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的論文15篇【集合】
現如今,大家都接觸過論文吧,論文是一種綜合性的文體,通過論文可直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能力和專業基礎。一篇什么樣的論文才能稱為優秀論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環境保護的論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環境保護的論文1
摘要:發展生態農業是農業環境保護的重要一環,也是解決農業發展障礙性因素的主要途徑。從立體生產技術、有機物多層次利用技術、節水技術等角度描述基于環境保護的生態農業技術體系,指出生態農業的技術特點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發展優勢特色農產品、防治農業面源污染、制定生態農業發展政策等措施,實現生態農業與環境保護互促發展。
關鍵詞:生態農業;環境保護;體系;問題;策略
長期以來,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為我國社會穩定與國民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在追求糧食產量的過程中,存在一系列制約農業發展的障礙性因素,如耕地面積減少、土壤質量下降、水污染問題加劇、生態環境惡化等,時刻威脅我國糧食生產安全和人類自身安全。發展基于環境保護的生態農業,是解決農業發展障礙性因素的主要途徑,也是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一件大事。
1基于環境保護的生態農業技術體系
生態農業技術是指根據生態學、生物學和農學等學科的基本原理及生產實踐經驗而發展起來的有關生態農業的各種方法和技能。生態農業與常規農業的區別就在于使用的是生態農業技術。
1.1立體生產技術
立體生產技術是指在農業生產中,利用生物群落各層生物的不同生態位特性及互利共生關系,分層利用自然資源,以達到充分利用空間、提高生態系統光能利用率和土地生產力、增加物質生產的目的。在農林牧漁各領域,種植業中的間套種及稻蟹共生,林業生產中的喬灌草結合,水產養殖業中的池塘立體放養等,均呈現出空間上多層次、時間上多序列的產業結構立體化特征。
1.2有機物多層次利用技術
有機物多層次利用技術是模擬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結構,在生態系統中形成物質良性循環多級利用的狀態,即一個系統廢棄物的產出是另一個系統的投入,廢棄物在生產過程中得到再次或多次利用,使系統內形成穩定的物質良性循環狀態。這一技術有利于有限資源的充分利用,例如,養雞(豬)場的糞便進入沼氣池,沼氣供用戶使用,沼氣池中廢棄物用于制作農作物肥料,生產的農作物又成為雞(豬)的飼料,形成良性循環,實現資源的循環再利用。
1.3節水技術
節水技術是一切能夠節省水資源或在相同用水量下獲得更多回報的工藝技術措施和管理手段的總稱。我國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國家,缺水比缺地更為嚴重。農業是用水大戶,占全國總用水量的70%,其中農田灌溉用水量占農業用水量的90%以上。農業缺水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依靠節水方式來解決,這就需要大力推廣節水農業技術,如以小流域綜合治理為中心的節水農業技術,保護性耕作節水保墑技術,防治水土流失技術,以及渠道防滲、管道輸水、管理節水、噴灌、微灌、滴灌等節水農業。
1.4微生態技術
微生態技術包括利用微生物農藥、農用抗生劑防治作物和畜禽、水產病蟲害,利用微生物發酵水產蛋白飼料等。推廣應用微生態技術有利于可從源頭解決和控制畜禽產品的質量和安全問題,也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改良結構,部分取代化肥農藥,這是目前解決抗生素過度使用、降低養殖污染的重要手段。
1.5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
生物技術的發展對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進步產生很大的推動作用,如用抑制雌性玉米螟產卵的化學物質殺滅歐洲玉米螟、植入蒼蠅抗菌基因使作物抗病蟲害、不殺益蟲的人工生物大分子滅蟲法、既滅蟲又環保的綠色殺蟲劑等生物技術,正在得到逐步應用。采用抗病蟲品種,利用天敵昆蟲防治某些病蟲害,開展病蟲害發生預測預報,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實行輪作倒茬等,都是防治農作物病蟲害、保障農作物質量安全的重要技術手段。
1.6農村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
一是太陽能利用技術,包括太陽能-熱能轉換利用技術和太陽能-電能轉換利用技術,其中太陽能-熱能轉換利用技術是太陽能利用技術中效率最高、技術最成熟、經濟效益最好的一種,主要包括太陽熱水器、太陽灶、太陽房、陽光溫室大棚等,而太陽能-電能轉換利用技術主要是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二是生物質能源利用技術。生物質能是世界上最為廣泛的可再生能源,它利用微生物將農業廢棄物生成沼氣或采用熱解法制造液體和氣體燃料或者生物炭,有助于實現資源的再利用,解決能源緊缺問題,保護農業生態環境。
2生態農業技術特點
生態農業是一種遵循生態學原理和生態經濟規律,因地制宜地設計、組裝、調整和管理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系統工程體系。它要求把發展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結合起來,把發展農業與二三產業結合起來,協調資源利用與保護環境之間的關系,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當然,生態農業并不是簡單地回歸舊有的農業生產模式,而是在傳統農業基礎上,采用現代生態學原理和科學技術發展起來的環境友好型農業模式,其典型特點是:優美的農業生態環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元素循環再生、生態平衡、多樣性物種及減少抗生素、人工合成激素用量,降低農藥化肥用量并使大部分化肥被作物吸收而不是污染環境。
3生態農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3.1生態農業技術不過硬
生態農業技術發展滯后,在與常規技術的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如農業廢棄物資源化高效利用技術、化肥農藥高效利用與污染防治技術、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技術等生態農業技術受到了政府部門和農業部門不同程度的重視,但距離大規模應用還有很長的距離,主要原因歸結于市場因素的作用。對于生態農業,大家普遍認可和推崇,但投入較多、風險較大,經濟性不明顯,農民應用后無法見到明顯的.效益而難以推廣應用。此外,生態農業技術產業化水平較低,制約了技術的擴散與應用。
3.2農業種植習慣影響生態農業的發展
隨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固守農村的多為婦女和老人,他們的勞動生產能力十分有限。對于他們而言,能省事就省事,能省錢就省錢。噴施10元錢的除草劑就能解決一畝地的雜草問題,誰還會自己去頭頂烈日去鋤草?更不會顧忌什么環境保護問題。依靠化肥實現增產已成為廣大農民普遍采用的習慣方式,因為化肥的足量施用確實有作物增產的效果,農民當然愿意繼續施用。農藥化肥的過度使用以及轉基因技術的隱形出現,將對農業生態環境帶來前所未有的危害。發展基于環境保護的生態農業,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成為涉及國計民生的大事,需要全社會行動起來,重視生態農業發展,用實際行動參與到生態環境重建中來,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3.3區域生態農業產業技術不配套
一些地區的生態農業發展證明,針對特定區域的豬—沼—果、林—魚—鴨等生態農業技術模式,不僅可以充分體現生態農業技術集成的特點,顯示生態農業獨特的優勢,而且展現出生態農業的發展方向。但這種集成技術模式一般是在先期巨大投入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沒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和技術實力很難維系和發展,對普通農民而言更是無法復制,因此,即使有成功的先例,也難以大規模推廣應用,無法實現區域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
3.4生態農業保障體系不健全
生態農業的發展離不開規;洜I和標準化生產,更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規劃,確立長遠可行的目標,但在生態農業發展中,受傳統農業發展規劃的影響,往往把生態農業看作是單純的綠色農產品生產或涉及農林牧副漁的生產綜合規劃,而沒有充分體現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高效利用。以生態農業為基礎的無公害產品和環境質量控制標準不完善,缺乏必要的規范化管理保障體系。
4基于環境保護的生態農業發展措施
4.1發展優勢特色農產品,彰顯生態農業特色
農業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生態農業產業鏈較長,各級政府和農業部門應加強組織領導,強化科學發展意識,做好農業生態環境功能區劃,明確各區域特色農業發展目標,充分合理利用農業資源,大力發展優勢特色農產品。扶持生態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和家庭農場發展,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有較強競爭力的生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有機、綠色、無公害產品認證工作,培育具有產地認證和標準化的生態農業生產基地及農產品品牌。
4.2防治農業面源污染,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規定,統籌有關部門加強對農業污染源監測預警,查清農業污染源頭,制定科學治理措施,減輕土壤污染,防治生態破壞和生態失調。發展循環農業,推進農作物秸稈、人畜糞便、污水、生活垃圾等農村廢棄物綜合化處理,探索農村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清潔模式。推廣節肥、節藥、節水、節能綠色農業生產技術,控制農藥化肥使用,把農業面源污染降到最低程度。抓好人居環境整治,做好畜禽養殖污染減排以及廢棄果袋、塑料薄膜清理回收,改善人居環境。
4.3制定生態農業發展政策,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生態農業的生產成本較高,且所產商品的真正價值無法通過現有的市場體系完全體現,因此,生產者往往缺少發展這種模式的動力。這就需要有關部門研究制定扶持發展政策,例如:為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認證及采用生態循環模式、改善產地生態環境、使用綠色農資等做法提供補貼,出臺支持生態農業發展的稅收減免政策,建立生態農業保險制度。對生態農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企業和個人給予物質和精神方面的激勵等,同時,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品安全意識的增強,人們對優質安全農產品的需求將逐步增加,在這種有利形勢下,生態農業企業應主動適應市場要求,按照產品受眾的不同需求打好綠色牌、安全牌、優質牌,瞄準中高端市場搞宣傳搞營銷,實現產品優質優價,提高生態農產品附加值,實現生態農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壬午,計文瑛,張彤.我國生態農業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性研究[J].生態農業研究,1995(4):7-12.
。2]邱志國,史長久.生態農業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性研究[J].農業環境與發展,20xx(4):42-44.
。3]韓沙沙.生態農業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性[J].遼寧城鄉環境科技,20xx(4):47-49.
環境保護的論文2
基于我國水資源利用現狀,應該將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和水環境的保護放在放在第一位,應建立常態化的機制來引導生產、生活用水,避免水污染事件的發生,影響一個節約用水,自居保護水環境的氛圍。因此,文章對我國水資源利用和水環境保護的相關措施進行了分析。
1 加強水環境的保護
流經浙江天臺縣的河流有赭溪、三茅溪、崔岙溪、始豐溪等,有著得天獨厚的水資源條件。盡管總體水資源相當豐富,但也存在水體會污染的風險,多條河流、湖泊盡管水質達標,但水環境也出現了一定的問題,有時會影響群眾生產生活和生存環境[1].加強公共水資源的利用和保護的目的是避免水污染事件的發生,具體舉措有:水資源治理的統一規劃,積極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科學制定水污染綜合治理的規劃與措施;加強環保執法監管。同時,要配合城建部門加快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進度,減少污水排放。加大對天臺縣備用水源地的深度保護。
注重污水處理工作的開展,逐步完善污水處理廠的處理流程和工藝,盡快建立完善的污水處理系統,加強運行流程和出水水質的監測,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切實抓好水環境保護改善工作,在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的基礎上做活水資源綜合利用,惠及廣大市民。污水的處理應站在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改善生態環境的高度上,各級政府以及有關部門應加強合作,共同努力,以進一步提升水質為核心、以建設污水處理廠為重點來開展水環境的綜合治理,為保護水資源和提升水環境奠定了堅實基礎[2].在開展污水處理的過程中,應秉承“適度集中、就地處理、就近回用”的.規劃理念,統籌規劃、科學布局,切實做好水資源的綜合利用、循環利用。要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加快推進中水使用工作,促進有限的水資源得到合理開發、高效利用,推動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要加大宣傳力度,讓市民充分了解新建污水處理廠環境友好、經濟高效、節能降耗、綠色低碳的優勢,營造全民關心水環境,保護水資源的良好氛圍。
2 合理利用水資源
水資源匱乏與水污染嚴重的現狀凸顯我國水安全問題形勢十分嚴峻,水資源的合理利用與污染防治要統籌兼顧。一要抓緊制定水安全保障的戰略,做好用水、管水、治水制度的頂層設計。二要進一步完善水資源合理保藏、科學有效利用的相關政策措施。三要大力開展水污染防治,強化水資源保護工作。陳竺強調,應認真總結地方政府用水、管水、治水的成功經驗,在國家政策頂層設計時予以吸收采納。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在水資源保護和污染防治過程中加大投入力度,確保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取得了積極進展,解決好市民的水源問題,更要探索出了許多水污染綜合防治的經驗[3].
