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地方文獻數字化及在我館實踐的探討
【摘要】地方文獻鮮明的地域性,使其在數字圖書館建設中具有較強的資源優勢和競爭力,本文對此作了論證,并對浙江圖書館的地方文獻資源數字化進行了探討。
2001年初,浙江省委頒布了《浙江省建設文化大省綱要(2001-2020年)》,明確提出要把浙江圖書館建成全國重點文獻信息中心,對我館的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作為中國數字圖書館的一個重要節點,我館文獻資源數字化已成為必然趨勢。
1只有將特色館藏資源數字化才可實現真正意義上資源共享
館藏文獻數字化的目的,是為了快速、準確地向讀者提供館藏文獻信息,依托網絡技術,讓更廣地域的更多人群可以最大量、最快捷地共享館藏資源,以實現文獻價值最大化。以浙江圖書館這樣一個省級公共館來說,百年歷史,坐擁數百萬藏書,從理論上說,全部館藏資源都可作為數字化的對象,但存在的問題是:第一,圖書館是否具備將全部館藏資源進行數字化轉換的能力和條件?第二,如果不加選擇地進行資源數字化,勢必造成與其他數據庫制作單位之間的重復建設,造成大量人力物力以及資源的浪費。建設數字圖書館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有效地利用和共享圖書信息資源,所以一個館不可能也不需要將已有的紙質文獻資源全部轉換為數字化文獻資源,只有各圖書館將本館具有特色的文獻資源進行數字化轉換,開發成特色資源數據庫,建立交互式的數字信息系統和查詢檢索手段,形成一個大規模的社會化的數字圖書館,而非某一館的數字圖書館,才能最終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資源共享。
2地方文獻資源應成為圖書館文獻資源數字化的首選目標
2 .1地方文獻在館藏資源及文獻流中獨具特色與價值
地方文獻是關于一個地方的有關資料,是某一地區人類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內容涉及一個地區自然、人文的歷史和現狀的各個方面,"記地理則有沿革、疆域、面積、分野;記政治則有建置、職官、兵備、大事記;記經濟則有戶口、田賦、關稅;記社會則有風俗、方言、奇觀、樣異;記文獻則有人物、藝文、金石、古跡。"數千年來,中華文明代代相傳,積淀了豐富的地方文獻資源。
地方文獻除了具有一般文獻所具有的內容廣泛、形式多樣等特點外,還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和鮮明的非它性,地域性是它最鮮明也是最本質的特征。地方文獻的這種地域性,使其具有獨特的價值,可以說地方文獻是中國特色文獻。地方文獻不僅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重要財富,也是世界文獻中獨具特色的瑰寶。保護和優先開發優質資源,把中國特色的文獻建成中國特色的數據庫,為全人類所共享,這樣它才會有長盛不衰的生命力,才會在互聯網的群星中閃耀出光芒,正所謂民族的才會是世界的。
2.2互聯網上中文資源的匱乏使我們有責任將地方文獻數字化,在互聯網上傳播中華文化
如前所述,地方文獻內容豐富,涉及廣泛,源遠流長,有著無可替代的價值。歷代文獻工作者也深刻認識到地方文獻"存史資政勵志',的功能,代代相傳,日積月累,已使之成為文獻流中的一個大家庭。那么在進入信息社會的今天,互聯網上的情況又是怎樣呢?現在中國的工Internet市場規模正以每年超過200%的速度增長,但令人不安的是,目前互聯網上的信息中,90%以上是英文,中文信息僅占網上信息總量不足1%,而且信息無序,一般資源重復過多而專業信息匱乏,缺乏有價值的數據庫產品,信息化水平落后世界20一30年。這種狀況不僅大大影響了人們獲取有效信息的效率,更不利于中華文化參與全球競爭,甚至危及到全球人口最多的中華民族在互聯網上的話語權,這種狀況與我們幾千年文明古國的地位極不相稱。中華文化作為世界上惟一延續了五千年而未中斷的古老文明,在全球一體化的趨勢下,如何使其保持民族文化的獨立和持續發展,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同時更加重要的一個任務是,中華文化如何現代化,這是歷史賦予我們這一代人的重任。地方文獻作為民族歷史與文化的忠實記錄者,肩負著傳承民族智慧的使命,而地方文獻工作者有責任積極回應時代的呼喚,對我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作出承諾。
