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商務管理論文>電子商務論文>新經濟·網絡經濟·財富效應

    新經濟·網絡經濟·財富效應

    時間:2023-02-20 08:34:31 電子商務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新經濟·網絡經濟·財富效應

    世紀之交,隨著美國網絡股的飄升,在我國,網絡股也成為一種“時尚”。一些人運用“新經濟”、“財富效應”等概念,在“網絡”、“網絡段”中大做文章。眼下,這股風潮雖已呈下落趨勢,但在這個過程中所張揚的一些觀點并未得到深入探究,因此,有必要對有關問題作進一步的探討。

      一、新經濟與網絡經濟

      20世紀末,在美國經濟持續100個月左右增長的背景下,美國的一些經濟學家認為,持續經濟增長的主要導因,是新一代高新技術的快速發展、金融創新和金融自由化、經濟全球化等新的經濟因素,并用“新經濟”來描述由這些因累所引致的經濟新裕局。

      何為“新經濟”?不同的經濟學家因研究角度不同而認識不盡相同,大致可概括為四種:

      其一,強調“新經濟”是以新一代的高新技術革命為基礎并由此引致的經濟運行和經濟發展新格局,其中,新一代高新技術包括現代電子技術、現代通訊技術、生物工程(尤其是基因工程)、航天航空技術、新材料等等。

      其二,認為“新經濟”是以新一代的高新技術革命、金融創新和金融自由化以及貿易全球化等為基礎的經濟全球化新格局。

      其三,提出“新經濟”是以現代電子技術和通訊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和由此引致的經濟新格局。

      其四,主張“新經濟”,是以互聯網為基礎的經濟格局新變化。

      不論國外人士的認識有多少差別,有一點是清楚的——迄今尚未有人能夠準確地界定“新經濟”的內涵和邊界。

      “新經濟”作為一種經濟現象,在世紀之交就引起了許多中國經濟學者及其他方面人士的關注。在這個過程中,一些人簡單地將上述第四種看法運用于中國,一方面認為新經濟就是“網絡經濟”,“現代”的內涵就是互聯網,有了“網絡”就有了現代生產力,沒有網絡就沒有現代生產力,因此,要構建新經濟,提高經濟和企業的質量,就應“建網”、“上網”、“觸網”,除此之外,別無出路;另一方面強調,“美國的今天,就是中國的明天”,既然在美國互聯網以其年產值已占第一大產業的地位并繼續快速增長(其實,這一判斷是不正確的),那么,在中國大力創建網絡公司、網站以促進網絡經濟的快速成長也是必然的。此外,他們還列舉了美國網絡公司的上市數量、市值增長速度等數據,強調在中國,網絡經濟、網絡公司以及網絡股等等也都有著不可估量的發展前景,甚至主張熱炒“網絡股”。

      筆者認為,互聯網作為高新技術、信息技術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對于改變廠商和金融機構的信息獲取處理方式、市場交易方式、商務運作方式、業務操作方式、內部監管方式以及居民生活方式、政府部門的工作方式(包括監管方式)等等,都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為此,對這方面的技術開發和應用,應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并應予以大力推動。但是,其中也有一些重要問題值得關注。

      1.互聯網本身并非就是生產力。何為“經濟”?何為“生產力”?經濟是由生產、貿易、服務等各種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有機關聯所形成的總體格局;生產力是生產物質產品(或提供勞務服務)的能力。在經濟運行和生產力發展中,信息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這是不容置疑的,與此對應,互聯網作為一種快速傳遞信息的工具,在提高經濟運行效率、促進生產力發展中,也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為此,我們強調應充分重視發展互聯網)。但是:

