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水庫施工及蓄水期水環境保護措施
摘要:以一在建小(2)型水庫為例,對施工期和蓄水期可能存在的水環境破壞源進行了詳細分析,并探討相應的水環境保護措施,以期降低或避免水庫工程建設施工過程對水環境造成的影響,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提升水庫施工建設及運營生態效益。
關鍵詞:水環境保護;廢水處理;庫底清理
1工程概況
某小(2)型在建水庫最大壩高33.7m,正常蓄水位886.5m,興利庫容67.1萬m3,總庫容為84.4萬m3。水庫主要工程任務為城鎮供水,可解決約1.94萬人的日常生活用水問題。水庫施工及蓄水期產生的廢污水以及生活污水將會對項目區水環境帶來污染。尤其是該水庫作為人畜飲用水源,應加強污染源治理及控制,降低甚至避免施工及蓄水期的水環境污染,嚴防水庫發生富營養化。
2施工期水環境保護措施
水庫所在河段水域功能為Ⅲ類水域,需采取措施對施工期排放的廢污水進行處理,施工區生產污水處理達標后排放或回用于生產或澆灌周邊農田、林地。
2.1生產廢水處理
2.1.1基坑廢水處理設計采用加絮凝劑沉淀的處理方法在大壩基坑內修建矩形沉淀池,其有效容積為2.0m3,靜置2h后向沉淀池投入絮凝劑Al2(SO4)3,靜置、沉淀后,SS的排放濃度≤70mg/L,回用于大壩混凝土養護。2.1.2砂石加工系統廢水處理設計采用絮凝沉淀法進行砂石加工系統廢水的處理,考慮在砂石加工系統設置一套廢水處理設施。廢水從預篩分、篩分、制砂等部分離出來,自流進入豎流式沉砂池(尺寸1.0m×1.0m×1.0m),池底沙泥由砂泵送入螺旋式水分離器進行機械脫水后堆放,再外運另用或者運往棄渣場;沉砂池流出來的廢水自流進入絮凝沉淀池沉淀后,上層清液回用到粗骨料的篩分系統、不外排,池底泥漿由泵吸式吸泥機送到脫水機房脫水后外運到棄渣場進行處理。根據已有應用實例,采用聚合氯化鋁做絮凝劑,投入的質量濃度為350mg/L,SS去除率在80%以上,其優點是處理成本低廉、避免二次污染。2.1.3混凝土拌合系統廢水處理設計采用投加混凝劑,矩形沉淀池(規格尺寸2.0m×1.0m×1.0m)處理方式。廢水排入沉淀池內,靜置沉淀,沉淀時間達6h以上,處理后的廢水自流進入蓄水池,循環用于混凝土拌合,不外排。2.1.4含油廢水處理含油廢水主要來源于機械修配廠,污染物主要為SS、石油類,石油類含量一般達30mg/L。本工程機修場只負責施工機械設備的定期保養和小修任務,廢水產生量為3m3/d。在機械修配、汽車保養場地周圍設置集水溝,收集含油廢水,經沉淀、除油處理后,回用于施工區內道路噴灑降塵;沉淀的污泥集中清運至渣場處理;搜集的廢油為危險廢物,應委托有資質的單位進行最終處理。經上述措施處理后可將施工期廢污水對地表水環境的影響降至最小。
2.2生活污水處理措施
料場施工營地:料場施工營地生活污水中洗臉、洗手等污水排入沉淀池沉淀后回用于場地施工;施工人員如廁產生的糞便水進入旱廁處理,定期清掏作農肥。施工期樞紐施工營地:施工期樞紐施工營地食堂產生的含油廢水經食堂隔油池隔油后(廢油交由有資質的單位統一回收處理)同其他生活污水一同排入一體化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統一處理,在施工人員集中的樞紐施工營地修建一體化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處理規模為12.0m3/d,處理后達到《農田灌溉水質標準》(GB5084-2005),回用于周邊植被養護與綠化建設、農田澆灌、灑水降塵、回用等,污泥運輸至棄渣場填埋。一體化生活污水處理工藝流程如下:污廢水首先進入一體化生活污水處理裝置的水解酸化系統,吸附、分解、截流有機物,增大廢水生化性,調節污水量,然后進入凈化器污水凈化池。采用雙錐結構,將污水分為動水處理區和凈水處理區。系統采用生物培養機將生物菌培養成生物群,并自動脫模于水中,徹底處理溶解性和未被轉化的有機物,從而使廢水中的COD、SS、NH3-N、BOD5、色度、濁度、總磷等各項指標得到較徹底的凈化后,流入消毒池;消毒殺滅污水中的各種病菌和病毒。最后污水進入脫氯池脫出污水中多余的氯,不生成氯化有機物及致癌物質。處理后全部回用于農田或林地。
3蓄水期水環境保護措施
3.1庫底清理
水庫在蓄水前必須對庫區進行清理,主要清理內容為:A.對正常蓄水位以下林木實施砍伐和跡地清理,庫區淹沒的森林及零星樹木應盡可能齊地面砍伐并清理外運,殘留樹樁不得高出地面0.3m;B.防止水質污染的衛生防疫清理,將庫區內垃圾等污染物盡量運出庫外,污水坑以凈土填塞;C.建(構)筑物的清理,清理對象包括清理范圍內的各種類型、各種結構的房屋,包括農村移民、村組集體的各類房屋。清理范圍內的輸電線路、通訊線路等地面建筑物及其一切附屬設施要拆除,設備和材料運出庫外,其殘留高度不得超過0.5m;庫水位消落區內各種地下建筑物應結合庫區地質情況和水域利用要求,采取填塞、封堵、覆蓋或其他措施進行處理。
3.2下放生態環境用水措施
初蓄水階段,維持水生生態系統穩定所需最小水量一般不應小于河道控制斷面多年平均流量的10%,在初期蓄水階段,可采用水泵從水庫內提水至壩身取水口通過生態下放管下放環境水,下放流量為多年平均流量的10%(計算為0.0093m3/s),以保證初期蓄水下游河道不斷流,減小對壩址下游河道生態環境產生的不利影響。
4結語
水庫工程施工周期長、作業面大,其施工及蓄水期的基坑排水、砂石加工系統廢水處理、生活污水、庫底清理等環節,均可能對水環境質量和生態造成較大破壞。合理采取有針對性的水環境保護措施,減少施工及蓄水期對水環境的破壞,確保水庫施工建設全程具有良好的水環境保護體系,為城鎮供水提供良好水質保障。
參考文獻:
[1]許秀貞,王國棟.水電工程移民安置點建設環境影響及保護措施———以烏東德水電站江邊集鎮安置點為例[J].人民長江,2018,49(21):94-98.
[2]溫慶勝.鵝井水庫施工期間環境保護和監測[J].黑龍江水利科技,2018,46(09):85-87,89.
【水庫施工及蓄水期水環境保護措施】相關文章:
蓄水池施工合同范本(精選5篇)06-17
公路施工建設水環境保護論文(通用11篇)05-11
飲用水蓄水池補漏施工合同范本(通用6篇)06-16
保護水環境作文02-20
挖水庫作文08-24
水庫個人總結02-26
家鄉的水庫作文03-09
環境保護措施在煤礦設計中的應用08-19
這就是水庫作文08-24
水庫認識實習報告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