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打破傳統農業觀 推進農業產業化
農業產業化,就是要打破傳統農業觀念和小農經濟的束縛,以開放的社會化大生產的觀念和經營方式,改造傳統農業,實行企業化生產、現代化管理、市場化運作,實現農業和現代市場經濟的融合,使農業在市場競爭中獲得產業優勢和發展。目前,農村經濟組織化程度較低,農戶生產的分散性和市場競爭需要提高生產集中度的矛盾比較突出。特別是在我國加入WTO之后,面對西方發達國家組織化、企業化程度較高的農業的競爭,我國普遍存在的一家一戶為單位的生產,就更顯得勢單力薄。因此,要深化改革,加快農村經濟組織創新。在穩定和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采取多種形式,提高農戶的組織化程度,以形成合力和拳頭,去參與市場競爭。一是可實行公司+農戶或公司+中介組織+農戶的形式,其中后者推廣的意義更大,其優勢在于能較好的解決利益分配不合理以及合同難兌現的問題。中介組織是農民自己組建的,一方面代表農民利益,與企業簽訂合同;另一方面充當企業的代表,對農民生產提出要求,企業無需直接面對千家萬戶,降低了組織運作成本。一旦出現合同糾紛,它可居中協調,從而使龍頭企業對農戶經濟的拉動作用發揮得更充分,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競爭力。二是可建立和發展專業技術協會、專業生產合作社等中介服務組織,實行資金聯合、技術聯合、勞動聯合、產銷聯合,把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進入市場。三是依托經濟、人文、地理優勢和特色產品,建立和發展服務配套、輻射面廣的專業市場,使農戶圍繞專業市場組織生產經營,改進生產技術,降低成本,增強競爭力。四是以技術能人、經營能人為核心,在自愿互利的前提下把農民組織起來,共同從事某一種商品的規模化生產和銷售,從而增強競爭力。農業的競爭,說到底是農民素質的競爭。只有農民的素質提高了,才有可能大規模應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生產經營手段,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生產出有競爭力的產品來。
因此,全面提高農民素質,實施科教興農戰略,是農業競爭力的源泉所在。一是加快普及先進適用技術。以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商品基地為重點,組織實施良種產業化工程、優質高效農產品基地開發工程、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工程、農業標準化工程等一系列科技興農工程。通過龍頭企業和生產基地,使質量標準和技術規范進入千家萬戶,引導農民大力發展適銷對路的新、優、特農產品,發展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發展生態農業,提高農業科技競爭力。二是要把提高農民素質作為推進農業產業化的一項緊迫任務來抓。要徹底普及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大力發展高等農業職業教育,培養新一代高素質農民,充分利用農科教中心、農業函授學校、農民夜校以及發展遠程網絡教育,幫助農民尤其是青年農民掌握最新農業科技知識和實用技術,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依靠科學技術這個第一生產力和高素質的農民,從根本上增強農業的競爭力。三是加快建立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進一步創造條件把農業龍頭企業、農業科研院所、農業科技大戶和中介服務組織推向市場經濟前沿,使龍頭企業成為吸納科技人才、轉化科技成果、推廣先進技術、開發高新技術的主體,支持和鼓勵應用型農業科研機構,改制為科技型龍頭企業,加速科研成果的轉化,更好地幫助農村科技水平的提高。來源:山東農業信息網
【打破傳統農業觀 推進農業產業化】相關文章:
推進農業產業化08-12
關于推進農業產業化的調研報告08-12
推進農業產業化,增加農民收入08-12
推進農業產業化,增加農民收入08-15
依靠科技進步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08-15
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縣域經濟發展08-15
新形勢下推進農業產業化的實踐與思考08-12
農產品流通與推進農業產業化的研究08-15
發展××農產品流通與推進農業產業化的研究08-12
農業發展需全面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