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地方文獻建設探討
摘 要 任何一個圖書館都是無法收全人類所有的文獻資料的,但一個圖書館要收全自己所轄范圍的地方文獻是完全可能的。各圖書館在以地方文獻資源建設為主的基礎上,根據本地區或本系統的文獻信息需要,以及本館的實際,進一步建設起圖書館資源共享的部門和地區以至全國性的圖書館信息媒體資源體系。它不僅避免了圖書館不必要的浪費,而且有效地保存了人類的文化遺產,同時也有利于人類文獻信息的交流。這將是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工作的有效途徑。參考文獻3
l 圖書館地方文獻的概念
什么是地方文獻:圖書館學術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爭論不休,什么是圖書館地方文獻。人們卻研究甚少,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研究地方文獻無可非議,研究圖書館地方文獻應當得到重視。
人們似乎認為地方文獻就等于圖書館地方文獻,研究地方文獻就是對圖書館地方文獻的研究,這是一個錯誤。地方文獻絕不等于圖書館地方文獻,就好比圖書絕不等于圖書館藏書一樣。
什么是圖書館地方文獻?本文認為,圖書館地方文獻是指特定的圖書館為收藏和傳遞特定區域里的人類社會實踐的文化成果而形成的一種區域性文獻資源體系。這個定義,揭示了圖書館地方文獻的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圖書館地方文獻工作的特點——特定性,即特定的圖書館收藏和傳遞特定區域里的人類社會實踐的文化成果。
二是圖書館地方文獻工作的社會意義——收藏和傳遞特定區域里的人類社會實踐的文化成果。
三是圖書館地方文獻的收藏范圍——特定區域里的人類社會實踐的文化成果。
四是圖書館地方文獻的性質——區域性文獻資源體系。
2 圖書館地方文獻的構成
圖書館地方文獻作為一種區域性的文獻資源體系,它的構成取決于它的社會作用。一般認為,圖書館地方文獻是一定區域風貌的“百科全書”,它反映了特定區域內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沿革、發展和現狀。是衡量一個地區、一個系統、一個單位的文化、科學、教育水平的標志之一;是認識地方、了解地方和宣傳地方的可靠資料;是當地黨和政府以及有關部門制定本地國民經濟計劃和進行決策的參考依據,它在研究、開發利用地區自然資源、文化資源和人才資源等方面,將會發揮積極的社會作用。黃俊貴同志對地方文獻的作用作過具體的描述:它可以為認識某一地域的歷史和現狀提供可靠資料,所謂“地近則易核,時近則跡真”;可以為地方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的決策、規劃及實施提供以資借鑒的經驗,所謂“治天下者以史為鑒,治郡國者以志為鑒”;可以為激勵人們熱愛鄉梓,熱愛祖國提供生動、具體的鄉土教材,所謂“思鄉愈愛國,憂國方戀鄉”。[1] 鄒華享同志在文章[2] 中認為地方文獻的具體作用有三:一是資政;二是勵志;三是存史。不論是一般作用,還是具體作用,它們都是決定圖書館地方文獻資源體系的前提和重要依據,也就是說,圖書館地方文獻資源的建設要圍繞社會發展的需要來進行。故此,圖書館地方文獻構成,應是特定區域里的人類社會實踐所形成的一切文獻資料。據此,圖書館地方文獻資源體系的構成,應包括以下要素:
一是記載關于某一特定區域里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歷史和現狀的圖書報刊資料。包括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教育、風俗習慣、自然資源、名勝古跡等。
二是地方各單位和人士著、編的圖書資料,包括正式發表的論文、文學藝術作品等地方性、資料性的文章。
三是地方出版物。即各系統、單位出版發行的報刊資料(包括聲、像資料和家譜、族譜等)。
四是本地祖籍在外工作的地方名人的著述及其研究文獻和本區域內出版社出版發行的文獻資料。
基于對圖書館地方文獻資源體系構成要素的上述認識,本文認為圖書館地方文獻資源體系應分三個子系統。
一是基本系統——指文獻內容上具有地方特征的區域性文獻資料。
二是輔助系統——指文獻資料內容不具有地方性的地方人士的著述和地方出版物。
三是參考系統——指本區域內出版社出版發行的文獻資料。
地方文獻是特定區域里的人類社會實踐的文化成果,這種文化成果,包括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它不論文獻內容是否具有地方特征,只要是特定區域里的人類社會實踐的文化成果,都應屬于地方文獻的收藏范圍。這里的特定區域是指特定的圖書館所轄范圍。不是特定圖書館所轄區域人類社會實踐所產生的文獻資料,一般不能視為其圖書館的地方文獻范疇。特定區域里的人類社會實踐的文化成果,只有被文獻化以后,才能視為圖書館的地方文獻。那種認為:“地方文獻是記錄某一地域知識的一切載體”[1] 的說法值得商榷。因為知識承載的物質載體除文獻資料外,還有人和實物等,把它們都視為地方文獻的范疇,圖書館是很難收藏和傳遞這樣的文化載體的。
