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學位論文規范性研究
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學位論文規范性研究
基金項目:浙江工業大學研究生教改課題“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學位論文規范性研究”(2011214)
作者簡介:蔣惠琴(1981-),女,浙江桐鄉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科技管理研究。
蔣惠琴
(浙江工業大學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3)
摘要:學位論文是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標志之一,而學位論文的科學性和規范性將直接影響論文的質量和水平。學位論文的本質是學術文本,除了學術文本該具備的規范和要求外,還有其特殊的規范性:道德規范、形式規范和內容規范。本文還重點討論了形式規范中的結構規范,以期推進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學位論文的規范性。
關鍵詞:人文社科類;學位論文;規范性
中圖分類號:G643.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5884(2013)04-0081-03
學位論文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授予學位的主要依據。學位論文的科學性和規范性將直接影響論文的質量和水平。一篇學位論文如果失去了規范性和可讀性,將嚴重降低它的學術價值,有時甚至會使人懷疑它的研究成果是否可靠,甚至影響學校的聲譽。有些研究雖然積累了大量的感性資料,卻因沒有掌握學位論文的寫作要點和規范,感性認識無法上升到理性認識,使得論文的水平比較低。因此,學位論文是否規范是衡量論文質量高低的首要標準,規范決定質量,規范影響創造。
一學位論文的本質:學術文本
學位論文,首先是一個學術文本,這是它的本質所在。因此,要做到學位論文的規范性,就需要正確界定學術文本、非學術文本和準學術文本三個范疇,并且明確這三者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學術文本,顧名思義,該文本必須要具有較強的學術性,而且要追求自身的獨創性,以此生產新知識和新理論,并且將每一個立論都建立在扎實的證明之上,要有理有據。學術文本可以分為學位論文和一般的學術論文。非學術文本,內容無需具備學術價值,也無需具備創新性,既無學術規范要求,也無學術內涵要求,可以是記錄日常活動的文章,比如工作總結、學習感想等。準學術文本,所涉內容具有知識特征,其中不乏新鮮立論,靈光乍現,但卻缺少學術脈絡的梳理與把握,缺乏嚴謹而扎實的論證。所以,三者之間最主要的區別在于文本的邏輯性和嚴密性,論證的充分度和可信度,內容的原創性和前瞻性。
學位論文,和一般的學術論文一樣,作為一個學術文本,有著共同的規范和要求。首先,要有較強的學術性。學位論文用詞要專業化和科學化,避免口語化和通俗化,盡量用學術名詞和專業術語,文章要具備學術價值。其次,要具備一定的創新性。學位論文要追求獨創性,要適度提出全新的方法和理論,是對創造性研究的總結和概括,而不僅僅是對事物作簡單籠統的現象描述和經驗總結。然后,要做到有理有據。學位論文要求行文嚴謹,言必有據,每一個論點都有論據的支撐,不作憑空的揣測和推斷。最后,要結構完整,邏輯嚴密。學位論文要求從概念出發,通過推理、論證,到最后得出結論,邏輯嚴密,環環相扣。
二學位論文的規范性
作為學術文本,學位論文在規范性的要求上和一般的學術論文又是有區別的。學位論文的規范,在邏輯上可以由道德規范、形式規范和內容規范組成[1]。道德規范主要從學術態度上進行規范,比如尊重他人的學術著作等,主要是內化的規范,我們可以稱之為隱形規范(也稱為學術道德規范)。形式規范主要指可以脫離論文內容的形式、程式要求,我們可以稱之為外在規范,外在規范又可以分為結構規范和格式規范。內容規范是指對論文內容的要求,包括研究路徑的選擇,方法的運用,觀點的論證等,我們可以稱之為內在規范。外在規范和內在規范,可以合稱為顯性規范,即在評價一篇學位論文時,這兩部分規范性將直接體現出來,成為衡量的標準,從而決定論文的質量(見圖1)。
筆者多年來從事人文社科類研究生的管理工作,一直工作在抓學位論文質量的第一線,對學位論文規范形成以下幾點認識:
(1)隱性規范(道德規范)是內化的寫作規范,在評價和衡量一篇論文質量時往往不能第一時間反應出來,需要研究生自發地來執行,道德規范是一種態度,這種態度不是通過簡單的外在的指導就可以加強的,而是需要潛移默化的熏陶。
(2)形式規范是外化的寫作規范,社科類專業都是相通的,這也是研究生工作者可以直接進行評判和衡量論文的標準。形式規范又可以分為結構規范和格式規范,每個高校都有自己的格式規范相關規定,但在執行過程中卻或多或少存在問題。