2 .3地方文獻數字化的意義及影響
地方文獻數字化順應了創建數字圖書館的初衷,如果把全國各地圖書館收藏的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地方文獻資源數字化,建成以地方文獻的重點藏書為核心的專題數據庫群,與國家圖書館數字化文獻系統一起在互聯網絡中形成完整的中國數字圖書館,那么必將更有利于在世界范圍內傳播中華文明,就一地而言,也將十分有利十對本地域的宣傳推廣,提高地域知名度,傳播地域文化,促進地域經濟的發展。
地方文獻數字化能有效地提高圖書館的地位,有利于加強圖書館與讀者的溝通,加大地方文獻的輻射面,方便讀者檢索利用,為讀者提供極大的方便,供更大范圍的讀者使用;地方文獻數字化還能極大地減少珍貴地方文獻資料的被損及遺失現象。
地方文獻作為圖書館獨有的文獻產品,具有較強的競爭能力,其數字化將使人類真正實現"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的理想。
3我省地方文獻數字化的開發
3 .1我省地方文獻資源的獨特優勢
浙江大地,山河壯美,鐘靈毓秀,曾被乾隆皇帝譽為"人文淵數"之地。
浙江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明,上個世紀70年代余姚河姆渡遺址和80年代余杭良渚遺址的考古發現,顯示出人類文明的曙光,震驚世界。浙江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政權越國,為后人留下了"臥薪嘗膽"的不朽傳說。隋唐時期大運河的開鑿,使浙江的社會經濟得以迅速發展,杭州嘉興成了重要糧食產地,手工業發達,商賈云集。五代十國時期,臨安人建立的吳越國,從未遭受戰爭破壞,創造了燦爛的吳越文化。南宋時定都杭州,使之成為全國性大都市。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寧波、溫州杭州先后被開辟為商埠。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浙江是較早響應的省份之一,1921年中共第一次代表大會又從上海移至浙江,在南湖上留下了一條紅船。改革開放后浙江更成為時代的弄潮兒,經濟欣欣向榮,教育蓬勃發展。
浙江素有"文物之邦',之稱,學術昌明,人才輩出。越國大夫范鑫提出自然的天道觀,東漢人王充著《論衡》,稽康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玄學最著明的思想家之一,南宋時期,葉適和陳亮成為革新思潮的代表人物,元代胡三省,耗時30年詳注《資治通鑒》,明代王陽明,是著明唯心主義哲學家,明末清初,黃宗羲是杰出的早期啟蒙思想家,章學誠則為浙東史學集大成者,清末著名學者王國維,對文學、史學、考古學都有很大的貢獻。還有章太炎、蔡元培、陶成章、經亨頤、孫詒讓、魯迅、茅盾、鄭振鐸、范文瀾、吳晗、竺可禎、童弟周、嚴濟慈、錢學森、馬寅初、蘇步青等等,才俊輩出,群星璀璨,光耀萬丈,對于中華民族的進步和壯大,厥功至偉,在全國各省市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3 .2我館地方文獻館藏及數字化現狀
