傳統工業化也以重化工業為標志,重化工業化明顯被作為工業化發展的階段目標,從而是資本密集型的產業占主導地位。與此不同,現代高新技術產業和信息產業則是以知識和技術密集為特征的,它們大大減少了對能源的依賴,微小的芯片根本上改變了材料消耗的概念。新經濟更多地取決于知識和受過較高教育的知識型勞動者。這使在傳統工業化中的資源約束和資本約束現象發生了重大改變。
2、傳統工業化的增長局限。傳統工業化的增長既受到供給的約束,也受到需求的約束。資源耗竭與資源供應的國際依賴約束了可持續增長,同時從需求方面講,工業化的最終需求是人們的物質需求,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物質需求的增長空間減小,從而使需求對增長的拉動作用減弱。在進入新經濟以前發達國家的增長率普遍低于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就在于物質產品生產已高度豐富,在物質消耗方面長期找不到新的增長點。但現代信息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對增長的作用在于,它除了得到傳統產業改造和新產品的物質消費本身的需求拉動以外,還創造了大量非物質產品領域新的最終需求而獲得新的需求拉動。新經濟的持續增長正因為其創造了新的需求領域,而這一領域的需求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仍將持續。
3、傳統工業化與國家的國際分工地位。在20世紀的最后20年中,國際間發生了又一輪產業大轉移。其特征是傳統制造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特別是資源消耗型甚至環境消耗型(污染)的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盡管這些國家獲得了可觀的經濟增長,但在新的國際分工體系中卻處于相對不利地位。傳統制造業增加價值低,而現代高新技術產業和信息產業卻有很高的增加價值。這種國際分工使實現了工業化的發展中國家再一次處于國際分工的不利地位。
4、信息化是工業化后的新經濟時代。信息化是人類經濟史上又一次巨大的革命。如果說工業化的特征是機器代替了人的大部分體力勞動,那么信息化則是電腦代替了人的大部分腦力勞動,這是這場革命的本質。在信息化時代中,知識(人力資本)在經濟活動與生產過程中的要素地位,超越了機器與貨幣(物質資本)而占主導地位。所以,信息產業的發展決不是一般意義上出現了一個新的產業的問題,而是帶來了一個時代的變遷。信息化對工業化的挑戰是時代性的而不是結構性的。由于在新經濟時代中主導要素富裕度的差異,以工業化要素為主的經濟處于已經處于相對不利地位。
毫無疑問,中國的現代化目標注重的是工業化,而今天我們面對的卻是信息化的挑戰。
三、增長方式轉變的新含義
在上分析表明,中國面臨的增長方式轉變的意義是雙重的:一是從粗放到集約的轉變,二是從工業化性質的增長向信息化性質的增長的轉變。迄今為止我們較多注意的是前一個意義上的轉變,而忽略了后一個更大意義上的轉變。正是后一個意義上的轉變,具有更大的挑戰性。
從粗放到集約的轉變主要體現在從依賴增加資本投入的增長向依靠技術進步的增長轉變,其中包括對某一產業的發展的技術改造,也包括由新的技術發展起新的產品。對于正在經歷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的中國來說,盡快走出這第一個階段是重要的。這不僅因為我們需要真正的高速度,而且因為我國本來就是一個資本和資源匱乏的國家。這種轉變也會消除我們仍然存在著的體制弊病在改革后新條件下的反映,各級地方政府以實現增長實績來體現自己的發展成果,而這種增長實績的最好表現是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大工業的投資直接貢獻于國內生產總值的增加強化了地方政府對傳統產業投資的積極性。這種指標的性質和體制的特征決定了整個國家粗放型增長的必然性。
我國在90年代中提出了增長方式轉變的問題。轉變增長方式的主要內容和基本要求是:第一,從主要依靠鋪新攤子、上新項目、擴大建設規模,轉變到主要立足于現有基礎,把建設的重點放到現有企業的改造、充實和提高上;第二,從主要依靠增加大量資金投入轉變到主要依靠提高生產要素的質量和使用效率,提高綜合要素生產率
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第三,從主要依靠增加能源、原材料和勞動力的消耗,轉變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加強科學管理,提高勞動者素質,降低消耗,減少浪費,使同樣的物力、人力消耗創造出更多的社會財富;第四,從主要依靠經濟規模擴張,轉變到主要依靠結構優化升級、實現規模經營、合理布局生產力提高結構優化效益、規模經濟效益和區域分工效益;第五,從主要追求產值速度和產品數量,轉變到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注重產品質量、性能和品種,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附加價值和市場占有率。
這一意義上的增長方式轉變無疑是必要的和正確的,對中國來說也是緊迫的。但是明顯的是,當時這種轉變仍然只是就傳統制造型經濟意義上提出來的,是在工業化意義上增長方式的轉變,它并不涉及如何從工業化跨越到信息化的道路問題。
經濟信息化從新的意義上提供經濟增長新的空間,也為我們提出了從新的角度探索增長方式轉變的問題。經濟信息化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傳統產業的信息化改造。在提高傳統產業的技術含量問題上,要注意技術本身的提高,更要注意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現代信息技術在傳統產業中的應用會大大提高傳統產業的集約化程度。
第二,信息產業本身的發展和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信息產業對美國經濟增長的貢獻估計已經達到了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這一估計顯然是粗略的也是困難的,但基本上可見其重要性。由與信息相關的軟硬件生產和各種高新科技產業的發展,顯然是現代新經濟增長的主要來源。因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產業整體結構的大跨越,而不只是在傳統產業內部的技術改造。
第三,國民經濟信息化。由于社會生產總過程和生活方式對現代信息工具和網絡的應用程度迅速提高,社會經濟整體的運行效率大大提高。如企業和個人上網的數量增加,企業經營活動通過網絡進行比重提高,電子商務發展并普及,可從網絡上獲得的經濟信息的數量成倍增長等等,都對整個經濟效率的提高和增長的質量產生的深刻影響。新經濟的持續增長在某種意義上是神秘的。美國經濟近年來的活力甚至超過了其持續9年增長的GDP所能顯示的能量。在信息經濟中,不僅信息產業本身提供了經濟增長的一個新的持久的動力,而且它通過對整體經濟的積極作用改變了經濟運行的機制。
總之,信息化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不同于原來意義上的增長方式轉變的拉動,它是一種通過經濟運行方式改變所帶來的存在于內在機制的新的自身動力。
【傳統工業化面臨新挑戰】相關文章:
中學傳統體育教學面臨挑戰08-17
傳統文化教育面臨的挑戰08-17
我國農產品品質面臨新挑戰08-08
農村學校面臨的挑戰08-17
中國河口海岸面臨的挑戰08-06
工作分析面臨的挑戰與對策08-18
稅收面臨網上貿易的挑戰08-06
我市航空產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及建議08-12
PEP小學英語的特點以及面臨的挑戰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