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開發文獻資源、發展地方經濟
摘 要: 地方文獻是一個龐大的信息庫,它蘊藏著無窮的寶藏。在世界經濟大戰迫在眉捷的今天,世界經濟正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地進行融合、滲透、合作和分工,人類在原料、技術、發明、市場等方面從來沒有象現在這樣相互依存,而競爭也沒有象現在這樣日趨劇烈。我們必須放眼全球,立足本地,充分發掘地方文獻資源,利用現代信息手段,進入日新月異的商品市場,將沉睡的文獻資源變成改造社會、改造自然的巨額財富。
一、序
70年代,大不列顛皇家圖書館經常出現一位不速之客,查詢有關泰坦尼克號郵輪的造船資料、航海資料及港口的氣象資料,最終確定了當年英國造的世界級豪華郵輪沉沒的準確座標點。幾年以后,在冰山出沒,波濤洶涌的大西洋上,在海底沉睡了近百年的郵輪殘體終于被現代人用高科技手段重新展現在世人眼前,并為人們研究該船沉沒的原因及當時的各種歷史因素提供了珍貴的資料。考古學家根據美洲當地印第安人的古老神話傳說及有關史料,經過分析、勘查,最終發掘出了已經消失幾千年的古代文明——瑪雅文化,為現代人類研究史前文明和經濟作出了卓越貢獻。地方文獻一旦與現代經濟文化相結合,就會變成現代文明的寶貴資源。
由于文獻資料全面地記載了當時當地的概貌,從而極大地拓寬了人們的視野和深度,為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條件。文獻資料中某些相對滯后的帶有一些消極影響的社會要素還能通過推動與之相適應的其它社會要素及相應機構的建立來促進各相關要素的相互聯系,相互依賴及一體化,進而促進社會全面進步與科學全面發展,人們希望文獻能提供更多的考證資料和線索,使后人對地方歷史、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資源、人材等有比較明確、系統的了解,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為經濟發展開辟新途。當然,在文獻資料開發中,舊的結構要素要合理地揚棄,新的結構要素要被順利采納,才能使文獻成為繼承祖先的血統、能力和智慧,豐富思維,完善決策,建立新觀念,發展新技術,造福人類的最佳原始資料。
二、從南方絲綢之路到貿易立省的經濟戰略
地方文獻所記載的諸多自然變化,社會變遷等史料,將為現代社會經濟、文化及科學技術的發展予以啟迪,為實現15大提出的宏偉目標,必須對各個領域和社會各層面的變遷以系統研究,并對與此相關聯的各因素提出指導和啟發。
據云南史志記載,早在公元前4世紀的秦漢時期,西南各省就開始與東南亞、南亞和西亞進行貿易活動,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在上千年歷史長河中形成了著名的南方絲綢之路。這條貿易通道北起四川成都,經四川雅安、過西昌,渡金沙江,過楚雄、大姚、姚安、南華、祥云、彌渡、大理、保山、騰沖、瑞麗一帶,抵緬甸北部密支那、仰光到達印度阿薩姆,再經海路至歐洲或西亞。我省地處商道要沖,是南方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抗日戰爭期間,為了運送戰略物資,在原絲綢之路的基礎上修通了滇緬公路,使我省及西南各省乃至全國擁有一條不繞道馬六甲海峽的戰略通道,為抗日戰爭南方戰場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在歷史發展長河中,全省28個少數民族都在不同程度地經商、貿易、為云南的經濟發展創造了輝煌的業績,建立了雄厚的經濟實力,正是由于有了雄厚的經濟實力,昔日的云南才在歷史上創建了多個全國第一的光輝業績。修建了全國第一個水力發電站——石龍壩水電站;開通了全國第一條鐵路——碧石鐵路;創辦了全國第一個軍事學院——云南講武學堂,為全國的軍隊建設培養了大批骨干力量。在推翻滿清封建王朝的斗爭中,派出了討袁護國軍,為新民主主義革命作出了卓越貢獻。北上抗日的滇軍在抗日戰場上譜寫了光輝的詩篇。抗日戰爭以前的云南,其經濟地位在全國可謂屈指可數,風光一世。抗日戰爭時期又成了全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的大后方和可靠基地。
近50多年來,由于歷史、環境、政治、區位、民族等諸因素的影響,南方絲綢之路已路斷人亡。興盛一時的云南貿易全面崩潰,昔日的雄風己成過眼云煙。市場經濟遠遠落后于全國大多數省份和地區,人們的市場經濟意識極為薄弱。各級領導和基層組織長期做著資源王國的美夢,形成以開發資源為前提,以資源為導向,生產初級產品,出售原料為主的落后經濟,致使云南市場經濟長期處于落后狀態,經濟基礎極為薄弱。