浙江省圖書館已有百年歷史,見證了一個世紀的風云變遷。基于我省地方文獻資源的獨特優勢,歷屆工作人員都十分重視地方文獻的收集整理,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奠定了地方文獻藏書的基礎。自1996年成立地方文獻部后,加大了地方文獻的征集力度,資源建設有了長足的發展。目前共收藏我省地方文獻萬余種,其中方志1 464種,年鑒164種,1 000卷,報紙230余種,期刊260余種,地圖300余種,以及其他各種類各載體的文獻。這些文獻的利用率也在逐年增加,2002年全年讀者為4 215人次,讀者全年復制文獻共38 667頁(處),人均借閱文獻4 .37種(冊),人均復制文獻近9 .2頁(處)。從這些數字中不難看出我館地方文獻的入藏、利用都已初具規模。但這樣只限于館內單純查閱的形式,它的受眾只能局限于一省,甚至只是在杭州市,對讀者感興趣的相關地方文獻也只有傳統的抄寫和復印手段。在網絡環境下,在計算機廣泛使用的今天,這樣的服務手段顯然限制了地方文獻利用率的提高。目前雖然也開發了一些數據庫如"浙江期刊選目數據庫",但基本上還是停留在目錄開發的水平上,對全文資源以及特色專題數據庫的開發還較少,上網瀏覽對讀者的吸引力不大。
4對我館地方文獻數字化實施的思考
4 .1數據庫建設的原則
4 .1 .1地方文獻數字化是一種必然趨勢,但在具體工作實踐中,應該結合本省實際,與本館現實業務相結合,更要發揮省館的業務指導作用,對全省各地方館的地方文獻資源進行全面科學的評價,統籌規劃、優勢互補,以避免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
4 .1 .2數據庫的建設要突出館藏特色和地域特色,亦要考慮面向全國、全球的傳播意義和價值,有步驟、有計劃地建設。
4.1.3數據庫內容的選擇上要先易后難,避免求大求全,著眼點應小,但力求做到精深,達到唯我獨有的效果,同時要兼顧現實的需求,應選擇需求迫切廣泛的資源。
4.1.4數據庫建設不能是單純的把紙質文獻轉為數字信息,更重要的是對紙質文獻內容的分析與品質的提升,要投入編輯力量,進行二次文獻、三次文獻的創作,要充分考慮資源與資源之間的關系,按一定的知識或專題體系將資源重組。
4 .2數據庫建設的構想
我館地方文獻數字化應在"人無我有",上下功夫,以豐富的館藏資源為依托,深入挖掘、揭示館藏。先易后難,先簡后繁,先開發一些小型的專題數據庫,再發展以后的全文數據庫。筆者拙見,以為可從下列文獻內容切入。
4.2.1舍族歷史與文化:舍族是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舍族人民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和傳承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浙江景寧舍族自治縣是舍族人民聚居之地。我們有責任把舍族的歷史、文化、語言、民風民俗、信仰圖騰等介紹到互聯網上。
4.2.2浙江鄉鎮資料:星羅棋布于浙江大地上的三千多個鄉鎮,如顆顆明珠,熠熠閃光。這里不乏良諸文化的發源地,余杭的長命,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越城梅山等歷史悠久的文化名鎮,又有人稱"紐扣王國',的永嘉縣橋頭鎮,還有誕生了不朽的文學家茅盾的烏鎮。江南小鎮在歷代文學家的筆下多有動人的描繪,令讀者產生無限的遐想。我館地方文獻部收有豐富的浙江鄉鎮資料、圖片,有充分的理由將這部分資源數字化,讓更多的人欣賞到江南小鎮的濃郁風情。
4.2.3辛亥革命浙江史料:浙江在辛亥革命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對辛亥革命做出過卓越的貢獻。組成中國同盟會的三個革命團體之一的光復會,它的主要領導人蔡元培、陶成章、章太炎,都是浙江杭州、紹興人。辛亥革命前期英勇獻身的先烈徐錫麟、秋瑾,也都是浙江紹興人。我館曾與省辛亥革命史研究會合編了《辛亥革命浙江史料選輯》。
4.2.4鄉賢文化資料:鄉賢文化是地方或區域文化的精華,是祖先留下來的寶貴財富,是扎根在故鄉人民血脈深處的精神基因。發掘和弘揚鄉賢文化,是建設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是我們地方文獻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浙江人文薈萃,遠古圣帝虞舜之后,代有賢人大家,地方文獻部在這幾年的征集工作中,對浙江鄉賢人物的文獻予以了充分重視,并專門編有《浙江人物類文獻書目及題錄》,這部分資源的數字化將成為開展對外宣傳的靚麗窗口。