      第一,雖然在現代經濟中,一些西方經濟學家將“信息”列為繼土地、資本、勞動力、技術、管理等之后的一個生產力要素。但這只是強調“信息”在形成和發展生產力中的重要性,既不意味著“信息”可以取代其他生產要素而成為惟一的生產要索,也不意味著“信息”本身可以生產制造物質產品或直接解決經營問題。正如人們可以說,沒有信息就沒有生產力,但人們無法說有了信息就有了生產力。因此,信息只是生產力和經濟運行的必要要素,不是充分要素,更不是充要要素。

      互聯網作為快速傳遞信息的載體,對于人們打破地域限制、國界限制快速地傳送和獲得信息,其功能的重要性是無可置疑的。但信息傳送再快、信息獲得再及時,也只是信息,在沒有資本、勞動、技術和管理等要素的作用下,絕不會轉變為“生產力”,更不用說‘信息垃圾”之類的問題了。

      第二,互聯網可以快速地實現各種交易,例如,商品交易、資金劃拔和結算等,從而將引起交易方式的變革。但迄今為止,在技術上能夠解決的問題僅限于交易手續方面,而交易對象(商品和勞務)還是需要通過具體的配送系統(或服務)才能送達用戶,而大量非標準化的產品、價值低的商品或需要用戶直接用感官進行判別的商品,仍難以在網上辦理交易手續。因此,一方面互聯網所解決的只是交易手續問題,并非完整的交易過程;另一方面,互聯網解決的只是一部分標準化商品的交易手續問題,而非一切商品的交易手續問題。

      第三,網絡可以為辦公自動化、企業內部管理等提供一個便捷的資料、檔案、數據等方面管理的手段,從而為管理效率提高提供有利的條件。但是,網絡本身不是企業管理活動,也無法代替企業管理過程。真正的管理活動和管理過程,仍需由企業的管理人員來完成。

      顯然,互聯網的功能是有限的,不能將其過分夸大,更不能將“新經濟”僅僅歸結為互聯網上的經濟活動。

      2.互聯網并非等于高新技術。現代高新技術包括電子技術、通訊技術、生物工程、航天航空技術、新材料等諸多方面,IT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不是全部。即便在IT產業中,占主導地位的也首先是電子、通訊、計算機等高新技術,互聯網只是一個依托于現代電子技術和通訊技術所建立的信息傳送和辦理交易手續的網絡狀平臺。現代電子技術十現代通訊技術+idea=互聯網,這一公式表明,一旦離開了電子技術和通訊技術,互聯網所剩的就只有idea,并沒有多少高新技術可言。

      3.“網絡經濟”只是對在互聯網上進行信息傳送和辦理交易手續等經濟活動的概括,不是對所有經濟活動和經濟現象的概括,因此,它絕對不意味著可以取代農業、工業、商業、交通業、金融業等各個產業而成為惟一的產業。不僅如此,“網絡經濟”還是由眾多產業支持的。

      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有些報道上說,1999年,美國互聯網“產業”實現的產值達5000多億美元,“成為名副其實的第一大產業”。這一概念是不準確的。其中,所謂“產值”,并非互聯網所生產,僅是在互聯網上辦理交易手續的交易額。略有經濟學常識的人都知道,按照GDP統計方法,一個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只能按其凈收入(即增值額)計算。而不能按其銷售額計算。據此,互聯網的“產值”不應該按其力、理手續的成交額計算,而應該按各個網絡公司的收入總額計算。如若假定網絡公司能夠從網上力、理交易手續的交易額中獲得2%的收入,則5000多億美元的交易額也僅有100億美元左右的凈收入,而這些收入,在美國各產業的凈收入對比中,幾乎排不上什么名次。顯然,互聯網“產業”就其凈收入而言,在美國,絕非屬“名副其實的第一大產業”。

      二、網絡經濟與網絡公司

      

    隨著電子和通訊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的功能將進一步提高,現今大量的信息傳遞、商貿交易、銀行業務、證券投資等活動,將通過網上進行,因此,互聯網有著廣闊且良好的發展前景。鑒于這一前景初露端倪,一些趕潮人紛紛籌集資金,在短期內,蜂擁建立了幾萬家乃至幾十萬家網絡公司,由此,提出了一個“網絡經濟”與“網絡公司”的關系問題。

