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礦業院校生態學改革實踐與探索
生態學是研究有機體及其周圍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煤礦區在為國家提供了能源支撐的同時,引發的生態與環境問題也日益凸現,已經影響區域的生態安全。解決這些問題有賴于生態學理論的指導。為適應形勢所需,我國各礦業院校陸續開設了生態學課程,為工礦企業等部門培養了大量生態環境方面技術和管理人才,對于促進礦區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保障區域生態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近年來,隨著礦區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各礦業院校對該學科的關注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也對該學科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傳統教學模式顯然遠遠不能滿足和適應新時期人才培養的需要。因此,對傳統教學的改革和探索已顯得甚為重要和迫切。本文結合河南理工大學測繪與國土信息工程學院(以下簡稱“我院”)的生態學課程教學實踐,對該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探討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創新型、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教學方法和途徑。一、目前生態學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學內容陳舊,未能突出地礦特色。我國很多高校都開設了生態學相關課程,大都是作為生物、環境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隨著學科不斷進步和人類認識水平的不斷深入,生態學迅速發展成為多學科交叉、研究領域廣泛的前沿學科。河南理工大學生態學課程開設較晚,主要選修課或者專業基礎課。經過幾年的發展,生態學的教學體系逐步建立。但現有教學體系及教學目的,還都是延續生物、環境類專業的指導思想,未能突出地礦特色,與礦業院校的特征結合不夠緊密。在當前的背景下,礦業院校生態學的教學必須在教學內容上要有所偏重和更新,以適應新時期工礦企業對生態學人才本文由論文聯盟http://www.LWlM.cOm收集整理培養的需要。
2.以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教學薄弱。生態學教學不但使學生掌握生態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養學生的生態學意識,還要培養學生運用生態思維去分析、解決具體的生態環境問題,科學地進行生態系統管理的能力。這就要求生態學教學要具有相應的實踐性教學環節。但從當前的教學實際來看,普遍以理論教學為主,與之配套的實踐教學環節卻嚴重缺乏,涉及實踐環節的都以課堂演示或語言描述的形式來完成。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對生態學知識理解比較膚淺,學生普遍缺乏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改善實驗和實踐條件已成為學科教學改革的重要方面之一。
3.缺乏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目前,大多數高校生態學課程考核主要以考試成績和平時作業成績作為考核評價學生的主要依據,考試內容離不開書本,離不開教師講授的內容,試題中死記硬背的內容占多數,真正具有思考意義、發揮學生創造力的試題卻很少,忽視了對學生創造力、分析應用知識的能力等方面的考核。
二、生態學課程的改革內容
對生態學教學內容的改革,不能只局限于對原有教學內容的增加或完善,而應該根據學校地礦特色、專業發展前景和應用趨勢,在重視傳統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突出教學內容的適用性和時效性,靈活確定當前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1.將課程建設與教學科研團隊建設有機結合。我院的生態學是一門邊緣性學科,僅作為選修課存在,專任教師少,且開展該領域的教研活動不多,缺乏“繼續學習”條件,影響了課程的教學效果。近幾年來,我院依靠測繪工程專業、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學科優勢,整合開采沉陷、生態、地理、環境等領域的優秀博士組建了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教學與科研團隊,定期開展豐富多彩的教研活動,并通過“走出去,請進來”方式,向國內外相關領域專家進行學習交流,使課程建設與團隊建設相互支撐、相互融合、協調發展,極大地提高了該學科的教學質量。
2.制定課程教學新大綱,優化教學內容,適應人才培養需要。根據我院測繪工程和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特點,結合地礦行業和管理部門對本科生知識結構、應用和創新能力的要求,以突出地礦特色,以體現培養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進行課程教學新大綱的制定,以真實的、典型的礦區污染修復和生態重建等案例為載體設計教學過程,并合理安排實踐環節以滿足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培養的需要。隨著學科的發展,生態學領域的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成果不斷出現。因此,課堂的教學內容不能僅局限于教材,應根據各專業特點對教材的內容作必要的取舍和補充,把其中最基本、相對穩定的知識和理論傳授給學生,將一些陳舊的,或容易和其他專業課程重復的內容剔除,增加能反映學科前沿和礦區特點的最新科研成果和研究熱點,使課程內容具有專業針對性,激發學生學習課程的興趣。
