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甘肅省圖書館的西北地方文獻及書目體系建設
甘肅省圖書館已有80年歷史,在發展過程中對西北地方文獻的認識逐步加深,特別是近40年來,通過對西北地方文獻的搜集、整理和開發利用工作的研究,己形成了有地方特點的藏書體系和書目體系。
1 西北文獻的形成及發展
中華5000年的光輝歷史在其每一發展過程中,無不與西北息息相關。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漢、隋、唐三朝政治、經濟、文化,始終以西北地區為中心。張騫通西域,開拓了絲綢之路新紀元。歷經漢、唐兩代的經營,絲綢之路通暢,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繁榮昌盛。清代經康、雍、乾三帝的努力,西北更加繁榮。有學者論證,當西北繁榮之時,正是中華民族興盛之日。
在中華民族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流傳下來的有關西北地區的文化典籍十分豐富。清代乾、嘉以后,以徐松、張穆、何秋濤等為代表開創了“西北史地之學”,西北學進入系統研究的新時期。西北史地學的內容十分豐富,對西北的歷史地理、民族文化、中西交通等方面的研究都有巨大貢獻。特別是對我國西北疆域的研究,其意義更加深遠。從文獻的記述到文獻的考證以及親身調查研究,碩果粲然,成為清代后期學術研究之顯學,王國維先生曾舉20世紀初中國新興的學問有五:一曰殷墟甲骨文;二曰敦煌、吐魯番、和田的簡牘;三曰敦煌千佛洞六朝唐人所書卷軸;四曰內閣大庫之書籍檔案;五曰中國境內少數民族遺文。這五項中三項與西北學有直接關系,清代的“西北史地之學”到民國時期發展成“邊政學”研究。研究已超出了社會科學范疇,擴大到了自然科學,如經濟地理、物產資源、地質礦產、土壤水利等領域。之后,西北學研究形成了一個整體的研究系統。特別是有關西北地區的歷史、地理、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民族、宗教、語言、文字、音樂、舞蹈等的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國際意義。
西北區域概念的產生是在張騫出使西域以后。但當時的西北區域,系指今新疆及蔥嶺以西,這一區域概念,一直延續到唐代。因漢、唐的政治經濟中心在長安。至南宋西北地域的概念發生了變化。以后由于歷史的發展和行政區劃的更易,陜、甘、寧、青、新五。▍^)遂成為今日西北區域的概念。現今的西北地區,早已形成一個整體,如民族發展的形成,宗教文化的演變,均有不少共同之處,特別是今后西北地區的現代化建設更是互相關聯不可分割。
甘肅是西北地區中心所在地,東出西聯,對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文化交流,將起到樞紐作用。甘肅省圖書館建館以來一直以西北地方文獻的搜集、整理、研究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其西北地方文獻工作最早可追溯到1928年,時任館長張維先生畢生致力于研治西北歷史地理之學,每以西北歷代文獻散失少存,致學者時苦參稽為難。任館長之初,就呈請省政府教育廳征集各縣具志以充實館藏。此后歷任館長曾多次呈請征集地方文獻。真正確定西北地方文獻工作的理論基礎和搜集、研究方向的是劉國鈞先生,他在1947年發表的《國立蘭州圖書館與西北文化》一文中明確提出:“國立蘭州圖書館的目的,要做到西北文化問題的研究中心;西北建設事業的參考中心;西北圖書教育的輔導中心!敝付ā吧L集西北文獻;搜羅西北文物;編纂西北問題參考書目”三項特有任務。新中國成立以后,大西北的現代化建設更需要對西北進行全方位的綜合調查研究。從甘肅地區社會科學機構的設置來看,西北學的研究也逐步形成規模,如甘肅省敦煌研究院;甘肅社會科學研究院;蘭州大學設的西北史地、敦煌學、西北開發綜合研究所、西北人口研究所、西北經濟研究室;西北師范學院設西北歷史研究室、漢簡研究室、古籍整理研究所(以整理出版隴右文獻為主);西北民族學院設西北民族研究所等,共有38所研究所(室)從事西北學的研究。這就需要建立一個為西北學研究提供文獻信息的文獻基地。甘肅省圖書館適應這一需要,成為在全國公共圖書館及西北學研究工作者中較有影響的具有濃厚地方特點的公共圖書館。