新建、擴建、改建工程應當制定節約用水措施方案,配套建設相應的節約用水設施,節約用水設施應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并且,節約用水設施的竣工驗收,應當有市城市綜合管理部門參加,節約用水設施投入使用后,應當加強維護管理,保持正常運行。完善節水制度建設,加大審查程序。對節水措施方案進行審查把關,要求所有新建工程項目必須同期配套建設節水設施,特別是符合再生水利用設施、雨水收集利用設施建設條件的,必須同期配套建設,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發改、規劃、住建等部門在立項、規劃設計、施工、竣工驗收等環節切實配合把關。
水資源合理利用的實例分析:隨著天臺縣汽車保有量持續增長,帶動了洗車行業迅速發展。洗車業的發展一方面滿足了市民需求,另一方面也給城市環境和水資源利用帶來諸多問題!鞍疵肯匆惠v車用水 200 升計算,洗車行業的耗水量是十分驚人的。”對此可出臺相應的政策加以引導,如洗車行必須有循環水設備、每個洗車行至少有兩個車位、循環水經化驗達到標準后才能給予營業執照、嚴禁私采地下水、按照特殊行業水費標準收費等[4].同時,加強洗車行業的監管,確保洗車行能認真執行上述規定,真正落實有關洗車點場所選擇、污水排放、使用節水設備等要求,取締不符合節水環保要求的洗車點;鼓勵較大型的加油站和汽車修理廠建設標準的洗車點,配備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節水洗車設備。要想建設水生態文明,水資源是重要支撐因素,規范洗車行業刻不容緩。
在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中,應積極推行節水灌溉技術,提高農業灌溉用水的利用率。傳統的灌溉方式比較粗放,就是用水浸滿農田,不僅浪費水,還不利于作物的生長。如果采用水肥一體化滴灌技術不僅能節省大量的水資源,還能省肥、省人工,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水肥一體化滴灌是將灌溉與施肥融為一體的現代農業實用技術,具有節水、節肥、省工、高產、高效、環保等特點[5].它利用微灌系統,根據作物的需水、需肥規律和土壤水分、養分狀況給植物打“點滴”.所以說,政府應加強這方面的引導,制定相應的補貼政策不斷引進新的滴灌和噴灌的技術,確保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3 結束語
充分的水資源和良好的水環境是一個城市當前和未來經濟發展的基礎,是建設現代化生態城市的需要,科學處理利用水資源和保護水環境之間的關系,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難題。通過文章對水資源利用及其水環境保護的論述,希望對大家相關課題的研究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匡耀求,黃寧生。中國水資源利用與水環境保護研究的若干問題[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xx,23(4):29-33.
[2]師忠耀。加強水利工程施工項目管理的思考[J].水利技術監督,20xx,18(2):23-24+54.
[3]黃真理。三峽水庫水環境保護研究及其進展[J].四川大學學報(工程科學版),20xx,38(5):7-15.
[4]宋國君,宋宇,鄭 ,等。國家級流域水環境保護總體規劃一般模式研究[J].環境污染與防治,20xx,31(12):74-79.
[5]宋宇,王軍霞,等。中國流域水環境保護規劃體系設計[J].環境污染與防治,20xx,32(12):81-86.
環境保護的論文3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新構成,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加強城鄉環境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和根本措施。在過去社會群眾雖然付出了較多努力去改善生態環境,但其效果具有局限性。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演進,傳統的城鄉規劃建設給城鄉環境帶來了諸多負面影響,環境問題愈演愈烈,勢必威脅到人類的生活和社會的進步。
而“反規劃”(Anti-planning)概念正是在中國城市快速擴張背景下提出的城鎮建設的一種逆向思維方法。筆者認為,如果未來城鄉規劃適度采用“反規劃”途徑,將會對城鄉環境保護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1.對“反規劃”理論進行解讀
伴隨現今構建城市化發展水平的提升,其“反規劃”的理論表現得集為明顯。擴張了城市化的榭莫以及加速發展城市內部的工業,進而使生態環境遭到嚴重惡化,間接降低了社會群眾的生活環境質量。因此,在該城市化的北京驅使下,社會群眾逐漸提升了對生態環境進行保護的意識,促進生態環境實現持續性的良性發展m。
1.1研究“反規劃”理論具有的價值
實施規劃的旨意不僅要對建造部分進行規劃,還需設法預留好非建設區域的空地面積!胺匆巹潯睂嶋H是實現景觀規劃的主要途徑,強調控制為進行建設的區域并對空間進行規劃的策略。在區域建設的尺度上還強調了對非建設區域實施的規劃,對生態的基礎設施進行設計,以此形成高效、安全的城市環境并滿足社會群眾對規劃的需求,對景觀實施生態化布局。在人口逐漸增加的城市化發展中,環境保護工作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其反規劃的理論有效控制了城市建設的規劃工作,能夠根據城市內部的生態環境實施適宜性的設計及規劃,以便在經濟方面、環境保護方面達成協調與統一的發展規劃。
從思維的具體方式上進行分析,此理論重在強調規劃過程的逆向性,并優化了傳統規劃的思維模式,體現規劃的思維具有辯證性、反思性以及可逆性。因此,該理論打破常規的規劃行為,為城鄉規劃提供科學性發展的依據。
1.2“反規劃”理論在城鄉規劃中的含義
將“反規劃”理論應用在現今城鄉發展的規劃中,迎接市場經濟的挑戰實現城鄉建設在空間上的規劃,其反思如下:(1)對城鄉實施傳統規劃下存在的眾多問題、挑戰進行分析,尤其是對多年以來所貫徹的城鄉發展規劃問題進行反思;(2)對城鄉建設的具體形態、城鄉區域發展存在問題的反思;(3)逆向式規劃策略只要通過明確環境容量的合理性、生態設施的系統性等作為落實規劃的重要前提,將區域發展、資源的持續性使用作為建設的基礎目標,進而對城鄉規劃發展進行深入性思考;(4)對“反規劃”造成的強制性、不平衡區域發展成果反思,形成低水平的城鄉發展現狀,進而界定了城市在區域發展上具有空間性形態,即富規劃、窮建設的思想避免出現盲目性的城鄉建設。
2.傳統城鄉規劃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挑戰
2.1存在問題
2.1.1缺乏系統的操作體系
城鄉規劃在工程方面具有系統性、復雜性,要求城鄉管理、服務等部門間進行有效性協調與配合。但在實際落實中,多數地區領導部門對下設部門實施的管控、協調缺乏了權利性職能,溝通的缺乏難以實現建設資源的共享氣致使城鄉建設出現交稿的重復率,浪費、破壞了生態有限的資源,難以發揮建設成果的有效性作用。
2.1.2規劃的無序與滯后嚴重
傳統規劃下的城鄉建設遵循調查、分析、規劃等程序,經常將建設什么樣的城鄉項目作為首要考慮問題131。但從該方面人手比較容易形成規劃的誤區,縮小了建設的范圍,嚴重脫離了規劃的軌道。其煙囪林立問題也比較嚴重,令生態環境的保護區在規劃方面呈現被動性、滯后性,在明確建設項目以后實施的規劃屬于專項規劃。
2.2面臨的挑戰
在經濟實現轉型的特殊時間節點上,政府機構由于缺失公共性服務的`職能,致使對干部實施考核的機制過于注重招商引資、
GDP增長值,尤其是部分小城鎮急于改變經濟落后的局面,將經濟效益作為選擇產業的唯一標準,導致有利益性的城鄉建設局面。在現階段看城鎮產業的發展模式、規模,都處于利益優先的不良局勢。以長遠目光來看城鄉規劃,都為了吸引投資商達到經濟增長的目的,進而進行毫無秩序的城鄉建設。在這種權利與利益的驅使之下,眾多規劃設計單位在此輪圈地狂潮中陷人推波助瀾的困局。
3.新型城背景下解境保護問題
對于傳統的城鄉規劃來講’其大量注重對城市用地緊缺的解決方面。這就導致獅職了酬軀糊擴滕刪,造成了城市邊緣艦15姓態職翻破壞。側著最近幾年城軸獅頻發的情況出現,城市周邊地區濕地的儲水能力就受到了更多的關注。同時,傳統的城鄉規劃將城市規劃同農村規劃相區分,環1^1境保護重視城市而忽略鄉村的情況嚴重。主要包含兩方面問題:
(1)分布在農村的企業所造成的污染日益嚴重,工礦污染及城市--污染也逐步向農村轉移;
(2)城市垃圾對鄉村環境也造成了污染。
一些城市將生活垃圾堆放到周邊鄉村地區,污染了農村的土壤及水源,而污染的土壤及水源所種植出的農作物,同樣污染了城市的飯菜。
此外,過度無序的城鎮開發建設嚴重破壞了當地原有的生態系統,生態肌理與鄉土文脈無法延續。該種措施的實施制約了經濟實現持續性發展,進行形成無法逆轉的生態環境破壞問題。
環境保護的論文4
近年來,我國農業生態環境污染嚴重,這對農業生產造成不利影響。本文以農業生態環境為視角,通過對我國農業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找尋保護我國農業生態環境的方法,從而為我國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提供理論上的支持。
1現階段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問題
1.1水資源短缺及污染嚴重
水資源是我國農業生產過程中,最為重要和基礎的一項資源。盡管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的國家,但我國的水資源仍然呈現出極度匱乏的狀態,根據統計,我國人均用水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同時,我國的水資源分布極為不平衡,尤其在我國西部地區,水資源匱乏現象較為突出。此外,季節也是影響我國水資源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情況下我國的夏季為雨水多發季節,冬季則相對干燥。
1.2耕地資源逐年遞增
眾所周知,我國是人口大國,但我國的城市化進程仍不夠完善。在我國目前仍持續發展工業的情況下,我國的耕地用地區域呈現出明顯的緊張態勢。如果這種態勢沒有得到有效控制,我國的農業生態環境會進一步惡化,不利于我國的可持續化發展。
1.3生態環境日益惡化
現階段,影響我國的農業生態環境的主要因素來源于工業。在進行工業生產同時,會不可避免地排出一定的廢氣、廢水等,尤其是部分工業單位為了縮減成本,沒有將廢水、廢氣加以有效處理,即直接排放,導致我國農業資源的進一步惡化。在工業生產污染物的影響下,我國的農業土地資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造成我國農業環境生態破壞。在這樣情況下,生產出來的農產品,不僅其產量和質量無法得以保障,其產品還有可能會影響人體健康。此外,部分農戶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過量使用化肥、農藥,對農業土地資源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不利于我國可持續化發展的戰略要求。
2解決我國農業生態環境問題的對策
2.1治理環境污染,保護生態環境
我國相關職能單位需切實做好對社會企業的規范整治工作,做好臨近農業區域的社會工廠檢查工作,針對污染物超標、凈化方式不合理的企業,必須暫停作業,進行整改。同時,政府還需面向廣大農戶做好培訓教育工作,幫助其合理、科學的進行生產作業,確保其在化肥、農藥的使用上做到張弛有度,最大程度上避免因人工原因造成的農業土地資源破壞,從而更好保護好我國的農業生態環境。
2.2建立健全農業生態環境管理體系
任何工作的有效、規范開展,都離不開其完善的體系建設,農業生產作業也不例外。所以,相關的區域政府職能單位,需要深入分析自身實際情況,不斷完善農業生產的指導和監督體系。通過對范圍內的農業區域進行劃分和指導,驅動各農戶以更智能化、科學化的方式進行生產作業。同時,區域政府職能單位還需高度結合教育與農業生產,驅動更多的科研單位加大對農業生產研究,切實為我國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貢獻出力量。只有銜接好教育工作,提升我國農業生產的知識水平,才能從根本上保護我國的農業生態環境。
2.3積極保護耕地,實現可持續發展
土地資源是我國農業生產過程中最為核心和基礎一環。所以,政府職能單位需要將保護耕地作為所有農業生態保護過程中的重點項目,深入分析我國的農業生產用地,明確其作用和價值,嚴禁社會單位將耕地用作其他用途。針對濫用我國耕地資源,非正常恰當使用農業用地的個人和單位,需要重拳出擊,加以嚴肅懲治,才能確保我國的耕地資源切實使用在農業領域,實現我國的可持續化發展戰略要求。
2.4加強水污染的治理工作盡管我國針對水資源的使用
與保護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但水資源的短缺仍然是我國進一步完善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制約。所以,我國必須不斷加強對水資源污染管理的監督工作,確保每一個社會企業單位在進行生產作業過程中,都沒有對我國水資源造成較大污染。同時,相關的職能單位還需深入分析和研究,找出造成我國水資源污染的原因,深度分析處理,力求從源頭上解決污染問題。
環境保護的論文5
摘要:化工是我國國民經濟中的支柱產業,近些年來我國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帶動了化工工業的發展,在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ば袠I的生產特點決定了其特殊性,因此如何處理化學品安全生產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本文首先分析了化工行業實際生產中的特征和普遍存在的問題,然后探討了化工安全生產的重要意義,最后給出了一些化工安全生產和對環境保護的建議。
關鍵詞:化工安全生產;環境保護;可持續性發展
1化工行業生產的特征及普遍問題
1.1危險大,污染重
化學生產中涉及到很多化學藥品,而這些藥品要么具有腐蝕性,要么易燃或者易爆,而這些物質存在的種類比較復雜,他們不同種類之間的性質都是不同的,因此在使用的時候會面對很多繁瑣的問題;ば袠I生產中涉及到的步驟也很多,包括對原料的運輸、儲存、使用等,在任何一個環節如果管理和操作出現失誤或者管理不當都極易發生危險,出現爆炸、火災、中毒等安全事故,造成人員傷亡,導致企業經受重大的經濟損失。除此此外,化工生產的過程會伴隨著廢水、廢氣、廢渣等“三廢”的產生,這些“三廢”是化工生產的無用物,它的存在會占用空間對環境造成污染,對人們的身體和身心健康帶來負面影響,同時“三廢”中的有害物質也是易燃、易爆或有毒,腐蝕性的,這對于我國化工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來說是不利的。
1.2工藝復雜,設備多樣
對于化學工業來說,產品的生產需要經過很多個過程才能完成,每個過程中都需要使用到多個單元和多個具有特殊要求的設備和儀器,因此化工生產這個系統工程具有技術高、參數多、流程長、要求嚴格等特點。為了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概率,操作人員在實際操作時必須遵守相關規章制度,不能違反規范操作,尤其是兩道工序之間的銜接工作要謹慎和小心,除此以外,巡檢、記錄、偏差校正等工作也要引起高度重視。此外,化學生產中使用的機器多種多樣,大多數的工作環境為高溫高壓,對與這樣的設備使用時不合理操作都容易引發安全事故。
1.3安全事故頻繁,損失重
在化工生產中,發生安全事故是十分常見的事情。在不同的生產區域,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不同程度的安全事故,而這些安全事故給企業帶來的損失也是巨大的,甚至還會對人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相關調查資料顯示化工行業每年發生的安全事故的原因大都是非法操作或非法指揮,所以,有必要加強化工行業從業人員的安全教育,并請教專業人士對這些操作人員進行專業技術的培訓,從而使他們的安全意識和實際操作能力得到明顯的提高。
2化工安全生產意義
這些年來,我國于環境保護方面調整了很多重大性的政策性,可是依然有很大一部分化工單位為了獲取高額的利益,對國家的法律政策熟視無睹,給人們生活的生態環境導致了十分嚴重的污染。我國的化工企業生產于安全環節和環保環節面處于十分嚴峻的形勢。在化工行業飛速發展的現代化進程之中,一定要處理好化工安全生產以及保護環境之間的關系。利用完善健全安全生產以及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制度、提高化工單位排污監督治理、規范化工單位安全生產程序等完善化工企業生產的安全隱患,推動我國的化工產業穩定安全的發展。根據調查顯示,化工單位的安全體質不完善以及技術人員處理不規范通常會造成化工單位生產產生一系列的安全問題。所以,只能通過完善我國的化工行業生產安全問題,才可以提升化工行業全體的發展層次,對保護環境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3化工行業安全生產對策
3.1保證設備生產安全
化工行業中需要使用到的很多設備往往都是需要經過長年多次反復使用的,因為產品的生產是批量的,企業的經營也是長年的,在這個過程中,設備不可避免地會因為長時間磨損而出現老化、疲勞的現象,這給化工生產帶來的安全隱患。因此,對于設備的保養和檢查是保障化工生產的安全性的重要工作。在日常生產使用過程中,應該安排專業的人員去對生產設備進行管理,維護、保養、檢修等工作都是必須要落實好的,一旦發現設備存在安全隱患應該立即采取措施進行維修,保證設備的正常使用,以減少因為設備出現故障而引發的安全事故,必要時可以對設備進行更新,以使生產的安全性得到保障。不僅如此,“無規矩不成方圓”,安全管理制度對于設備安全使用也是一道有效的保護屏障,能夠對違規操作進行約束,從而控制設備的安全生產。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要詳細以及權威,比如設備使用結束后在清洗時需要使用的試劑很多都具有腐蝕性,必須穿戴安全保護手套等裝備進行保護,以免突出狀況的發生。
3.2提高施工人員的.職業素質
從某種意義上說,施工人員既是施工現場安全事故的受害者,也是導致安全事故發生的首要因素。在建筑工程施工過程中,相關安全管理人員要牢固樹立“安全第一”的建設理念,形成良好的意識并做好施工人員的安全意識工作,可通過培訓的形式進行宣傳,施工過程中避免簡單追求快速施工,因為其帶來的安全隱患和質量問題嚴重程度不可估量。對于項目中的重點建設項目,更加需要高度重視安全管理工作。在確保施工安全的基礎上,協調工程運輸與施工之間的關系,認真貫徹整個工程的施工過程的監督工作,嚴格審批施工方案,以消除潛在的安全隱患,安全管理工作在科學的管理手段和安全模式的應用的保駕護航下得以高效完成。
4化工行業環境保護措施
4.1加強化工企業生產監督力度
化工行業的生產會伴隨著大量的污染物的出現,這些污染物往往會會溶解在廢水、廢氣、廢渣中,如果檢查不是十分嚴格就會導致這些污染物流入自然界,其后果是不堪設想的,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遭到破壞,這對人類社會的發展不僅起不到促進作用,還會造成威脅。面對這樣的情況,政府和相關管理部門的監督工作就有責任落實得更加到位,對那些化工企業的生產排放嚴格把控和約束,指導推動化工企業對自己企業生產的排放物進行回收利用,強調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化工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生產不僅能夠為自身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還會對整個社會的穩定帶來積極影響。
4.2加強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
在今天,化工行業生產或多或少都會給自然環境與生態環境帶來一定的破壞,相關政府管理部門有必要重視起來,做好對化工企業的監督工作,引導他們學習環保知識,提高化工企業從管理層到員工的環保意識,使化工行業的企業能夠自覺地運用合理科學的措施來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降低對環境的破壞程度,加強對環境的保護。除此以外,環保宣傳工作是從人們最根本的意識層面來建立環保能力的工作,企業可以定期對員工進行專業的環保培訓,并對他們進行考核,對于那些表現優秀的人給予鼓勵,而那些考核結果不理想的人加強教育。在企業的文化建設當中也要特別注意對環保意識的重視,讓員工從內心真正的感受到化工生產與自然環境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從而自覺地對自身行為進行規范,在實際生產操作時盡最大努力保障化工生產安全性,保護我們的家園。
5結論
化工行業作為我國的重要支柱產業在為國民經濟水平做出貢獻的同時不應該以破壞環境和傷害人員安全為代價。企業自身應該做好對操作人員的專業素養的培養,落實對生產設備的保養和維修,以提高生產安全;國家和政府也要扮演好監督和指導的角色,加大對企業員工環境保護的宣傳和加強審查力度。通過這些努力擴大中國化工產品在世界范圍內的使用范圍,增強我國的國力和在世界中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晉靜.淺析化工安全與環保分析[J].化工管理,20xx(27):187.
[2]王偉.煤化工行業安全生產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化工管理,20xx(11):129.
[3]閔鵬.化工工藝安全設計中的危險因素以及解除途徑探索[J].化工管理,20xx(20):49-50.
環境保護的論文6
Abstract: modern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to face the problem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vironment has positive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the benign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t the same time, the two are contradictory.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t should improve the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mote green production and life style, adhere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imultaneously,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infrastructur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law enforcement efforts to increase efforts to mainta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Keywo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rst, the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depend on each other and promote each other. Environment is the basis and constrain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plays a leading role in the change of environment.
(1) environment is the realistic need of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guiding rol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hould be actively applied
At presen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acute, so it is urgent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o as to deal with them correctly in practice. If we can not make a clear answer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t will lead to a series of problems. If one-sided view is that development is economic growth, so that the speed of economic growth up, but there has been a serious problem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Who is the first one in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ho is the second? No problem a cl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 of the two, is a direct consequence of it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 has become a sometimes hot and sometimes cold, cycle work, need to rely on the "rectification", "special action to fight a" war of annihilation ",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to a certain extent in" lag, afterwards, passive and remedy "position. If we find the balance between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 and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lann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achieve synchronization, to achiev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in-win results.