      筆者認為,互聯網作為快速傳遞信息和實現交易活動的渠道,一方面有利于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經濟效率,改善服務質量;另一方面,有利于完善企業的內部管理,優化企業的資產結構和投資結構,促進企業的發展,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因此,對各企業來說,建立與互聯網相連接的網站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是否每個企業都需要建立網絡公司,或者是否需要在國內建立幾萬家乃至幾十萬家網絡公司,卻值得認真研討。

      從公司經營中的財務收支情況來看,在市場競爭中,一個公司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前提是,有著足夠的收入來滿足其各項開支的需要,收入不足或入不敷出的公司,遲早是要關門倒閉的。

      各國網絡公司的收入來源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一是交易收入,即通過網絡直接出售信息、資料或提供有償咨詢服務等;二是代理收入,即在B—B、B—C中,協助廠商銷售產品,從中獲得代理費或銷售手續費;三是會員收入,即將某一部分網絡服務,實行會員制,會員需繳費方能入會,網絡公司則定期或不定期地向會員提供規定的服務(包括信息服務);四是廣告收入,即吸引廠商在互聯網上刊登廣告,網絡公司依此向廠商收費。

      網絡公司的財務支出主要由四項內容構成:一是設備、通訊線路、力、公用房的購買或租用費用;二是人工即聘用各類人才的費用;三是資料i信息、辦公、公關、稅收等費用;四是廣告費用。

      雖然各網絡公司的idea定位不盡相同,但有一點卻是相同的,即費用支出較“硬”(即必須付出),營業收入較“軟”(即未必一定有)。由于費用支出較大(在中國,創辦一個規模不大的網絡公司,大致需要投資幾十萬元至100多萬元;其每年運行費用大致在100萬元左右),而收入相當有限,所以,不論在中國還是在其他國家,絕大多數網絡公司都處于虧損狀態,有盈利的網絡公司寥寥無幾。引致這種狀況的原因比較復雜,從中國情況來看,筆者以為,下述情況是值得重視的:

      第一,網絡經濟的發展前景不等于網絡公司的發展前景。由于投資量較小,且沒有太復雜的技術問題,只需一個idea加上幾十萬元乃至100多萬元資金(用于購買或租用設備與通訊線路等),花費一個月左右時間,從無到有,創辦一個新的網絡公司或網站。所以,在短短的幾個月時間內,受“網絡熱”的感召,在全國蜂擁出成千上萬個網絡公司或網站。各網絡公司創辦者對其宗旨和目標均信誓旦旦,但其真實取向大致有五:一是將發展網絡經濟作為一項事業,將創辦網絡公司作為一種“創業”行為,準備為此付出努力和代價;以獲取未來的市場及回報,二是將創辦網站或網絡公司作為交流信息、改善內部管理、提高服務質量、拓展服務領域、增強市場競爭力等的一個重要手段;三是將創辦網絡公司或網站作為一種投機交易的對象,隨時準備以高價將網絡公司或網站出售給他人,以獲取高額出售的“回報”;四是將設立網絡公司或網站作為一種“時尚”或點綴,以表明本廠商沒有落后于“新經濟”或新潮流;五是將“建網”、“觸網”、“上網”等作為一種題材,以利于股票炒作。

      由于網絡公司或網站為數眾多,每一網絡公司均需像模像樣地證明自身的價值,因此,運用各種方式拉客戶、通過各種媒體作廣告以擴大知名度等現象應運而生。在這場競爭中,本來就有限的客戶群,或者被分割為眾多小批客戶,從而難以達到任何一家網絡公司的規模經濟最低線,或者使客戶感到無所適從而退出“需求”行列。由此,網絡公司陷入了這樣一個怪圈中:為了擴大客戶和知名度——增加資金投入——投資成效不理想——再增加投資,其結果是,費用上升而客戶及收入并未隨之有效增加,公司處于持續虧損狀態。事實上,目前幾乎全部的網絡公司都在“打消耗戰”,只要能達到盈虧平衡點就屬優勝者(且不論有無盈利)。對相當多完全自負盈虧的網絡公司或網站來說,恐伯用不了太長時間,就
    將因難以維持生存而關閉。