4.2.5民國史浙江籍人物資料:眾所周知蔣介石是浙江人,還有很多浙江籍人物在民國時期的軍政界風云一時,浙江的財團更是掌控著當時的經濟命脈,如陳布雷、陳立夫、陳果夫、戴笠、毛人鳳、湯恩伯、陳誠、胡宗南虞洽卿等,地方文獻部的各地文史資料中,不乏收錄,風格獨具。
4.2.6浙江籍院士資料:浙江人杰地靈,有為數眾多的科學家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據最新的統計數字表明,在全國1 200多名兩院院士中,浙籍或長期在浙工作的兩院院士人數達170余位。
在專題數據庫的制作基礎上,還可開發一些題錄或全文性質的數據庫,如:
(l)浙江省重要報紙題錄數據庫:省館地方文獻部共收有全省各地報紙合訂本200余種,其中省級報紙31種,查閱報紙的讀者占有較大的比例。從閱覽室工作實踐看,有很多讀者為了查找某一篇時間不確定的文章,要翻找數月,甚至是數年的報紙,報紙的損毀很嚴重,很多合訂本都出現了書脊斷裂的現象。如果將這部分資源數字化,讀者可以從篇名、作者、時間等多個檢索口方便快捷地查到他所要的資料,也可以對報紙起到較好的保護作用。要完成這樣一個較大的工程,可以發揮省館的作用,協調有條件的地市館,讓他們負責當地的報紙,在統一的數字化平臺上合作完成。為實施方便,可以劃分年代,分段操作。數據庫如果建成,預計會有較好的社會效益和較大的經濟效益。
(2)浙江省方志全文數據庫:讀史明志,浙江人十分重視以史為鑒,自東漢初年編纂《越絕書》以來,編史修志綿延不斷,浙江也因此獲得了"方志之鄉',的美譽,"十年動亂"結束后,更是出現了一股盛況空前的新編方志的熱潮。我館地方文獻部收有新方志1 464種,品種較齊全,是部門的支柱收藏。據統計2002年讀者對方志的利用率為179%。
4 .3我館數據庫建設的目標和應注意的問題
4 .3 .1數據庫建設是一項龐大的信息工程,要經過長期艱苦的工作。但它的建成也將結束我省地方文獻長期以來利用率低、流通渠道不暢的局面,真正享受網絡時代的快速、共享,在互聯網上讓全國了解浙江,讓世界了解浙江。
4.3.2浙江圖書館新館1998建成并投入使用,新館采用結構化綜合布線系統,建成了千兆館域網,通過光纜聯通工nternet,網絡出口帶寬10M,數據庫存儲設備總量達ST有小型機2臺,各類專業服務器10余臺。擁有可擴展的網絡基礎設施,如果再建設有信息豐富,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數據庫,那么浙江圖書館不僅成為全省人民文化學習的窗口,還將使我館的網站成為浙江文化信息之集大成者。
4 .3 .3我省一些圖書館已結合本地文化特色、產業特色和館藏特色,建立了個性化和特色化的數據庫。但從全局發展來看,卻有各自為戰、缺少配合與互動之憾,這勢必造成發展的不均衡和文獻資源及人才物力的浪費,長此以往將遏制我省地方文獻數據庫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l劉曉清,封學絳,程小瀾浙江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的實踐與構想
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2(5)
2徐金安省級公共圖書館館藏資源數字化初探
圖書情報知識,2002(4)
3陳連梅論我國發展數字圖書館的充分必要條件
西安教育學院學報,2002(l)
4官建生地方文獻數字化:中國數字圖書館工程的信息基礎大學
圖書情報學刊,2002(2)
〔出處〕 圖書館學研究2004(1)
【地方文獻數字化及在我館實踐的探討】相關文章:
淺談海南地方文獻數字化建設 — 兼談我館地方文獻工作08-09
地方文獻資源數字化思考08-09
淺談我館地方文獻征集工作08-09
再議我館地方文獻工作08-09
我館地方文獻工作略述08-09
淺談海南地方文獻數字化建設08-09
談談我館的地方文獻服務工作08-09
對我館地方文獻工作的幾點思考08-09
我館地方文獻工作的回顧與思考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