(tw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carrying out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relying on the market system has been proved to be the most effective way in the exis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system. However, the resource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 gradually depleted, and the environment for survival of human beings and other organisms is deteriorating. In the market, there are many economic entities, they may be individual farmers, but also may be township enterprises, but also may b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or government departments. They are trading, trading in their own needs, and rarely take into account the interests of the third.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cess of environmental damage is slow, only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environmental damage will suddenly show, but it is too late to remedy. Because environmental damage has irreversibility and asymmetry. Once damage occurs, it may never recover, or even if it can recover, it will cost a lot of money. However, in the market, there is no market price information will remind people to save resources and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Therefor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ust rely o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that is, relying on the macro-control of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The report of the 17th National Congress of CPC propose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hich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 in the new perio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requires us to realize the synchronization of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he process of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ake the road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he cor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development, but it requires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under the premise of protecting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Development is the premis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is the real development. The economy should develop, the environment should be protected, and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hould be dealt with well while developing the economy.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an not be solved by stopping development, nor can they be solved afte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take the roa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solve. Blue sky, the mountains really make people feel comfortable, but we are in pursui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living level extremely high state of the sea and the sky, the mountains. Therefore, the problem we are facing is not how to develop, but how to better develop,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with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wo,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re a pair of mutual promotion, but also mutual restriction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two will exist forever. On the one hand, to speed up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alize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this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excessive exploitation of resources, destruction of environment and increase of pollutant emissions. On the other ha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we have entered the stage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The standard of quality of life is not only the problem of eating, dressing, eating and clothing, but also the urgent need of people. At the same time, a good environment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Even in the field of production, modern civilization production, especially based on the production and circulation of high technology, is difficult to carry out in harsh environments. However, there is always a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human needs: the cultivated land is decreasing and the soil and water loss is serious, while the population is increasing, occupying the land and occupying the industrial land.
Three, carry out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protect environment in developing economy
Prime Minister Wen Jiabao stressed at the Sixth 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goo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key is to accelerat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3 changes: one is economic growth in ligh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e transformed into both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two is from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lag synchronization in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do not to new accounts, many old debts; three is from using administrative measures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into a comprehensive use of legal, economic, technical and necessary administrative measures to solv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e realization of these 3 changes requires us to adhere to the road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n the course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 The traditional development model of "pollution first and governance" in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is not suitable for our realit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s cur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to protect the richly endowed by nature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cultivat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unction, not beyond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without endangering future generations under the premise to meet the development, seek our way contemporary people need.
(1) cultivating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promoting green production and life styl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not simply from governance, but from the change of people's behavior mode, thereby changing the mode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achieve a win-win situation. To achieve this goal,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cultivate people's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survey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sire and demand of urban residents 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very urgent, and the enthusiasm of urban residents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high, which is a good phenomenon. The main body of protect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human, and in the pollution and deterior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human beings bear the inescapable responsibility, so 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uman beings are equally inescapable responsibilit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broad masses of the people, we should mobilize the whole community to participate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give full play to the guiding role of public opinion and supervision. One is to carry out extensive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 guide the public to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an and nature, to create a good atmosphere for the whole society to care, support and participate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vocate, promote to establish a 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 by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production and life style. The two is to disclos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vironmental quality, enterpris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nd other information, to ensure the public's right to know. Further improve the information disclosure platform, the implementation of environmental government affairs publicit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aws and regulations, project approval and case handling will be announced publicity. For planning or projects involving public environmental interests, organizations should also organize demonstration meetings, hearings, listen to the opinions of the masses, accept the supervision of the masses, and effectively protect the public's right to participate in the environment and supervision. Three is to introduce specific measures to ensur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rough to the social environment to hire supervisors, to guide the establishment of civi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rganizations, encourage people to expose the illegal behavior of the environment, broaden and smooth masses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reporting channels, improv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earings,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system, for a variety of social forces to participate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latform. So, to achieve the transition from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ake people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heart to protect the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consciously participate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hoice of green production and lifestyle.
(two) pay equal attention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ake the roa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 plann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hould always be an integral par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lann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an not be a periodic "check" work, but a basic work that should be carried out firmly throughou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s a problem that should be fully considered by the policy-making authorities when planning the blueprint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itiatives should be implemented, to produce substantial result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lanning should refin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especially to highlight environmental function zoning, resource recycling, total emission control,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For enterprises with high pollution,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n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fo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Once the pollution discharge is close to the dangerous warning value, warning, notification and other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remind the relevant enterprises to pay attention to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ystem established in the development plan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nvironmental work in the specific practice.