      第二,網絡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經濟社會諸多因素的支持,同樣,網絡公司的發展也離不開經濟社會條件的制約。從我國目前情況來看,至少有三方面因素制約著網絡公司的業務發展。

      其一,收入水平。網絡用戶以上網為前提,為此,費用(計算機等設備費用和上網費用)和時間就成為制約用戶的基本因素。在當今中國條件下,能夠買得起計算機并付得起上網費的個人占總人口的比例相當有限,因此網民要從幾百萬人增加到幾干萬人乃至上億人尚詩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上網費用的降低。

      有人認為,那些只為廠商服務的網絡公司日子會好過些。確實,大多數廠商不像居民那樣盤算費用,但在各類中介機構相互競爭的市場格局中,網絡公司所能提供的服務,其他機構都幾乎已提供過了。對廠商來說、一方面接受網絡公司服務而“擠走”“老伙伴”是否必要是值得認真考慮的;另一方面,究竟有多少事情需要網絡公司來提供服務或者網絡公司能夠給廠商提供多少特殊的服務,也值得考慮。

      其二,電子技術和通訊技術的發展水平。網絡公司或網站的運行、有著較高的經營成本,為此,需要有相當的經營收入來支撐。我國網絡公司或網站的收入主要期待商家廣告、銷售信息、提供商品銷售的中介服務等等。但受目前的電子技術限制;與傳統方式相比,網絡服務在許多方面尚未真正獲得明顯的市場優勢。例如,與報刊、電視等媒體相比,網絡缺乏便捷的優點,網民又極少是為了看廣告而上網的,為此,廠商大多不愿意在網站上刊登廣告(這是導致曾經熱炒的“點擊率”在短期內失去其商業熱點的主要原因)。再如,商品銷售,在B—C的方式中,雖有一些消費者從網上購物,但商家發現配送成本過高,同時,絕大多數消費者也發現網上購物缺乏足夠的實感性和選擇性,因此,在國外除汽車、標準產品等有限種類的商品外,絕大多數商品尚未有成功的案例。

      其三,信用系統的完善程度和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信用系統相當不完善。絕大多數居民迄今缺乏最基本的個人信用概念,許多廠商的信用記錄也不能令人滿意,更重要的是,全社會的信用體系并未有效建立,要改變這種狀況恐非短期,由此,網上銀行、網上證券、網上零售、電子商務(如B—B)等等,要在幾年內在各相關產業市場中占據主要地位,絕非易事。

      無庸贅述,網絡經濟從而網絡公司的發展,絕不可能超越我國經濟社會生活的現實條件。

      三、網絡股與財富效應

      在追趕網絡經濟的“浪潮”中,我國股市出現了一種令人難解的現象:哪個上市公司“沾”上互聯
    網,那個公司的股票市價就快速上揚。為了從理論上解釋這種現象,也為了“鼓勵”投資者大膽購買網絡概念股,一些人從國外“引進”了股市財富效應理論。如今,雖然當初熱炒的網絡股價格已明顯回落,股市對網絡股的期望值也大大下降

