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民族地區圖書館館藏地方文獻結構分析
民族地區在我國是一個專指性概念,專指漢族外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民族自治區域。民族地區圖書館(尤其是大中型公共圖書館)的館藏地方文獻資源體系建設不但具有更為鮮明的地方特色,而且同時帶有十分突出的民族性、多元化、綜合性特征。本文擬以此為依托,兼顧保藏與利用、傳統文獻資源建設與電子文獻資源建設等多重目標,對民族地區圖書館(以大中型公共圖書館為樣本)館藏地方文獻的結構形態做一梳理與探討。不妥之處,尚祈方家指正。
1 元結構
民族地區圖書館館藏地方文獻兼具地方性、民族性兩大突出特征,因此,地方文獻結構態、民族文獻結構態是其元結構(即最基礎結構)的兩大支點。
從理論上講,地方文獻專指以任何載體形式記錄有一地區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歷史各方面知識信息的文獻。但在現實的文獻資源建設中,地方版文獻、地方人士著述一般也納入廣義地方文獻范疇。其結構關系如圖1。
民族文獻的結構形態與地方文獻有些類似。一般說,凡是記錄有關于一民族的某種知識信息的文獻均可視為民族文獻,而不論其作者、文獻類型、語種等,但在現實的文獻資源建設中,一民族常用或多民族共用特殊文字版文獻,民族人士著述也被納入廣義民族文獻范疇。其結構關系類似于圖1,故從略。這里僅設定其標識代碼:M——廣義民族文獻,M1——狹義民族文獻,M2——民族文字版文獻,M3——民族人士著述。
在中國歷史上,漢族以外的各少數民族的社會生活總是與一種甚至多種宗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現代社會中,仍有很多民族保持著一定的宗教信仰,如回族、維吾爾族等10個民族的伊斯蘭教信仰,藏族、白族、蒙古族等的藏傳佛教信仰等。因此,記錄有關某一民族地區知識信息的宗教類文獻也一直是民族地區圖書館地方文獻建設的重點之一,亦當視為其元結構的另一大支點。這里我們將宗教文獻設定標識代碼為Z,將宗教性民族地方文獻設定標識代碼為Z1。
將廣義地方文獻、廣義民族文獻、宗教性民族地方文獻統合到一起,便構成了民族地區圖書館館藏地方文獻的元結構。其結構關系如圖2。
圖2 民族地區圖書館館藏地方文獻元結構示意
有必要指出,如上元結構不僅是分析、研究民族地區圖書館館藏地方、民族文獻的最基礎的理論框架性結構,也是建設這一類特色館藏體系,開發特色數據庫的重要依據。當然在館藏建設、數據庫建設的實踐上還應進一步探索與之配套的學科、主題結構模式以及標識結構。但無論如何,民族地區圖書館的館藏地方文獻資源體系都不宜以學科或非上述結構及其要素的主題為首選建庫標準。
2 學科、主題結構
強調民族地區圖書館館藏地方文獻的元結構的突出地位,并非漠視其學科結構的存在,亦不意味著對其學科結構不予揭示與標識,而是強調元結構與學科結構具有主從關系。套用文獻學的術語,元結構在建庫(含文獻庫與機讀數據庫)和資源統計、分析、評價時應屬于第一級的標準,學科結構應屬于第二級及其以下的標準。
考慮到民族地區圖書館館藏地方文獻的綜合性特征較為顯著,在具體揭示和標識其學科結構時,首先設置“綜合性”、“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三大類是必要的。其中“綜合性”既包括綜合性學科,亦包括綜合性文獻類型。
