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地方文獻范疇初探
全面系統地收藏地方文獻,應當成為省級公共圖書館的一項重要任務。但地方文獻的范圍和內容概念,各館又有其不同的理解,因而對文獻資料的搜集處理又有側重和不同作法。
現以甘肅省圖書館的地方文獻工作為例,關于地方文獻的范疇,試作分析探討。
一、地方文獻工作首先要確立“地方范圍”概念。
“地方范圍”概念,以現今的行政區劃為依據并結合歷史發展沿革,歷代行政區劃變更和本地區的自然條件來確定。甘肅省圖書館的西北地方文獻工作中的“地方范圍”就依此而確立。所以它的“地方范圍”以現今的陜、甘、寧、青、新五省區的地方范圍為主,并結合了歷史上行政區劃的變更和傳統作法,如額濟納旗和阿拉善左旗,歷史上屬甘肅管轄, 1928年劃歸為寧夏,但仍屬西北行政區劃范圍之內,近三十年中,此二蒙旗的歸屬問題幾經變動,現雖屬內蒙古自治區管轄,但根據歷史上區劃的歸屬,以及甘肅省圖書館的傳統作法,凡屬此二旗的有關文獻資料,都作為西北地方文獻處理。 查現今西北區域概念,系指陜、甘、寧、青、新五省區所轄之地。但西北區域概念的產生,始于張騫通西域之后。《史記·大宛傳》稱:“騫所遣使通大夏之屬者,皆與其人俱來,于是西北國始通于漢矣。”當時的西北區域指今新疆及蔥嶺迤西之地,這一概念一直延續到唐代,蓋因漢唐的政治經濟中心在長安,今陜甘為其直接統轄區,殆至南宋偏安,始稱西夏及金人統治地區為西北,從此西北區域概念發生了變化。后因歷史的發展,行政區劃的變更,遂以現今陜、甘、寧、青、新五省區所轄之地成為西北地區的區域概念。況此五省區之地,從我國歷史發展沿革中,早已成為一個軍政管轄下的整體,漢代的涼州刺史部就轄有今日的甘寧青之地;唐代的隴西道所轄范圍,包括今甘寧青新之地乃至更廣;元代陜甘行中書省,幾轄有今西北的全部地區;明代陜西行都司管理今陜甘寧青之全境,清康熙五年(1666年)析置甘肅,軍政大事由陜甘總督節制。1928年在甘肅寧夏、西寧二府基礎上,又析置寧夏、青海二省,軍政大事仍由西北行轅,第八戰區和以后的西北軍政長官公署轄治。解放后,陜、甘、寧、青、新五省區都在西北軍政委員會領導之下,開展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并取得了偉大勝利,所以從歷史角度來看,現今的西北早已成為一個整體。若從地理交通因素考慮,蘭州位于西北五省區的中心,為通往西北各省區及西藏的必經要道,又為西北鐵路交通樞紐。著稱世界的古絲綢之路,是東西方人民用血汗澆鑄而成的友誼之路,自古以來對東西方經濟和文化交流起過重要作用,做出過重大貢獻。其東段和中段,包括了今日西北五省區之地。今后隨著西北地區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然是互相聯系、互相促進而不可分割的整體。
至于西北的民族問題,自古即以復雜著稱。秦漢以來,匈奴族統治西北地區,且與秦漢王朝之爭奪幾百年之久。東漢時氐羌民族侵關犯邊,西北地區幾無寧日。南北朝時,鮮卑、匈奴、氐、羌等民族,在今西北地區曾建立過所謂“三秦五涼”等少數民族政權。唐初,突厥、回紇雄據西北;中唐以后,吐蕃興起,其最盛時,占有今日西北的絕大地區。北宋時黨項族建立西夏政權長達二百年之久。明王朝代元而起,蒙古族退居漠北,對明朝西北邊境侵擾達二百余年。明末,蒙古族侵入青海,藏族深受其害。嗣后顧實汗率眾進入青海,分左右二盟,以其子十人領之。及至近世,又有藏回等民族的形成與興盛。故西北民族問題,其間既有民族戰爭與遷徙,又有民族同化與融合,所以西北民族問題的研究,在整個西北地區有其共同之處,而各省之間又有其不同之點。因此,從西北地區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宗教信仰以及民族文化的遞嬗,已形成了西北的固有特點。
歷史沿革、地理條件以及現今的行政區劃等因素,成為甘肅省圖書館西北地方文獻“地方范圍”概念的形成依據。
二、地方文獻的“地方范圍”概念確定之后,才能確定地方文獻資料的內容的范圍。
(關于文獻資料的內容涵義,參見1986年《文獻》第三期《從圖書館工作角度談文獻》一文)。各館在這方面的做法頗不一致,但各有其特點。地方人士著作作為地方文獻收藏,則可考見某一地區的學術史和文化史。收藏地方出版物,對研究某一地區的科技史和出版史多所稗益。地方文獻的收藏內容范圍,無論有何不同,而完整系統則是地方文獻工作中的基本要求。甘肅省圖書館的地方文獻資料的收藏,不囿于地方人士著作和地方出版物,而是以文獻資料的內容是否有地方特色為依據,如《潛夫論》和《甲乙經》二書,作者都是今甘肅平涼地區人,前者是東漢時的著名哲學著作,后者是晉代著名之醫學經典。此二書雖在我國哲學史和科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它卻無地方特色,故不作地方文獻收藏。甘肅省館地方文獻資料的收藏,則以其文獻資料是否帶有地方特點為原則,而不以地方人士著作或地方出版物為依據。
