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理工論文>農學論文>“產業化”、“產業鏈”與我國農業發展思路的變化

    “產業化”、“產業鏈”與我國農業發展思路的變化

    時間:2023-03-05 12:38:10 農學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產業化”、“產業鏈”與我國農業發展思路的變化

    “產業化”、“產業鏈”與我國農業發展思路的變化
    戴化勇(湖北經濟學院工商管理學院,武漢430205)
    文摘編號:1005-913X( 2010)12-0029-CA
    摘要:“產業化”和“產業鏈”是近幾年來農業研究領域比較熱門的話題和關注的焦點。比較“產業化”和“產業鏈”研究理論,探討二者之間聯系與差異,并從二者的聯系和差異出發去分析我國近年在農業發展思路上的變化,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產業化;產業鏈;農業發展思路
    中圖分類號:F27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0)12-0029-03
    “農業產業化”是山東省于20世紀90年代初提出的,黨的十五大明確指出“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形成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和相互促進的的機制,推進農業向商品化、專業化、現代化轉變。”自此農業產業化作為農村改革發展的重大主題受到廣泛關注。從農業領域開始,“產業化”討論和研究迅速擴展到其他領域,隨著“產業鏈”這一新名詞被逐步接受,“農業產業鏈”研究也逐步深化,“農業產業鏈”也逐漸成為農業研究領域最受關注和青睞的名詞之一。那么“農業產業鏈”與“農業產業化”二者之間有怎樣的聯系,又有怎樣的區別?從“農業產業化”到“農業產業鏈”我國農業發展經歷了怎樣的變化?這些問題值得我們去探討和研究,這也正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所在。
    一、“農業產業化”與“農業產業鏈”概念辨析
    “農業產業化”概念眾多,許多對“農業產業化”進行研究的學者都提出了一個有不同側重點的概念,但本質上都大致相同。為了較為科學準確地表述“農業產業化”,筆者借用1995年12月11日《人民日報》社論《論農業產業化》中所給的“農業產業化”的概念,該社論指出,農業產業化是“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對當地農業的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把產供銷、貿工農、經教科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一條龍’的經營體制。”當然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研究的深化“農業產業化”概念可能有某些新的內容和變化,但與《論農業產業化》中“農業產業化”的概念沒有本質上的差別。
    給“農業產業鏈”一個比較科學準確的概念就更為困難了。“產業鏈”是作為一種組織形式存在的,至于“產業鏈”是何種組織形式該組織形式有何特性,對此學術界并沒有達成某種共識。目前對“產業鏈”的認識主要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產業鏈”是各個產業部門之間并據某種特定的邏輯關系和時空布局關系客觀形成的鏈條式關聯形態,該觀點主要從產業鏈條的角度來闡釋“農業產業鏈”;另一種觀點認為“產業鏈”是指在一定的產業集聚區內,由某個產業中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企業,與其相關產業中的企業結成的一種戰略聯盟關系鏈,該觀點是從企業鏈條的角度來闡釋“產業鏈”。另外,邵昶和李健( 2007)認為我國學者所講的“產業鏈”要么和國外學者探討的“企業縱向整合”大同小異,要么完全可以用產業關聯理論來解釋,并且它們提出“產業鏈”應該是企業鏈條與產業鏈條的融合。因此目前所提出的“農業產業鏈”要么是企業縱向聯合的組織,要么為農業關聯產業聯結的鏈條。
    從上述“農業產業化”和“農業產業鏈”的概念和內涵可以看出,二者有許多聯系,當然也存在一些區別。從聯系來看,“農業產業化”與“農業產業鏈”本質上都要求農業應面向市場,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應連為一體。因此有學者認為產業鏈聯結就是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趨勢。筆者認為二者主要存在以下三個共同點:一是二者的組織形式要么是企業聯合,要么為戰略聯盟,都是以一定的邏輯關系組建的;二是二者都認為農民可以成為組織中的成員,享有相應的權利,承擔相應的義務;三是二者都強調農業應該向農業關聯產業延伸,擴大農業生產和經營領域的范圍。二者的區別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農業產業化”強調農業參與分享其他行業的利潤,“農業產業鏈”強調農業通過向其他產業延伸實現產品價值增值;二是“農業產業化”經營更多地側重于農業產、供、銷一體化過程中的公平問題,而“農業產業鏈”管理則更多地強調整個鏈條的效率問題。
    “農業產業化”和“農業產業鏈”既有聯系也有區別,在現有的研究中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有學者認為這兩種理論是對同一事物發展的不同描述和理論總結,盡管研究目的不同、具體對象不同、重點不同,但二者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在實際應用當中又是交叉在一起的。
    二、“農業產業化”與“農業產業鏈”體現的農業發展思路的變化
    (一)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