有人認為只有內容上具有地方性的文獻資料才屬于地方文獻,這樣我們在一些有關方面,也許就很難自圓其說,如鄒華享同志在論述地方文獻概念中認為:“地方文獻就是內容上具有地方特征的區域性文獻。”而在論述地方文獻的作用時則認為:“地方文獻是某一地域內自然現象、社會現象以及人的群體活動方式的記錄,是地方文化的沉淀,是認識某一地域的工具”[2]。很顯然鄒文在地方文獻概念與地方文獻的作用方面就不能自圓其說。
地方人士的著述和地方出版物,它們內容上雖然不具有地方性,但它們都是一定區域的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是人們認識、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結晶;反映了特定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的發展水平;是宣傳和發展地方的重要資料。如人們在談及某一區域的人文現象時,總是以“人杰地靈”、“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等來說明人物與地緣的關系。又如人們在修志過程中,都把地方名人作為重要內容加以撰寫,人們宣傳和介紹地方時,常常利用名人的知名度,搞名人效應。把這部分文獻資料作為圖書館地方文獻的組成部分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我們用一定標準,對這些出版物進行定性定量的分析研究,可以從中發現一定的地區優勢,對開發利用地區自然資源、人才資源和文化資源將會產生積極的社會作用。
本區域出版社出版文獻的質量和數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區域的文化現象及發展水平。如進而對其出版物定位、學術含量進行評估,就更能顯示它的人文、思想傾向及社會的文明程度。一定區域里的圖書館如果能夠系統地收藏其出版社出版的文獻資料,這不僅是圖書館地方文獻建設的需要,也是新環境下整個圖書館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的一個重要途徑和有效突破口。如果所有的圖書館都能把自己所轄范圍的出版社出版的文獻資料變為其藏書,那就基本保證了圖書館藏書入藏與文獻資料的增長的同步發展,以及與社會的文獻信息需要的同步發展,這又何樂而不為呢。
3 圖書館地方文獻建設及其意義
圖書館作為收藏文獻資料和傳遞文獻信息,為滿足一定社會的文獻信息交流需要的文化機構,決定了圖書館有責任有義務使自己收藏的文獻資料與文獻資料的增長同步發展,與社會對文獻資料的需要同步發展,這種同步發展,客觀上要求圖書館建立社會文獻保障體系,全面滿足社會的文獻信息需要。然而在浩如煙海的文獻資料面前,僅僅依靠單個圖書館孤立而分散地建立“小而全”的社會文獻資源保障體系,大家都去采集熱門圖書和核心期刊,形成你有我也有,你沒有我也沒有的重復建設局面。一方面致使不少的社會文獻資料不能被圖書館收藏;另一方面又造成各圖書館入藏文獻資料的相互重復和浪費。這樣,必然大大降低圖書館收藏文獻資料的完備性和信息含量。對此,圖書館界長期呼吁協作協調文獻資源共建共享,提出按地區和系統進行分工協調、分工購藏等。但由于圖書館的體制等諸多因素,這一工作難以落實,效果一直欠佳。電子文獻和信息網絡的發展不僅極大地豐富了圖書館用以提供服務的資源基礎,而且使信息資源結構發生了重要變化,面對浩瀚的信息源與復雜的信息需求,任何一個圖書館依靠自己有限的力量來全面收集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是根本不可能的。隨著網絡的發展,網絡圖書館使各圖書館能相互利用信息資源、實現資源共享,要求各圖書館上網的信息資源必須各具特色,避免重復,從而建立起科學合理的社會文獻資源保障體系,同時,圖書館的館藏文獻也將逐漸轉化為電子文獻,并通過網絡向用戶提供服務,在這種情況下,其它圖書館相同的藏書再加工上網就沒有必要。因此,各圖書館擁有的文獻資源相互重復,就網絡來講是沒有意義的,這就使一個相互協調、互補優化的社會文獻資源保障體系的建設顯得更加必要和迫切。
圖書館地方文獻作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政治、經濟和文化條件下產生的地方文化,它具有十分鮮明的地方特色,這種具有不同地方文化特征的信息媒體資源,不僅能有效地為本區域的社會發展服務,而且還能促進人類社會不同社會文化需要的交流與發展,同時也為圖書館進入人類信息高速公路,提供了客觀基礎和獨特的信息媒體資源。不同圖書館的不同地方文獻信息,將是圖書館在人類信息時代里,不斷獨立輸出的重要信息成果之一,這正如費孝通同志在62th IFLA大會上所作的《面向多元一體化世界新格局圖書館》主題演講中指出的那樣:“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下,世界各國社會文化的發展,將保持其固有的多元化特征,這就為對文化信息的傳遞和交流起著橋梁作用的圖書館事業的蓬勃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這里所講的世界各國社會文化固有的多元化特征,它實際上集中體現在圖書館地方文獻中。