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生態社會主義基本觀點及其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生態社會主義基本觀點及其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惠莉(中共山東省委黨校,山東濟南250103)
摘要:生態社會主義是在20 世紀70 年代蓬勃興起的綠色運動中形成的一個新的思潮和學派,到90 年代逐漸趨于成熟。生態社會主義認為生態問題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制度,社會主義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出路。并且它主張人與自然的平等、社會的公平。在加速推進工業化的過程中,我國生態環境面臨嚴重挑戰,必須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生態社會主義的一些基本思想觀點可為我們提供某些啟示。
關鍵詞:生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可持續;公平正義;和諧
一、生態社會主義的基本生態觀點
生態社會主義的產生是當代資本主義不合理發展的結果。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以利潤積累為目標的生產方式導致了過渡生產和過度消費,而不是為了滿足人類健康的生活需要,這種生產方式最終導致生態環境的破壞。生態社會主義提出了人與自然之間應保持和諧與平等,以一種可持續的發展方式進行生產活動。同時生態社會主義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及其環境破壞性的深刻剖析,深刻批判了生態帝國主義對不發達國家進行的生態侵略。
(一)生態社會主義認為生態問題的根源是資本主義制度,對資本主義進行嚴厲的批判
西方社會的生產力自工業革命以來迅速發展,通過技術的革新,資本家不斷擴大再生產并積累了大量的財富。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生產其目的不是為了滿足人的基本生活需要,而是為了滿足資本家追逐利益的野心。大規模的生產需要從大自然索取大量的生產資料,最終對資源的開發強度超出了生態環境的承受能力。生態社會主義認為資本主義制度是一個交換價值支配使用價值的生產制度。其整個歷史和文化可以從這樣一個角度來看,就是金錢支配經濟,經濟支配社會,人類和自然都服從于財富積累。
生態社會主義認為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生產、消費方式是異化的。隨著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的生產規模不斷擴大,這需要消耗更多的自然資源。在資本家的宣傳——廣告的誘惑下,基本生活得到滿足之后,消費者渴望得到更多的商品。因此,生態社會主義者提倡小規模的生產方式,小規模的生產完全可以滿足人類生活所必須的產品,因而就避免了“過度生產”。與“過度生產”相對應的是“過度消費”,資本主義促進人們過度消費很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廣告。“廣告行業——通過控制人們的心智引起人們的需求——已經蔓延到了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各個角落:不僅僅是營養品、衣服,還有運動、文化、宗教,以及政治都根據它的規則來定型。……它也確實誘發大量的強制性消費。”[1]
(二)生態社會主義認為社會主義制度是可持續發
展的保證,可持續發展是解決生態問題的重要途徑“資本主義的本質使它不可能停止剝削而實現公平,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真正解決社會公平問題,從而根本解決環境公平問題……只有廢除資本主義制度,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危機。”[2](P.160)生態社會主義者強調只有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人類才能得到徹底解放,人類的勞動才能是自由的,生產勞動是以滿足人類的基本生活需要為目的,而不是以無限追逐利潤為根本目的。他們認為人類不僅僅同其他物種一樣進行著生物學上的進化,而且其自身在歷史的進程中進步。在發展進步的過程中,經歷著不同的生產方式,它改變著與環境的關系,同時也改變著環境自身。人類發展和環境的關系是辯證的。我們有多種選擇。發展并不一定意味著原材料需求的增長。在一定的范圍內,人類可以在保護自然環境的同時進一步發展,即“可持續發展”。
生態社會主義認為,資本主義制度本質上是一種不可持續的制度。生態社會主義強調原材料和生產方式的改變背后潛在的根本原則是作為一個整體的生產系統需要為了剩余的自然而保持可持續性,這種改變是正確考慮生態維度所要求的。換句話說,人類從自然中索取的數量和頻率,以及他們利用這些原材料的方法和用后的處理方法應該使自然能夠繼續提供并重吸收可利用的所需材料。生態社會主義學家薩拉·薩卡認為,很多人在高喊“可持續發展”的同時不肯在他們的生活水平上有任何實際的損失。生態社會主義“反對不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模式,這種模式以無限擴張為發展邏輯,與保護自然相違背,這一潮流開始嘗試清楚地表達社會主義的基本思想……”。