2 西北地方文獻藏書體系之形成及搜集
地方文獻的搜集和積累,是做好地方文獻工作的前提。確定西北地方文獻的藏書建設方針,可以總體性地考慮藏書體系的建立問題。根據1982年文化部《省(自治區、市)圖書館工作條例》的規定,甘肅省館針對本省政治、經濟、文化、自然條件及民族特點并考慮歷史沿革和原館藏基礎,建立起以西北地方文獻為特色的藏書體系。
收藏范圍:凡甘肅、陜西、青海、寧夏、新疆五。▍^)以及在自然區劃、行政區劃、與西北五。▍^)邊連地界有關的歷史沿革、人物制度、風土人情、語言文字、名勝古跡、自然資源等書刊資料,均屬西北地方文獻資料范圍。
收藏內容:以收藏有關西北五。▍^)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的圖書報刊、政府出版物、報告、冊籍、表籍、卷軸、檔案、文告、印模、譜諜、傳單、標貼、剪貼、圖片、照片、碑志、拓片、聲像資料等內容為主。西北五省(區)地方出版物,其內容與本地區無關者一律不作西北文獻資料處理。
收藏重點:敦煌學及其研究資料;漢簡及其考釋研究;中西交通史(包括絲綢之路研究資料);西北民族宗教研究資料;西北地方歷史地理研究資料;西北冰川凍土、沙漠治理資料;西北地區文物的研究考釋資料等。
西北地方文獻各種文獻類型的館藏情況如表1。其中的10915種圖書中包括各類檔案資料1160種、輿圖111種、日文文獻93種。
表1 西北地方文獻館藏類型分布(1994)
類 型 圖書 期刊 報紙 合計
館藏量(種) 10915 1246 426 12587
占館藏比例(%) 86.7 10 3.3 100
藏書的學科結構:按照西北地方文獻的學科內容主要分為總論、哲學、宗教、自然科學、應用科學、社會科學、史地、語言文學、藝術9類。表2主要反映學科分布情況及1964~1994年30年間文獻增長比例。
表2 西北地方文獻學科分布 單位:種
類 別 總 論 哲 學 宗 教 自然科學 應用科學 社會科學 史 地 語言文學 藝 術 總 計
1964 178 29 30 186 687 1110 1471 531 123 4345
1994 437 72 301 514 1810 2513 4338 847 288 10915
增長率(%) 146 148 236 176 163.4 126.4 194.5 60 134.1 151.2
表3 西北地方文獻地區分布(1994) 單位:種
類 別
陜 西 甘 肅 寧 夏 青 海 新 疆 西北總論 合 計
圖 書 解放前收集 511 1906 132 96 217 448 3310
解放后收集 968 4222 393 509 751 762 7605
期 刊 解放前收集 113 172 7 2 10 85 389
解放后收集 215 470 46 45 81 857
報 紙 解放前收集 18 41 2 3 1 65
解放后收集 98 194 14 21 34 361
總 計
1923 7005 594 676 1094 1295 12587
占館藏比例(%)
15.3 55.7 4.7 5.4 10.2 10.2 100
表3反映出西北五。▍^)文獻地區分布及占西北文獻總館藏的比例。圖書中包括陜西方志337種、甘肅方志319種、寧夏方志69種、青海方志57種、新疆方志107種。
表4 西北地方文獻研究學科文獻資源狀況。
項 目 本學科圖書品種 本學科期刊品種 相關學科期刊品種 書目核查收藏藏率(%) 引用文獻收藏率(%) 支持研究決策能力
西北史地研究 9289 1005 650 105 88 8.25
