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三資農業:農業領域的深刻變革
從滬寧高速東去,沿長江大橋北上,不時可見“三資”投入農業構筑的新景觀。在蘇州、無錫、徐州、連云港、南通、鹽城等市,大量外商資本、工商資本、民間資本投資開發的農業企業生機勃勃;由“三資”帶來的種養業變革,勾畫出現代農業的宏偉藍圖;一批具有國際水準的農業競爭主體和涉農企業家,活躍在國際市場!叭Y”大量進軍農業,已成為江蘇省農業發展的閃光點。“三資”進入,引發農業領域一場深刻的變革
近年來,位于南京市六合區的橫梁、雄州兩鎮的超大集團蔬菜基地,成了各界關注的熱點。超大集團???這家在香港上市的現代農業集團公司已在南京投資2000多萬元,租賃土地10000多畝,種植的無公害蔬菜遍及南京各大超市。超大集團公司是近年來“三資”農業在我省迅猛發展的縮影。
據省農林廳廳長劉立仁介紹,全省各地發展“三資”農業的熱情高漲。在東海縣,“三資”投入農業的資金總額超過5.5億元,占該縣農業投入的80%。在南通,“三資”開發農業項目已達700多個,通州市僅去年以來“三資”投資農業的總額就達3.5億元,涉及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觀光旅游、專業市場等多個領域。南京雨潤肉食品有限公司、揚州饞神食品有限公司、連云港果汁廠、淮安興平豬鬃集團等已成規模的“三資”農業企業,作為我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新生力量,在全省各地星羅棋布。
最新統計表明,我省“三資”農業企業已有18160個,投資總額累計達168億元。我省“三資”農業企業既有規模種養,也有農產品深度加工,還有農產品批發市場,開發的產品則涉及到糧食、棉花、油料、蔬菜、果品、茶葉、蠶繭、肉禽蛋奶、水產等幾乎所有領域。
劉立仁預言:“三資”農業很可能是“十五”期間推進我省農業和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新的爆發點。
“三資”進入,給傳統農業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
“三資”開發農業有效地推動了農業結構調整,加快了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轉變的進程。
常熟市東張鎮過去種植傳統的水稻、棉花,農業效益低下,1997年臺商投資在這里興辦了臺泰興業(常熟)食品有限公司后,農民圍繞公司的需求,大力發展蔬菜生產,使過去停留在口號上的結構調整開始變為自覺行動。現在全鎮幾乎家家種植出口蔬菜,2001年出口創匯1450萬美元,僅蔬菜生產一項人均收入1580元。蘇州上好佳食品有限公司,總投資2600萬美元,主要生產膨化食品,不僅帶動了周邊41%的農戶和10700畝農田的結構調整,而且促進了農產品加工轉化升值。在東?h,韓國獨資企業豐林食品有限公司主要從事洋蔥、大蔥、大蒜等蔬菜深加工,帶動了周圍農戶種植蔥蒜達4萬畝。
在昆山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園,記者見識了“紙”上種出的莊稼。這些“紙”上長出的青菜、包菜等各色蔬菜,飽滿結實、蔥綠疊翠,這里是外資興辦的高科技農場。他們種植的有機蔬菜、水果、花卉等均不使用農藥、肥料,出產的農產品除安全、健康外,口感也達到了優質標準。該公司計劃在幾年內在昆山種植基地推廣2萬畝紙席作物。公司為農民不僅帶來了農作物防草覆蓋紙席、多功能蔬果套袋等現代農業技術,更為重要的是讓農民開了眼界,增強了農民的科技意識。
三資”進入農業使土地、資金、技術和人才得到優化配置,通過農業產業化經營,有效地把農民組織起來,規避了自然災害風險、自主經營的市場風險和生產技術上的風險。太倉市溫氏家禽有限公司推行“公司+農戶”的養殖模式,鼓勵農民養雞,取得了企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雙贏。2001年有1000多個農戶與其簽約,養雞戶每年收入達3萬元以上。東海縣在“三資”農業企業就業的勞力達9.5萬人,占全縣農村勞力總數的28%。南京雨潤公司在該縣投資1000多萬元建成的東海福雨潤肉類加工廠,有5萬多養豬戶與該廠簽訂了收購合同,養豬戶年均增收2000元。
栽培好梧桐樹,自然能引來“三資”金鳳凰
我省各地在吸引“三資”投資農業、開發農業中,始終把讓投資者有利可圖作為首要環節,各級政府在土地流轉、金融信貸和公益項目投入等方面,制定、完善和落實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增強“三資”進入農業的吸引力。
一些縣市在實踐中探索了成功的做法。比如,有的地方為避免因土地租期過長或貨幣貶值造成農民利益受損,采取農業企業不直接租用土地,而是企業與經濟合作組織簽訂合同,由企業提供種苗、技術,負責收購,合作組織按企業要求組織農民生產,建所謂“綠色車間”,向企業保質保量定期提供產品,這樣既保障了農民利益,又使企業有了穩定的貨源基地。還有的地方提出采取土地入股的方法,農民以承包土地使用權入股,與“三資”農業企業組成股份制企業,實行保底分紅,兼顧了雙方利益。
目前,雖然我省農業投入多元化的機制已經形成,并不等于說政府對農業的投入就可以放松。蘇州市副市長江浩和南通市副市長黃利金都提出,在推進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的進程中,政府對農業的投入不僅要考慮經濟效益,更要考慮社會效益,特別要重視農業的公共投資,重點投入那些“三資”不適宜投資或不會去投資的公益性項目。無錫市委農工辦副主任張壽正認為,當前政府對農業的投入重點應放在三個方面。一是投入農技推廣;二是投入農業教育;三是投入農業基礎設施,重點要轉向環保,治理水污染、大氣污染,改善農業的生態環境。
放眼大江南北,“三資”投入帶來的農業和農村的變化,令人振奮,讓我們看到了江蘇農業的發展方向。
來源:新華日報 作者:孫彬 王小雙 聶偉 馬健
【三資農業:農業領域的深刻變革】相關文章:
利用“三資”開發農業 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08-12
農業利用“三資”工作總結08-13
鼓勵“三資”進軍農業帶動產業領先發展08-17
農業諺語08-15
“精細農業”的實踐與農業科技創新08-08
美國農業政策對我國農業發展的啟示08-08
農業局農業信息工作總結08-13
農業工作思路及春季農業工作打算08-12
試論農業轉變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