任何一個圖書館都是無法收全人類所有的文獻資料的,但一個圖書館要收全自己所轄范圍的地方文獻是完全可能的。各圖書館在以地方文獻資源建設為主的基礎上,根據本地區或本系統的文獻信息需要,以及本館的實際,進一步建設起各圖書館之間的相互合作、相互依存。資源共享的部門和地區以至全國性的圖書館信息媒體資源體系,這不僅避免了各圖書館之間,在文獻資源建設上的相互重復,造成有限的經費、空間和物力等的不必要的浪費,既有效地保存了人類的文化遺產,又有效地滿足了社會的文獻信息需要,而且也能有效地形成圖書館系統在整個高速信息網絡體系中的特色,這將是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工作的有效途徑。
圖書館地方文獻作用的發揮,要靠圖書館工作來實現。大家知道,地方文獻的生產與流通一般處于一種無序狀態。從某一地方文獻而言,也許是自覺的、有目的的,但就某一區域的整個地方文獻來講,則是不自覺的、盲目的、分散的、多頭的,甚至是失控的。這種無序狀態的地方文獻,給使用者帶來極大的不方便,使人茫然不知所措,無法得到研究與利用。為了使人們有效地研究、開發利用地方文獻資源,需要圖書館對地方文獻加以收藏與整序,使無序的地方文獻,通過圖書館的收藏與整序,形成有序的地方文獻資源體系。地方文獻中的一種圖書、一份報刊或是一篇論文,只有當它成為這種體系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時,它才能充分發揮其潛在的能量,圖書館地方文獻的社會作用才可能得到充分的發揮。所以,我們說地方文獻絕不等于圖書館地方文獻,其理由就在于一個是無序狀態的文獻,一個是有序的文獻集合體,所以,我們說研究地方文獻與研究圖書館地方文獻意義各不相同,其中一個主要的道理也就在于此。
地方文獻作為一種區域性的文化現象,它的內容包羅萬象,上自天文,下及地理,旁及社會、人文領域的各個方面;載體形態多樣,有甲骨、皮革、縑帛、金石、木犢、竹簡、紙張、膠卷、膠片、磁帶、光盤等;文獻的類型復雜,既有圖書、報刊、視聽資料,也有文物資料和文書檔案資料等。對此,全面收集、系統保存地方文獻資料,應當由圖書館、博物館和檔案館等未共同承擔。圖書館只應收藏和保存正式、非正式出版的書刊和正式發表的論文、地方性資料,對于書刊來講,重點收藏地方志、部門志、地方史料;地方性百科全書、年鑒、手冊等;地方人物著述,包括傳記、評傳、回憶錄、文學藝術作品、紀念文集、論文集、研究評論文集、年譜、家譜、族譜等;地方報刊。對于論文和地方性資料來說,重點是編制綜合性和專題性的題錄和索引,必要時編輯出版有關文集。目前,圖書館地方文獻資源的建設,對地方文獻中的書刊部分是比較重視的,但對地方文獻中的論文和地方性資料部分有所忽視,不少圖書館根本沒有抓這部分工作,這是值得注意的問題,應當指出,這部分文獻資料較書刊部分的數量要多,且內容廣泛而新穎,開發利用的潛在價值非常之大,千萬不可忽視。
圖書館地方文獻資源建設是“一項社會知識工程,涉及一個區域社會的各個方面,甚至涉及到每一個社會咸員,需要各級黨和政府的重視與社會各界的支持,需要圖書館堅持不懈的工作。圖書館地方文獻資源建設工作需要逐步從部門行為上升為政府行為,最終成為一種社會行為。在這個行為轉變的過程中,圖書館需要加強這一工作的宣傳,統一認識,爭取黨和政府的重視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使圖書館地方文獻資源建設科學化和法制化,即各地出版社應無條件向當地圖書館呈繳出版的文獻資料,地方各級黨政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以及社會各界人士等出版發行的文獻資料,也要無條件向當地圖書館繳送。社會各界人士發表的論文。文藝作品等文化成果,要定期向有關部門及當地圖書館報送其有關目錄、索引資料。在此基礎上,圖書館加強其地方文獻的開發利用工作,充分發揮圖書館地方文獻在地方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應有的作用,從而保證圖書館地方文獻資源建設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 黃俊貴,地方文獻工作芻議中國圖書館學報,1999(1)第54頁
2 鄒華享,關于地方文獻若干問題的思考,中國圖書館學報,1999(1)第60頁
3 潘仁彬,公共圖書館特色之路,香港:中華國際出版社,1998(12)
〔出處〕 《重慶圖情通訊》2000(1)
【圖書館地方文獻建設探討】相關文章:
杜定友論圖書館建設和地方文獻的探討08-09
高校圖書館地方文獻專題數據庫建設探討08-09
域區圖書館與地方文獻建設08-09
高校圖書館地方文獻建設之我見08-09
黨校圖書館的地方文獻資源建設08-09
地方高校圖書館應注重地方文獻的建設08-09
西部圖書館民族地方文獻建設略論08-09
論加強高校圖書館的地方文獻建設08-09
圖書館與地方文獻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