嚴格意義上,本文所謂元結構也是一種主題結構。只是這種主題結構在民族地區圖書館整個文獻資源體系(含數據庫體系)中居于較高的、相對獨立的層次,故宜納入邏輯性較強的學科分類體系。20世紀90年代初的“全國文獻資源調查與布局研究”中曾以《中圖法》的《中國地區表》為依據單獨列出各“地區性研究”類,筆者認為正是體現了對這一特點的正確把握。
3 文獻類型與載體、語種與文種、獲得方式結構
3.1 文獻類型與文獻載體結構
比較而言,民族地區圖書館館藏地方文獻資源體系涉及到的文獻類型與文獻載體應該是最多樣的。在具體規劃與建設中,應參照國家標準《文獻類型與文獻載體代碼》(GB3469-83)執行。在大中型公共圖書館的這類專藏建設中,要致力于形成較為齊全的文獻類型與載體結構。
3.2 文種語種結構
原則上,民族地區圖書館館藏地方文獻的文種結構可概分為漢文字語言、少數民族文字語言、外國文字語言(含世界輔助語言文字)三大系列。一般情況下,此三大系列中的后兩類文種語種可參照國家標準《中國語種代碼》(GB4881-85)和《世界語種代碼》(GB4880-85)執行,而漢語言文字一般則不用標示。
鑒于目前國家標準中尚無關于古代少數民族語言(如突厥語、鮮卑語、回鶻語、契丹語、女真語、西夏語、土火羅語等)專用的代碼體系,建議采用《中圖法》(四版)中H大類的“H211少數民族古語言”各類暫代,亦可據以自編代碼表暫用。
3.3 獲得方式結構
任何圖書館館藏文獻的獲得方式都不可能是單一的付款購進方式。而在民族地區圖書館的地方文獻資源體系中,多樣性獲得方式結構則有其獨立存在和準確標識的必要,它既是分析評價民族地區館藏文獻資源體系特色和水準的重要依據,同時也是專項文獻購置費科學分配的依據及專題數據庫有償使用的定價依據。
這里試列出常見的獲得方式結構要素并給出相應的代碼標識:
FZ fz 復制 SZ sz 受贈
GR gr 購入 ZB zb 自編
JH jh 交換 ZJ zj 征集
JS js 接收
4 等級結構
關于圖書館館藏文獻資源等級結構(俗稱藏書等級結構)在20世紀80年代曾有過熱烈討論,比較流行的等級結構劃分是肖自力于1981年提出的“五級藏書結構”,即:甲級——完整的藏書;乙級——研究水平;丙級——大學水平;丁級——基礎水平;戊級——最低水平。在筆者看來,肖先生關于圖書館文獻資源體系的等級結構劃分的精髓在于從定性與定量結合的角度,對圖書館館藏文獻資源體系的建設目標做等級式分解與界定,至于在一個具體的圖書館或針對某一具體的文獻集合,采用哪幾級等級結構指標是完全可以也應該因館而異、因文獻集合的實際而異的。
著眼于民族地區圖書館(尤其是省一級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收集的目標與任務,結合現有館藏建設的實際,筆者認為區分出四個等級是適宜的:
甲級——特藏級。這里的“特藏”可以界定為具有珍稀的資料價值或版本、形制、文種價值的民族類、地方性文獻。通俗地講即善本或準善本、文物或準文物。
筆者之所以沒有將“完備級”列入第一級,乃是因為“特藏”性文獻很難用“完備性”指標來衡量,評價它的標準是珍稀性(文物性、善本性)及獨家收藏性。從文獻收集的角度看,它們大多屬于“可遇而不可求”的一類,而一旦獲得,其價值卻又是獨特而巨大的。對具有文化遺產保存功能的大中型公共圖書館而言,這一類文獻收集、保存一直被視為重中之重,譽之為“鎮館之寶”。而在知識經濟時代,這一類館藏可能更適宜采用國際通行的“自主知識產權”的相關方法與手段去開發和利用。
乙級——完備級。這一級可以界定為“努力收集某專題領域的所有知識記錄,不管其內容水平、文種、出版形式、著作形式如何,以收集齊全為準”。肖自力先生曾明確指出,“一個地區館對本地和有關本地的出版物的收藏應達到這個水平”。就本文的討論而言,則可以補充為:一個民族地區圖書館對本地區、本地區各民族(含歷史上曾在該地區存在過的民族)的各類文獻的收藏應達到這個水平。