2, projec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ll localities and departments should strictly guard the threshold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 in investment, do not meet the environmental requirements of the project strongly discouraging, mak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ontemporary, reactive power in the future". In the face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glob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transfer, and the world of new technology revolution, especially the information revolution brought the opportunity, we should remain rational, the enterprise or industry tha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s serious, even may bring good economic benefits, but also to maintain a stric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ark,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rict environmental access system the. New projects mus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mission standards prescribed by the state, after sufficient scientific proof, after we did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jects must be resolutely discouraging, heavy pollution of the backward enterprises or their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to increase efforts to eliminate, never for a moment of economic benefit
環境保護的論文7
中國的經濟發展長期以環境惡化為代價,環境形勢日益嚴峻。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想持續發展,中國必須改變粗放型增長和“先污染,后治理”模式,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走出一條新的綠色發展的道路。
所謂“綠色發展”,其主要著力點在于經濟發展的方式,即強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協調性,將合理與理性原則貫穿生產與消費的各個環節中,既使經濟快速發展,又確保生態環境得到良好保護。因此,將環境保護政策與綠色發展結合起來是我國在城鎮化、工業化加速發展背景下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關鍵。
一、綠色消費
綠色消費是一種較高層次的消費,注重理性和適度,鼓勵消費者在衣食住行各方面關注環境,通過自己消費方式的改變達到環境保護的目的。
(一)綠色食品。綠色食品是對無污染的安全、優質、營養類食品的總稱。它是指按特定生產方式生產,并經國家有關的專門機構認定,準許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的無污染、無公害、安全、優質、營養型的食品。綠色食品將環保與可持續發展理念和生產消費融合起來,既使得消費者能夠得到安全衛生有營養的食品,又能促進環境的保護,因此啟動綠色食品消費市場很有必要。然而,一系列諸如“毒奶費”、“蘇丹紅”等食品安全衛生事件頻頻發生,再次暴露了我國綠色食品制度不完善的缺陷,也為加強食品監管敲響了警鐘。
一是要把好食品安全生產關,通過完善的法律制度和處罰措施,讓企業牢固樹立安全、衛生生產的觀念,切實保護消費者的利益;二是要把好食品安全監管關,各級政府要建立一個有效的食品安全日常監管機制和問責機制,及時的發現并處理食品安全衛生問題;三是要把好食品安全賠償關,對于違法生產和銷售不安全食品的,除賠償消費者損失之外,還要對廠商進行罰款,使其違法的成本增大,杜絕食品安全問題的產生。
(二)綠色交通。綠色交通是指適應人居環境發展趨勢的城市交通系統,其核心是交通的通達、有序,參與交通個體的安全和舒適,盡可能減少土地和能源占用。綠色交通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融入到人們的日常出行之中,進而創造適合人類的居住環境,并確保人類在旅途過程中達到安全、便利、舒適等目標。要達到這些目標,必須要依賴多管齊下的交通政策。
一是要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在能源日益枯竭和城市道路日趨擁堵的情況下,公共交通可以發揮其大運量、高效率等優勢,有效降低汽車尾氣排放量和緩解城市道路壓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發展公共交通必須要做好路網規劃,合理布局大型樞紐換乘點,并與周邊的土地開發相結合,實現公共交通先行,帶動周邊發展;二是要控制私有汽車擁有量。私人汽車占用了大量的道路資源,且能源消耗量大、運能低,環境污染嚴重。在不加以控制的情況下,無節制的私人汽車擁有量的增長不但不會方便居民出行,反而會持續造成環境惡化與交通擁堵;三是要提升公眾參與度。城市交通的發展與公眾息息相關,無序的交通行為將導致道路交通功能的降低和環境污染的加重。因此對于公眾來說,應提高自身素質,轉變觀念,切實參與到綠色交通的實施中。
(三)綠色住宅。房地產業目前已成為我國經濟的支柱產業,尤其是住宅業更得以飛速發展,我國的人居環境也得到極大地提高和改善。但是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中國的住宅產業也產生了一系列的環境污染問題,例如“土地、水資源浪費”,“生活垃圾無序處理”以及“光、水污染”等。綠色住宅要求從住房設計到生活方式等環節作出改變,更好的保護環境。
一是改變家庭的消費方式。家庭對能源和水的消費,產生的生活廢棄物等都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環境,因此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充分循環利用各種資源,同時將生活垃圾分類處理,避免污染物的產生;二是要改變住宅的設計方式。在住宅設計中,要充分利用陽光、風等自然資源,最大限度的根據自然氣候設計住宅,減少資源浪費。
二、清潔生產
發達國家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初,由于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忽視了對工業污染的防治,致使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公害事件不斷發生,對人體健康造成極大的損害,引起了非常巨大的社會反響。此后,安全生產逐漸得到了各國政府的關注,清潔生產開始走入人們的視野之中。清潔生產改變了只注重生產過程的老舊生產方式,強調產品生命周期的重要性,旨在減少產品整個生命周期過程中從原料的提取到產品的最終處置對人類和環境的影響。
清潔生產思考方法的獨特之處在于:過去考慮環境污染問題時,往往著眼于對生產產生的污染物的治理,而清潔生產則要求將污染消除在產生之前。傳統的末端治理與生產過程相脫節,即“先污染,后治理”,重點在于“治”;而清潔生產從產品設計開始,到生產過程的各個環節,通過不斷加強管理和技術進步,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乃至消除污染物的產生,側重點是“防”?傊,清潔生產改變了傳統末端治理的被動、消極的應對策略,是一種主動的.、積極的防治污染的治理方式,將會對綠色發展的實現產生重要的影響。
三、節能減排
我國是一個資源總量豐富但人均資源占有量低且資源時空分布十分不均的國家,在資源日益枯竭環境日趨惡化的情況下,節能減排成為了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關鍵因素。
(一)節約能源。節約能源的關鍵在于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的過快增長,淘汰落后的生產能力。各級政府和環境保護部門要嚴格落實用地審查、環境影響評價等考核體系,對于不達標的企業要提出處罰意見,并定期將考核結果向公眾公布,接受輿論監督。
(二)節約用水。相對于能源的不可再生性,節約用水的關鍵在于高效地利用水資源。節水型社會的建設首先需要政府的主導,政府要提供資金來改造城市用水系統,并且根據水資源承載力來調整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制定科學的水價機制遏制浪費,保障公民基本的生活用水權利。其次,要把節水和防污結合起來,有水的使用就有水的排放,廢水的無序排放會對土地、地下水等產生不可逆的影響,因此在研究水的使用時必須同時研究水的排放。
(三)節約土地。節約土地要走一條建設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國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這就要求我們要充分利用現有建設用地,提高土地建設利用效率,積極引導使用未利用地和廢棄地,充分發揮市場配置土地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同時要加強政府的監督和引導作用,對土地使用進行監管并接受公眾的監督。
四、循環經濟
所謂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與傳統經濟相比,循環經濟的特殊之處在于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所有的物質都需要在這個流程之中得到合理和反復的利用,以此將廢棄物的排放降低到最少。因此,循環經濟大大降低了經濟發展的成本,極大的促進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但由于我國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有一定的差異,因此廣泛推行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有一定的難度,因而要將市場機制和政府作用結合起來。
首先要重視市場機制的作用。一是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優勢,將循環經濟與企業利益相結合,使企業能夠通過循環經濟降低生產成本;二是通過生產成本的減少來降低產品價格,鼓勵消費者購買綠色產品。
其次要重視政府的作用。各級政府要將環境保護納入經濟發展之中,通過嚴格的制度來對企業行為進行監管。對于能夠實行循環經濟的企業,政府要通過減稅等方式來降低它們的生產成本,以此鼓勵更多企業能夠自覺保護環境;對于那些污染排放超標的企業,要依據制度進行處罰。
在現如今經濟發展方式面臨轉型的關鍵時期,我們必須深刻的明白:環境保護從來都不是經濟發展的障礙。只有堅持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的新路子——綠色發展道路,經濟才能夠獲得持續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才能持續得到提高。
環境保護的論文8
摘要:發展農村經濟,保護農村環境,這是我國農村發展的客觀要求,是我國的國情和農村的環境形勢決定的。因此,原國家環?偩謱iT制定了農村環境保護目標:力爭在5到10年時間內明顯改善農村環境,并提出了相應的環境保護指標。
關鍵詞:農村,環境保護
1.農村環境保護的意義
發展農村經濟,保護農村環境,這是我國農村發展的客觀要求,是我國的國情和農村的環境形勢決定的。過去的一些教訓曾告誡我們,在農村經濟發展中,如果不注意環境的保護,不及時采取有效措施,經濟的發展只是暫時的,若干年以后將會減緩農村經濟發展的速度,制約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論文大全。實踐已充分證明,沒有一個可供持續利用的農業自然資源,沒有一個良好的農村生態環境,就不會有持續發展的現代農業,就不會有持續發展的農村經濟,也就沒有廣大農民真正的小康生活。因此,原國家環保總局專門制定了農村環境保護目標:力爭在5 到10 年時間內明顯改善農村環境,并提出了相應的環境保護指標。
2.農村環境保護的目的
已經有調研材料證明,農村環境保護是當前整個中國環境保護工作的薄弱環節,近年來為了促進城鄉環境的協調發展,中國加大了農村環境保護力度,重點解決農村突出的環境問題。為此原國家環?偩衷谵r村環境保護方面啟動了農村小康建設環保行動計劃,旨在通過幾年時間使中國農村現在的水源地、垃圾污染、土壤污染等一些重要環境問題有比較大的.改善,引導農民通過改善環境來提高自身的生活質量并更新農村人口的環境理念。
3.農村環境保護的現狀分析
3.1 耕地面積持續減少,耕地質量不斷衰退
耕地質量和數量是環境優劣的一個重要指標,保護耕地也是保護環境。近年來國家在耕地保護管理上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如建立占用耕地的限額審批制度、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占用耕地的補償制度和廢棄地復墾獎勵制度等,基本上控制了亂占、濫用土地資源的歪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從總體上看,保護耕地還沒有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為,盲目開發、亂占、濫用耕地的情況時有發生,許多以往糧食產量高的農業耕地正在消失,大片大片的農田被不斷擴展著的工廠和公寓大樓占去。據統計,我國現有耕地1.26億公頃,人均耕地僅為0.1公頃,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45%,并且由于開發速度的加快,耕地面積還在不斷減少。耕地中的13.3%屬于15度以上的坡耕地,其中25度以上的坡耕地有9100萬公頃。此外,我國耕地質量普遍不高,中、低產田比例大,占總耕地面積的78.55%。耕地養分含量不高,土壤有機質含量低的比例高達31.26%,缺氮耕地0.31億公頃,占耕地面積的33.6%;缺磷耕地0.46億公頃,占耕地面積的49%;缺鉀耕地0.2億公頃,占耕地面積的13%。農業用水短缺之勢難以逆轉,農業每年缺水300億立方米,受旱面積近2700萬公頃,因缺水年均減少糧食500萬噸。
3.2面源污染影響廣泛
水環境污染問題通?煞譃辄c源污染和非點源污染,點源污染主要包括工業廢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污染,通常有固定的排污口集中排放,非點源污染(NPS)正是相對點源污染而言,是指溶解的和固體的污染物從非特定的地點,在降水(或融雪)沖刷作用下,通過徑流過程而匯入受納水體(包括河流、湖泊、水庫和海灣等)并引起水體的富營養化或其它形式的污染。論文大全。美國清潔水法修正案(1997)對非點源污染的定義為:污染物以廣域的、分散的、微量的形式進入地表及地下水體。這里的微量是指污染物濃度通常較點源污染低,但非點源污染的總負荷卻是非常巨大的。
與點源污染相比,非點源污染起源于分散、多樣的地區,地理邊界和發生位置難以識別和確定,隨機性強、成因復雜、潛伏周期長,因而防治十分困難,上述非點源污染的地域特點實際上正好與我國農村的情況對應。隨著各國政府對點源污染控制的重視,點源污染在包括我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已經得到較好的控制和治理,而非點源污染,由于涉及范圍廣、控制難度大,目前已成為影響水體環境質量的重要污染源。前面已經明確指出,農業自身的地域特點決定了它顯著對應著存在的非點源污染,非點源污染又稱之為面源污染,因此在農村環境保護工作中,不得不將面源污染的控制或治理作為具有代表性的措施來研究。
4.農村環境保護措施的特點
4.1既要保護農業資源,又要防止環境污染
在研究或采用農村環境保護措施時,應該同時注重資源充分有效地利用和環境污染的防治。為此,一方面要求遵循生態學原理和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通過調整農業結構,增加科技投入,加強基礎建設等措施,促使農業生態系統內部良性循環、協調運轉,從根本上改善農業資源利用率不高的狀況,避免產生資源掠奪破壞現象;另一方面,要求從系統外引進新技術時,注意科學性和合理性,防止片面性和盲目性,充分發揮新技術對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推動作用,最大限度的減輕和防止對環境的消極影響。論文大全。
4.2既要防止工業污染,又要防止農業污染
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除了鞏固性地發展農業以外,也積極地發展了大量的鄉鎮企業,這些鄉鎮企業充分利用了地域優勢、資源優勢和勞動力優勢,以從事小型化工業生產為主,從而形成了農村工農業交叉布局的新局面,同時也使得農村環境中既存在工業污染,又存在農業污染,而且農村工業比較分散的特點更加明顯,農村的污染源頭遍及鄉鎮和村以至千家萬戶,面廣量大,增加了預防和治理的復雜性和艱巨性。所以在農村環境保護措施中必須從理論和實際上突出全面兼顧的環境保護理念,既要防止工業污染,又要防止農業污染,不能重工輕農,顧此失彼。
4.3既要治理有機污染,也要治理無機污染
目前,在農村工業上既存在有機污染,又存在非有機污染,因為農村工業的規模通常有小型化的特點,并且農村工業通常利用了生產農業主產品而副產的次級產品作為原料進行加工,這類原料又含有大量有機成分,所以農村工業污染通常會以有機污染為主,這已經成為農村工業污染治理的重點。同時在農業生產中,由于過量地使用化肥、農藥、塑料地膜等化學物質,使得土壤中的有機物污染和無機物污染也并行存在,一些有機污染物降解之后又形成無機物,所以在農村環境保護或污染治理措施中應該統籌考慮,把有機污染的治理和無機污染的治理聯系起來,進行綜合整治。
4.4既要控制集中污染,又要控制分散污染
農村發展小型工業之后,在一些較為確定的范圍內出現集中且化學性質基本恒定的污染源,這實質上相似于在城市或大型工業區已經存在的點源污染,這類污染比較適合進行集中控制或治理。所以在城市或大型工業區域用于進行點源污染控制或治理的措施在農村仍然值得借鑒。同時還應該注意到,由于農村人口居住和生產形式分散,所以不可避免地存在寬范圍、小濃度、大總量、多種類的污染情況,這類污染最大的特點就是分散性,它不僅破壞土壤環境,同時對水環境、大氣環境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壞,因此在農村環境保護措施中既要重視點源控制,也必須重視分散性污染物總量的控制,研究和采取適當措施控制或治理非點源污染。
參考文獻:
[1] 賈俊. 82個毒桶的經濟“效益”[J]中國經濟周刊, 20xx,(08) .
