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信息商品化及其對社會的影響初探
信息商品化及其對社會的影響初探【 作 者 】錢兆華
【作者簡介】錢兆華 副教授,江蘇理工大學人文學院,鎮江市,212013
【內容提要】信息商品化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隨著信息商品化過程
向深層次的發展,它對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關 鍵 詞】信息商品化/信息/交換/經濟
【 正 文 】
【中國圖書資料分類法分類號】 F062.3
所謂信息商品化,就是指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在進行各種現實的產品和
服務交換的基礎上,逐漸把屬于自身的、物品的和社會的各種信息也用來進行交換的過
程。
信息作為商品與物質和服務作為商品相比有其特殊性質:1.非一次性轉移。物質和
服務作為商品進行交換,從本質上說都是一次性轉移的。買主付了錢,就得到了物質或
服務;對賣主來講,就一次性地把一定量和質的物質或服務付給買主。但“信息作為一
種資源……最突出的性質是它的無限性和共享性。”〔1〕因此,信息作為商品來交換時
, 賣主可以把信息賣給盡可能多的買主,而且賣主原來所擁有的信息一般并不會減少。
2.無法進行計劃或調控。大家知道,國家或地區對經濟生活的計劃和調控都是根據對經
濟發展前景的預測作為前提的,而信息作為商品從根本上說是無法預測其生產量和消費
量的,因此任何人都無法對作為商品的信息進行計劃和調控。3.價格完全由市場決定。
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作為商品的物質和服務的成本可以進行定量計算,因而價格也
很容易確定。但作為商品的信息的成本則難以估算,甚至根本無法量化,所以信息的價
格必須完全由市場供求關系來決定。
由于信息這種商品與物質和服務這兩種商品相比具有非常不同的性質,因而它的交
換、流通、消費就對社會的存在和發展產生了物質和服務這兩種商品所不具有的特殊影
響。
一、信息商品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縱觀社會發展史,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人類社會是從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社會逐
漸過渡的。在原始社會,生產力極其低下,人們只能通過集體勞動勉強維持生存,根本
不存在什么交換。后來,社會生產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人們開始了社會分工,并有
了少量剩余物品,這就為交換提供了必要條件。然而這并不是交換的充分條件,要使交
換能夠現實地進行,用來交換的物品還必須屬于能夠自由支配自己物品的不同所有者,
而且這些物品還必須能滿足其他人的某種需要。當社會發展到這些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
都具備的時候,商品交換就水到渠成了。
人類進入了封建社會后,商品交換已成了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商品已經成
了人們社會生活必需品的一部分。不過此時的商品,從形態看,基本只限于有形的物品
;從范圍看,基本只限于像糧食、工具等維持人們的生活和生產的必需品;從來源看,
基本是家庭或作坊的勞動產品;從數量看,商品在社會物質財富中所占的比例很小。這
就是說,此時人類仍處于以自然經濟為主的社會形態,商品對人們的生活所產生的影響
仍非常有限,當然更談不上對社會的政治、經濟、科技、教育、軍事等方面會產生什么
影響了。
18、19世紀人類歷史上的兩次技術革命不僅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同時也極大
地提高了社會分工的專業化水平,任何生產過程都成了整個社會生產鏈條中的一個鏈節
,任何個人都以自己所從事的職業為他人或為社會而工作。社會生產和社會職業的專業
化使得商品的范圍迅速擴大,商品的數量和類型迅速增多,商品的性質也隨之發生了根
本的變化。這種變化的一個突出表現就是,此時的交換已不僅僅限于物質產品,人們把
屬于自己的體能也用來進行交換。這就意味著,不僅物質,而且能量也成了商品,勞動
力市場的迅速崛起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人類進入20世紀,尤其是二次大戰以后,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第三次技術革命在世
界各地蓬勃興起。正由于此,信息在當今社會發展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越來越受到
人們的廣泛關注,不少西方學者甚至提出了信息化時代,信息化社會,信息化革命的概
念以強調信息對現代社會的決定性影響。例如,奈斯比特就認為,在“信息社會中起決
定作用的不是資本,而是掌握在大多數人手中的信息知識。”〔2 〕這樣一來,信息就
理所當然地成了商品。
信息成為商品既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首先,隨著科
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社會生產越來越要依靠知識和管理,即信息越來越成為重要的生產
要素。其次,由于商品市場的不斷擴大和商品類型的多樣化,因此相距非常遙遠的人們
也能進行各種形式的商品交換,這就必然會促進通訊事業的發展。再次,隨著社會生產
力的提高,人們維持正常物質生活所需花費的時間和金錢相對來說越來越少,從而可以
把越來越多的時間和金錢花在精神生活上,這樣就使社會上越來越多的人可以從事非物
質性勞動來謀生。因此,信息不僅已經成了重要的生產要素,而且也成了人們日常生活
中必不可少的東西。
二、信息商品化促進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