我省地處高原,氣候惡劣,可耕地極少,交通不便,發展工業,農業都極為不利。全國56個民族中,我省就占了28個少數民族,其中大多數民族人口稀少,經濟文化極為落后,有的甚至生活在原始社會時代,經濟基礎極為落后。地處內陸,不沿海,周邊國家又相對貧窮。雖有三條大江,但均為上游,通航能力極差。僅有二條鐵路與內地相連,一條與越南相連,交通十分落后。在這種極為不利的條件下,只有借鑒歷史的、世界的經驗,才能重振云南昔日雄姿。
日本曾在生存空間論的錯誤導向下,發動對外戰爭,試圖擴大生存空間.結果招致滅頂之災,痛定思痛,轉而貿易立國,通過商品交換,既解決了資源能源的不足,又發揮島國的交通之便,勞動力素質及科技,管理水平較高的優勢,發展成當今世界經濟大國。
云南只有充分發揮本省的特殊區位優勢、自然優勢和相對豐富的資源優勢,在科技立省,教育立省的基礎上,確立貿易立省的經濟戰略,動員盡可能多的各界人士參與商貿大軍,創建遍布全省、全國及世界各地的信息網絡,以貿易求生存,以交流求發展,才能使科技、教育具體轉向為經濟建設服務的軌道上來,為經濟發展創造條件,科技、教育也在經濟的發展中不斷前進,二者相得益彰。
在貿易立省的戰略決策下,以市場為軸心,加強國內國際貿易,加強資源的深加工,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有資源的要快干,沒有資源的只要有能獲利的商場也要干,要將國內國際的資源和市場都盡量為我們所用。到1997年底,云南在原南方絲綢之路——滇緬公路的基礎上,已經修建了北通川、黔,南達緬、越的高等級公路主要路段。滇緬鐵路的一段——廣大鐵路己近完工,南通北海出海口的南昆鐵路已開始運營。金沙江——長江段的航線也己啟用。增設了40余條國際國內航線。基本實現了鄉級以上程控直撥電話網絡通訊。為促進貿易發展和技術文化交流,奠定了硬件基礎和信息手段。
通過對寶石,柚木的開發,打開了周邊國家國際市場。卷煙業也沖入國際市場,并占領了全國大部份市場。經濟作物、藥材、旅游資源的開發和深加工也加速了經濟的發展,現在云南獲進出口經營權的企業已達137家,年進出口額己達2016億美元。新批外商投資企業153家,投資額超過1000萬美元的達15 家。全省年生產總值己達1470億元,年上交二稅達200多億元,成為全國的利稅大戶之一。至此,云南經濟已發展到位居全國前5位,已經初步建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但是,與發達國家和國內先進省相比,云南還較落后。因此,必須不斷強調貿易流通的地位和作用,重視商人的經濟頭腦,鼓勵他們對市場的開拓精神,提高經濟意識,才能重振云南昔日雄風,沖向世界。
三、追朔歷史,以蔬菜、經濟作物立縣
由于地方文獻所記載的史料全面反映了當地的概貌,極大地拓寬了人們的視野和深度,從而為研究經濟發展,促進科技進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條件。
據元謀縣志等諸多地方文獻史料記載,云南省元謀縣,這個元謀古人的生息地,曾是一個熱帶雨林區。500多年前還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和眾多的動植物資源,河流縱橫壩區,池塘星落棋布,山泉潺潺,山青水秀,鳥語花香,水磨、水碾隨處可見,是當地人民加工糧食的主要工具,那時,縣內壩區主要生活著傣族人民,山區主要生活著彝族和傈僳族人民。物產豐富,氣候濕熱,一派盎然生機。
由于歷代戰亂,政治動蕩和低素質人口劇增,森林遭到毀滅性破壞。水土嚴重流失,流失面積達1476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73%,流失量為6973噸/年,形成了獨特的“土林”風貌。至1985年,森林只剩下15.6萬畝,森林復蓋率僅達5.2%,荒山裸地達到167.57萬畝。隨著森林的急劇減少,水資源也逐漸枯竭。流經縣內的10條小河流雖然長度分別有12-54公里,流域面積分別達43-561平方公里,但現已大部分干涸,成為季節河。而金沙江主支流龍川江雖流經縣內63公里,流域面積達1740平方公里,但是大部分是崇山峻嶺,又深在河谷壩底,水進不了地,上不了山,白白地流失。從而導致植被日益稀少,動物逐漸滅絕,生態環境己進入惡性循環之中,一個生機盎然的亞熱帶雨林區有可能重蹈回歸沙漠帶的撤哈拉大沙漠的復轍,逐漸變成寸草不生的亞熱帶砂礫地。
近年來,由于人民生活能源仍以木柴為主,在發展經濟時又引進大量耗木的烤煙生產,森林資源進一步減少。至使元謀縣的干熱氣候日趨惡劣,嚴重地威脅著人民的生存環境,制約著經濟的發展,甚至會導致全縣社會發展與經濟運行的全面危險。
嚴峻的形勢向人們提出了無情的挑戰。元謀人通過科學、理智地探索和研究,對歷代自然,歷史、經濟文獻的發掘,得到了有益的啟迪。確立了以蔬菜脫貧、以果木養山,發展森林資源,以林養水,以水養人,重現昔日亞熱帶雨林區的優美自然環境的良性循環戰略。
