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建立地方與民族文獻數據庫的設想
一、建庫的目的和意義
“地方與民族文獻數據庫”(以下簡稱民族庫)是通過計算機實現對地方與民族文獻資源信息的收集、標引著錄、錄入、輸出,便于科學管理和利用,達到新、準、快的自動化檢索系統。
我國有55個少數民族,人口近1億,大多分布在祖國的邊疆,民族自治地方占全國總面積的64.3%。民族自治地方地廣人稀,資源豐富,民族自治地方在國民經濟和現代化建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民族地區貧困面大:1993年《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確定全國592個貧困縣,其中少數民族貧困縣、旗(市)257個,占國家重點貧困縣的43.4%。現在全國有8000萬人仍未解決溫飽問題,大部分集中在民族地區。建立地方與民族文獻數據庫的目的,一方面為了適應我國民族學研究之需要,利用現代化手段為教學科研人員提供最新研究信息動態、最新研究成果,把握研究方向,引導民族學科研究走上“現階段民族學的重點應是為民族地區的現代化服務”的正確軌道。另一方面為黨政領導機關科學決策提供信息咨詢,為科技扶貧注入活力。民族庫的建成,對促進民族經濟發展有著較大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二、建庫的條件分析
1.信息資源方面。我國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設要從信息資源抓起,對信息資源要加強建設,加強開發和利用。信息高速公路要有路、有車,還要有國產貨。信息的80%來自文獻,文獻信息數據庫建設是高校圖書館參與網絡化建設的重要工作。截止1995年,民族自治地方共有高校101所;全國現有民族大學1所,民族學院12所;目前中國大陸共有427所少數民族圖書館。這些民族地區的高等院校圖書館、少數民族圖書館、民研所圖書館聚集了大量民族文獻和地方史料,有的已經發展成為某一民族學科的研究中心。例如中國社會科學院民研所圖書館,已形成以民族研究資料和邊境史地資料為主,相關圖書為輔的藏書格局;延邊大學圖書館已發展成為當今國內外朝鮮學的研究中心等等。民族庫的數據主要來自于這些圖書館。
2.建立地方與民族文獻數據庫大勢所趨。在通往21世紀的道路上,國家信息的基礎設施NII的建設加快了步伐,與之相適應的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數據庫技術將會同步發展,其發展的趨勢是計算機網絡化、信息資源數據化、通訊網絡光纖化。國務院和國家教委制定了“211”工程計劃,“如何建設跨世紀的高校圖書館信息公共服務體系”成為圖書館建設的焦點。目前,國家科委決定加強信息資源建設,“中國信息”工程建設也已全面啟動,有關部門已先期投資250萬元,作為“中國信息”工程的啟動資金,“九五”期間,國家科委還將投資1000萬元,用于“中國信息”工程建設。所有這些,為建立地方與民族文獻數據庫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方法,創造了良好的建庫氛圍。滿足特色需求,開拓特色數據庫,是大勢所趨。
3.建庫面臨的是經費問題。要解決經費問題首先要落實“全國民族高校圖工委”的歸宿,取得國家教委和國家民委的認可,使圖工委變成“部際圖書情報工作協調委員會”,建立權威性的地方民族信息管理機構負責全國地方與民族文獻資源的協調,從而使國家地方與民族文獻資源體系的建立具有組織保證。這樣有利于民族地區高校圖書館、民族(所)館文獻資源的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有利于經費的劃撥、籌集,也便于接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的贊助。
三、建庫的步驟和方法
我國少數民族省區幅員遼闊、交通、通訊不便,各民族高校圖書館、民族(所)館基礎不同,發展水平不一,所以建庫必須分階段進行,分層次建立多等級數據庫保障體系,走聯合建庫的道路,具體為:
第一階段:各館根據所藏,在規定時間內編輯《地方與民族文獻書目》,進而建立本館的地方與民族文獻書目數據庫,然后拷一份交民族庫匯總,刪掉重復,保證完整,建立全國地方與民族文獻書目數據庫。
第二階段:經過第一階段的工作,各館根據總庫反饋信息,組織力量投入全文數據庫的建設工作。各館在完成全文數據庫的工作后,將數據交總庫匯總,完成全國地方與民族文獻全文數據庫的建設工作。之后各館每年按時將所藏該種文獻軟盤傳送總庫即可。
建立書目數據庫是為建立全文數據庫作準備,建立全文數據庫才是最終目的。據調查,中國文獻收藏總量不足,資源貧乏,中國的數據庫普遍存在“二次信息量多,一次信息量少的弊病。從國際聯機檢索終端獲得的文獻線索50%在國內文獻信息機構找不到原始文獻。所以應進行深層次的開發,加強全文數據庫的建設,增強數據庫完整性、可靠性,滿足用戶的各種需求。
四、數據庫的規模及要求
民族庫的文獻信息資源來自全國各民族地區高校圖書館、民族(所)館,專門貯存地方與民族文獻,因而覆蓋全國,成為全國規模的地方與民族文獻的信息中心。為保證數據庫的科學化,存貯的文獻信息必須是公開發表的,必須具有史料價值和學術性,包括:
1. 地方性、民族性文獻。即關于地方或少數民族政治、經濟、歷史、文化、宗教、文學藝術等知識信息(革命導師、歷史人物關于民族的論述;各級民族學研究團體的活動報道,大會綜述;少數民族干部的教育及培訓方面的文章;有關民族方面的國家政策、法令,民族區域自治的地方政策、法令等)。
2.各種少數民族文字記錄的文獻。
3.少數民族作者創作的一切文獻。
在形式方面:印刷型、縮微型、聲像型、機讀型均可作貯存范圍。各館著錄文獻信息都必須采用國家標準,使數據庫標準化、規模化,存貯數據統一、完整。
五、數據庫的功能及效益
民族庫的服務對象是廣大的民族教育工作者、民族學研究者、各級黨和政府的決策機關,所以數據庫必須具有便利性。同時為了更好地進入國家網乃至國際網,數據庫必須具有輸入。輸出、修改刪除、插入、查詢檢索、參照系統、容量大等等功能,從而全面、簡便、快捷地為用戶提供高質量的服務。數據庫建立后,應不斷充實完善,一方面聯網,一方面生產電子產品——光盤,真正實現地方與民族文獻資源共享,功在千秋,利在當代。民族庫的建立,將為民族學研究、地方史志研究,為科技扶貧、星火計劃起到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周靜華.關于建立中文圖書館學情報學篇名文獻數據庫的設想.圖書館學、信息學、資料工作,G9.1996(5)
2.吳慰慈等編.蓬勃發展的中國圖書館事業.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3
3.于寶林等主編.中國民族研究年鑒.北京:民族出版社,1993
4.翁杰明等主編.中國發展狀況與趨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11
〔出處〕 《貴圖學刊》,1998年第1期
【建立地方與民族文獻數據庫的設想】相關文章:
對建立鄉鎮糧食直補基金制度的設想08-12
“圓的周長”教學設想08-16
《圓的認識》 教學設想08-16
《書的世界》教學設想08-15
《趵突泉》教學設想08-15
《孫權勸學》教學設想08-16
《示兒》教學設想08-16
《皇帝的新裝》教學設想08-16
校長工作設想08-23
蘇州園林教學設想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