    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我國農業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小農戶”與“大市場”的沖突日益尖銳,農民、農業走向市場極其困難,農用物資和農產品出現“買難”、“賣難”,農產品有效供給不足,農產品比較效益降低,農業內部深層次的矛盾逐漸顯露出來。計劃經濟時代的傳統農業粗放經營方式,以及依靠計劃指令安排農業生產,農產品國家收購的生產和流通體制,與市場經濟體制的現實相背離,迫切需要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體征農業生產流通體制。“農業產業化”通過龍頭企業、專業市場和中介組織,把千家萬戶的“小農戶”和社會主義“大市場”聯結起來,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實行一體化、專業化經營,強調集約化生產。同時改變“小農戶”單兵作戰思想和現實,把農戶組織起來,避免小規模和分散經營的弱勢性,緩解“小農戶”和“大市場”之間的沖突與矛盾。“農業產業鏈”同樣是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探索農業新的發展思路,強調從中間產品到最終產品的各個環節的緊密結合,盡量減少傳統農業的弱勢性,在農業、農民和市場之間建立有效的通道,實現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來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盡快讓農業、農村和農民分享改革開放的成果,分享經濟發展的好處。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這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和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一個大的發展趨勢,因此無論是“農業產業化”還是“農業產業鏈”都是順應這個趨勢的,都能夠體現這種農業發展思路的變化。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還有很長的一段路程要走,因此還需要積極深化“農業產業化”和“農業產業鏈”研究和實踐,以盡快地實現這種轉變。
    (二)由側重于帶領農民走向市場向側重于引導農民站穩市場轉變
    “小農戶”和“大市場”聯結起來,是20世紀90年代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農民走向了市場,了解了市場需求,農民能夠合理的安排農業生產,農業生產不再是盲目的,農業生產的適應性增強,農業生產結構和生產布局逐漸趨向合理。“農業產業化”經營正是要把農民帶向市場,讓農民了解市場、認識市場,以市場為導向來組織生產經營活動,并且通過各種方式讓農民成立各種專業化合作組織以及與農業加工企業、農業龍頭企業建立契約關系,保證和增加農民收入。但是隨著交通運輸和信息技術的發展,農村、農民與市場聯結的更加緊密,市場信息的傳播更加迅速,缺乏足夠分析和辨別能力的農民往往在眾多市場信息中迷失方向,重新回到盲目生產窠臼中,出現新的“賣難”,從而由走向市場轉為退出市場。加上各種專業化合作組織和農業企業的競爭加劇,資金力量和技術力量薄弱的專業化合作組織和農業企業經營狀況舉步維艱,農民加入的各種產業化組織變得非常脆弱,農民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證。中國加入WTO以后,農產品和農業企業的競爭會更加激烈,農民能否站穩市場,能否在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成為新時期農業發展的關鍵之一。“農業產業鏈”更加強調在一定的地理區域內,以某一具有明顯或潛在優勢的產品或企業為紐帶,形成農戶與企業的聯盟關系。更加突出產品或企業的優勢,讓農民與企業之間的聯結更加緊密,只要產品或企業的優勢不動搖,農民在市場中地位就會不動搖,就不會面臨進退兩難的尷尬。農民由走向市場向站穩市場的轉變,這種轉變要求不僅要把農民帶進市場,更要讓農民學會在市場中競爭、合作。
    (三)由側重于幫扶農業向側重于改造農業轉變
    農業相對于其他產業而言具有弱勢性,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日益下降,但農業的基礎性地位卻相當重要。我國農業的發展落后于工業及其他產業的發展,這與農業的基礎地位不符合。并且為了加快工業化進程,在長期工農產品的交易過程存在嚴重的價格“剪刀差”,讓農業發展資金過度的流向工業和其他產業,進一步地削弱了農業發展后勁和潛力。農業發展的現實狀況,要求國家各級政府和各相關部門、企業積極幫助和扶持農業,讓各種生產要素在農業和其他產業間自由流動,讓農業成為與現代工業并重的高效率、高產值和高效益的現代化產業。“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過程中政府幫助農民成立各種專業化組織和合作社,鼓勵農業企業與農民建立契約關系.規定農業企業(范文先生網 www.baimashangsha.com)對農產品的最低收購價格,給予農業產業化組織極大的政策優惠和資金支持,并且要求以工哺農。有力的扶持措施和支農惠農優惠政策讓農業分享到了改革開放的成果,但是簡單的幫扶政策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簡單的幫扶政策使農業和其他產業地位不平等,形成農業發展的“惰性”。農業、農村和農民等“三農”問題仍然是困擾社會經濟發展的首要問題之一。“農業產業鏈”思想強調產業鏈條中各個不同產業間的平等性,強調產業與產業之間的競爭與合作,重視產業鏈條的整體效率,希望通過優勢企業和產品引進現代生產要素來改造農業,這比單純地強調通過幫扶政策促進農業和其他產業的融合,通過政策因素來調節生產要素在產業間的流動更有效果。由于農業天然的弱勢性,有傾斜性的幫助和扶持農業是必要的,這在世界各國農業發展的過程中也得到了證實,但是一味地讓農業被動地接受幫助對農業發展本身是不利的,需要從各個方面引進現代生產要素來改造農業。因此讓農業主動地參與其他產業的競爭和合作有利于引進現代生產要素,從而更好為農業發展服務。
    (四)由側重于農產品數量向側重于農產品質量和特色農產品發展轉變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在長期的農業發展過程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農業發展的主要任務。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我國主要農產品總產量持續增長,隨著農業技術的進步,農業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日益加強,我國糧食和其他農產品實現了由長期短缺到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余的歷史性轉變。因此國民的農產品消費需求已由吃飽求生存向吃好求健康轉變,特別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猛推進和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對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提出了越來越嚴、越來越高的要求。在初期的“農業產業化”過程中,政府和產業化組織過多地強調農產品數量,全國各地出現了眾多的“專業村”、“專業鄉”、“專業縣”,希望通過大范圍的農產品生產來實現規模化和專業化,形成主導產業或優勢產業。