    了,但所謂的股市財富效應理論仍被用以解釋“新經濟”概念股及其他熱炒的概念股。

      從見諸各報刊的文章來看,“股市財富效應”的內在邏輯大致可表述為三個要點:其一,每只股票的價格均是由該股的未來收益和收益水平決定的,因此,“新經濟”概念股、“網絡股”的市價上揚,意味著股市已將這些產業或企業的未來收益提前到現期分配;其二,既然股市已將“新經濟”或“網絡”產業及其企業的未來收益提前到現期分配,那么,也就意味著對這些產業或企業在現期創造財富的能力(如盈利能力)不能簡單以現期的財務狀況為依據(因為這些產業或企業的“實際”財富數量大于其財務報表上的資產數量及盈利數量),而應以其發展前景(即未來收益的現期分配)為依據;其三,既然這些產業及企業的股價上揚是由其未來收益的現期分配所引致的,所以,一方面這種股價上揚是有現實經濟基礎的,不會造成“泡沫”,也不屬“泡沫”范疇,另一方面,這種股價上揚有利于促進投資和消費,擴大內需,為此,在政策上應采取積極的態度,予以支持。

      在此,筆者以為,有幾個問題值得深入探討:

      1.股票市價與未來收益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首先,在傳統的股價計算公式中,股價等于預期的未來收益除以利率。以此為據,似乎股票市價是由未來收益決定的,但這種“似乎”,即便不討論其漏掉了“利率”因素,也忽視丁“預期”這一關鍵因素。對股市投資者來說,“預期”不是盲目猜想,總是建立在起初的經濟生活基礎上的。這種真實的經濟生活至少包括:具體產業及上市公司創造財富(包括盈利水平)的歷史業績、現實狀況和發展前景等。由于投資者無法準確地把握某家上市公司的未來(事實上,任何人、任何機構均無法準確地作出這種判定).因此,把握歷史和現狀,以此為基礎進行“預期”。具有決定性意義。顯然,離開了“預期”及其真實基礎來討論“未來收益決定股價”是一個誤區。其次,在現實生活中。預期的未來收益,只是決定股票市價的一個因素。決定股價的因素,在大類上,可分為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宗教和自然等6類,其中,“經濟”又可分為宏觀經濟因素、產業經濟因素、上市公司因素、股市供求關系、制度政策因素等眾多方面。正是因為股價是由眾多因素綜合決定的,所以,全球各國股市的走勢,從歷史過程上看,沒有一個是符合上述傳統計算公式“規范”的;也正是因為股價是由眾多因素綜合決定的,所以,僅以“未來收益”來討論股價是遠遠不夠的。

      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在“莊家”運用大量資金哄抬“新經濟股”或“網絡股”的過程中,誰能說清楚這是一個“套”、一個“局”,還是一個追求“未來收益”的行業?

      2.財富分配究竟是現實的還是觀念的?股市交易本身并不創造價值。股票買賣、股價變動,就財富分配而言、發生的至多是入市投資者的財富在買方和賣方之間的再分配。在這個過程中如若考慮稅收、交易手續費、過戶費等因素,則買賣各方的財富總量非但不會增加反而處于逐筆減少狀態中,即一部分財富被財政、券商、交易所等分走了。從年度來看,這種財富的減少,一般可通過上市公司的利潤分配予以彌補。在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數量較大時,投資者的財富總量可能增加,反之,則減少。這一系列現象說明一個最基本的道理,財富分配是一個現實經濟過程,即只有現實的財富,才能加入現實的分配。然而,股市財富效應卻告知人們,可將未來的收益用于現期分配。這不免令人產生三個疑問:

      其一,“未來”是何時?是3年、5年后,還是8年、10年后,或是30年、50年乃至更長時間之后?不論是中文還是外文,“未來”一詞均指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并無準確的時間界限。既然如此,那么,究竟是將“未來”多少年的收益用于現期分配?繼之,既然未來的收益已被現期分配掉了,那么,未來年份的股市價格又是將何時的收益用于分配?答案只能求助于“未來”的“未來”,結果只能是不斷地“寅吃卯糧”,勢必有一天沒有“卯糧”可吃了,股市頓時崩潰。這是股市的正常運行態勢嗎?其二,未來收益的具體數量是多少?我們假定,“未來”的時間界限是確定的(例如5年)。那么,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在這段時間內可用于分配的收益有多少?由于財富分配事關各投資者的切身利益,所以財富數量至關重要。但是,迄今沒有哪一個主張財富效應的人告知過投資者“未來收益的具體數量”究競是多少?他們所說的只是“很大”、“巨大”、“不可估量”等等。這種數量概念,對投資者只有觀念上的刺激意義,并非現實可得,因此,從實際分配效果來看,與“很小”、“非常小”、“極其小”等并無實質差別。