地方文獻和其它藏書一樣,有其類型、文種和學科之不同,各館對地方文獻資料內容的理解和作法也不盡一致。根據各地的實踐經驗,省級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的基本內容歸納起來包括:
1.地方志
地方志是一定行政區劃范圍內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自然資源等各方面的綜合記載,是研究一個地區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必不可少的資料,大都保持了時間的延續性,是一個地方幾十年或幾百年間各方面真實歷史的反映,所以它是構成地方文獻的主要部分。
2.本省地區的研究資料、調查報告、游記筆記及其它專門著述。
《日下舊聞》和《日下舊聞考》是研究北京文物古跡、園林建筑等方面最詳實的北京地方文獻;《西域水道記》則是新疆水道、湖泊調查的詳細記載。這些資料地方特點突出,是地方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
3.本省范圍內出版的期刊、報紙。
通過期刊可以掌握本地區學術研究動向、研究水平以及研究成果;報紙每天則有大量的關于本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諸多方面的信息資料和建設成就的新聞報道。所以本地區出版的期刊、報紙是構成地方文獻必不可少的內容之一。
4.地方檔案和家譜、族譜以及名人傳記材料。
地方檔案是地方歷史事件的真實記錄,是研究地方問題的第一手資料。如巴縣檔案,是研究川東地區政治經濟極為寶貴的資料,尤其是關于石達開的有關檔案,對太平天國史的研究,尤為可貴。最近在湖南岳陽發現的六卷本《圣裔宗譜》,全面系統地記載了孔子生平家世及歷代君王對孔子的評價。這是研究孔子家世及世裔分支的詳實資料,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5.有關本省地區的地圖、圖片、照片等。 以上僅就地方文獻的不同形式和內容而言,這些文獻的地方性強,特點突出,并為人們所熟知。但有些文獻資料的地方特點并不明顯突出,所以在處理時應有所鑒別,審慎對等。
三、有關特殊資料的鑒別和處理,需要審慎解決。
1.文學作品的處理。
好的文學作品反映了社會現象,它可與歷史資料互為補充,有一定的史料價值。《暴風驟雨》運用文藝手法描繪了1947一1948年東北地區土地改革、肅匪反霸的真實情況。《保衛延安》描繪了1947年延安保衛戰的全過程,這些作品都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及地方色彩,反映了該時期的歷史真實面貌,可作為地方文獻處理。本地區的民族史詩,如《格薩爾》、《江格爾》等,以及本地區的民歌,或以本地區范圍內特定的人和事所寫的報告文學、特寫等,如錢鋼的《唐山大地震》等,均可作地方文獻處理。但文學作品的鑒別要慎重,處理要妥當,尺度不宜過寬,更不能濫收。
2.地方戲的處理。
地方戲的發生、發展、唱腔、服飾和臉譜等材料,是研究改進和提高發展地方劇種不可缺少的資料,應作地方文獻處理。但地方戲的劇本和戲文,其內容如不反映本地區的真實事件或地方特點不突出,原則上不作地方文獻處理。《游龜山》、《游西湖》等,雖為秦腔劇的優秀傳統劇目,但不作為西北地方文獻處理。相反,非地方劇種而內容反映了本地區歷史真實面貌和特點的優秀劇本,如話劇《茶館》、電影劇本《響導》,前者可作北京地方文獻,后者可作為新疆地方文獻。
3.地方出土文物。
地下出土金石文物和碑拓,以及考釋記載有明顯地方特點的,可作地方文獻處理,如青海樂都出土的《趙憲碑》。但有些出土的金石文物及其銘文碑記,地方性不強或無地方特色,如云夢睡虎地區出上的秦簡,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老子《道德經》,殷墟卜辭及《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等,其內容都不具備地方特點。但這些出土文物與出土地的物質文化至為密切,其銘文拓片及其考釋文字,都應作地方文獻處理。
4.地方名人傳記資料的處理。
地方名人傳記及英雄模范事跡資料,以被傳人的事跡是否與本地區有關,如《劉志丹》一書,主要敘述了劉志丹同志在陜北的革命活動事跡,可作陜西地方文獻處理。《鐵人王進喜》一書,主要描寫了他在大慶的創業精神及其英雄業跡,因此不作為甘肅地方文獻處理。