按大多數學者的意見,信息社會的標準主要是:1.從事信息業工作的人數超過總就
業人數的50%;2.國民經濟總產值中,信息經濟約占或超過50%;3.知識成為社會發展
的巨大資源。按此標準,美國進入“信息社會”的時間大約是1967年,日本大約是1977
年。〔3 〕從實際情況看,在信息社會中人們所從事的職業越來越多樣化,專業化程度
也越來越高。這種趨勢的必然結果是,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成了買主和賣主,每一個人
都得依靠商品交換來維持生計。這就意味著,隨著信息的商品化過程整個社會必然要求
商品的交換和流通應當做到公平化、合理化、有序化和規范化,否則它就將影響到社會
成員的經濟利益,從而影響社會的穩定。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商品流通和交換的公平化、
合理化、有序化及規范化呢?不言而喻,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做到
這一點。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我們把信息的商品化看作是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的巨大推
動力。
此外,信息作為商品其分配、消費和價格也必須以市場調節為基礎。眾所周知,在
人們生活水平還較低,商品經濟還不發達的情況下,國家可以通過對居民的各種物質需
求進行粗略地統計,通過對社會勞動服務的報酬或勞動力總量的較有效地控制而對社會
產品的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進行預測和計劃,并進而把居民的經濟生活控制在一定
的計劃范圍內。然而,當信息成為商品后,國家就無法通過各種計劃形式對居民的經濟
生活進行控制,因為國家實在無法確定信息這種商品的價格,更無法確定它的供應量和
流向。這樣一來,國家就失去了對居民經濟生活進行計劃調節的最重要的基礎。
事實上,計劃經濟之所以能夠順利地付諸實施,并在實踐中還取得了很大成功,其
主要原因就是社會生產力水平較低,社會商品的范圍仍囿于物
質和服務這兩種類型,而
信息還未成為商品,或者用人為手段使之未能成為商品。換句話說,計劃經濟體制的運
行及其在某些方面的成功的前提條件,是社會商品只限于物質產品和勞動服務,代價是
信息不能作為商品,或至少不能作為重要商品在社會上流通,這當然會阻礙商品經濟和
社會的協調發展。但是,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社會分工的專業化水平的提高是一個不以
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過程。所以說,信息商品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而這一趨勢
正是市場經濟體制形成和不斷完善的主要推動力之一。
三、信息商品化促進人類精神文明的進步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從低到高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
、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4 〕很明顯,人的這些需要是從物質性需要
向精神性需要逐漸過渡的。最低層次的生理需要純粹是物質性需要,而最高層次的自我
實現需要則完全是精神性需要。不過應當指出的是,至少從統計學角度上講,人的不同
層次需要的實現強烈地受到社會發展水平的制約。在生產力水平很低的古代社會,絕大
多數人都只能勉強滿足生理和安全需要,尊重和自我實現需要只是極少數人的“奢侈品
”。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層次的精神性需要已成為越來
越多的人追求的目標,而信息商品化的出現不僅為實現這一目標提供了充分的條件,而
且還成了人們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的一種巨大的刺激力量。因此我們說,信息商品化有
力地促進了人類精神文明的進步。從以下三個方面可以充分證明這一點。
(一)信息商品化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前面我們已經指出,人們把信息作為商
品來消費,從總體上說是屬于滿足自己的精神性需要,如欣賞藝術作品,交流感情,接
受各種形式的教育等等,即使企業把作為生產要素的信息看成是一種創造經濟效益的生
產投入,但在本質上這仍屬于“精神變物質”的范疇。
不僅信息的消費和流通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而且社會上信息的急劇增加
(所謂“信息爆炸”)和越來越多的人從事信息的交換本身,也是精神文明進步的一個
重要標志。由于信息具有一種共享性,因而與人們的物質和服務消費不同,人們的信息
消費不僅使買者得到了精神上的滿足,而且使賣者同樣受到其信息內容的感染和熏陶。
所以說,作為商品的信息無論是買或賣,都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
(二)信息商品化促進了人們思想觀念的更新。作為商品的信息的消費和流通,既
滿足了人們精神生活的暫時需要,同時又會在人們的思想上打下深深的烙印而產生長期
的影響。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信息消費將會導致人們思想觀念發生變化。事實上,
當今社會中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之所以越來越快,正是由于信息消費范圍的不斷擴大所
致。如人與人之間應當相互平等,相互信任;人與自然應當保持協調和諧;市場競爭應
當公平;政治生活應當民主;科學技術是社會進步的推動力等與社會發展趨勢相吻合、