(3)內容規范是內在的要求和規范,是論文內容的本身,包括具體研究路徑、研究方法等。內容規范和專業非常相關,同屬社科類的管理專業,社會公共管理類學位論文和經濟管理類學位論文就存在一定的區別。
(4)結構規范是形式規范的重點,結構規范也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論文的內容規范,因此,對于學位論文來講,結構規范對一篇學位論文的成敗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因此有必要對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學位論文的結構規范進行重點探討。
[NextPage]
三學位論文的結構規范
學位論文一般可以分成3個大的部分:前置部分、主體部份和結尾部份。前置部份包括封面、題名頁、獨創性聲明、致謝、摘要、目錄等;主體部份包括引言(緒論)、正文、結論。結尾部分包括參考文獻、作者簡歷及在學期間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等。目前,這也是很多高校對學位論文的結構規定。具體來講,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學位論文的結構應該包括10個部分:封面、原創性聲明和使用授權書、中文摘要(含中文關鍵詞)、英文摘要(含英文關鍵詞)、目錄、論文正文、參考文獻、附錄、致謝和攻讀學位期間主要科研成果等。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對社科類學位論文的中英文摘要、關鍵詞、參考文獻等都有明確的規范,但對正文的具體結構規范卻是缺失的。
規范的英國文科研究生學位論文正文一般由6個基本的部分組成:前言(Introduction)、文獻回顧(Literature Review)、研究方法 (Methodology or Methods)、研究結果(Findings or Results)、分析或討論(Analysis or Discussion)、結論或總結(Conclusion or Summary),簡稱“六段論”[2]。巴奈思(Barnes,1995)在其所著的《為學位而成功學習》(Successful study for degrees)一書中,更是將英國文科研究生學位論文細分成11個部分甚至相應標注了各部分應占全文的比重:目錄、內容提要、前言(10%)、文獻研究回顧(20%)、研究設計與研究方法(15%)、研究的實施過程(15%)、數據與資料的分析與說明(20%)、研究結果的評論與評價(10%)、總結與結論(10%)、參考文獻和附錄[3]。早在2003年,安小米就按照國際慣例,給出了我國社會科學學位論文的結構以及各個部分的比例:前言(占全文的10%)、文獻回述(占全文的20% )、研究方法(占全文的15%) 、研究結果(占全文的22% )、研究結果分析及討論(占全文的20% )、結論(占全文的12%) 、參考資料(占全文的1%)和附錄[4]。這對我國人文社科類學位論文的結構比例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但是目前很多高校沒有很好地按此規范執行。現對學位論文正文部分進行結構規范解讀:
1.緒論(引言)規范
緒論是正文的開篇,要求能夠獨立成章,用足夠的文字敘述,要盡量彰顯論文的亮點。“緒論”的內容至少應該包括選題的價值與意義、文獻評論、采用的資料、主要研究方法、各章節的主要內容及邏輯安排等,以此彰顯本項研究與已有成果之差異。在緒論中需要強調本項研究在資料、方法上的獨特性,全文寫作的基本思路等。
文獻綜述在緒論中占到很大的一部分,所以,明確文獻綜述的寫作規范并且引起足夠重視對于細化和科學化學位論文引言規范具有重要的價值。文獻綜述是學位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有一定的篇幅,應緊緊圍繞學位論文主題來展開論述。文獻綜述不是對有關理論和學派觀點的簡單羅列,而是要對這些觀點進行分析與評價,剖析其研究的不足。文獻綜述應有嚴密的邏輯,可以按文獻與學位論文主題的關系由遠而近進行綜述,也可以按年代順序綜述,也可按不同的問題進行綜述,還可按不同的觀點進行比較綜述,在評述(特別是批評前人不足時)應針對原作者的原文進行(防止對原作者論點的誤解),力求客觀、全面、公正,不從二手材料來判定原作者的“錯誤”。
關于緒論中的研究方法,這應該是人文社科類研究生感到頭疼的地方,也是研究生在寫作過程中碰到的比較棘手的問題。研究生只有掌握了基本的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才能寫出包含這部分內容的論文來。因此,國外大學的研究生培養方案中特別重視對學生的研究方法的教學與訓練。比如,在萊斯特大學教育學院的博士課程中有60%的是研究方法的課程,而專業課程只有40%[2]。而在我們中國,目前相對來講開設此類針對性較強的方法論課程還不夠,所以很多學生的學位論文方法部分都寫得較差,甚至三五行字就草草了事。因此,就緒論部分,我們目前的人文社科類學位論文欠缺的就是對研究方法和研究過程以及研究數據的說明,而往往把重點都放在對結論性東西的詳盡分析上。