元謀的干熱氣候特點之一是熱量充足,平均日氣溫大于10攝氏度的活動積溫達6000—7000攝氏度的地區占全縣的1/2以上。全縣年平均氣溫20攝氏度,年降水量613毫米,年均蒸發量3915毫米,年平均濕度59%。在這種高熱量充足,水不足的情況下,元謀人設法將龍川江水引上山,實現低水高調。充分發展多種熱帶經濟林果和中藥材,纖維植物、油料植物和香料作物。如芒果、酸角,滇橄欖、荔枝、酸多依、毛葉棗、砂仁、劍麻、木棉、小桐子、香茅草、柑桔、楊梅、檸檬桉等,通過這些經濟作物和林果的發展,建成了成昆鐵路線上頗具特色的熱帶經濟作物商品市場。通過商品交易,積累資金后,進一步加大對林業的投入,同時,還逐步改造近沙漠化的宜林荒山、山丘、保持了水土,為大面積森林種植打下了基礎。
國家“長江防護林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的啟動,進一步為元謀的經濟發展輸入了新鮮血液。在國家、省、地州的投資和重點扶持下,解決了森林種植資金大量短缺的難題。在果林改良荒山的基礎上,全縣長防林己種植近10萬畝,并形成了國民共建、共管、封山育林的良好態勢。在州長親自帶頭營造“州長樣板林”的帶動下,縣、鄉、村各級領導及機關也相應營造了自己的樣板林。青年結婚種“愛情林”,18-28歲的青年在各級團組織帶動下營造“青年林”。
在國家“長江防護林工程”及“水土保持工程”的雙重推動下,元謀的森林長勢逐年好轉,水土流失有所緩解,氣候條件逐漸改善。為了防止亂砍林木的災難重演,省、州、縣給予大力支持,充分發揮成昆鐵路的運輸便利條件,解決民用燃料問題。同時減少烤煙生產,擴大蔬菜及各種經濟作物的種植。充分發揮元謀無霜的自然優勢及長江主支流的水源優勢,低水高調,大力種植冬季菜、時鮮菜、花卉,形成了全國有名的冬季蔬菜生產基地與蔬菜、藥材、經濟作物批發市場,并被原商業部列為全國蔬菜生產基地縣,目前,元謀己成為全國最大的冬季蔬菜批發市場之一。蔬菜品種達30余種,外銷量近1000噸,占全省蔬菜外銷量的45%,遠銷全國各省的200余個城市及日本、香港、臺灣等地,特別是北方各省,確保北京重要國家機關和部隊的冬季蔬菜供應。經濟作物及花卉還遠銷香港、臺灣、日本及周邊國家,銷售額近2億元,占全縣農業總收入的50%以上,形成全縣的第一大產業。
經濟收入的增加,使元謀人盡快脫貧致富,并促進了農業、交通運輸及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這又全面增加了財政、稅收、金融專業的收入。財政收入良好,可以為進一步發展林業增加投資,從而導致了元謀經濟快速發展和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的良好態勢。為元謀的經濟進步、文化教育、科學技術全面發展創造了優良的環境,奠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
四、結論
在商品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信息手段日新月異。地球變得越來越小,交流使不同區域的人們日趨親近,同時讓人們共享人類共同的科技成果和信息資源。世界經濟正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地出現融合、滲透、合作與分工的趨勢,人類在原料,技術、發明、市場等方面從來沒能象現在這樣相互依存,但競爭也從沒有象現在這樣日趨激烈。
世界經濟大戰迫在眉捷,我們面臨著一場生死悠關的異常激烈的經濟競爭,別無選擇。只有正視現實,勇于進取,后退是沒有出路的。要在這場競爭中取勝,必須進一步開發各項資源,特別是地方資源,讓其發揮優勢。以全新的市場觀念,緊緊圍繞市場這個舞臺活動,充分利用現代化的科技手段,參與市場開發和競爭。為此,必須重視發掘地方文獻,進行研究,將地方文獻資源和市場有機地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開發、加工,及時投放市場,滿足用戶需求,為地方資源的開發提供寶貴資料。使地方文獻成為無價之寶,成為促進人類社會繁榮的財富和力量。
參考文獻:
1. 《錢學森縱論世界經濟科技發展大趨勢》半月談 1986(6)
2.《云南經濟年鑒》 1995-1997
3. 徐彥 《論信息的生產力作用》 云南情報工作 1997(1)
4.納紹榮 《開發資源、振興企業》 改革開放與市場經濟文選 1987-1997
〔出處〕 地方文獻理論與實踐研討會論文(1998)
【開發文獻資源、發展地方經濟】相關文章:
開發地方文獻資源 服務地方經濟建設08-09
試析地方文獻情報資源開發08-09
論地方文獻與地方經濟08-09
也談地方文獻情報資源的開發08-09
論地方文獻的開發與資源共享08-09
文獻資源數字化與數字化資源開發08-09
劍川石窟檔案文獻資源的開發利用08-09
地方文獻與旅游資源開發的互動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