[2] 陳柳欽. 農村城鎮化進程中的環境保護問題探討[J]嶺南學刊, 20xx,(03) .
環境保護的論文9
礦產資源是自然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礦產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在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繁榮和發展經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目前,礦產開發帶來的生態環境保護被破壞問題日益突出,制約了礦業經濟的發展。基于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合理開采和有效利用礦產資源,有著重要的意義。
資源環境問題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其中礦產資源尤為重要。曾有觀點說,隨著經濟的發展,礦業將成為夕陽工業,然而近幾年的發展中反而更加證明礦產資源的重要性。因為礦產資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資源。我國的礦產資源雖然是豐富的,但礦產資源的消耗速度也將越來越快,預計幾十年后,有些礦產資源將變得極為短缺,甚至枯竭。我國礦業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給生態環境帶來了一些危害,大量的開發活動所造成的破壞與污染越來越嚴重。缺乏資源利用的可持續發展觀,而且缺乏環境保護意識、開采技術、設備落后等問題,對環境的破境與污染極為嚴重。
一、礦產資源開發引起的環境問題
礦產資源在開發利用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露天開采會改變地形和地貌,對植被和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的毀壞。
2.不合理的地下開采引起地面塌陷,誘發地質災害。
3.不合理開采破壞地下水資源循環系統,造成地下水資源污染與短缺。
4.開采所產生的廢石、尾礦占用大面積土地,大量廢氣廢水的排放。
5.地球本身是一個穩定循環生態系統,礦業活動不可避免的會導致有害元素的擴散。
如果不采取綜合而有效的管控措施,不合理無節制的礦物資源開采會帶來越來越嚴重的化學污染和環境生態破壞。生態環境問題隨時都會有惡性爆發風險,并可能出現難以逆轉的生態與環境災難。
二、國外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
循環經濟是指遵循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循環,以產品清潔生產、循環利用和廢棄物高效回收為特征的生態經濟發展形態,重構經濟系統,使其和諧地納入自然生態系統物質能量循環利用過程。循環經濟具有三大操作原則,即“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環(Recycle)”,俗稱為“3R”原則。在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中環環相扣、物盡其用,每一生產過程所產生的剩余物質都可以成下一生產過程的原料,所有的物質都能得到循環往復的利用,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經濟。從世界范圍看,循環經濟已經成為一股潮流和趨勢。發達國家正在把發展循環經濟建立循環型社會看做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和實現方式。其中德國、美國、日本、瑞典等國先后按照循環經濟發展形態重新制定了管理法規。國外對循環經濟的研究和實踐給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
1.加強立法管制,促進循環經濟發展
日本是循環經濟立法最為完善的國家,其法律法規體系可以分為三個層面;A層面是一部基本法,即《促進建立循環社會基本法》;第二層面是綜合性的兩部法律,《固體廢棄物管理和公共清潔法》以及《促進資源有效利用法》;第三層面是據各種產品性質制定的五部具體法律法規:《促進容器與包裝分類回收法》、《家用電器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食品回收法》及《綠色采購法》。
2.促進循環經濟的經濟政策
為推動循環經濟發展,各國采取了許多經濟政策。如資源回收獎勵制度,對再生資源加工利用企業實行稅收優惠,征收新鮮材料稅、生態稅、垃圾填埋和焚燒稅。
3.健全社會中介體系
在發展循環經濟中,非營利性的社會中介組織可以起到政府公共組織和企業營利性組織所缺乏的作用,如德國專門回收利用包裝廢棄物的中介組織DSD、日本大阪的回收情報網絡等。
4.提高公眾的參與度
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發展循環經濟不僅需要政府的倡導和企業的自律,更需要提高廣大社會公眾的參與意識和參與能力。發達國家非常重視運用各種手段和輿論傳媒加強對循環經濟的社會宣傳。以提高市民對實現零排放或低排放的社會意識。
三、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取得了巨大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但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也相當嚴重,長期以來,礦業資源開采沿用的是大消耗、低能效、粗放式的經營傳統經濟發展模式。著重于擴大再生產規模,不重視已開采資源的深度開發,資源環境保護意識、循環經濟意識低,造成了資源的過度破壞和巨大浪費。未來面臨資源枯竭、生態環境崩潰等問題,礦業的可持續發展面臨巨大的挑戰。
1.礦產資源的開發率低,粗放經營。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公布的20xx年資源綜合利用報告顯示,目前我國礦產資源總回收率約為百分之三十,比國外先進水平低將近百分之二十。我國的共、伴生礦多,在已開發的礦產中,共伴生礦占87種,對共、伴生礦進行綜合開發的只占三分之一,綜合回收率不及百分之二十。根據對全國845個礦山調查,綜合利用率達百分之七十的礦山僅占百分之二,綜合利用率達百分之五十的礦山不到百分之十五,百分之七十五的礦山企業綜合利用率不到百分之二十五。礦產資源開發依然停留在粗放經營,低開發率的狀態。
2.礦產資源供需失衡
我國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建設的礦山省,有三分之二進入衰退期,經過高強度的開采,礦產資源枯竭,后備資源儲量不足。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經濟高速增長,礦產需求量的增大,使得許多礦產資源耗費增速,另一方面,我國礦業秩序混亂,投資環境差,地質勘探技術設備投入嚴重不足,使得新發現的礦產減少,礦產資源探明儲量呈下降趨勢,后備儲量的增長速度已經滯后于消耗速度,對整體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不斷減弱。未來幾十年,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礦產資源消費需求還將有數倍的增長,我國礦產資源供需形式十分嚴峻,后備資源嚴重不足。
3.礦產資源回收率低
礦產資源有用礦物的回收率低由于我國選礦工藝裝備、技術水平落后,加之粗放式的開采方式,使得許多有用礦物的回收率低。根據統計,我國鐵礦和有色金屬采礦回收率為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六十;煤礦僅為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五十。由于技術與國外有差距,我國礦產資源總回收率只有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四十,比國際水平低出將近二十個百分點。
4.二次資源的回收利用率低
我國礦山排放的尾礦堆存量已達五十余億噸,并且每年以二至三億噸的速度增長,礦山剝離廢石的堆存量達數百億噸。由于綜合利用率低,開采回收能力薄弱,尾礦中大量的有價元素及可利用的非金屬礦遺留在堆存的尾礦中。
實踐證明,目前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已經成為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和競爭力的重要障礙,另一方面,也是對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阻礙。礦產資源所面臨的上述問題,如不能盡快解決,勢必威脅到礦業的可持續發展,對我國的整體經濟發展也將會造成不利影響。我國礦產資源開發面對嚴峻的形勢,必須要有新的發展戰略,“循環經濟”是實現我國人口、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措施,是我國礦產資源新戰略的理想選擇。
四、基于循環經濟下礦產資源的開采和利用舉措
礦產資源所面臨的問題,如不能盡快解決,勢必威脅到礦業的可持續發展,而最近幾年提出的“循環經濟”是實現我國人口、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措施,為我國礦產資源新戰略提供了理想的選擇。
1.加強學習、不斷創新,提高對循環經濟的認識以及在礦產資源開發中應用新技術、新工藝。作為一種新環保經濟開發模式,必須要有強有力的基礎理論與應用技術來支撐,循環經濟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一個整體戰略體系的發展過程,通過“協同作用”等新技術、新工藝的開發,使循環這一重點滲透到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的各個環節。
2.積極進行試點測試,通過試點單位和典型企業的循環經濟模式實驗,利用所獲得的經驗與教訓,為推廣循環經濟發展,以及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普及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國土資源部門要加強與其他相關部門的合作共同,推動循環經濟試點的推廣。
3.加強循環經濟宣傳,國土資源系統的綠色消費是推動循環經濟的火車頭。通過宣傳教育,引導公眾消費綠色產品,以需求拉動循環經濟的發展。廣泛披露環保信息,提高全民的環保意識。在消費引導方面,各級國土資源部門要起保護環境的表率作用,通過政府的綠色采購、消費行為影響事業單位、企業和公眾。
4.立足企業,引導企業大做循環經濟文章,循環經濟的基礎是工業生態系統,資源領域循環經濟的建設必須從工業生態系統和企業抓起。在工業生態系統建設的初期,由于信息不通,上下游企業很難淘通,政府需使其形成工業生態鏈,但循環系統的深層發展,必須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具體到一個企業,要發展循環經濟,首先必須做好綠色設計.推廣實施清潔生產;其次還要不斷研究開發綠色先進的循環經濟支撐技術.加強科學經營管理。
5.不斷完善相關法規政策,促進循環經濟在資源領域的普及推廣。立法是各國推廣循環經濟最主要的手段,當前要盡快完善涉及礦產資源安全的法律法規體系,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各種單項資源與環境保護法,修改補充《礦產資源法》等相關法律,強化對礦產資源的保護。循環經濟的建設還牽涉到許多政策的建設與完善,如國家對資源綜合利用的優惠政策、支持礦業發展。
6.要使循環經濟真正在國土資源領域實現“循環”,必須已恢復自然生態系統為目標,恢復生態系統良性循環。
7.礦山固體廢棄物是一種寶貴的二次資源。開展礦山固體廢棄物處置與處理,開發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實現礦山廢棄物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從根本上改善和提高礦區生態環境質量,提高礦山經濟效益。
五、結語
我國的礦業經濟要實現礦產資源的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必須針對我國的國情來制定具體的對策和措施,通過技術創新和理論實踐來突破瓶頸。礦業循環經濟能在社會生產、流通、消費和產生廢物的各個環節上,循環利用礦產資源,發展礦產資源回收利用產業,以最大限度提高礦產資源的利用率,真正實現礦產資源的循環利用。
環境保護的論文10
不難發現,在我國人口不斷增加以及社會經濟大規模展開的雙重壓力下,近年來我國農村生態環境的總體形勢越來越嚴峻。與此同時,由于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農村將更多的參與國際分工,特別是在新技術革命環境下,農民的生活、生產方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正是在這樣的局面下,農村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也就日益突出。
無論是工業經濟還是農村生活的水平,儼然都伴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而不斷發展和提高。然而,正是在這樣的局面下,各種污染問題在農村地區層出不窮,農村地區的自然環境也日益惡化,當前所面臨的環境保護形勢也越來越嚴峻,眾多環境問題的存在不僅制約著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更在很大程度上威脅著廣大居民的身體健康。基于此,關于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問題的研究必然是現階段我國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基礎。