2.注釋(引用)規范
大家已經普遍認為學位論文應當附有參考文獻,而且高校對參考文獻的書寫規范也已經比較一致,但對于論文中的注釋(引用)規范,甚至對已注釋的意義,許多人并不理解。筆者認為學位論文必須有注釋,就如同必須有參考文獻一樣,這兩者的關系是互補的。一般學位論文必須加注釋的范圍通常包括:(1)直接引證的引文要說明其出處;(2)引用的數字和事實材料要說明資料來源;(3)雖然沒有直接引用, 而是用自己的話轉述的別人的觀點, 也應加注交待其出處;(4)其他需要補充說明,又不便于在正文中說的,也可以加注釋說明。
學位論文由于篇幅比較大,需要的注釋往往較多,文章跨度也很大,目前一般采用腳注的方式,即頁下注的形式。我國傳統的注釋格式是在正文頁下劃一條半線,在線下依次為注釋的順序號、作者名、資料的篇名、發表的刊物名、出版年份和期號。如果是著作則應寫明出版單位和出版年份。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正文中要按系統默認格式插入編號,編號從1、2、……開始連續編號,和腳注編號一一對應。
但是,目前國際上人文社科類論文比較通行的做法則是,在正文中需要注釋的地方加一括號,括號內只寫所引證資料的作者名,出版年份和頁碼,資料全名則一律列入文末的參考文獻目錄中,不再另加注釋。具體寫作方法:(1)如果直接引用論文中的觀點,則寫法通常是:“一段觀點或結論(姓名,YYYY)”,或:“姓名(YYYY)的觀點是……”。其中,YYYY是4位數的年號。(2)如果引用的是著作中的觀點,則寫法一般是:“一段觀點或結論(姓名,YYYY,P.×××)”,或:“姓名(YYYY,P.××—××)的觀點是……”。其中,P.×××表示被引用觀點所在頁碼,例如,P.101[5]。
3.結論規范
國內人文社科類學位論文往往輕視結論部分,很多情況只是應景式的幾句話就結束了,這是非常不規范的。學位論文一般應有結論,以說明本論文的研究結果解決了什么理論或實際問題,得出了什么規律。學位論文的結論應該占到一定的篇幅,從學理層面上看,結論是對所陳事實的重新認識,對所涉理論的重新思考。
一篇內容完整的結論可以包括以下三個部分:回顧研究過程;提出研究發現及其貢獻;預擬未來方向及可能遇到的研究疑難。結論應該準確、完整、明確、精練,如果論文不可能導出結論, 則應有必要的討論, 對研究中未能解決的遺留問題提出各種可能性供探討, 針對研究的不足之處提出建議等, 啟發與之相關的新課題。目前有些學位論文既沒有結論或結語, 也沒有討論,或雖冠以結論或結語, 卻寫成不屬學術研究范疇的經濟效益和應用前景展望。
假如把一篇學位論文比喻成一個陶器,那么論文的寫作規范就是這個陶器的外在形式,而論文的本身學術價值和創新性就是這個陶器的內在質地。一個陶器光有好的質地,缺乏好的外在,那么也稱不上一件上乘的藝術品,只能是一個器皿而已。只有當外在和內在、形式和質地都達到完美時,才會出現質的飛躍,實現價值的提升。嚴格的學術規范非但不應該成為學術創造的枷鎖,反而是孕育學術創新的溫床,是新的學術創造的模版,就如同以紀律為前提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一樣。研究生應盡早掌握學位論文規范,最終可以從規范走向創造。
參考文獻:
[1] 曾粵興。規范決定質量——《學位論文基本結構與寫作規范》述評[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3)。
[2] 陳曉端。英國大學文科研究生學位論文的結構要求及其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3(3)。
[3] Barnes R.Successful Study For Degrees[M]。London:Routledge,1995.
[4] 馬慶國。管理類研究生學位論文要求與評判參考標準[J]。高等教育研究,2004(1)。
[5] 馬慶國。管理科學研究方法與研究生學位論文的評判參考標準[J]。管理世界,2004(12)。
【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學位論文規范性研究】相關文章:
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原則及方法08-24
研究生學位申請自我鑒定08-25
研究生論文開題報告07-29
談研究生論文開題報告08-24
研究生論文寫作中的問題08-09
研究生論文開題報告范文07-29
學位研究生“雙導師制”培養模式探析08-05
免試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申請書08-01
學位論文的格式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