      略有經濟學常識的人都懂得,收益與風險是一對孿生姐妹。主張股市財富效應的人,為何不認真地告知人們,未來的高收益是與未來的高風險并存的;股市財富效應的對應面是股市風險效應?這一現象本身值得深思。

      其三,未來收益通過何種機制用于現期分配?未來收益是在未來的經濟活動中創造的,這恐伯沒人有疑義也沒有可改變,那么,未來才創造出來的財富(收益),如何能進入現期分配范疇?我們迄今未能真實地解決“時間隧道”問題,如何能夠到“未來世界”去,將其收益拿到現期進行分配?主張財富效應的人,沒有告訴我們,我們也無從得知,但有一點是清楚的,即在經濟生活中,不論哪種財富分配,其對象均是現期的財富,而非未來的財富。

      顯然,“財富效應”給投資者提供的是一份“觀念大餐”。但這一“大餐”能否從“觀念”轉為現實,取決于未來經濟活動的實際成效,而非取決于股市價格高低,更非取決于“財宮效應”理論的張揚。

      3.股價上揚是否有利于刺激需求?近年來,在股價快速上揚時期,人們可以看到這樣一些現象:一些獲利的投資者,在消費場合,出手不凡;一些投資者從股市獲利后,將一部分資金轉入實業投資;一部分上市公司趁股市上揚,高價發行新股(包括配股),等等。這些現象似乎都證實了股價上揚有利于擴大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然而,這些現象并非一個完整的過程。

      一個簡單的問題是,這些獲利的投資者、上市公司等等,其擴大投資或擴大消費的資金從何而來?對獲利投資者來說,他所以獲利,是因為他在股價較高時將持有的股票賣掉了。既然圾票是賣掉了,必有買方,所以,獲利投資者的資金來源于購買其股票的投資者。上市公司高價發行新股,其售股資金來源于購股投資者。由此,問題轉到這些購股投資者是否因購股而引致需求減少。

      購股投資者因購股而引致的需求減少,大致有兩種情況:直接減少和間接減少。所謂直接減少,是指投資者因將資金用于購股而在一段時間內使自我的投資需求或消費需求減少;所謂間接減少,是指投資者因將資金用于購股、減少存款等金融資產而引致的他方投資需求或消費需求減少。由于缺乏對購股投資者投資需求或消費需求情況的調查,因此,我們無法判斷股價上揚時期購股投資者的需求是否直接減少,但間接減少卻是清楚的。一個基本動向是,每當股市高揚、投資者或從銀行提款或減少銀行存款,將資金轉入股市投資。在這種場合,原本通過存貸款機制提供給工商企業或投資項目的資金減少了,與此對應,這些企業或投資項目的投資需求以及由此引致的消費需求也隨之減少。

    在這個過程中,以總量計算,很難說股市高揚能夠刺激經濟運行中的總需求增加。


    【新經濟·網絡經濟·財富效應】相關文章:

    “新經濟”與“網絡經濟”08-05

    新經濟與網絡經濟08-05

    網絡經濟就是新經濟?08-05

    論“新經濟”與網絡經濟08-05

    新經濟形態:走進網絡經濟08-05

    新經濟、網絡經濟對金融業發展的影晌08-05

    新經濟測度08-07

    反觀新經濟08-05

    新經濟的精華與誤區08-05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亚洲欧美国产精品久久 | 亚洲色精品vr一区区三区 | 青青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另类中文字幕 | 日韩综合网在线视频免费 | 一本大道香蕉中文在线视频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