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農產品也要“標準化”
2002年1月18日經濟日報訊:我國加入WTO,許多人以為進國際市場的大門可以猶如無人之境那么容易。哪知道大門好開路難走,其中諸多游戲規則,不細細吃透并照著辦,你根本連進門的機會都沒有。日前有條消息說,陜西省一家果品出口企業,去年初承接了歐洲代理商300噸“粉紅女士”蘋果的訂單,可到了秋冬交貨驗收時,卻發現送來的蘋果不是農藥殘留超標、酸甜串味,就是果形不圓、大小不一,跑遍全省果區只收購了20噸合格產品。于是乎,好不容易爭來的國際訂單不翼而飛。不但該賺的錢沒有賺到,還在外商那兒失了信用。
更讓人捏一把汗的是,這種不按科學技術生產、啥事都圖個省錢省事的老傳統,在我國農業生產中還真有“市場”。有統計報告顯示,各地農村都在推行科學種田,但有七成
農民卻表示仍在沿用傳統種植習慣。這種春天下種秋天收,老天管地人不問的“粗放”作業,甭說國際市場的諸多標準,就連起碼的科學管理技術都被拋在一邊。可想而知,如此種出來的東西,如何爭得過人家科學化、工業化種植的產品。
國際市場有句名言:三流的做產品、二流的做技術、一流的做標準。在國外一些農業發達國家,農業的標準化生產已像工業生產一樣的嚴密。從種子的挑選、種植到產品的大小、口感,從土地成份的改良到施肥用藥的時機、用量,都有嚴格的標準。據說一個產品的標準竟有上千頁之多。
在一個全球化的市場上,光憑數量和價格,未必就能取勝。當別人紛紛憑技術含量取得豐厚利潤和市場份額的時候,我們如果還在以一貫的數量優勢和所謂的低價戰略爭市場,其結果只會對整個行業構成致命的隱患。看看市場上中國水果的遭遇:齊刷刷的洋水果論個賣,整堆放的國產貨論斤稱。價格賤不說,連擺的位置都不如人家顯眼,好聽的是“洋水果送人好看,國產貨自個吃實惠”,說白了就是國產水果擺不上臺面。細細分析彼此的“待遇”,說到底就是一個技術含量和產品標準問題。
有人把國際市場的交易視作游戲,這沒錯,但游戲也有嚴格的規則。依規而行,方能爭得市場。如果連規則都沒搞清楚就想玩游戲,消費者也不會買你的帳。
在新經濟已經來臨的今天,農業產品同樣有一個“升級換代”的問題。如何升?如何換?我以為,全面按國際通行的產品標準生產、種植就是方向。這樣做的最終目的當然不僅僅是爭得幾個國際市場的份額,更是為了使我國農業產品有一個“質”的飛躍。須知沒有技術含量的產品,再有多大的“規模”也很難有長久的“效益”。中外市場的無數經驗教訓,無不如此。
【農產品也要“標準化”】相關文章:
優勢農產品標準化示范園區建設工作總結08-16
女孩也要堅強08-17
表揚也要備課08-20
無私也要有畏08-16
批評也要悅耳動聽08-16
賞識也要有方法08-16
斷翅的鳥兒也要飛08-17
批評也要悅耳動聽08-17
教育也要積極應對“入世”08-17
閱讀也要張開想象的翅膀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