5.有關民族問題記載和資料的處理。
我國民族問題,自古以來各地不同程度都有所發生,而以西北、東北及西南為多,尤以西北為甚。而一省一地民族問題的研究,往往涉及其他有關省份。凡研究本省區域范圍內民族關系、民族分布、民族語言、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問題而涉及其他省(區)者,其資料收錄范圍不宜過嚴。如研究青海、甘肅藏族問題,必然要涉及西藏的民族。研究西北蒙古族問題,必然涉及內、外蒙古族。研究新疆的哈薩克族,也會涉及中亞哈薩克民族,這些民族的族源、語言、習俗等,都有共同之處,所以文獻資料的處理,尺度應予放寬。
6.關于“絲綢之路”資料的處理。
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人民用血汗澆灌而成的友誼之路,是古代人類文明的見證之一。關于這方面資料的處理,應從絲綢之路整體來考慮。絲綢之路分東、中、西三段,西段隸屬蘇聯的中亞細亞及阿富汗一帶。就絲綢之路一些城市之興廢、民族之移徙、語言之傳播、宗教之遞嬗、文化之交流及貿易之往還等都屬“絲路學”研究范圍。故蔥嶺以西凡屬于這方面的資料也應作地方文獻處理。
7.敦煌、吐魯番文書的處理。
敦煌、吐魯番古籍書卷,內容十分龐雜,除個別材料外,都不具備地方特點。但敦煌吐魯番學是當今世界之顯學,它不僅是祖國西北地區文化上的一個特點,而且是中西文化的結晶。所以凡屬敦煌吐魯番的一切資料都作為西北地方文獻。 另外,西陲漢晉木簡其內容多為來往公文函件,地方特點并不突出,但在西北干燥的氣候條件下,保存了數以萬計的漢簡資料,成為我國古代文化的一大特點。漢簡資料的考釋及研究資料都應作西北地方文獻。
8.叢書類書以及名人文集中有關地方文獻的處理。
這類書中收錄地方資料的情況不少。如《二酉堂叢書》,其內容多為甘肅河西地區資料輯佚,《左文襄公全集》多為治理西北籌兵設餉的奏章、專論及文稿,為研究西北問題的重要材料。這些叢書、文集地方性較強,其資料又較集中,所以應作西北地方文獻處理。但有的類書和文集中的地方性資料并不集中,且多為零星記載,這種情況下,不能一概作為地方文獻處理。因此,須要做細致的工作,可將有關資料進行轉抄,復制或抽印。這樣既不失去叢書、類書、文集的完整性,又能將這些圖書中的分散資料得以集中,供研究者使用。
四、地方文獻的劃分工作中應注意的問題。
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地方文獻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地方文獻工作的研究不斷高漲。因此,已有人提出“地方文獻學”問題。“地方文獻學”是否得以確立,有賴于從事地方文獻工作者的研究探索。但地方文獻的發展。已成為我國文獻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有理論的研究,又有方法的研究。地方文獻的地方范圍概念、內容范圍概念以及地方文獻在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等,均屬理論方面的研究。地方文獻的發掘、整理及報導手段的改進和提高,則屬方法方面的研究。所有這些問題都需要不斷地研究和探索,為了努力準確劃分地方文獻,還應注意下列問題:
1.注意本地區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自然資源等各方面的調查研究。了解并掌握本地區的歷史發展概貌,自然資源儲藏以及工農業生產情況,這是做好地方文獻工作的基礎。
2.研究歷代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文獻存佚及發展情況,以進一步了解本地區學術源流及其變化情況,這是做好地方文獻工作的重要條件。
3.研究地方文獻的發掘、整理、校注、輯佚、匯編以及做好地方文獻書目、索引、文摘等工作,是積累地方文獻資料,提高地方文獻工作質量,充分發揮地方文獻資料為本地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不可少的環節。
〔出處〕 圖書館理論與實踐 1989(1)
【地方文獻范疇初探】相關文章:
民族地方文獻收集工作初探08-09
兒童地方文獻工作初探08-09
地方文獻分編問題初探08-09
地方文獻數據庫建設初探08-09
縣級圖書館地方文獻征集工作初探08-09
地方研究文獻數據庫主題檢索初探08-09
廣西“金三角”地方文獻工作初探08-09
構建地方文獻回溯書目數據庫初探08-09
文獻 地方文獻 地方文獻學論考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