民族地區圖書館館藏地方文獻資源體系的建設任務歸根結底有二:一是盡可能完備地收集和保存該地區、該地區各民族的文獻遺產;二是對該地區的“地區性研究”(含民族研究、宗教與民族文化研究)提供文獻保障。從邏輯上講,一個民族地區圖書館館藏地方文獻資源體系整體或某一個專題領域達到乙級(完備級),它在資源建設的任務上當然也就全部涵蓋了兩大目標。通俗地講,“全”必然涵蓋了“精”與“專”。但在文獻資源建設的實際上,完備級目標是極難實現的。 就民族地區圖書館館藏地方文獻資源體系而言,完備級目標也只能針對某一專題(如某一時間段的地方版文獻)或某一專題的易獲得文種、載體、類型的文獻來確定。
丙級——研究級。民族地區圖書館館藏地方文獻資源體系在整體上或某些局部上尚達不到“完備級”時,可以確定“研究級”的建設目標。這里的“研究級”可以界定為:能夠為一定的專題性科學研究提供文獻保障。
“研究級”是一個相對模糊的級次概念。怎樣才算是達到了“研究級”收藏水平,目前國內外主要采用標準書目核查、核心書目核查、引文分析、用戶評議等方法進行綜合、加權式評定。若設定總分為10分,可以認為達到8分以上為“研究級”,6—8分為“準研究級”。
丁級———專藏級。針對民族地區圖書館館藏地方文獻建設的目標、任務,在“研究級”以下,再詳分若干級次實無必要,可籠統地概稱為專藏級。一般說,凡同時具備(1)確立了專門的發展計劃、(2)設立了專門的文獻庫和相關機構、(3)專題性收藏已具雛形三項條件者即認為進入了“專藏級”水平。
從傳統意義上的文獻資源建設而言,民族地區圖書館館藏地方文獻都應以“專藏”的形式出現。因此,這里所謂的“專藏級”亦可以理解為是針對這類文獻集合的初級狀態或初級階段的級次稱謂。
5 幾點補充或說明
5.1 根據本文的分析,筆者以為民族地區圖書館館藏地方性文獻在整體上是一個多維、立體式的結構。當然,絕大多數多維、立體式結構在思維抽象中都可以簡化為三維立體式結構。本文討論的如上結構亦可以理解為這樣的三個維度:一個維度是元結構維(地方文獻、民族文獻、宗教性民族地方文獻),另一個維度是等級結構維,再一個維度則是學科、主題、文獻類型與載體、文種與語種(語種主要針對語言型、聲像型文獻)、獲得方式維度。
5.2 本文前述結構形態,可以稱為“主流結構”,它們在民族地區圖書館館藏地方文獻這一特定文獻資源集合體中居于主導地位,最具理論分析的代表性和結構分析的樣本性。這里絕無排斥其它一些非主流性結構形態之意。事實上,諸如一、二、三次文獻的劃分,專題數據庫方面劃分出題錄數據庫、文摘數據庫、全文數據庫也可以視為等級性結構;時代(時間)結構、品種復本結構、文獻購置費分配結構等亦可與學科、主題、文獻類型與載體等列入同一維度。它們在某些更為具體、專門的結構分析時,顯然也都會各有各的用處。
5.3 本文的分析亦可理解為對民族地區圖書館館藏地方文獻資源體系內部結構的“分面式”分析。至于這種分面分析后的結構要素整合而形成實用性的結構框架,筆者擬俟認識較為成熟時再另文討論。
〔出處〕 地方文獻研究與開發2002(3)
【民族地區圖書館館藏地方文獻結構分析】相關文章:
積極開發館藏地方文獻08-09
加大文獻采訪力度 培育館藏地方特色08-09
淺談少數民族地區圖書館地方文獻的收集工作08-09
圖書館與地方文獻08-09
地方文獻與圖書館08-09
論圖書館地方文獻征集人員素質結構08-09
地方文獻展覽結構框架疑義08-09
高校圖書館與地方文獻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