新疆研究 816 64 105 97.6 63.1 7.45
敦煌學 150 3 92 71.4 84 7.45
注:1988年全省文獻資源普查統計。
1988年全省文獻資源普查時確定甘肅省館社會科學研究級學科文獻12個,其中達到能夠支持研究決策能力的是西北史地研究列第一位,敦煌學、新疆研究并列第4,從以上4表的分析來看,西北地方文獻的館藏已形成基本完備的藏書體系。
地方文獻分布散亂,難于系統掌握,在長期工作中,甘肅省館摸索出了一些有效的搜集和補充館藏的辦法。
2. 1發掘館藏、補充館藏。
地方文獻可以是專門著作,但也有很多資料夾雜在其它著作中間,這就需要深入細致地選擇,將這類隱含的地方文獻記錄分離解析出來,重新組合配套,按一定體系編排,統一名稱,編定目次,使其成為便于利用的新的專題文獻產品,補充館藏。
近年來,各地編史修志,是我國文化建設中的一大工程。為這一工程服務是地方文獻工作的重點。在提供資料和解答讀者咨詢的過程中,把讀者的咨詢專題也作為深層次挖掘文獻的專題。例如,1990年在為蘭州市人事志做專題咨詢時,查閱了近千種各類文獻,獲得了民國以前有關蘭州人事制度、法令方面的資料共800余件。將這些文獻復印后,編定了目次,裝訂成冊,分別定名為《國民政府有關人事方面的部分法規及辦法(1942~1947)》、《國民政府及甘肅省政府有關人事方面的法令及規定》、《宋、元、明、清蘭州所轄區職官及有關資料》、《清末甘肅實業機構章程及公文》等8個專題文獻,豐富了館藏,方便了讀者!敖z綢之路”研究是西北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在重新開通歐亞大陸橋的今天,對絲綢之路的研究日趨重要,并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重視。而這一類的最新研究信息大量的分散在各類期刊中。甘肅省館從館藏的本世紀20年代到1986年近70年所有中文報刊中篩選出有關研究論文764篇,復印后分12個專題裝訂成冊,組成了一個系統的研究“絲路學”的文獻集成。這種對現有館藏的挖掘、分析、研究、歸納,十分經濟實惠。
2. 2掌握信息、追蹤征集。
地方文獻搜集的第一信息來源是各出版、發行機構的征訂單。但地方文獻大多不是通過正規的售書途徑發行的。其表現是:①印刷數量少,且多是一次刊印,不再版;②極少公開發行,基本上是在本地區或本行業散發;③出版標準不一,不便進行書目控制,圖書館難以獲得。這類文獻常常包括了許多十分有價值的原始情報信息,極易流失。必須及時掌握信息,才能做到不失時機的搜集入藏。甘肅省館1983~1993年的10年中搜集甘肅史地文獻280種,其中內部出版物131種,占46.7%,甘肅、新疆兩省區地名資料43種,全部為內部資料。搜集這類文獻,一是通過新聞出版部門了解內部期刊報紙的出版情況。近年來派人到西北五。▍^)新聞出版部門,搜集到內部報刊目錄1500余種,其中符合西北地方文獻收藏標準的就有500余種。還搜集到出版單位送繳甘肅省新聞出版局的期刊樣本250余種,大部分是缺藏的內部期刊。二是與各文獻編纂機構建立關系掌握出版信息。許多文獻編纂機構所需資料大都取自圖書館,可以通過讀者和編輯部門建立聯系,掌握動態,追蹤征集。近年來從甘肅省、蘭州市和各機關的地方志編纂機構搜集到各類志書的送審稿30余部,工廠志83部,原始資料檔案1套。
2. 3上門訪求,廣尋博收。
對那些零散的、過時的文獻資料,不親自登門訪求,很多珍貴資料根本無法獲得。1989年派專人到新疆的烏魯木齊、吐魯番、昌吉等7個地區搜集各類非正式出版文獻130種,其中有63個地區(縣)的農業區劃資料非常有價值。對原始館藏殘缺的部分文獻,千方百計地利用各種書目,從全國各館的收藏中,通過傳抄、復制等手段盡量補齊。例如對館藏所缺的202種陜西方志,通過《中國地方志綜錄》,從北京、上海、南京、西安、武漢等地先后補配了44種。再如,七八十年代的甘肅全省各種地圖館內基本缺藏,幾次走訪有關部門,才得以在積壓多年,塵土久封的測繪局庫房中,親自動手補配全省各縣地圖95種,186幅。另外,與有關單位建立長期資料交換關系,是幾十年來一直堅持的工作,收效也可觀,僅1984~1994年10年中,通過資料交換,共獲得西北地方文獻1941種、3844冊。