(三)生態社會主義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社會的公平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將人類拋向了大自然的對立面,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生態社會主義主張人類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不能脫離自然界而獨立存在。生態社會主義學家戴維·佩珀也認為“人類并不處于特權地位——人類被認為是整體性系統的一個平等部分。”[4](P.273)人與自然的不平等導致觸目驚心的環境污染,以及全球性難題——氣候變化。生態社會主義認為資本主義對大自然掠奪式的開采以及大規模工業生產廢氣的排放是導致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資本主義無限的生產需求遠遠超過了大自然的自我恢復能力,資本主義的生產活動導致了人和自然的對立而非統一。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僅導致了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也造成了社會不公和階級矛盾的激化。生態社會主義認為,資本主義國家勞動的異化造成了新的階級對立。“新一輪的階級斗爭將要爆發,包括用公共資金救助具有犯罪傾向的金融業,其成本轉嫁給了各個地方,并激發了潛藏的工人階級,這反過來引起了新一波的臨時解雇和對工人階級機構如工會的攻擊。所有這些都激起了勞動力這個‘沉睡的巨人’。”[5]“負債層次的增多、不安全性的擴大、取消抵押品贖回權以及不可避免的泡沫經濟的瓦解”使得資本主義國家社會不公的現象越演越重。薩拉·薩卡認為在資本主義國家內無法實現真的的公平,“主要原因是資本主義的基本原則,即自私自利和貪婪,它們與平等的思想,……完全不兼容。”[6(] P.180)二、生態社會主義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生態社會主義“力圖超越資本主義和傳統社會主義模式,建構一種新型的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主義模式。雖然生態社會主義的理論仍具有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但確為社會主義回應全球性問題提供了想象空間,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的進一步完善。”[2](P.160)盡管生態社會主義與科學社會主義思想并不完全一致,但是其基本的生態觀點對于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首先,建設生態文明要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生態社會主義認為資本主義制度是生態破壞的根源,而只有社會主義才是解決生態問題的根本方法。社會主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實現人類的解放,實現人類勞動的自由,不再為了追逐利潤而進行過度的商品生產,而是為了滿足人類生活的基本需要,進而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平等。雖然我國的生態環境也存在很多問題,但是我們始終要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打破資本主義以利潤積累為目的的生產方式,相信經過我們的努力,能夠比西方國家更快更好地解決建設生態文明。
其次,生態社會主義所提出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的有關思想值得我們學習借鑒。我國應盡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可持續發展道路是推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舉措,是從我國現實國情出發的戰略選擇。我國人口數量大,生態脆弱的國情決定了我國需要做出新的戰略布局。目前我國粗放型經濟仍然占主導地位,資源浪費現象屢見不鮮,土地沙漠化嚴重。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就要轉變經濟發展模式,逐步由粗放型經濟方式轉變為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
最后,生態社會主義所提倡的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社會公平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追求的重要價值,是我國建設生態文明應該遵循的基本準則。馬克思曾指出,共產主義社會將是人與人、人與自然矛盾的真正解決。建立在公平基礎上的社會和諧,是共產黨人的重要價值追求。在我國現階段,總有一部分不法企業和個人通過對資源進行掠奪性開發,對自然環境進行恣意破壞來謀取私利,對公共生態環境帶來極大的危害,侵害了公平正義,破壞了社會和諧,引發了大量群體性事件。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就要對上述行為進行嚴肅懲治,實現生態正義,促進社會和諧。同時,我們也要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維護國際生態正義,既不允許其他國家把中國作為垃圾傾卸場,也不向其他國家轉嫁污染物,承擔起應該承擔的國際生態責任,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
三、小結
生態社會主義是當今世界重要的左翼思潮,其保護生態環境的政治主張在環境狀況不容樂觀的情況下越來越受到重視。生態社會主義思潮的價值在于建立起一種人與自然的良性互動、和諧、平等,最終實現人類和自然的共同解放。生態社會主義將為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開闊新視野和思路。在我國目前越發重要的生態文明建設中,需要的是總結經驗教訓,吸收借鑒各派的生態思想,做出科學的生態文明建設規劃。
【生態社會主義基本觀點及其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相關文章:
生態文明建設作文07-20
生態文明建設征文04-07
生態文明建設主題征文05-30
生態文明鄉村建設代表發言08-24
生態文明建設作文7篇11-08
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總結01-24
生態文明建設征文15篇04-13
實行無紙化辦公,推動生態文明建設08-23
生態文明建設的心得體會09-06
生態文明的作文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