相一致的健康積極的思想觀念,隨著信息的交換和流通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
(三)信息商品化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主體之間進行
著各種形式的競爭:對于生產者來說,他們之間進行著商品的質量、價格和品種等方面
的競爭,對于每一個社會成員來說,他們之間進行著就業的競爭。市場主體如何才能在
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而不致于被淘汰呢?不言而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掌握信
息這種特殊商品。“在信息經濟社會里,價值的增長不是通過勞動,而是通過知識實現
的。”〔5〕科學技術知識作為一種最重要的信息, 無論對企業的生產、管理而言,還
是對社會成員的就業而言,都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所以說,隨著信息的商品化,它有力
地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
四、信息商品化促進社會的穩定
概括地講,信息商品化促進社會的穩定主要基于以下兩個原因。
(一)信息商品化是現代社會穩定的前提條件之一。根據系統論的觀點,社會是一
個非常復雜的大系統,它的穩定主要靠自身的調節功能來達到。然而我們知道,系統的
任何調節活動都必須以信息反饋為基礎,沒有信息反饋就不可能有系統的調節,當然也
就不可能有系統的穩定。〔6〕這就是說, 社會系統的自身調節功能和穩定完全取決于
社會信息的反饋。而信息的商品化恰恰可以使社會中的各種信息能夠在社會系統中作立
體式的自由流動,信息的這種自由流動最終將以法律的、紀律的、道德的等途徑影響社
會的各種組織和各個成員,促使其自覺遵守社會規范,保持與社會的一致。社會組織和
社會成員對社會各種信息的能動反應,對社會規范的自覺遵守以及他們之間的良性互動
,從本質上說正是社會系統保持穩定的基礎。反之,如果沒有信息在社會系統內的立體
式流動,社會系統的調節功能就會大大削弱,這無疑將導致社會的不穩定。
(二)信息商品化使每個社會成員各得其所。我們已經知道,信息商品化使社會分
工更加專業化,使社會職業更加多樣化,這無疑擴大了社會的擇業范圍,為更多的社會
成員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從實際情況看,現代社會中以信息交換和處理為職業的人
在全部人口中所占比例越來越高。無疑,每個社會成員對自己社會角色的內心滿足可以
促使他們對自己角色規范和社會普遍規范的遵守,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而這正是一
個社會保持良性互動,保持和諧和保持穩定的最重要基礎,因為社會動蕩的產生就是由
于人們對自己所處的社會地位和整個社會現狀的不滿情緒的增長所致。所以說,信息商
品化通過擴大社會就業機會使社會成員各得其所,從而促進了社會穩定。
五、信息商品化的負面影響
從總體上說,信息商品化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并有助于社會的穩定,但它對社會也
有其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這種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削弱社會的凝聚力。由于信息商品化促進了社會的分工專業化,因此它使得
社會成員越來越成為一個一個的“經濟人”,變成只顧自己利益,不顧他人和社會利益
的自私自利者,從而大大削弱了社會的凝聚力。而且隨著不同信息在整個社會內的立體
流動,不同社會成員就會對之作出不同反應。這就意味著,信息的多樣化或分散化導致
了不同社會成員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的多樣化,這無疑極不利于社會內部的
整合和團結。
(二)使社會的許多犯罪和腐敗現象更加隱蔽。當信息成為商品,成為社會財富后
,社會中的一部分人就可能利用自身的有利地位或采用非法手段非常容易地攫取他人或
社會信息,并用來進行交換,而把交換所得占為己有。還有些人,可能通過炮制假信息
來非法謀利。由于信息的非物質性和非有形性,因而利用信息進行犯罪和非法占有屬于
他人或社會的信息就具有極大的隱蔽性,不易被察覺,懲治起來也較困難。可以預料,
隨著信息商品化過程的進一步深入,此類犯罪和腐敗現象還會更多。
那么如何才能最
大限度地抑制信息商品化的這些負面影響呢?唯一的辦法就是加強
社會的民主化和法制化。社會的民主化可以使不同的觀念,不同的價值觀和不同的行為
方式相互制約,從而避免社會矛盾的激化;而社會的法制化則是抑制社會犯罪和腐敗現
象的最佳途徑。從這種意義上說,社會的民主化和法制化也是信息商品化的必然要求。
收稿日期:1997—08—06
【責任編輯】農必勝
【參考文獻】
[1] 鐘義信:信息對于人類的意義.載《自然辯證法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
出版社。1995年,第642頁。
[2][5] 奈斯比特:《大趨勢》,中國社科出版社,1984年,第15、16頁。
[3] 鄔kūn@①:《信息哲學》,陜西師大出版社,1989年,第12頁。
[4] 馬斯洛等著:《人的潛能和價值》,華夏出版社,1987年,第200頁。
[6] 鄒珊剛等:《系統科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97頁。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為火右加昆
【信息商品化及其對社會的影響初探】相關文章:
美國信息化水平及其對經濟的影響08-07
知識經濟對審計的影響初探08-07
慣性概念的認識及其影響08-05
中職生心理狀態及其解決對策初探08-23
試論市場化及其影響08-05
網絡對翻譯教學的影響及其運用08-22
審計判斷績效及其影響因素08-07
有關金融控股公司及其監管問題初探08-07
信息高速公路產生的社會影響08-06