3 建全的目錄組織與配套的目錄體系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西北經濟建設的發展,西北問題的研究廣度和深度,遠非前代所比。但研究西北問題,必須要從研究西北文獻入手,這就要編制能夠全面揭示西北文獻狀況的各類型書目索引,幫助研究者搜集、分析并正確地運用文獻,為研究者提供良好的文獻環境。甘肅省館的西北地方文獻卡片目錄有分類、書名、著者、地區、期刊、報紙等6套。為了全面揭示館藏,根據讀者各種需要及目錄工作的長期規劃,編制了各種書目索引百余種。其中綜合性書目34種,專題書目34種,地方志目錄7種,報刊索引23種,地方出版物目錄4種,地區聯合目錄3種。書目類型有書目、索引、文摘、館藏目錄、聯合目錄相輔并行,選題內容涉及到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歷史地理、民族宗教、文化教育、自然科學、物產資源等多方面,可以說已經建立了一個基本完備的西北文獻書目體系。
3.1綜合性的書目索引
綜合性地方文獻書目是全面反映某一地區歷史、現實、發展概貌的書目。這種書目的編制將全面反映地方科學文化的發展成果,成為地區歷史文化的一面鏡子,甘肅省館共編制這類書目12種,如《館藏西北地方文獻書目》、《西北地方報刊目錄(1907~1949)》、《館藏方志目錄》、《西北地方文獻索引》,以及蘭州地區各種聯合目錄等!段鞅钡胤轿墨I索引(報刊)》的編制從1956年開始至今已近40年的歷史,書本式目錄《西北地方文獻索引》(1905~1949)共收錄450余種報刊資料26000余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至1977年以前的西北文獻索引已有油印本印行,1978~1994年索引卡片已積累數萬條之多。這幾種書目索引相互配合使用,可以全面了解甘肅省圖書館和蘭州地區各大院校圖書館有關西北文獻的收藏情況。
3.2專題文獻書目索引
根據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方針政策貫徹執行的迫切需要,結合當地國民經濟建設與科學發展重大課題,甘肅省館編制了專題書目共34種。其中,配合各時期中心任務,時效性、參考性較強的書目有24種,對本地區經濟建設重點項目的完成,工農業生產、科學研究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例如,1956年為了配合國家根治黃河水害,開發黃河水利的措施,就館藏書籍編輯了《黃河書目索引》,內容包括歷代黃河調查研究、黃河水文地質、黃河水利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資料。地質資料對劉家峽水電站的勘測設計,壩址的選擇,起到了重要參考作用。 1957年編制的《西北地區經濟建設資料書目索引》,包括了館藏的有關西北五。▍^)的歷史地理、礦產資源、交通運輸、農林畜牧等方面的圖書4000多種,資料4500余條。同時還編制了各類小型專題書目17種,內容涉及到水利資源、植物保護、沙漠改造、地理環境等。河西走廊和以定西地區為代表的中部干旱地區,是80年代甘肅農業發展的戰略重點地區。為配合省政府圍繞河西商品糧基地建設和中部“三年停止破壞,五年解決溫飽”的奮斗目標,及種草種樹,發展畜牧、調整農村產業結構,促進草、畜、糧和農林牧各業同步協調發展的農村改革規劃,發掘館藏方志文獻中的有關資料編輯出版了甘肅中部干旱地區、河西地區、隴南地區物產資源資料匯編3種,共74萬余字,提供給決策部門及農業人員使用。
