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搞好農產品流通是慶陽地區實現農業產業化的切入點
[關鍵詞]:農產品;流通;農業產業化;切入點;[摘 要]: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我國農業走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但慶陽地區在農業產業化方面與發達地區相比有較大差距,主要在于各級政府和生產經營者沒有把農產品流通放在重要位置,重生產輕流通,因而導致支柱產業發展緩慢,不能及時邁上產業化經營的軌道。因為,搞活農產品流通是農業產業化的基本內涵,是促生產、增效益、出名牌的根本途徑,是帶動農村產業走向專業化、規模化、現代化的牽動點。為此,它是發展農業產業化的關鍵,也是慶陽實現農業產業化的切入點。當前應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的良好機遇,抓住農產品流通這個切入點,因勢利導,盡快促進主導產業上規模,上檔次。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我國農業走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以來,慶陽地區農業和農村經濟取得長足的發展,但與發達地區相比差距仍比較大,特別是在農業產業化經營方面差距更大。盡管我們的主導產業早已確定,并具有一定的規模,但始終未能跳出自然經濟的圈子。根本在于政府和生產經營者沒有把農產品流通放在重要位置,重生產輕流通,因而造成主產業發展緩慢,不能及時邁上產業化經營的軌道。
一、搞活農產品流通是農業產業化的題中應有之義
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科技為支撐,圍繞主導產業,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對農業和農村經濟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形成以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集種養加、產供銷于一體的經濟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這是農業產業化的基本涵義。"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這是經濟規律的基本要求,也是農業產業化的核心。我們知道,市場靠生產來支撐,特別要依靠規模生產來支撐;而生產要靠經濟效益來驅動,特別是規模生產更需經濟效益來驅動;效益則需要通過市場流通來實現。由此可見,市場流通是實現經濟效益的關鍵環節,也是農業產業化的題中應有之義。馬克思給流通下的定義是:"流通是商品所有者的全部相互關系的總和,在流通以外,商品所有者只同他們自己的商品發生關系"(《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188頁)。馬克思認為,流通是由交換總體和商品形態變化系列構成的再生產的媒介,是一個不斷運動的經濟過程,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內在加速器。眾所周知,在社會總生產過程中,流通是聯結生產與消費的中間環節,是商品生產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條件。它對社會擴大再生產的速度、比例、結構;對分配的數量和結構;對消費的規模大小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不發達的商品經濟條件下,生產決定著流通、分配和消費;而在發達的商品經濟條件下,流通則決定著再生產、制約和影響著分配與消費。前些年慶陽發展養兔業的失敗,實施蘋果基地戰略進展緩慢的實踐一再證明,其失誤就在于只抓了生產、抓了規模,而忽視了流通。結果是生產沒搞好,規模也沒有形成。外地的經驗、自己的教訓都表明,帶動農村產業走向專業化、規模化、現代化發展的牽動點是流通、是銷售,抓住了農產品流通這個關鍵,就抓住了發展農業產業化的主動權。只有農產品有了銷路、有了市場、才會有效益;有了效益就有了生產積極性;有了生產積極性、就會很快形成規模、形成基地;有了規模就產生了競爭;有了競爭就有了質量;有了質量就會上檔次、出名牌,有了品牌就會增加和擴大產地的知名度;有了知名度就會帶動產地流通;流通擴大又可促進生產。因此,抓流通是促生產、增效益、出名牌的根本途徑。
二、搞活農產品流通是慶陽地區地區發展農業產業化的關鍵
確立主導產業,培育產業基地是農業產業化的基礎,搞活主導產品流通是農業產業化的關鍵。只有主導產品的流通暢順,使農民的利益得以實現,才能激發他們的生產積極性,才能促進基地建設,形成規模化生產,保證主導產品的批量均衡供應,提高市場占有率。
近年來,慶陽地區先后確定的煙、果、畜禽、蔬菜和大豆等支柱產業,是符合實際的、是可行的。但是,多年來沒有形成規模、 形成基地,有的甚至大起大落。主要原因不是產業確定失誤,更不是生產過剩,而是忽視了流通,產品缺乏外地市場。這是各級政府和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沒有大力宣傳和推銷自己的產品,忽視了建立外地銷售網點,更沒有打出自己的品牌。比如蘋果,慶陽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生產的蘋果色澤鮮艷、含糖量高、口感極好,具有很強的自然優勢和競爭力,特別是紅富士和新紅星兩品種,市場前景極好。但慶陽每年生產的優質蘋果多被裝入陜西等地的包裝箱銷往外地。由此造成了慶陽蘋果的銷售和價格直接受陜西蘋果生產、經營和價格的制約,導致了其蘋果市場忽暢忽滯、價格忽高忽低,使生產紿終上不了規模,形不成基地,無法進入產業化經營。由此,銷售自己的產品、利用優勢創自己的品牌,占領外地市場是擺在慶陽人民和各級政府當前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區農業能否迅速進入產業化經營軌道的關鍵。
三、搞活農產品流通是慶陽地區實現農業產業化的切入點
慶陽地區支柱產業經過多年的生產經營實踐,已有一定的基礎。許多農產品經銷企業已把大部分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和國外市場,初步帶動了部分農產品向專業化、區域化和規模化方面發展。1997年,慶陽地區擁有果品加工企業199家,畜產品加工企業31個,一批土特產品加工運銷公司已具龍頭企業的雛形。如慶陽縣土產果品公司、寧縣盛豐果品有限責任公司,鎮原縣廟渠土特產公司等,已將全區大量的白瓜籽、黃花菜、曹杏、杏仁、杏干等產品銷往香港、日本、美國、東歐、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各地。如鎮原縣的杏產品加工,就帶動了杏產業的形成。目前,全縣杏樹載栽植已發展到1720萬株,16.24萬畝,杏產品加工企業110個,從業人員3600余人。杏產品加工實際利潤727.8萬元,并帶動了杏產品包裝材料的產生,現已有這方面的企業26家,產值近1000萬元,從業人員510人。有些農產品已經成為全區的主導產業,有些則正在向主導產業轉移。什社小米是西峰市什社鄉傳統的優質農產品,久負盛名, 省、地志和多種書籍均有記載,而這一優質農產品只有區內人知、外地沒人了解。但隨著什社小米供銷公司的成立,什社小米已遠銷北京、銀川、內蒙、西安、蘭州等地,種植面積已由過去的幾百畝發展到了近萬畝。洋芋是慶陽人自種自食的一種普通疏菜,但隨著環縣洋芋銷售公司的成立,毛井鄉的洋芋生產已由前幾年千畝左右發展到近萬畝。實踐證明,把搞活農產品流通,作為慶陽地區實現農業產業化的切入點是可行的。
目前,慶陽的農業產業化正處于關鍵時期,應緊緊抓住開發大西北的良好機遇,緊緊抓住搞活農產品流通這個切入點,把主導農產品銷售,把農貿市場改造和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列為全區農村經濟工作的重點,上下齊心搞流通、搞銷售,促使主導產業上規模、上檔次,慶陽就一定能盡快實現農業產業化。
【搞好農產品流通是慶陽地區實現農業產業化的切入點】相關文章:
農產品流通與推進農業產業化的研究08-15
發展××農產品流通與推進農業產業化的研究08-12
地區農業產業化工作匯報08-16
推進農業產業化08-12
農業產業化經營新突破的實踐(產業化經驗)08-17
農業發展需全面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08-12
農業發展需全面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08-15
農業產業化工作總結05-20
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現代農業建設08-16
關于農業產業化情況的調研匯報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