一、我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現狀
不可否認,“環境”無疑是人類得以生存與發展的前提基礎,良好的環境不僅能夠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提供必要的條件、資源,同時也可以促進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針對我國農村地區來說,農村居民對環境的依賴程度儼然更高。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無論是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質量還是廣大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均得到了實質性的提升。然而,也正是在這樣的局面之下,資源、能源的消耗日益增大,這在很多按程度上破壞了農村生態環境。
就目前我國農村環保工作的現狀來看,雖然開發建設了眾多藍色工程,促進了農村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水平的提升,并且各級政府也不斷加大了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投資力度,對農村環保科學技術的應用也日益廣泛,生態環境的治理與控制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進步。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局勢下,相關于環境保護方面的政策明顯處于相對欠缺的狀態,這樣的問題直接導致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存在很大缺陷;诖耍覀冇斜匾M一步優化、完善生態環境保護手段,以此來減輕環境污染,促進環境質量的提升。只有這樣,才能夠為農村生態環境的建設提供“原動力”。
二、加強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具體對策
(一)以科技開發為支點,推廣切實可行的環保技術
毫無疑問,要想進一步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我們就必須對現代科技技術引起高度重視。只有充分借助了現代科技手段,我們才能夠正確認識農村環境(如化肥、農藥、畜禽養殖、農膜污染等)狀況以及基本規律,從而采取更具針對性的環境保護與治理措施。具體來說:第一,加大對環境基礎科學等方面的學習和研究,最大程度的為環保事業提供智力保障。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首先要對生態環境的開發和保護進行深入的探究,在對待水土流失、荒漠化等一系列生態問題上要采取科學合理的手段進行治理。其次,要做好環境的保護工作,大范圍的宣傳并推廣退耕還草還林以及修復植被等技術,同時,也要重視開發病蟲害的預防、多種植物共生等新型的技術,盡可能的提高農村生態環境對外界災害的抵御能力。第二,通過篩選、評價和推廣等環節,對最合適的環保技術進行可行性的確定和城市的污染處理水平相比較而言,在對農村環境污染的處理上存在著許多的不足,因為農村在設備的投入上承擔能力遠遠小于城市,即便能夠支撐起投入的資金,也會因為運營資金不足而中斷。所以,在農村環境治理的問題上,我們要綜合現實考慮,遵循操作性強的`原則,爭取利用最小的成本進行集中處理。第三,加大對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農業技術的合理運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護農村的生態環境。通過對秸稈的合理利用、對土壤污染的控制等一系列的技術,可以對廣大農民朋友的日常施肥等活動進行一定的技術指導,從根本上減少因為農藥中化學殘留對農村生態環境造成的危害。在對污染物進行控制的同時,還要大力的推廣例如廢氣處理新技術、生物監測技術等在內的污染處理新技術,在對新興技術的研發和利用中,還要考慮到治理成本的支出,以縮小成本為目的,提高資源的重復利用率,加大科學技術在農村環境保護中的利用。第四,科研資源要傾向于農村環境保護技術。只有依靠科研資源的有力保障,才能促進環境保護技術的發展和進步,從而使得環保技術的競爭力得以不斷的提高。與此同時,也要注重對環保技術的創新。
(二)加強環境保護監測
在對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中,應當不斷加強管理監督的力度。對農村實行一系列的排污制度,從源頭上嚴格抓起,控制污染物的集中排放,另外,對廢水、廢氣噪聲污染等的防治以及對生態的保護等實行統一的監管活動。注重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監督生態建設以及生態修復工程。對生態保護區、森林公園以及風景名勝區進行監督和檢查,確保生態環境的穩定。還要注意對野生動植物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監管。在對生態農業的建設工作中,保證各類生物的環境安全。對待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一定要實事求是的向上級進行報告,并及時的組織相關部門對污染事件進行調查和整改。對生態環境實施全方位的網絡監管活動,完善和強化環境系統的信息化建設。對各地區的生態環境以質量報告的形式傳送給上級環境部門。同時建議實行評比制度,并樹立積極地典范,將農村的生態環境問題作為農村發展的重點。
三、結語
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離不開農村經濟發展作為前提,同時,農村的生態環境問題制約著農村經濟的進步。所以,只有加強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才能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環境保護的論文11
摘 要: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隨著我國公路建設步伐的加快,空氣污染、噪音污染等環境問題日益凸現,公路環境保護問題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從環境保護對公路建設的重要意義出發,以環境影響評價為手段,提出了評價環境影響不確定因素的方法。
關鍵詞:公路;環境保護;影響評價
一、環境保護對公路建設的重要意義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的規定,環境保護包括“保護自然環境”與“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兩個方面的內容。就是說我們在更好地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要運用現代環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有計劃地保護環境,預防環境質量的惡化,控制環境污染,促進人類與環境協調發展。
要實現公路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注意公路建設過程中的環境保護問題,否則會造成公路沿線生態環境的嚴重惡化,進而衍生坡面侵蝕、泥沙沉淀、大氣污染、噪音污染、資源銳減等環境問題。因此,為了保證公路的暢通安全及大自然的生態環境不被破壞,在公路建設中進行環境保護顯得非常重要。
重視公路建設沿線的環境保護,采用邊坡防護和綠化,有效地保護水土流失,并盡可能的避免生態環境和人文景觀遭到破壞,將公路建成一條條通向全國各地的綠色長廊,使公路建設不僅成為縮短全國各地之間距離的紐帶,而且能帶動全國各地的生態環境,旅游環境及投資環境的改善。
二、環境影響評價是公路環境保護的重要手段和必要前提
公路環境影響評價主要通過對公路建設所產生的環境影響進行識別、預測和評價,以提出合適的`清除或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措施和對策,它是公路環境保護的重要手段和必要前提。
1、環境影響評價有效保證公路建設項目路線方案和總體布局的合理性
公路建設項目具有工程規模大、路線長、建設期和營運期長、對環境影響復雜等特點。合理的公路網和路線布局是保證國民經濟和環境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而不合理的布局往往是資源浪費和造成環境破壞的重要原因。通過對環境影響評價可為項目的施工期、營運期的環境管理,以及沿線的經濟發展、城鎮建設及環境規劃提供科學依據,從而有效保證公路建設項目路線方案和總體總局的合理性,為公路建設項目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保證,為公路沿線工業、農業、水利、林業、人口分布實現合理發展提供了可能。
2、環境影響評價指導公路環境管理工作,減緩公路建設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如何減少對土地尤其是耕地的占用,一直是公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優先考慮解決的問題,環境影響評價在這方面的作用非常突出。如在設計安徽合肥至安慶、杭州至徽州安徽段高速公路時,工程環境影響評價結果提出為節省有限的耕地資源應縮小公路邊坡建議。采納了這一建議后,每條路僅節省耕地資源就近百畝以上,有效地減少了社會矛盾和生態問題。
此外環境影響評價在設計期的規劃、景觀、水質保護;施工期的環境保護在生態、水質保護、水土流失、空氣質量、施工噪聲等問題在公路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中都得到了應有的重視,在實踐中基本上得到了落實和貫徹,有效的減少和控制了因公路建設引發的環境和社會問題。
三、公路建設環境影響評價的方法
公路建設對環境的影響可以分為確定性影響和不確定性影響兩大類。對確定性影響因素的評價主要是要運用各種模擬預測模型、預測未來的環境質量,然后用各種評價模型進行評價。而對于不能確切表達的環境影響因素,目前常用的評價方法有清單法、判別法、矩陣法和網絡法等,本文重點介紹對不確定影響因素的評價方法。
1、列表清單法
列表清單法是在進行交通運輸等建設方案的影響評價時提出的一種方法,把建設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即規劃設計、施工和運行階段,并把擬議行動可能造成的影響,如噪聲、空氣質量、水質、土壤侵蝕、生態、社會、政治、經濟及美學等與上述各階段列于一個統一的表格中。根據表格可以鑒別出各不同階段方案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包括有利的和不利的方面。該方法還制定出一個0-10的評價等級,以說明影響的大小,且能顯示出最大的可能影響。
2、矩陣法
矩陣法通過綜合考慮環境影響的“幅度”和“計數”,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一項社會經濟活動對環境影響的總體效果。
。1)應用矩陣法要確定兩項內容:一是環境影響的幅度,另一項是環境影響的重要性。前者是指環境影響的大小,用1-10的數字表示。分析每一個環境因子的影響時,可能已經取得了這種影響的絕對數量,也可以轉化為1—10的數,影響幅度越大,數值越高。例如有5個經濟開發方案,它們引起地面水的溶解氧將下降20%、40%、60%、80%和100%,則影響幅度可以取為2、4、6、8和10,一個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可能是有利的,也可以是不利的,分別冠以正號或負號。
。2)矩陣法要確定的另一項內容是每一個影響的重要性,即權系數。權系數的大小同樣可以在1-10之間作出選擇。
(3)確定了影響幅度和重要性之后,就構成一個環境影響矩陣,其包括n列(代表n個社會活動)和m行(代表m項環境影響)。以Mij表示第i個環境因素受到第j個活動的影響的幅度,Wij表示相應的重要性。
3、網絡法
網絡法可以鑒別和累積直接的和間接的影響,表示成樹枝狀,因此又稱為關系樹或影響樹,它可以表示出一項社會活動的原發性影響和繼發性影響。
由于環境是個復雜系統,一個社會活動可能產生一種或幾種環境影響,后者又會依次引起一種或幾種后續條件的變化。例如,一項公路建設工程會引起土壤流失,使河流的泥沙增加,淤塞航道,從而會導致洪水的危害,以及會阻塞魚類的迴游通道等。
在應用網絡法時必須注意:首先要能夠有效地用概率估計出各種影響發生的可能性;其次要說明,計算得到的環境影響不是絕對值,而是相對值,可以用不同方案的比較。所以為了取得有意義的環境影響期望值,必須列出所有可能出現的,有顯著意義的原因,如果遺漏了某些環節,評價的結果就可能是不全面的。
參考文獻:
[1]張雨化.道路勘測設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xx年72-73.
[2]公路環境保護設計規范. 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12 [JTJ/T 006-98].
[3]劉書套. 高速公路環境保護與綠化. 高速公路叢書編委會.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xx.