根據國內學術界發展動向,結合甘肅省館在西北地方文獻發掘研究的長遠設想,已編制文史類專題書目9種。包括敦煌學研究。絲綢之路研究、民族宗教、外交關系等方面。西北是多民族地區。古代歐亞多種宗教,特別是世界3大宗教都先后經西北地區傳入內地,對我國經濟生活、思想文化影響頗巨。研究西北各民族的演變,宗教的傳播和文化的嬗遞,對加強民族團結、發展民族經濟,將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為此于1984~1986年,從館藏1949年以前報刊中,選輯了有關文章525篇,做了220余萬字的文摘,編輯出版了《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分冊,為從事西北民族宗教研究的專家學者提供了較全面系統的歷史資料。編制歷時10年之久的專題書目《絲綢之路文獻敘錄》,共收錄本世紀20年代初到1986年底有關絲綢之路的調查報告、考古發掘報告及學術論文等方面的文獻764篇,寫成百萬字的敘錄。這是我國第一部全面反映絲綢之路文化研究概貌的專著。全書基本包括了絲綢之路研究的范圍和內容。《敘錄》中對每篇文獻的內容觀點,同一問題的不同認識,以及部分作者的生平事跡都作了簡要的敘述。為便于讀者從不同角度進行文獻檢索,書后還編有文獻主題索引。此書1991年被評為甘肅省第二屆優秀圖書。是書的出版受到中外學術界的注目。著名的目錄學家顧廷龍先生、敦煌學家段文杰先生為《敘錄》作序,稱這是“少數人出力,多數人受惠,功德無量的好事!薄皩z路研究起推動作用”。《中俄關系史料聯合目錄》是聯合蘭州地區各大專院校圖書館編輯的專題聯合目錄,收錄中外文圖書1702種。北京圖書館在此基礎上進行補充修訂編成全國性的聯合目錄并向全國發行。
3.3書目工作的長遠規劃
近年來西北各地經濟文化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隨著歐亞大陸橋的開通,西北將成為21世紀聯結中亞、中東和歐洲的紐帶,再現“絲綢之路”的繁榮。西北地方文獻工作要緊密地配合這一戰略規劃,提前著手發掘有關這方面的文獻資源,編輯各類型書目?紤]到書目工作的計劃性、系統性、連續性,今后擬從以下幾個方面發掘文獻資源,提供高質量的文獻信息。①西北史地研究(包括西域史、民族關系史、宗教文化史等),②西北近現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工農業等各項事業的發展史研究,③絲綢之路研究,④敦煌學研究,⑤西北考古文獻的研究(包括絲綢之路考釋選編、漢簡研究資料目錄等),⑥西北物產資源調查研究和開發利用,⑦西北自然特征的調查研究,⑧西北文獻資源的調查研究等。圍繞以上專題編制各類型基本書目,建成以上諸問題的文獻研究中心、西北建設事業的參考中心,形成一個更加完善、系統的西北文獻檢索系統。
為最大限度發揮地方文獻的社會作用,今后西北地方文獻工作的重點是:①建立西北文獻研究中心。從國家的發展和文獻信息交流的需要出發,統籌規劃西北地方文獻的搜集、整理、開發利用和經費安排等。指導、協調、組織與管理地區的地方文獻工作,發揮地方文獻的整體作用,加強地方文獻工作的理論研究。聯合西北五省(區)編制《西北文獻聯合目錄》。②加強對地方文獻的現代化管理,盡快實現現代技術在地方文獻工作中的應用,建立西北文獻數據庫。③地方文獻工作的發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干部的素質,培養既有實踐經驗又有理論水平的專門人才,是地方文獻工作的保障。
〔出處〕 《中國圖書館學報》,1996年第1期
【甘肅省圖書館的西北地方文獻及書目體系建設】相關文章:
甘肅省圖書館所藏西北地方文獻的特點08-09
甘肅省圖書館西北地方文獻工作述略08-09
如何建立西北地方文獻回溯書目數據庫08-09
關于甘肅省圖書館西北地方文獻收藏工作若干問題的思考08-09
對西北地方文獻數據庫建設的構想08-09
論地方文獻資源體系建設08-09
關于建設西北地方文獻數據庫的構想08-09
地方文獻書目簡論08-09
論地方文獻書目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