這種在沒有較強的產業基礎和產品優勢狀況下形成所謂的專業化生產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有限,無法形成有競爭力的主導產業或優勢產業。誠然,主導產業或優勢產業是推動區域農業發展的重要力量,主導產品和優勢產品又是形成主導產業或優勢產業的核心要素。但是忽視質量和特色的主導產業或主導產品是沒有競爭力的。因此“農業產業鏈”則更加注重圍繞產品質量和特色產品以及有競爭力的特色產業建立有競爭力的產業鏈條或企業鏈條。“農業產業鏈”側重于從某一條優勢、主導產業鏈出發,形成由眾多產業鏈形成的產業網狀結構,避免盲目的數量擴張,尋求特色突出和質量改進。農業發展由單純的“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是農業生產發展的要求,是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提高我國農業的競爭力,才能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
    三、結論和建議
    從“農業產業化”和“農業產業鏈”的探討中我們可以看出,從上個世紀以來我國農業發展正經歷著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經歷著從“計劃農業”向“市場農業”的轉變,經歷著從“幫扶農業”向“改造農業”的轉變,經歷著從“數量農業”向“質量農業”的轉變。
    “農業產業化”和“農業產業鏈”都是對我國農業發展的理論思考和實踐探索,兩種理論的變化和發展是與我國農業發展的實際緊密結合在一起。以上對“農業產業化”和“農業產業鏈”的探討和比較并不能說明哪種理論更有助于我國農業的發展,只是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來說明在我國建設現代化農業的過程中是如何轉變觀念和深化改革的。農業發展觀念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根據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及時調整思路、轉變思想、深化改革。這就需要我們做到以下兩點。
    第一,繼續深化對“農業產業化”和“農業產業鏈”等農業改革和發展理論的研究。理論來源于實踐,理論又能指導實踐。“農業產業化”和“農業產業鏈”等農業改革和發展理論是來源農業發展的實際,同時又能很好地促進農業發展。目前我國“農業產業化”和“農業產業鏈”等農業改革和發展理論的理論基礎還不堅實,在指導實踐的過程中還存在許多不足,因此應積極加強對“農業產業化”和“農業產業鏈”等相關理論的深化研究,加大對理論研究的投入力度,以更好地為我國農業發展服務。
    第二,不斷創新農業發展思路,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進現代農業建設,順應我國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符合當今世界農業發展的一般規律,是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客觀要求。推進現代農業建設,要不斷創新農業發展思路,緊隨時代脈搏,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
    參考文獻:
    劉貴富.產業鏈研究現狀綜合述評[J].工業技術經濟,2006(4):8-11.
    邵昶,李健.產業鏈“波粒二象性”研究——論產業鏈的特性、結構及其整合[J].中國工業經濟,2007(9):5-13.
    龔勤林.論產業鏈構建與城鄉統籌發展[Jl.經濟學家,2004(3):121-123.
    蔣國俊,蔣明新,產業鏈理論及其穩定機制研]-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36-38
    劉貴富,趙英才.產業鏈:內涵、特向及其表現形式[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6(3):114-117.
    王凱,韓紀勤.農業產業鏈管理初探[J].中國農村經濟,2002(5):9-12.
    曹芳,王凱.農業產業鏈管理理論與實踐研究綜述.農業技術研究,2004(1):71-75.
    甘舒寧,鐘甫寧.農業產業化探討——內涵、發展、利益機制叨,農業現代化研究,1998(1):49-52.
    揚群義,茆萬東.農業產業化的歷史背景及內涵特征淺述[J].山西農經,1997(6):28-31.
    牛若峰,夏英,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方式和運行機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趙慧峰,李彤.國外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模式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2(2):60-63.
    揭筱紋、里昕.產業鏈聯盟視角下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研究[J].軟科學,2007(1):55-58.
    李燕瓊.我國傳統農業現代化的困境與路徑突破[Jl.經濟學家,2007(5):61-66.

    【“產業化”、“產業鏈”與我國農業發展思路的變化】相關文章:

    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目標02-22

    美國農業政策對我國農業發展的啟示02-22

    農業產業化發展匯報材料08-12

    農業發展需全面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02-24

    農業發展需全面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08-15

    珠海市發展都市農業的思路02-21

    入世與中國農業產業化發展08-17

    關于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研究08-15

    農業產業化發展前景廣闊08-08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亚洲欧美高清在线精品二区 | 久久免费视频77 |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人妖 | 亚洲人成在线亚洲人成在线 | 日本午夜a视频 | 中文字幕免费久久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