環境保護的論文12
摘要:隨著房地產行業的不斷發展,房地產建設項目竣工環境的情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為了保證居民的生活質量,必須嚴格控制房地產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預驗收質量。本文對房地產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預驗收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一定的規劃化建議,希望能夠引起相關人員對房地產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預驗收的重視。
關鍵詞:房地產;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預驗收
1房地產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預驗收存在的問題
1.1被驗收監測企業的環保意識較差。在現在的很長一段時期,企業普遍沒有社會責任感,只以盈利為其根本目的。所以只關心如何提升經濟效益,對環保方面的投入卻比較欠缺。另外,一些企業沒有環保意識,對項目在竣工過程中的環保驗收監測不以為然,認為環境影響報告材料都是走形式,對于關系到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的各項法規和標準都不在乎。所以造成部分企業在工程項目施工中,不建設環境保護的設施或者消極怠工、敷衍建設。而且一些企業在進行環保驗收監測的時候,動歪腦筋,習慣走歪門邪道。在進行環保驗收前,對生產負荷進行控制,已達到減少污染物排放或者稀釋污染濃度的現象,讓環境保護驗收的監測符合要求。但是在驗收合格后,確加足馬力進行滿負荷運行,導致環保驗收流于形式,沒有充分發揮作用。
1.2環境監管機構存在雙重身份。在現代的環境監管機構里,很多機構都扮演著很多角色,比如說環境監管機構需要進行環保驗收的監測工作,這就需要遵守相關的環保法規和政策,這就說明這個機構具有行政單位的角色;另外建設部門需要向其請求檢測,讓環評機構利用相關的.技術方式做好驗收和監測,這樣環評機構又有了服務者的角色。在這種服務與管理同時存在的雙重身份下,環評機構很難做到全面的、客觀的、可靠的環境檢測。
1.3環保驗收監測沒有技術支持。在高新技術產業飛速發展的今天,環保驗收監測機構需要先進的技術作為支撐。如果某些檢測設備缺乏,只能用傳統的實驗方式檢測,會造成檢測結果出現誤差,很難進行精準檢測。這樣會降低環保驗收的權威性。
2房地產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預驗收規范化建議
2.1勇于創新,擴寬監管手段和方法。根據當前的實際情況,要加強創新工作,要豐富建設項目的環境監管手段和相關的工作方法:首先,要建立健全一些建設項目的動態管理機制,充分依靠一些政府部門建立的環境監管與應急信息系統,利用項目的審批和試運行等環節進行環境的監理和竣工時的環境保護驗收。其次,要對建設項目的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監測建設一套符合標準的監管制度。并進行有序的市場監管制度,放權于民。最后在一些明顯對環境影響不是很大的項目上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簡化一些驗收內容。
2.2強化監管,全面推進建設項目竣工驗收工作。要利用過程監管過程中的檢測加強竣工驗收時的通過率,從而加快竣工驗收的速度,首先要研究一些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的管理辦法和工作規范;其次要進行嚴格的過程監管,通過環境保護法進行嚴格監督,讓那些竣工驗收工作滯后的企業集團進行限批或者是限期整改,最后要加強部門之間的聯動,把那些項目竣工環保驗收困難的企業通報給銀監會等部門,可以利用“綠色信貸”的機制讓企業加強環保意識。
2.3具體污染治理措施。首先,對于大氣污染的防治措施。等到房屋的入住率達到或者超過75%以后,要對廚房里煙氣集中排放的系統和地下車庫的通風排煙系統進行集中檢測,判斷它們是否是處于正常運行狀態的,另外,還有注意對排氣筒進行采樣監測,需要監測的因子很多,主要是油煙和氮的氧化物、非甲烷總烴、二氧化硫,確保這些污染物的排放達標。其次,對于水污染的防治措施。等到房屋的入住率達到或者超過75%以后,要對可以納管的工程和項目,針對納管的管口處進行取樣監測;如果一些納管沒有進行自行處理到相應的國家標準在附近內河進行排放的,要注意在排污口進行取樣監測。需要監測的因子很多,主要是pH值,COD、氮的化合物、BOD、動植物油等等,要和環評報告及其批復的數據進行對比,查看污水排放的值,確保排放是達標的。而且也要關注在住戶陽臺上的洗衣機的廢水是如何排放的,這些污水理論上要和廚房里的廢水、洗手間的廢水一樣,一并納入到污水收集和處理的系統。其三,對于噪聲污染的防治措施。根據我國的《環境噪聲監測技術規范》,在工程的邊界地帶進行取樣監測,并查找具有代表性的臨路住戶和不同的樓層的樓道內或者室內進行專業的噪聲監測,查看監測的結果,確保噪音的檢測值是達標的。其四,對于固廢的防治措施。要查看小區內面的垃圾箱和垃圾的收集點排布是否合理,在垃圾清運的過程中是否有傾倒,處理是否及時,有沒有蚊蠅擎生。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生活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保證居民生活的穩定性與健康性,必須嚴格控制房地產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的驗收質量。但是在實際驗收過程中,依舊存在著諸多問題,我們需要根據相應項目的實際情況采取有效的監測技術和環保治理措施來嚴格控制房地產建設過程中的污染,保證居民的生產生活環境干凈健康。
參考文獻
[1]范例,胡志鋒,梁健.基于環?⒐を炇諏ㄔO項目環評的思考[J].環境監測管理與技術,20xx,22(2):5-7.
[2]曾健華,劉杰.廣西建設項目竣工環保驗收問題和對策建議[J].中國環保產業,20xx(04):67-69.
[3]梁繼榮,陳學玲.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監測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科技風,20xx,05:174.
環境保護的論文13
1.我國非金屬礦物加工與環境保護的現狀與趨勢
1.1現代產業發展與非金屬礦物材料及環境保護密切相關
傳統產業的技術進步或技術改造與非金屬礦物材料密切相關,而且節能降耗是現代化產業發展的主要趨勢之一,現代產業化的發展迫切需要非金屬礦物的開發加工,與此同時也需要協調好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非金屬礦產物的深加工技術對于現代新興產業發展具有促進作用而且提出了發展非金屬礦物深加工技術的方向和措施,例如許多非金屬礦物,硅藻土、珍珠巖等加工后具有較高的活性及選擇性吸附的特性;膨潤土、沸石、石墨、石棉等都與航空航天技術及生物技術有關;云母、金紅石、滑石等與信息技術及產業有關;現代的高技術及環境保護等均與非金屬礦物密切相關。
1.2我國的非金屬礦物加工與環境保護形式嚴峻
我國非金屬礦物的種類繁多,而其中有一部分的非金屬礦物本身或者是經過加工處理后而具有適合用于環保材料的性質,再者,我國的非金屬礦物的儲藏量非常豐富,價格也比較低廉,它具有處理效果好、投資少以及重復使用的一系列優點,所以受到各個開發商的青睞并且投入了大量的資金進行開發加工非金屬礦物。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上許多國家對非金屬礦物的開發都格外的重視,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對我國非金屬礦物的過度開發與利用,不注重保護環境質量,造成了對于水體以及空氣土壤等的不科學合理污染。因此,我國的非金屬礦物加工與環境保護的現狀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也曰益嚴峻,遭受著挑戰,需要迫待解決。
2.我國非金屬礦物加工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我國非金屬礦物加工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相關的企業單位在進行非金屬礦物加工的同時也要兼顧生態環境的保護,二者缺一不可,如果一味的只對于非金屬礦物無節制的開發、加工與利用而忽視了環境的保護,那么經濟的發展只是短暫的繁榮并不能夠得到長遠的發展。非金屬礦物加工的發展對于我國經濟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意義,我國未來非金屬礦物開發加工的發展將以全面提升非金屬礦物材料的功能或者是應用性能為s的,以環境保護為導向,以高效綜合利用和清潔生產為宗旨,注重環境保護與非金屬礦物加工的充分結合、齊頭并進,從而為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不竭動力。
3.我國非金屬礦物加工運用的科學技術與設備
我國現代的高新技術、高科技設備、新材料產業以及環境保護等都與非金屬礦物材料的開發利用有著密切的聯系。我國非金屬礦物加工運用的科學技術與設備主要分為粉碎技術與設備、分級技術與設備、表面改性技術、干燥技術與設備、造粒技術與設備、材料復合技術。非金屬礦物加工主要是指憑借一定的技術設備與工藝而制造出滿足市場需求的具有一定粒度大小和物理化學性質等性能的功能性產品。
我國生產的超細粉碎設備基本與國外的相當,但是其技術研究的起步比較晚,基礎較為薄弱且發展層次良莠不齊,超細粉碎設備仍然存在一系列的問題;控制產品粒度處于所需的分布范圍內,使得混合粉料中粒度已經達到要求的產品及時地被分離出去;表面改性工藝依據表面改性的方法與設備及粉刷制備方法而異;干燥是用熱能將濕物料中的濕分氣化為蒸氣,再利用抽吸或氣流將蒸氣移走而達到去濕的操作;對于粉狀產品進行造粒的深度加工,不僅有利于滿足生產工藝的需求,而且有利于降低粉塵污染以改善勞動操作條件;復合材料的成型方法按照基本材料不同各異,各種材料在性能上相互取長補短進而產生協同效應,讓復合材料的綜合性能優于原組成材料而滿足各種不同的要求。
4.我國非金屬礦物在環保工程中開發與應用所存在的問題
4.1非金屬礦物環保材料應用的范圍較窄
我國的礦物研究人員對于非金屬礦物在環保工程中的開發與應用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系列的貢獻與成就,但是也把我國在這一領域中存在的許多問題反映了出來。工程化轉化不高、非金屬礦物環保材料應用的范圍較窄等缺點,要把這些實驗室的研究成果成功的應用于實際工業生產中。我國的許多非金屬礦環保材料更多的是利用非金屬礦的原礦或對原礦進行簡單的初級加工,這是與非金屬礦物深加工領域的技術水平不高等原因有關,拓寬非金屬礦物環保材料應用的范圍仍然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進而改進非金屬礦物環保材料應用范圍窄的特點。
4.2非金屬礦物的產品檔次不高且品種單一
非金屬礦物的產品檔次低使得許多礦物資源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功效,而且還會造成資源的浪費,在一些重要領域中的應用處理還未見有更多的新的研究成果。要想改善非金屬礦物的產品檔次不高與品種單一的現狀就要提高非金屬礦物的加工技術,使得我國的非金屬礦物開發與利用朝著設備大型化、加工精細化、產品功能化的方向進一步前進。只有功能明確且滿足相關應用領域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要求與環保要求的.非金屬礦物才能夠贏得穩定的市場,避免非金屬礦物資源的主觀浪費,節約礦產資源與保護環境,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進步。
5.改進提高非金屬礦物加工與環境保護的措施
①在非金屬礦物存放方面。非金屬礦物的種類繁多且數量不一,_將大量礦樣堆積在一起給翻找造成了困難且容易造成粉塵污染,若將它們分類存放就能節省空間,便于查找礦群進而減少粉塵造成的環境污染。②在環境保護意識培養方面。隨時隨地進行非金屬礦物環保的宣傳與教育工作,使得公眾從內心深處意識到礦物加工這一過程產生的廢棄物不利于環境;使用設備之前要牢固掌握操作規程以避免發生傷害事故,建立健全嚴格的監管體系。③在非金屬礦產物實驗室的布置安排方面。為了方便及時將實驗室過程中所產生的有害氣體排出室外,就必須要對非金屬礦產物實驗室的布置安排科學合理?梢园汛笮椭匦驮O備統一安放在一樓實驗室,在單個的實驗室內部盡可能完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工作內容。④在化學藥品使用方面。因為在礦物加工實驗這一過程中結合使用的化學藥品會產生有毒氣體,所以要對于有毒藥品進行嚴格的分級管理,需要按時按量使用,進而減少對人體及環境造成的危害。
6.結束語
綜上所述,人們在享受著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新產品、新物質的同時,其所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狀況卻日益惡化,不合理的非金屬礦物加工導致的環境惡化問題已經成為現代社會
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之一。目前我國的自然生態環境破壞與污染十分嚴重,其發展趨勢尚未得到有效的控制,一些傳統的環保工藝及環保材料已經不能有效的解決大量的需求,所以非金屬礦物環保材料在環保工程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但是我國非金屬礦物在環保工程中開發與應用仍然存在許多的問題,因此探究非金屬加工及環境之間的問題具有指導性的意義。希望在開發與加工非金屬的同時要兼顧對水體、空氣、土壤等環境因素的污染治理與保護,促進我國環境質量的改善與經濟的迅猛健康發展。
