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略論網絡經濟風險
網絡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形式,既存在高收益,又存在高風險。網絡經濟中常見的風險可分為經濟風險、管理風險、制度風險、技術風險和信息風險等五大類。其中,經濟風險比較復雜,又可分為金融風險、財政風險和產業風險等三種。一、經濟風險
● 金融風險:網絡經濟在加強金融全球化和一體化進程的同時,也給金融系統帶來了巨大的風險。網絡經濟的實時性、交互性特征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強正反饋效應,使得在新的條件下,各國金融業務和客戶相互滲入和交叉,國與國之間的風險相關性加強,金融風險交叉“傳染”的可能性上升;網上交易量可能出現瞬間劇增,加大了因交易環節中斷而導致的支付、清算風險,并使補救成本加大,糾錯余地縮小;電子貨幣的出現,因其流通速度加快,對基礎貨幣的衡量和貨幣乘數都造成很大影響;電子貨幣的跨國界流動,使一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金融監管受到嚴重的挑戰。
● 財政風險:財政風險的加劇,源于網絡經濟的全球化特征和信息的非對稱性。企業在網上經營,一方面帶來傳統方式交易數量的減少,使現行稅基受到侵蝕,另一方面由于網絡經濟是新生事物,稅務部門還無法適應,來不及制定相應的對策,造成網絡空間中的“稅收盲區”,從而導致稅款的流失。同時,電子商務不可避免地引起稅收轉移,企業利用“避稅地”進行避稅。大量網上交易和貿易無紙化程度的提高,也加大了稅務稽查的難度。
● 產業風險:由于強烈的不確定性和正反饋效應,使得與傳統經濟相比較,網絡經濟中的產業和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面對著更大的風險,有著更大的波折。加之,網絡經濟的快捷性特征,使得產品生命周期和企業生存周期大大縮短。近年產生的“網絡泡沫”,使很多企業充分體會到,在網絡經濟中,生與死、快樂與痛苦,只不過相隔咫尺之遙。網絡經濟的不確定性,可以銥星公司的破產為例進行說明。1999年8月13日,作為衛星移動通訊業開拓者的美國銥星公司申請破產。該公司曾耗資50億美元以12年時間用于技術創新,研究開發出了由66顆低地球軌道衛星組成的移動通訊網。該通訊網無疑具有技術上的先進性,但因用戶遠遠不足盈利點而無法償還巨債。
二、管理風險
這里的管理,是指企業的管理制度。據北美地區的統計,73%的網絡非法行為是公司內部人員所為,他們或者心懷不滿,或者剛剛離職。由于網絡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形式,經濟運行規律和一些基本法則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如果企業不能適應這種變化,相應調整自己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企業就會面臨著極大的風險。管理風險通常包括兩個內容,一是組織內部沒有建立相關的管理制度,二是企業沒有真正實施已經建立的管理制度。由于組織對內部人員沒有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很難避免內部人員延遲信息傳遞或泄密等類似現象的出現,如企業知識產權和商業秘密的泄密等。
三、制度風險
這里的制度,指的是宏觀經濟管理制度,其中最主要的是系統的法律制度。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實施是維持良好的市場秩序的基石。如果法律制度有所欠缺或“有法不依”,市場秩序就會紊亂,“制度風險”就會降臨。由于網絡經濟還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我們對網絡經濟的認識似有似無;由于國際協調還處于萌芽階段,世界各國基本上都是各自為政,這就使得當前的制度風險顯得尤為突出。
在這方面,各國都已經制定了一系列相關政策,但并不完善。在國際上,由各國政府共同認定的法律和法規就更是寥若晨星了。
四、技術風險
主要包括網絡硬件安全、網絡運行安全、傳遞數據安全等方面的問題。網絡服務器常常遭受到黑客的襲擊,個別網絡中的信息系統受到攻擊后無法恢復正常運行;網絡軟件常常被人篡改或破壞;網絡中存儲或傳遞的數據常常被未經授權者篡改、增刪、復制或使用。更加令人擔憂的是,由于關鍵技術落后,很多國家的網絡關鍵設備依靠國外進口,這就帶來了一些無法預知的隱患。 技術風險造成的損失是巨大的。IT Computer Economics 2001年9月3日發布的調查披露,2001年截止目前為止,全球范圍內電腦病毒感染帶來的損失已達107億美元。2000年和1999年,這個數據分別為171億美元和121億美元。該公司預計,2001年全年電腦病毒帶來的損失可能為150億美元。統計顯示,變種數多達50種的愛蟲病毒是目前為止價值最高的病毒,自2000年5月份出現以來已感染了4000萬臺電腦,造成損失78億美元。此外,紅色代碼今年造成損失26億美元。
五、信息風險
信息風險包括信息虛假、信息滯后、信息不完善、信息壟斷等方面的問題。其中,信息虛假是最重要的信息風險。信息虛假主要體現為:一般企業的信息虛假;中介部門,如金融機構、信息服務部門的信息虛假等。打擊信息虛假即打擊網上欺詐行為,對保證網絡經濟正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網絡欺詐的代價,不僅僅是廠商和消費者在經濟上蒙受重大損失,更重要的是它使人們對網絡經濟這種新的經濟形式失去信心,使市場陷入混亂直至最終癱瘓。
信息的滯后和不完備性對網絡經濟的運行安全也會產生威脅,因為這些現象有悖于網絡經濟對信息的“快捷性要求”和“完備性要求”。在信息傳遞過程中,如果市場行為主體不能及時得到完備的信息,就無法對信息進行正確的分析和判斷,無法作出符合理性的決策。信息壟斷則是需要關注的另一重要問題。在我國,信息壟斷主要表現為一些信息綜合部門壟斷著大量信息。在政府的授權下,他們負責匯集和綜合某些信息。他們只愿把這些信息無償提供給有關上級部門,而不愿提供給迫切需要這些信息的企業和個人。
【略論網絡經濟風險】相關文章:
閱讀教學略論08-17
略論孔孟的圣人觀08-17
略論工會資產的性質08-08
略論校長的教育自覺08-19
略論魯迅雜文諷刺藝術08-17
略論經濟立法權08-12
略論工會資產的性質 論文08-08
略論中國人的臉08-19
Net Economy(網絡經濟)08-09
略論學生價值觀教育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