3.改革課堂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在課堂教學中以促進學生專業素養、創新和實踐能力培養為目標,合理設計課堂教學方法。摒棄了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引入多元教學法。在學習基本理論的基礎上,運用了基于典型礦區生態實例的教學方法,提出問題讓學生在課堂自由發揮;充分利用現代網絡資源手段開展教學活動,教師通過建立教學網絡并不斷豐富網絡教學資源以滿足教學需要,適時更新和充實與課程相關的當前礦區生態環境問題熱點的教學案例和視頻錄像資源等網絡資源內容,并通過網絡在線互動與學生進行教學內容的交流,變封閉式教學為開放式教學。此外,還通過采取“現場教學”的方式,把課堂搬到有著生態問題的礦區現場,使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將教學由灌輸變成互動,現場素材變成了教材,教材圖片變成了實物。例如,學校周圍的縫山針公園和森林公園都是在采礦廢棄地上建立起來的,都是典型的生態重建案例,非常適用于現場教學。帶領學生走進現場,將生態重建的理論與技術進行現場教學,收到了良好效果。
4.課堂教學與課下自學有機結合。教師在課堂上主要講重點、講難點、講方法,同時設置疑點、安插興趣點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利用問題教學方法開啟學生創新思維。課后結合課堂所講的重點內容,給學生布置一些需要查找、搜集相關資料的問題,要求他們借助網絡或校內圖書館進行課程論文寫作,并指導學生學習“維普數據庫”和“中國知網數據庫”網上查閱文獻的方法,使學生能夠主動、靈活地廣泛獲取教材外的知識,該方法不僅幫助學生鞏固和加深了對專業知識的理解,也提高學生的文獻檢索能力和撰寫科研文章的水平。
5.實踐性教學和課題研究相結合。生態學作為學院各專業的選修課,長期以來不被人們重視,尤其是實踐教學。但隨著國家對礦區環境的關注度提高,該學科逐漸受到重視。生態學教學不僅要使學生掌握豐富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將這些理論應用于礦區生產實踐。實踐教學環節是該學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該學科起步較晚,實踐教學還沒有形成科學的、完整的體系。因此,應以科研為引導,圍繞相關的科研項目開展教學,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的課題研究,可作為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一項重要措施。在教學過程中,根據不同項目的研究需要,將學生分成不同研究小組,各小組根據所承擔的課題內容設計實驗、制定研究計劃及實施方法等。通過這種方法組織學生相繼完成了河南省土地生態調查、礦區矸石山生態治理等項目,該教學方法不僅使學生牢固掌握了基礎理論知識,還大大增強了學生運用理論知識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另外,利用課余時間帶領學生到礦區去進行實地調查,將課本的理論知識與當前礦區生態科研熱點相結合,設計出切實可行的研究課題,引導學生開展科學研究。例如,指導學生設計了矸石山植被調查、采煤沉陷區土壤理化特性和植物多樣性研究等研究內容。同時,還將科學研究與農業生產相結合,帶領學生到礦區污染農田采集土壤和作物樣品,帶回實驗室進行分析測試,使學生了解礦區污染對農業生產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影響,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并啟發他們通過查閱文獻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和途徑。此外,鼓勵學生成立科研小組,針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開展科學研究,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培養創新意識和團隊協作精神,以更好地適應當今社會賦予人才的更高要求。該教學形式從根本上克服了傳統教學單一、死板的弊端,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6.考核評價體系的改革。合理的考核體系是教學改革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傳統的考核評價主要是針對學生基礎理論知識的考核,是“應試教育”的產物,考核形式單一,考核內容單調,這種考核制度顯然已不能適應創新人才培養的要求。在上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的基礎上,將課程考核重點由知識的掌握向能力的提高轉變,不僅對學生基本理論知識進行考核,而且要注重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創新能力的考核。在這種考核體系下,常規的期末理論考試只是作為考核的一部分,而且在對學生進行常規理論考試時,減少死記硬背的內容,加大考查學生創新性能力內容的比例。除此之外,還增加了調研報告、試驗論文、操作技術等創新及實踐能力考評。在考核成績比例分配上,將期末理論考試成績占總成績的比例下調到40%,加大其他項目考核成績的比例。在這種考核模式下,學生的成績是理論知識、專業修養、實踐能力及創新能力等各方面的綜合表現。這種考核模式提高了學生日常學習的積極性,避免了突擊應付期末考試的不良現象,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培養質量。
綜上所述,生態學教學團隊以教師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突出地礦特色,通過優化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和考核評價體系,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課堂了教學質量,取得了良好教學效果,同時也為以培養具有創新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為目標的高校課程教學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借鑒。
【礦業院校生態學改革實踐與探索】相關文章:
生態學視域下中學教育科研的探索與實踐08-18
工科院校數學文化課程改革實踐09-05
機械專業基礎課課程改革的探索08-25
小班區域活動的實踐與探索08-23
中學物理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08-20
探索實踐“五四”校本化德育08-18
物理“微課”教學的實踐探索08-20
我國高校物流管理專業教學改革探索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