環境保護的論文14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文明程度的不斷提升,環境保護越來越被人們廣泛熱議和關注,創設美好環境、保護美好環境逐漸成為全世界人們共同的義務。幼兒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幼兒環保教育和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作為幼兒教師,在起點上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和環保技能,我們責無旁貸、義不容辭。根據當代環境問題現實要求和學前教育工作實際,結合幼兒所處年齡階段的心理、生理特點,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環境保護教育工作。
一、 創設美好環境,激發幼兒美感,培養環保習慣
幼兒教育工作者有這樣一種共識,“營造美的環境就能創造美的心理體驗,同時糟糕的環境則會導致不健康的心靈”。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對世界的認識和看法主要靠外界環境的微妙變化、作用和影響逐步獲得,試想,一個雜物滿地、綠化不足、不講節約的幼兒園怎么能夠培養出幼兒積極的環保意識?一個教師隨意踩踏花草、不珍惜糧食、不愛護環境的幼兒園,怎么培養出愛護自然環境的幼兒?所以,為了幼兒能夠成長在健康、美好的環境中,必須創設和優化幼兒園環境。幼兒園環境是對幼兒進行環保教育的重要外因,它不僅是幼兒園環保教育的載體,還是幼兒園環保教育的顯性文化。幼兒園環境既是幼兒學習、活動的場地,又是陶冶師生心靈的無言之師。
(一)創設和教育要求一致的優良環境
為幼兒創設一個美好的環境,我認為首先應該重視綠色幼兒園的創設。綠色文化的配置,需要不斷增加幼兒園新綠,力爭做到綠化面積大、數量足、種類全,與周邊環境融合,為幼兒學習生活增色。其次是大力提倡盆景文化,引導師生進行盆景培育、花卉栽種、根藝創作,通過形態豐富的盆景和根藝作品,營造良好的環保教育氛圍。再次,是要強化樓道文化,精心設計、合理謀劃、板塊明晰,安排生態、水資源、節能、環保、愛護地球母親等內容的宣傳項目,讓幼兒園的墻壁都能發揮無聲的育人作用,創設環保教育良好環境。最后要大力構建垃圾文化,教育倡導廢棄物回收,變廢為寶,幼兒教師示范帶動全體幼兒養成良好的'環保及廢物利用習慣。幼兒園通過建設優雅、舒適的文化環境,讓教師和幼兒都能充分感受外在的環境保護教育氣息,讓環境保護教育能夠真正從深層散發和融合,以此來培養和強化師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二)在幼兒一日生活中融入環境保護教育
幼兒環保意識的培養和環保習慣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絕非一日之功。我們在幼兒的環保教育中,應該更加注重以一日生活的各個方面和要素為突破口,對幼兒的環保意識和行為進行培養和強化,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形成自覺的環保習慣。按照幼兒一日生活的相關內容,我們可以提出諸如“五會”“五不”的習慣要求,即學會用餐、不灑飯粒,學會回收分類廢棄物、不亂扔垃圾,學會自己如廁、不隨地扔垃圾,學會輕聲走路說話、不大聲喧鬧,學會節約用水、不浪費水。平常學習生活中,教育和引導幼兒形成及時關燈、節約用水、節約用電、節省紙張、珍惜糧食的習慣;平;顒又校ㄟ^帶領幼兒撿起幼兒園內外果皮紙屑,隨時隨處把丟在地上的果皮紙屑撿起并送回垃圾桶,在各個班級設立“環保小衛士”獎項,通過鼓舞和獎勵,不斷強化幼兒的環保意識和環保行為,在園外集體活動中,糾正孩子們亂扔食品袋、果皮的壞習慣,引導他們自己隨身攜帶垃圾袋,讓幼兒在整個活動中都能自覺主動收集廢棄物。同時,鼓勵幼兒隨時收集廢紙、廢易拉罐、費飲料瓶等廢棄物,但不是把它們當做垃圾扔掉,通過在手工制作課中利用廢棄物制作手工作品,教育幼兒形成廢物利用的習慣,也可以通過賣掉收集的廢棄物換錢后購買花草、圖畫等,讓幼兒懂得垃圾再生利用的道理,告訴孩子們這樣既能節約資源,又能減少環境污染。如果幼兒教師能夠日復一日地堅持,久而久之,幼兒就能自覺形成環保習慣,讓從小形成的文明健康的生活習慣收益終生。
二、 借助環境節日,開展主題活動,倡導綠色環保
為了教育引導幼兒進一步樹立環保意識,全面倡導綠色環保的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在幼兒園環保教育中,我們可以環境節日為契機,組織開展多種環保主題活動,讓幼兒切身體會環保和節約的重要性,逐漸學習和掌握環保知識和技能。
(一)經常組織開展綠色環保主題活動
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資源,組織開展“廢棄物利用”“多彩的葉子”等主題活動,組織幼兒進行廢棄物手工制作,校內外撿落葉、制作葉貼畫等環保活動,讓幼兒經歷廢物變寶和一物多用的過程。通過廢棄物制作競賽、環保作品展覽等活動,激發幼兒保護環境的情感,養成良好的環保習慣。通過開展小種植活動,帶領幼兒參與園內花草種植區域的花苗培植,教師帶領幼兒一起培土、澆水,共同感受種植的快樂和幸福,還可以讓孩子們在家中與家長共同培植花苗,帶到學校共同綠化幼兒園。通過在各班組織開展“綠色環保”主題繪畫、創作活動和環保標志設計活動等,強化幼兒的綠色環保意識。在課堂中利用兒歌、詩歌或故事給幼兒創設“綠色環!钡男麄麝嚨兀層變涸诠适禄蛟姼柚畜w會“綠色環!庇卸嘀匾。通過大量的“綠色環保”專題活動,培養幼兒的綠色環保意識,幼兒再帶動他們的家長、乃至社會,通過這樣的以點帶面的方式,讓更多的人有了環保意識,共同加入到環保行動中來。
(二)利用環境節日,開展環保教育活動
為不斷加強幼兒的環保教育力度,我們可以借助幼兒熟悉的環境節日,開展各項環保教育活動,鞏固幼兒環保教育成效。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樹節,我們可以圍繞“樹木”開展環保教育活動,比如樹的分類、用途、與人類的關系、對環境的影響等活動。在“愛鳥周”中,要求幼兒收集鳥類信息,讓幼兒學會辨別益鳥和害鳥,在班級里布置鳥類專欄,激發幼兒保護鳥類的情感。在“世界水日”,可以組織孩子們觀看缺水后果的圖片和視頻,結合生活中具體的事例,讓幼兒用手中的畫筆展示自己家中是如何節水的。地球日,我們可以開展“我愛地球”活動,讓幼兒在圓形紙張上展示自己心中美麗地球的樣子,在繪畫中增強幼兒的環保意識。
三、 加強與家長交流,家園聯合,提高環保教育實效
只有得到家庭教育的呼應和配合,幼兒園的環境保護教育效果才能得到鞏固和提升。這就需要幼兒教師加強與幼兒家長的溝通和聯系,讓家長明白環保教育中對幼兒及家長的相關要求,取得家長的配合和支持,共同鞏固環境保護教育成效。如要求家長言傳身教,用自身的環保行為影響孩子、教育孩子;要求家長多帶領孩子親近大自然,多給孩子講解環保方面的知識,激發孩子的環保情感等。
環境保護的論文15
1 當前的環境狀態簡述
在多年的奮斗之下,我們國家的環境在總體上有了一定的變化,開始朝著好的方向發展,不過并沒有從根源上處理好。此時不論是水亦或是大氣的品質都在變差,我們的生態系統變得脆弱不堪?偟膩碇v,我們國家當前的環境治理工作開展的還不是很到位,一直存在的工業及生活污染都沒能處理好,新問題又來臨,這些負面現象的存在嚴重地干擾到經濟的發展。
2 為什么要開展環境保護工作
2.1 通過環境保護工作可以帶動經濟發展
環境和經濟之間的聯系十分緊密。穩定的生態是經濟發展的必要前提,環境問題從根源上來看,是發展不當導致的。它和經濟發展是一起的,必須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處理污染。
只有做好環保工作,才可以帶動經濟發展。具體來講,體現在如下幾個層面中:一是通過認真執行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建設項目環評和“三同時”制度,嚴格環境準入制度,嚴格執行產業經濟政策,積極推進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有利于合理引導投資方向,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增強科學發展的宏觀經濟調控能力。二是通過削減排污總量,開展污染治理和生態恢復工程,既減輕了環境污染負荷,同時為經濟增長提供了發展容量。
實踐證明,新建并運行好一座污水處理廠相當于給一片工業項目營造了水環境容量,拆除一批燃煤鍋爐、“倒”掉一批分散的煙囪,相當于騰出了新建一座小型電廠的環境容量,還優化了產業結構。
通過“治老補新、以新帶老”盤活環境資產,讓出環境空間給新興企業加快發展,就能夠從環保角度對經濟發展以最直接的支持和促進。第三,通過開展環;顒幽軌驇蛹夹g進步,更好的利用資本。第四,優秀的生態品質已然成為當前城市競爭的關鍵要素,能夠增加城市的凝聚性,帶動經濟發展。
2.2 保護環境是以人為本的直接體現
環境是我們生存的重要前提,只有將環境保護好了才能夠保護好人類。通過環保工作的開展,能夠確保生產以及生活活動安全,能夠保證群眾的飲用水安全,吸入的氣體安全,吃進去的食品安全。一旦水源或是大氣等被污染了,我們的身體就會出現很多不適癥狀,比如最近幾年多發的癌癥就是最為典型的案例。
通過分析全球的環境問題我們可知,像是之前非常著名的倫敦煙霧事件等許多的案例都能夠告訴我們開展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性。當前由于經濟高速發展,此時人們的溫飽已經不成問題了,人們更加關注的身心健康,關注的是生態健康,對于環境品質的規定越來越嚴苛。提升生活的品質,增加人的壽命,就成為了當前各項工作的重點。
2.3 保護環境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我們國家僅僅的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就將趕上了西方國家通過百年發展得來的成就,這種發展速度非常讓世界震驚。不過,在震驚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意識到這種成就的獲取其實是以快速消耗資源以及危害環境而得到的。它是在透支生態的前提下實現的,是一種不合理的發展模式。
我們國家雖然只生產了全球產值的百分之四,不過使用的能源卻非常多。萬元GDP 的能耗水平超過發達國家3~11 倍;我國石油消費量的1/3 要靠進口,世界鐵礦石和鋁礬土貿易量中的大部分被中國采購。
中國在人均GDP400~1000 美元的條件下,出現了發達國家3000~10000 美元期間出現的`嚴重環境污染。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方式非常的不節約。歷史造成的生態問題已然成為了當前干擾經濟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它們的存在嚴重地危及到廣大群眾的生命安全,而且也不利于維護社會穩定。
3 新形勢下做好環境保護的相關措施
3.1 以飲水安全和重點流域治理為重點,加強水污染防治
首先要劃定飲用水保護區,真正地開展好水源保護工作,為城市儲備備用水,為廣大農村創造安全水。第二,要將保護區之內的污水排放口去除,管理好養殖業,防止有害物質流到保護區域之內,做好事故預控工作,保證水源安全。第三,要積極地整改重點流域,加大“三河三湖”、三峽庫區、長江上游黃河中上游和南水北調水源地及沿線等水污染防治力度。四是要把渤海等重點海域和河口地區作為重點,加強海洋環保工作。最后,嚴禁朝河湖區域釋放有毒物質超過排放標準的污水。
3.2 以降低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為重點,推進大氣污染防治
首先要提升原煤洗選的腳步,盡量地減少煤炭中的硫成分。
二是要加強煤電廠二氧化硫治理,新(擴)建燃煤電廠除燃用特低硫煤的坑口電廠外,必須同步建設脫硫設施或者采取其他降低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措施。
三是要在大中城市及其近郊,嚴格控制新(擴)建除熱電聯產外的燃煤電廠,禁止新(擴)建鋼鐵、冶煉等高耗能企業。第四要結合所在區域的具體情況,制定對應的脫硫指標。第五要積極地開展粉塵治理活動,制定節能策略。
最后,合理利用風能以及太陽能等,關注核電事業,合理開發水資源,增加潔凈能源的比例,降低污染物的釋放量。
3.3 以防治污染為重點,加強城鄉環境保護
首先要做好基礎項目創建工作,提升污水的治理效率。
第二在建設的過程中必須注意生態保護,盡量地將原始林地以及河湖項目等留存,確保生態穩定。
第三,在全國范圍內積極地開展土壤污染整治工作,對于那些污染較為厲害的土地適當調整。第四要正確使用肥料,避免薄膜對土地帶來的負面影響。
第五,在廣大農村推行改水以及改廁活動,合理地利用秸稈,開展沼氣項目,認真處理各種垃圾,努力創建生態鄉村。最后,要認真開展節水以及生態化農業,積極地開展養殖污染整治工作。
3.4 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為重點,強化生態保護
第一要將生態保護和整治工作放到一起來開展,將關鍵點放到處理資源的不當使用上。
第二要重點保護原生林地,結合所在區域的具體特點開展治理活動,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天然草原植被恢復、退耕還林、退牧還草、退田還湖、防沙治沙、水土保持和防治石漠化等治理工程,嚴格控制土地退化和草原沙化。
三是要使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條件相適應,統籌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建設節約型社會。
四是要加強生態功能保護區和自然保護區的建設與管理,加強礦產資源和旅游開發的環境監管。五是要做好紅樹林、濱海濕地、珊瑚礁、海島等海洋、海岸帶典型生態系統的保護工作。
4 結束語
在當前社會,由于經濟快速發展,此時人們的思維模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類開始關注生態健康。綠色經濟必然會成為今后很長一段時間的發展趨勢。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因此,如何協調環境與人類發展的關系,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文明是實現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的關鍵。
【環境保護的論文】相關文章:
環境保護的論文06-07
環境保護論文06-07
環境保護的論文11-02
環境保護學生論文02-26
環境保護學生論文08-16
環境保護的議論文08-08
風力發電環境保護論文08-19
生態環境保護的論文06-08
環境保護的論文(15篇)11-03
環境保護的論文15篇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